09.05 鄂州姓氏之“磨刀李”的初探

“磨刀李”與鄂州的初探(一)



鄂州姓氏之“磨刀李”的初探


鄂州位於長江中游南旁,浩蕩長江,旁境東流,奔騰而去。鄂州市歷史悠久,素有江南古鎮之稱,早在五千年以前,我們的祖先就在此開拓生息,古代唐堯時稱為樊國,夏朝時稱為鄂都,殷商時稱為鄂國,是商王統治下的一個諸侯國,楚王將鄂城封給中子熊紅,稱鄂邑,秦廢鄂邑改為鄂縣,三國時(公元220至265年)屬吳國所轄,孫權於公元221年,自公安遷都鄂縣,欲“以武而昌”,故改名為武昌縣,同時建立武昌郡,轄六縣,這是鄂州稱武昌之始。鄂州地勢險要,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宋、元、明、清各代,都有官兵在鄂州防守。鄂州處於“左控肥廬”,“右連襄漢”,“扦御上流”,“西藩建康”的要衝之地。《史記》中稱鄂州“地屬吳頭楚尾”,“北背漢水”,南鎮雉峰,西山鎖樊口之險,鳳台塞石盤之流。宋元之際,鄂州戰亂頻仍,蒙古鐵騎肆虐中原,百姓逃離不可計,紅巾軍徐壽輝抗元,拉鋸爭奪,明太祖朱元璋與陳友諒舊部和元王朝殘餘勢力血戰四年才奪得勝利。土著人亡十之八九,繁庶的鄂州,滿目瘡夷,土地荒蕪,十室九空,許多地方渺無人煙。大明定鼎,開始就近從江西大量移民,遷入湖廣地區,其中“磨刀李”後裔一部分,隨著滾滾移動的人流,奏響了歷史上有名的“江西填湖廣”的宏偉史詩。將家安在風景秀美,物華天寶的鄂州地區,今鄂州“磨刀李”李姓五萬餘人,大都是元明之際入鄂州的李氏繁衍而來的,為皋陶李氏,郡望隴西,李唐宗室後裔。

一、“磨刀李”起源

在江西永修縣三溪橋鎮橫山村的大山深處,有一個叫“磨刀”的小山村。據《磨刀李氏大成宗譜》記載,磨刀村的李姓村民是李唐皇族的後裔。“磨刀李”的始祖李衟(音道)是唐太宗李世民第三個兒子吳王李恪的第十一世孫。李恪是唐太宗與隋煬帝之女楊妃(楊吉爾)所生之子,繼承了隋唐兩代皇族的血統。在唐太宗十四個兒子中,李恪是最像唐太宗的,也是最有文韜武略,在大臣、百姓中威望最高的。《舊唐書》稱“恪有文武才,太宗常稱其類己。既名望素高,甚為物情所向” 。唐太宗本想立李恪為太子,因遭到長孫無忌等大臣的反對,最終,長孫無忌的親外甥、晉王李治被立為太子。李治做皇帝(唐高宗)後,李恪被長孫無忌羅織罪名而冤殺。毛澤東在評價李恪和李治時批評李世民說:“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據《磨刀李氏大成宗譜》記載,磨刀村的李姓村民是李唐皇族的後裔。

李衟,恪公十一世孫,字少賢。唐昭宗天佑時,由承事郎歷太子太傅,特加光祿大夫,上柱國。晚唐因朝廷腐敗,在黃巢起義、藩鎮割據、宦官專政、朋黨爭權鬥勢之下,唐朝此刻已經風雨飄搖。梁王(朱溫)更是威震天下,天佑元年(904年),威脅唐昭宗(李曄)遷都東京(洛陽)。昭宗眼見唐室不保,謂部份宗室及衟曰:“鄙語云:紇幹山頭凍殺雀,何不飛去生處樂!朕今漂泊,不知竟落何所”。語罷群臣泣下沾襟。八月昭宗至洛陽後被朱溫殺害。衟與李術、李衍兄弟三人亦晦名不仕潔身避難。於遷都洛陽途中,自陝西避至湖湘(今湖南)。而後衟再徏南康府建昌磨刀(今江西省永修縣三溪橋鎮橫山村境內)。時人稱“李三公”。衟娶妻裴氏,乃中書裴公之女。生有子四:軒、轅、軿、輅。四公繁衍為四大房,至宋、元時,這四房的子孫不僅遍佈江西,還傳到湘東北、皖西南、豫東南、鄂東南,如陽新、大冶、鄂城、麻城、蘄春等地。明、清時更是傳遍全國及海內外。

衟公支系可謂簪纓輩出、英才濟濟:李輅公,宋代楚江縣令;李就,會稽太守;李份,旌陽縣令;李常(字公擇),北宋皇佑元年進士,擔任過吏部尚書、戶部尚書、龍圖閣大學士,被封為侯爵,是大學士蘇軾和蘇轍的摯友,深為蘇軾、蘇轍所信任與敬重,蘇軾贈詩“宜我與夫子,相好手足侔”。李常有個姐姐受封為安康郡君,有很深的文學造詣,為黃庭堅(祖籍江西修水)的母親。黃庭堅13歲喪父,在李常身邊長大成名。黃庭堅是著名的詩人、詞人、書法家及江西詩派的鼻祖,與蘇軾齊名,並稱為“蘇黃”。《宋元學案》認為,“黃庭堅雖然是蘇門學士,但與蘇軾風格迥異,他的學養來自李常”。黃庭堅自己也說:“長我教我,實惟舅氏”。還有李善長,明代丞相;李思安,湖廣總督;李田,右都御史;李永勳,戶部尚書;李文鬱,戶部侍郎;李時珍,傑出醫學家;李盛鐸,駐日公使;李東竹,兵備道;李滋松,新疆撫臺;李延蕭,山西布政使、陝甘總督;兩廣總督李鴻賓;近代有李烈鈞、李志、李書誠、李緒鄂、李贛騮等。如今,幾乎全球到處都有恪公的後人,用一句古話來說,這大概就是“天之將酬長厚者”吧。

李衟墓原在今永修縣三溪橋鎮橫山村磨刀之南老鼠尾。墓圓丘狀,墓前有碑石三塊,字跡不清,碑文“大唐太子太傅李衟及裴夫人墓”。李氏族人流傳著“李氏族人多顯貴,始祖墳墓水中淹”,說的就是李衟之墓被淹一事。十九世紀七十年代興建柘林水庫,隨著水庫水位抬升,李衟的墓被淹沒。墓於1989年,李氏族人集資,在老鼠尾庫區水淹以上的山上,為李衟重新修建了一處墓,以供後人祭祀。

2007年2月,因柘林湖水位嚴重下降,李衟墓終於重見天日。李衟夫婦合葬墓十分普通。墓為圓丘形,墓側由青灰色條石壘成,有石板拼成的寬大祀堂,墓前的三塊墓碑因經年水浸字跡模糊,只有居中一塊一人多高的墓碑上隱約能夠辨認“大唐太子太傅李衟及裴夫人墓”字樣。據說每年農曆9月23日是李衟的忌日。

二、“磨刀李”遷居鄂州及其分佈

“磨刀李”後裔遷居鄂州境域歷史久遠,參閱道公支下軒轅軿輅四公衍派支族分譜,大抵追溯上限於元末明初之際,迄今歷600多年,傳二十餘世,成為了鄂州地區名門望族,且廣泛分佈於各鄉鎮、村組:

1、李受武由湖北陽新遷居大冶白雉山。今屬鄂州市碧石渡鎮虹橋村,以始遷祖定名為李受武莊。《李氏宗譜•宗理堂》載;該支族屬“磨刀李”長房軒公派下19世裔孫,受武公隨父華卿公(六卿子之一,即:月卿、榮卿、華卿、瑞卿、祥卿、樹卿)遷武邑符石鄉後轉遷現址,歷600餘年,傳二十餘世,後裔散居:席儒遷鄖縣高廟莊,席彬遷陝西西安府藍田縣三里峽廟咀下,席聰遷鄖陽梅子堡,席明席燦遷徐州新集街,席有遷淅川王家溝,席王宗遷均州寨河,正利遷均州青巖李應材,正虎遷棗陽白雲寺西邊坡等地。本莊建有李氏祖堂,曰“宗理堂”,派序為:卿受天護佑,福齊文崇伯,添尚愛茂國,安席正啟興,善士登朝相,名儒尚國華。

2、李興貴由大冶遷居鄂州。《李氏宗譜•敦本堂》載,始祖興貴公,軒祖派下二十四世裔孫,生未詳,娶鄒氏,毛氏,生子二:必安、必泰。明成化二年丙戌(公元1466年)由大冶縣宣化鄉宮臺裡楊橋堡(今大冶市茗山鄉張謙村)遷居武昌縣(今鄂州)神山鄉承頂一里四甲戶役,居城塘堡,遂號城塘莊,公妣歿葬王家山,現己分支城塘莊,黃金橋莊、響塘莊、半邊街莊、紫馬莊、長港莊、前湖莊、後湖莊、沙灣莊共九莊,計丁口3000餘,傳二十一世,至今500餘年派序為:興、必、仲、單、如、大、之、春、正師友傳,善士盛朝相,名儒尚國華。

3、李廣六避兵亂由江西瓦霄壩遷居鄂州。《李氏宗譜•道德堂》載:始祖廣六公,轅公派下十六世裔孫,先世由江西瓦霄壩遷居大冶縣流水裡銅灶,因兵亂復遷花馬湖畔萬家境,始祖廣六公定居之後,人丁興旺,取名李家境(亦稱東上境),此地倚山旁水,風景秀麗,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17世孫光晉公由東上境遷居落戶建莊起名東下境莊,二莊歷史得功名者甚多,近代大專、中專生,近百名,人丁千餘口,良田塘堰千餘畝,事業發達,家聲丕振,其派序為:廣、鳳、均,伏傳振新,芳登仲太,思啟春永,應光天德,善士盛朝相,名儒尚國華。

4、李瓚堂因官遷居鄂州。《李氏宗譜•青蓮堂》載:明嘉靖朝,迎嘉靖母后於鍾祥,護駕有功,封護國侯,生於明正德七年(公元1488年)自江右南昌府建昌縣李家堡遷居湖北武昌縣白田洲老屋灣(今鄂州市楊葉鎮),妣楊氏,誥封一品夫人,生了三:必華、必葦、必芳。先世傳聞肇自隴西郡與唐室為同宗,三續宗譜,奉瓚堂公為始遷祖其上世系不詳。今由鄂州李氏文化研究會發函江西星子縣李氏宗親會,協查瓚堂公世系,今己查明,瓚堂公是轅公派下十七世裔孫,世系詳載磨刀大成宗譜,後裔散居:燕磯花園李莊,沙窩黃山李家莊,花湖李百川莊,花湖詹謝李莊,黃石港李、楊葉三峽莊等,計丁口千餘,瓚堂公下傳十一世,未見後裔用派序,自十二世孫起,統一派行:炳均鑑汝,本燦在銘,永楷熙域。據說此派行寓意五行相生,在鄂州李氏家族中獨樹一幟。

5、李文公明初自江西遷居港鎮(黃石港)。其後裔散居鄂州汀祖李家堡和黃石青山灣,家聲丕振,人文蔚起。光緒丙子年(公元1876年)創修宗譜,號“寶樹堂”,派序為:春之祚廷光,萬世定安康,道德應宏遠,福壽永綿長。

6、李應富由江西明季醫學遷鄂州。《李氏宗譜•青蓮堂》載:轅公支下二十七世裔孫應富公,字君貴,明季醫學遷大冶永豐鄉七花堡石馬嘴莊,後裔散居鄂州花湖鄉,鄂州碧石渡鎮,黃石港等地。遠遷川陝者亦多,派序為:少榮狄希忠,函主高名作,文光耀日長。

7、李淳九攜弟淳十,淳十二避元末兵亂由江西遷鄂州。《李氏宗譜•燕翼堂》載:始祖淳九、淳十淳十二兄弟屬轅公派下二十一世裔孫,由豫章建昌避元末方國珍,張士誠兵亂,渡鄱陽而西闢武昌縣,繼至大冶永豐鄉鳳凰堡,卜居蝦蟆石口之燕窩地,今鄂州市澤林鎮塗橋村李昇莊,淳十、淳十二另遷未詳,淳九後裔散居:河南信陽,花湖李繼業(毛周家),川陝等地,明崇禎帝御賜“文魁進士第”金匾褒獎進士李時可,懸掛李氏祖堂,後遭文化大革命,毀壞掉了,派序為:景淳添茂,智慶永廷,昇梅元兆,啟佑光先,崇德錦耀,衍瑞發祥,克綿其柞。

8、李世顯因官宦居鄂州。《李氏宗譜•青蓮堂》載:始遷祖官名李世顯,派名必顯,生於元致和戊辰年(公元1328年)原娶錢氏,未育,復娶王氏,生子二:廷楠、廷校,屬道祖三子軿公支下十二世孫,於大明定鼎之際,奉旨辦差,見大冶縣永豐鄉流水裡李二塘一帶風水極好,辭官歸隱於此,現屬鄂州市汀祖鎮丁坳村。長子廷楠高中明永樂癸未科進士,次子廷校中明宣德丙午科進士,自此以後科甲蟬聯,人才輩出,人文鼎盛,輝映鄂冶!後裔散居:世顯上門,下門,中門 ,新屋,響塘,凡口,谷城,宜城等各地,計丁口3000餘,派序為:必廷景勝,伯永光太,文首玉應,連兆允起,定卜錫光,立從端方,雲錦廣映。

9、李伏安於正統元年秋(公元1436年)遷居湖北天門大板港。《李氏宗譜·青蓮堂》載:我族啟祖伏安公,江西省吉安府吉水縣十字街打簍巷跡也。配喻氏,大家氏族也。前明初,鄂省劫亂,民靡子遺。贛眾西遷,道不絕踵,皆欲一徙而如敬仲。所卜光遠而自他有耀者也。乃公因奮然而起,於明正統元年秋(公元1436年)遷於茲居,則大板港河北李家巷。其跡耕則前後左右南東其畝,啟後人以穡事發前代之幽光。今則李家巷不知所存,而李家灣則如蔓斯延。遷一處盛一處,處處發跡,成邑成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