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1 劉羅鍋在清朝位高權重,身兼數職,是怎麼受到皇帝如此尊重的

劉墉(1719~1804年),字崇如,號石庵。公認的清朝政治家和書法家。山東諸城逄戈莊(今屬高密市)人。據史書記載,劉墉機敏絕倫、忠君愛民、正直不阿。算是一個清官了。不過,劉墉之官居高位,似乎是與此無關的。在我看來,劉墉平步青雲,關鍵之處,仍是他的家庭背景決定的。因為,按現在的說法,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太子黨”。其在官場之發達,顯然是其家族、特別是其父親影響力的結果。

劉羅鍋在清朝位高權重,身兼數職,是怎麼受到皇帝如此尊重的

家庭背景

其實,劉家在滿清入關之後,已有數代為官的記錄。劉墉的高祖父劉通,是明末秀才,清軍入關時已歸順大清。劉墉的曾祖父劉必顯在1652年參加清順治年間的進士考試,一舉考中。劉必顯後任戶部廣西員外郎(清朝備選官員)。劉墉的祖父劉棨,則官至四川布政使,相當於四川省省長。他也是康熙年間著名的清官,曾入選《國朝循吏傳》一書。劉棨的二哥劉果官至江南學政,相當於主管江南地區學生學習和參加科舉考試的官員,類似於今天的教育廳長。

劉墉的父親更是了不得。他就是乾隆朝大名鼎鼎的東閣大學士兼軍機大臣劉統勳。清史稿有《劉統勳劉墉傳》。其實,清史稿有關列傳是重點寫劉統勳的,至於劉墉,則不過廖廖幾筆,帶過而已。劉統勳(1699~1773),字爾鈍,號延清。雍正二年(1724)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乾隆元年(1736)任內閣學士,歷刑部侍郎、署漕運總督、左都御史、吏部尚書。十七年(1752)授軍機大臣。二十四年(1759)晉協辦大學士。二十六年(1761)拜東閣大學士,充上書房總師傅、經筵講官、翰林院掌院學士、國史館總裁、《四庫全書》總裁官等職。這些官職,非常顯赫。用現在的說法,劉統勳幾乎兼“國務總理”、“建設部長”、“組織部長”、“政法委書記”以及“中央黨校校長”等要職於一身,可謂位高權重。按紀連海先生的觀點:“縱觀整個大清朝,在漢族官員中能像劉統勳這樣受到皇帝尊重的,確實鳳毛麟角”。

劉羅鍋在清朝位高權重,身兼數職,是怎麼受到皇帝如此尊重的

自身原因

劉統勳居官 50年,“善洞察 ”、“歷清節 ”、“性簡傲,不蹈科名積習,立朝侃然,有古大臣風 ”。不過,劉統勳最大功勞,似乎就是在乾隆五年,上疏彈劾兩位重臣,即三朝元老張廷玉和滿洲勳貴納親。這件事,給後人留下其“剛正不阿光明磊落 ”的歷史形象,有關的內容,《清史稿》都有記載。

劉墉人生最大的輝煌,乃是在嘉慶朝查辦和珅案。他同他的父親劉統勳一樣,成了皇帝的“槍桿子”。他們要處置的對象,也是一樣的,先朝重臣。嘉慶四年(1799年)三月,劉墉加太子少保,後奉旨辦理文華殿大學士和珅植黨營私、擅權納賄一案。劉墉不畏權勢,很快查明和珅及其黨羽橫徵暴斂、搜刮民脂、貪汙自肥等罪行20條。嘉慶皇帝據此處死了和珅,並沒收了他的家產。眾所周知,和珅之死,則在於嘉慶皇帝之不容。劉墉只不過是受命而行罷了。清宮戲中,劉墉與和珅較量的情節,似乎是沒有什麼依據的。因為,劉墉的官職和品位始終比和珅低一等,而且劉墉也一直沒有機會與和珅較量。道理很簡單,和珅一直在北京上班,而劉墉則一直在外地工作。他們同為軍機大臣相處的時間,滿打滿算,也只有兩年時間。也就是說,兩人見面的機會就很少的,何來“爭鬥”一說呢?

相反,在和珅一案處理之中,劉墉甚至表現出寬容之心。其實,劉墉入京任職之後,他早已調整自己的為官處事策略,剛直方正不見了,滑稽模稜之風倒是顯現無遺。野史有說劉墉之圓滑的一面。比如,乾隆皇帝曾問劉墉:“朕今年45歲,屬馬的,你呢?”劉墉垂手說:“臣也45歲,屬驢的。”乾隆驚奇:“朕屬馬,愛卿怎麼屬驢?”劉墉說:“萬歲屬馬,臣怎能同屬?只好屬驢了。”呵呵,由此可見一斑。嘉慶帝命劉墉處理和珅案時,各省督撫紛紛彈劾和珅,要求將其凌遲。不過,劉墉建議,和珅雖然罪大惡極,畢竟是先朝大臣,請從次律,賜令自盡,保其全屍。同時,為防止有人借和珅案打擊報復,避免案件擴大化,劉墉又及時向嘉慶帝建言,妥善做好善後事宜。結果,在處死和珅的第二天,嘉慶帝即發佈上諭,申明和珅一案已經辦結,藉以安撫人心。劉墉是飽讀史書之人,他自然明白,歷史上的任何酷吏都是沒有好下場的。

劉羅鍋在清朝位高權重,身兼數職,是怎麼受到皇帝如此尊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