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9 从水泊之地到城市标杆 三水云东海:让城市与生态共生共荣

成为珠三角城市群中一块不可多得的“碧玉”。


从水泊之地到城市标杆 三水云东海:让城市与生态共生共荣


从水泊之地到城市标杆 三水云东海:让城市与生态共生共荣


70年时光流转,从“以粮为纲”到“理水兴城”,曾经烟波浩渺的湖泊之地先后经历围湖造田、退田还湖,城乡巨变之间,云东海街道绘就了一幅城市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历史画卷。

70年砥砺前行,曾经阡陌交错的田间乡野凭借优异的生态自然禀赋,被打造成了水城共融的“城市客厅”,成为珠三角城市群中一块不可多得的“碧玉”。在城镇化历程中,云东海街道实现绿色蝶变。

70年创新谋变,云东海街道将水特色和生态优势化为城市软实力,吸引优质资源集聚,曾经的田塘棋盘已然蝶变为“城在山中、城在水中、城在绿中”的城市新标杆,成为“城市三水”高质量发展的引领者。

张秀蓝 杨晓蓉

从“围湖造田”到“退田还湖”

古籍记载,如今云东海所在之地是一片广阔的水域,被称为“古云东海”。这里曾是珠江三角洲最大的湖泊,其中,大塱涡湿地面积达3万亩。上世纪50年代末,在“以粮为纲”思想的指导下,这里兴起了“围湖造田”运动,大湖边的人们开始筑堤、排水、造田,将涡内淤地改良为耕田,发展成为水稻产区。

彼时的三水是广东省有名的粮食产区,人均上交给国家的商品粮一度达全省第一。1980年,三水县粮食局被粮食部授予全国粮食先进单位。这份荣誉有云东海“沧海变桑田”的一份功劳。火热的围湖造田运动形成了鱼塘、耕地交错分布的格局,带来“田塘棋盘”的乡村景致,让低洼易涝地区的人们过上了温饱生活。

进入上世纪80年代,改革的春风吹拂岭南大地,生态遭遇巨变的云东海迎来了第一波植树造林浪潮。1998年,浩大的退田还湖工程正式启动,历时10年恢复湿地景观。

在这期间,云东海旅游经济区于1999年设立。在此基础上,云东海街道于2008年正式成立。两者都瞄准了珠三角第一大湖云东海湖作为城市独特景观,定位于发展生态城,均把加快推进以云东海恢复工程为核心的工建项目作为发展重点。随着大塱涡一带低洼地被规划为云东海北湖,北江潺潺的清流通过水道注入,秦汉时期的浩渺烟波再现眼前。

时代的巨轮滚滚向前,此后云东海街道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广东财经大学、绿湖度假区、天鹅湖花园、丽日坚美森林湖等一批起点高、实力强的第三产业进驻,原来的乡间田野开始有了城市的轮廓。城市崛起并未改变人类逐水而居的习惯。高楼林立,人们临水栖居的渴求更加强烈。

随着云东海北湖被建设成国家湿地公园,如今,这里湖水清澈,杨柳扶岸,晨昏时分,人们在此闲庭信步看云卷云舒,云东海居民过上了让人心生向往的与自然共生的生活。7000亩水域广阔浩瀚,阳光洒在湖面,泛着金波,这是云东海用70年实践写就的城市与自然交融共生共荣的历史画卷。这是云东海的故事,更是因水而生、因水而荣的三水故事。

打造水城共融的“城市客厅”

城市承载着千百万人的人居梦想。时代在发展,梦想也在升级。

进入21世纪,三水城区发展瓶颈凸显:城区被高速、国道、铁路割裂,马路经济再也没有往日的辉煌,道路拥堵、水浸街问题日益严重、公共文化等配套无法满足人们需求。群众期待这些问题能尽快解决,期盼着心目中的理想之城。

三水开始探索中心城区的扩容,三水新城应运而生。2011年,三水新城管委会在云东海街道成立,承担“打造城市新标杆”重任的三水新城,在城市建设中延续“水”的灵魂与精髓,以水轴生态为特色的“山湖岛城江”的生态城市格局设计,将城市和生态融为一体,展现岭南水韵胜地魅力,让城市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历经近10年奋斗,云东海街道从曾经的阡陌之地迎来惊艳蝶变。广佛肇城轨三水北站坐落于此,快速通达广州、肇庆;南丰大道、虹岭西路、桃园路、映海路交织,构建起“三纵五横”的通畅路网体系;万达广场、三水区文化中心、三水区新城医院等对标一流的城市配套日趋完善,区域价值节节攀升。

时间在流逝,发展观念不断更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深入人心。2013年佛山市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依托当地的生态优势和水禀赋,三水新城将不少河涌、湖泊塑造成为风景如画的景观线,将三水森林公园、荷花世界以及云东海国家湿地公园等串珠成链,打造“城市绿芯”。

与此同时,随着理水兴城持续推进,三水新城水城共融的城市内涵不断深化,以荷香湖公园为轴,以三江水韵公园为带,“一轴一带”的城市水生态主动脉穿城而过,三水新城“山湖岛城江”城市形态雏形已现,为三水巩固和发展“前江后湖”“两水绕城、一轴贯通”的独有城市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如今的云东海山水相连,陆地水体比例7∶3,坐拥7000亩的云东海北湖及月亮湖等,有10余条河涌流经,森林覆盖率高达80%,进一步擦亮了三水城市绿色底色,成为珠三角城市群中一块不可多得的“碧玉”。

时光流变,发展日新月异。曾经阡陌交错的田间乡野已升级为水城共融的三水“城市客厅”。这里的居民也从临水栖居的悠闲生活迈向了舒适便捷的品质生活。高标准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的三水新城后发优势愈发凸显,为三水在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广佛极点中找到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切入口,彰显“三水品质、湾区生活”。

抢占湾区高质量发展制高点

凭借优异的生态自然禀赋,云东海街道走出了一条绿色蝶变之路,抢占高质量发展制高点。在这个过程中,云东海街道将水特色和生态优势化为城市软实力,吸引优质资源集聚,成为“城市三水”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从佛山双子星城、景湾大智慧数据产业中心、三水智造大街等优质项目先后落户,到中国首个IBM Garage(车库)物理空间项目、粤港澳大湾区第一个中美青年创客交流中心挂牌成立,规划建设粤港澳协同发展示范区的三水新城,正以高质量的发展平台集聚全球优质资源。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在“稳定粮食,发展工业”的口号下,三水农民“洗脚上田”,办起作坊式加工厂,融入佛山工业发展浪潮,搭上珠三角早期工业化末班车。这一时期的云东海,通过吸引侨胞投资,办起了多家“三来一补”企业,如曾经闻名遐迩的欧村塑胶花厂、欧南村玩具厂等。作为三水早期外商投资办厂的代表,它们在解放初期大大地提振了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地位。

此后,造纸厂、机械厂、石膏厂、橡胶厂、电子厂相继涌现,勾勒出云东海早期产业形态。其中,创办于1998年的盛路通信经过12年创新发展,2010年7月在深市A股成功上市,成为中国天线第一股,也是三水第一家上市企业。

随着三水进入“城市三水”新征程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的到来,承担打造“城市标杆”的云东海街道将电子通信、现代服务业、科技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发展重点,以产业载体项目建设高质量发展平台,串珠成链集聚优质资源。

佛山双子星城与广佛肇城轨三水北站、三水新汽车站综合体等共同构成的TOD片区,是三水新城一大重要的产业载体。一年多时间里,佛山双子星城2.5产业园已引入超50家企业,其中包括两家上市企业,6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外资企业,带动整个片区加快集聚总部、信息、金融等资源,服务业生态体系加速成形。云东海街道打造“广东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魅力日渐彰显。

以盛路通信为龙头引领,以电子通信产业扶持办法为支撑,聚焦于5G通信产业这一新兴科创新风口的三水新城科技创新产业园是云东海街道未来重点发展的产业聚集区。如今,已有澳信、粤海信项目入驻动工以及联信5G科技城项目签约落户。未来,这里将为三水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新的动能。

未来已来,三水新城蓄势腾飞。“对于三水新城来说,优良的生态环境是未来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云东海街道党工委书记林均恒表示,未来,云东海街道将继续做足绿色文章,守住绿色家底,厚植绿色发展优势,以服务创新带动城市创新,打造生态宜居、城产紧密结合、充满活力、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标杆,从而助力“城市三水”全面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

■样本

盛路通信:

以自主创新引领行业发展

以技术立命,以科创引领,不断研发行业首创发明专利,填补市场空白,创立于1998年的广东盛路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盛路通信”)是三水第一家上市企业,也是中国天线第一股。作为电子通信产业的龙头标杆,盛路通信21年自主创新发展之路为云东海街道电子通信产业高质量发展写下精彩注脚。

以技术立命成为中国天线第一股

上世纪80年代,正是珠三角工业经济起飞之时,全国的人才“孔雀东南飞”。出生成长于湖南,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无线电专业的杨华,被分配到三水西南通讯设备厂。1998年,时任三水市机电技术研究所所长、三水市盛路通讯器材厂厂长的杨华和拍档李再荣、何永星等以现金方式出资200万元成立盛路通信。

当时国内还没有大举倡导创新驱动、“工匠精神”,但由技术人员牵头组建的盛路通信自成立之初已深深埋下创新基因。“我觉得要做好企业,必须两条腿走路,一是要用好资本市场,二是要做好产品,保持技术领先。”在杨华看来,两者之中,技术是绝对的核心。

创业之初,“八木天线”是业内最简单的天线,但国内只能依靠人工生产,效率低、成本高。当时,华为正在实施的一项工程需要大量的八木天线,找遍全国也找不到合适的供应商。盛路通信董事长杨华带领公司技术团队对“八木天线”进行了工艺、结构、技术上的调整,在国内率先成功实现了自动化生产。盛路通信最终拿了华为公司的大单,并逐渐与华为建立起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凭借“人无我有”的技术,盛路通信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桶金。年来岁往,技术已融入盛路通信的发展血液,科技创新成果一年比一年丰硕。2001年,盛路通信获“广东省民营高科技企业”称号;2002年,获“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称号。据统计,盛路通信如今共拥有96项专利。其中,“超宽频吸顶式全向天线”“微波天线前馈式同轴馈源”等发明专利均为行业首创,填补了市场空白。

拥有核心自主技术和多元化天线产品使盛路通信的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经过12年创新发展,2010年7月盛路通信在深市A股成功上市,成为中国天线第一股,也是三水第一家上市企业。

以科创引领发挥龙头示范效应

借力资本市场,盛路通信的发展进入高速通道,公司市值由2013年的10多亿元,发展至今已超130亿元。在杨华看来,资本市场为企业带来更充足的资金支持,但企业要做强,关键仍是要坚持主业,将创新摆在核心战略位置。

企业上市以后,有人建议杨华进军房地产。他婉言拒绝了,并将更多的资源、资金投入到天线产品领先技术的研发之中,以雄厚的资金实力打造起行业领先的实验室体系。2015年,盛路通信的研发投入占到营业收入4.02%,研发人员数量同比增长了24.74%,企业研发氛围始终浓厚,实力不断增强。

2016年,盛路通信投入巨资引进瑞典蓝博RTS65微波混响暗室,为全球第五套设备的实景应用,此研发投入奠定了盛路通信在终端传输行业内的领先测试地位。此外,盛路通信还在瑞典设立了研发中心,进行技术预研与交流合作。

这一时期,佛山市始终坚持制造业立市、强市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把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发展实体经济上,大力实施培育大型骨干企业计划,打造千亿、万亿级产业集群。在此背景下,三水注重推动企业创新发展,出台了支持实体经济发展20条等扶持政策。2017年,盛路通信被授予2017年佛山市政府质量奖,不仅获得市里100万元奖励,还获得三水区20万元的一次性补助。

今年,“抢抓5G发展机遇,规划建设中国(佛山)电子通信产业示范基地”作为建设三水高质量发展新经济走廊的重要举措被写进了三水区政府工作报告,云东海街道出台三水区域内首份电子通信产业扶持政策,抢先布局以5G为重点的电子通信产业。

以业内领先的技术为开疆拓土利器的盛路通信近年来也密集布局5G和物联网等新兴领域。面向未来,杨华表示,盛路通信将重点聚焦物联网和5G核心技术的研发和运用,力争在5G和物联网自主创新方面取得更大成果。

接下来,云东海街道将发挥盛路通信的行业龙头示范作用,引入更多优质项目落地,加快中国(佛山)电子通信产业园建设,为三水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新的动能。

■亲历者说

佛山市三水云东海新城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富权:

见证新城蝶变收获满满的自豪感

三水新城自成立之时,便承载着三水城市蝶变、产业转型升级的重任。2011年以来,随着三水新城的建设加速推进,云东海街道的发展可谓一日千里。作为三水新城的建设者,云东海新城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富权见证了这座城市标杆的日新月异,也感受到生活在其中悄然发生的深刻变化。

“我刚来云东海的时候,现在广佛肇三水北站附近全是鱼塘、菜地或者苗圃场,一片田园农村状态。”张富权于2013年7月到云东海工作,那时候的三水新城处于刚起步建设阶段,“那时候很多路都还没开通,很多配套还没动工,很多地方根本没有路进去,只能走西南涌的河堤或者简易的机耕路。”

在三水新城建设中,张富权主要负责桃园路、翠云路、湖滨南路、湖滨北路,河西路景观桥、高丰路景观桥、水韵公园以及云东海学校等项目的建设管理。“作为三水城市发展的里程碑,新城建设任务重,压力大是可以想象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经常要起早贪黑。”作为一名建设者,让张富权印象最深的是在建设初期,任务繁忙、工期紧张。

“那时候是忙碌的、辛苦的,但同时也感受到很强的凝聚力,大家都齐心协力为三水新城作贡献。”张富权回忆,当时为了推进工程建设,上至街道领导、各个职能部门负责人,下至各个村居村民,每个周末都牺牲休息时间,到现场解决和处理问题,通力合作,及时解决各个项目存在的问题,使工程顺利推进。

随着一个个城市建设工程的完工,三水新城每天都在发生变化。“现在的三水新城高楼林立,城市气息已经显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说起三水新城最大的变化,张富权越数越多:“三水新城的路网通了,道路四通八达,方便快捷;三水新城更漂亮了,西南涌景观带、荷香湖公园、高丰公园等漂亮的公园设施提供给市民休闲娱乐的良好场所;配套更加完善了,云东海学校、三水文化中心等,营造了三水新城的文化氛围。”

城市蝶变,幸福提速。高标准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的三水新城让美好的人居梦想变为现实。“生活更便捷了、生态更好了、幸福感更强了!”对三水新城变化带来的影响,生活在其中的张富权有着深刻的体验,比如随着桃园路、协和路、河西路、鲁村路、南湖路等路网的建成使用,从三水新城到西南、乐平和大塘等镇街所使用的时间也大为缩减,对往来上下班的市民来说便捷多了。

在张富权看来,三水新城在建设发展的过程中最值得称道的当属“坚定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这是一座城市长远发展不可或缺的,也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基点。”张富权说,三水新城的建设过程中非常注重打造城市绿色景观,坚持城市与生态融合发展,推动城市与产业齐头并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环境和谐共生,塑造了现代化的、高度文明的城市形象,从而增进城市竞争力和品牌价值。

同时,随着三水新城文化、医疗、教育资源的不断增加,城市社会效益不断放大,市民幸福感越来越强,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定居在三水新城。“能作为三水新城的参与者,这些变化使我很自豪,每天穿梭在自己参与建设的项目中去,使我更加热爱这个地方,更加尽心尽力的投入工作中,努力使三水新城建设得更加美好。”7年来,看着三水新城从规划蓝图变成现实,见证新城蝶变的张富权言语之间透露出满满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