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6 武威陳姓述略(一)

一、陳姓起源及涼州陳氏

據《中國姓氏源流史》和相關姓氏研究專著及史料記載,綜合起來中華陳姓源流大致有五個方面。但最主要的說法是出自姚姓或媯姓,舜帝的後裔。舜,也稱虞舜,黃帝(少典之子)八世孫,生於姚地,以地取姓為姚。據《通志‧氏族略》記載:周武王滅商朝紂王以後,建立周朝。武王為籠絡天下,找到舜的三十四世後人媯滿,特封媯滿為諸侯,並把大女兒太姬嫁給他,封國於—陳(今河南省淮陽縣),諡號稱為胡公,在這個地方,建立了“陳國”。舜帝的後裔滿的子孫有以國為姓的,即成為陳姓的由來。據清道光戊戌年間,武威著名姓氏學家張澍著《姓氏尋源•卷十》記載:“陳氏《廣韻》雲:舜後胡公媯滿之後,公子完奔齊為陳氏,今宛丘地,出穎川、汝南、下邳、廣陵、東海、河南六望。

姓氏文化 | 武威陳姓述略(一)

陳氏圖騰

考其涼州陳氏,肇自十六國時期,若《涼州記》載:呂光時,州人陳沖得玉璽,博三寸,長四寸,光澤無文,向日視之,字在腹中,有三十四字,言光當王。

又據《藝文類聚》引《陳武別傳》雲:陳武,字國本,涼州休屠胡人。常騎驢牧羊,諸家牧豎數十人,或有知歌謠者,武遂學太山《梁父吟》、《幽州馬客吟》及《行路難》之篇。

迨至唐宋,蓽路藍縷,歷經600餘年的繁衍生息,涼州陳姓,蔚成大族。特別是經過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樂十五年(1417年)前後兩次大移民,涼州陳姓始進入《百家姓》前十姓之列。若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進士,官御史張美如撰《勅授儒林郎晉封武翼都尉陳君貢禹墓表》雲:“君諱琨,字貢禹,武威人。陳氏為涼大族......”

又若道光二十六年丙午(1846年)東河陳氏一世祖湖公四世孫陳重仕所撰譜序稱:涼州陳姓“至明宦遊於涼,遂入籍武威,卜居府城東北大柳樹。祖若父相傳,有居於涼城者,有居於大河堡者,不詳其名字......”。

二 、 武威陳氏源流

筆者多年走訪武威“三縣一區”城鄉村落、社區,實地考察,蒐集整理新老家譜,收穫頗豐。本文參考清代以來姓氏譜牒文化標誌人物“關隴大家”——張澍所著《姓氏尋源》等相關史料,就武威陳氏一族源流及族譜略述鄙見,或者對讀者瞭解陳氏源流與族譜不無裨益。

據考武威的陳姓,也和其他姓氏一樣,大多都傳說是“來自山西大槐樹下的”。即明洪武三年(1371年)大規模實行移民屯田政策,遷徙至武威的。其實當時 “山西大槐樹”不過是一處明朝政府移民的集中點,移民祖籍不全是來自山西的,還有其他地方的,只是後人不知其祖先最初是來自哪裡?故而沿其一說。而經筆者考證:武威即有從山西移民過來的;也有經商或做官來武威徙居的。如涼州區和平鎮陳家南園陳氏始祖陳萬順,民間俗稱“陳百萬”的,即是於北宋末年從天津經商賺了錢之後徙居此地,繁衍至今有數千人;涼州城內海子巷原有一陳家四合院,門眉書“太丘風範”,其先亦是從山西經商來武威定居的。再如“至明宦遊於涼遂入籍武威卜居城東北大柳樹”之陳氏,其祖先世代為官;以及於清乾隆年間從江西宜黃繞道四川、甘肅岷縣後徙居武威大柳鄉橋坡村(今陳沛一支)陳氏。還有涼州區康寧鎮龍泉村陳氏“自大明隆慶年間,其始祖陳校系南京應天府鐵牛巷人也,遷於涼州府距城西北之清水河,轉徙於懷西鄉堡躲難坪遂家焉”。迄今該村尚有陳姓人口2000餘人。還有涼州張義堡陳氏始祖陳良於清乾隆年間自雜木渠下壩二畦肩挑伯、仲二子,從川入山,墾荒為生,迄今已260餘載,傳十一代,繁衍350餘人口。

至於民勤陳姓,據《陳氏宗譜》載:始祖圮,原籍江南江陵應天府,洪武四年(1371年),隨馮勝將軍徵西而來,因功獲指揮將軍,後易兵為民。始祖初居頭壩青松堡地(今薛百鎮境內),後被風沙裹壓,復遷於高家大門。乾隆元年,因柳林湖開墾,大舉又復遷於柳林湖。因此,川居一半,湖居一半。以陳玘為始祖,至今已歷23世。現多居於薛百、泉山、紅沙梁、東湖、西渠等鄉鎮,擁有6000餘人。

另有古浪、天祝(含永登部分)陳姓,據考大多是從武威遷徙出去的。如清朝康熙年間古浪陳氏始祖陳天福、陳天傑兄弟二人即是從武威陳家南園遊至大靖南山小直溝落足,歷300餘年,衍十四世,傳子孫1600多人。另外,還有在元末明初及清朝、民國時期因各種原因分別從江西、江蘇、山西、北京、天津、山東萊州府、鉅野、河北保定、安徽廬州府合肥縣等地遷徙至武威三縣一區的,等等。

三、武威陳氏族譜

自公元2008年至今十年多來,經筆者對武威市“三縣一區”(涼州、民勤、古浪、天祝)部分陳姓人氏調查考證,武威陳姓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文革”之前,大多都有宗譜、族譜、家乘及像贊、軸屏等存世,後因眾所周知的原因,幾乎被焚燬殆盡。是故,武威倖存於世的古譜現已寥寥無幾,至今能看到的10多部《陳氏家譜》大多都是近三十多年來續修、創修或重修的新譜。如民勤縣薛百鎮更名村(含金昌市部分陳氏)、民勤縣“光裕堂”、柳林湖;古浪縣小直溝、圈灣、西溝口、石頭溝、打拉水等鄉村;涼州區高壩鎮東鄉、西鄉、十三里村,河東鎮陳家寨村,洪祥鎮陳爾村,大柳鎮王城堡,張義堡羊戶臺、中路、磨莊子等均有續修、新修族譜。

然考其陳氏古譜,惟涼州區康寧鎮龍泉村和金河鄉陳家寨村及古浪縣小直溝村分別有清代咸豐或道光年間的宗譜、族譜倖存於世。

另外,涼州區永豐鎮陳家北坡子亦有先人畫像和民國十二年(1923年)清授修職郎吏部侯銓儒學訓導崔文煜、前清武威縣儒學武生王耀武二人為陳氏先人撰寫的懿行贊言(八扇蒲黃色軸屏);民國十五年(1926年)甘肅省立第二師範學校畢業愚晚馬萬選、清授修職郎吏部候銓儒學訓導許應甲為五和鎮五和村陳氏畫像譔書懿行贊言;張義堡陳氏也有嘉慶二十年(1815年)原涼州府武威縣儒學生員楊國霖、增廣生員趙國聘撰書的懿行贊言(八扇蒲黃色軸屏)等等,文多不錄。據考,也有陳姓自己人為其祖先撰寫的像贊詞,如民勤“一鄉之望”陳碩元即為祖父撰有像贊詞等。又考其以上為陳氏撰寫譜序和懿行贊言的賢達人士,大多為時任武威地方政府官員和同邑鄉紳、文人學士等。

姓氏文化 | 武威陳姓述略(一)

而今尤為一提的是,涼州區康寧、金河二鎮及古浪縣小直溝倖存於世的三部陳氏古譜,以及屈指可數的幾家像贊軸屏等,現已成為武威陳氏珍貴的譜牒歷史文獻。清道光戊戌年張澍自刻刊本《姓氏尋源》及其“姓氏五書”更為當今姓氏學之瑰寶,亦為後世本土學者研究中華姓氏文化乃至中國史和社會學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未完待續)

作者簡介:陳有順,字仲達,武威市涼州區發改局退休幹部,中國民俗學會會員,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會家譜委員會研究員, 隴右姓氏文化與譜牒研究學者。先後在《甘肅日報》《甘肅文史》《民主協商報》《甘肅經濟日報》《甘肅工人報》《武威日報》《尋根》《譜牒學論叢》《回族詩刊》及《搜狐網》《今日頭條》等省內外報刊雜誌發表散文、詩歌、雜文、報告文學及文史作品等300 餘篇。著有《隴右陳氏文史考》、《甘肅武威•陳氏族譜》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