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0 石湖的前世今生

石湖相傳吳越春秋時已為巨浸。越人掘溪進兵,橫截山腳,鑿石開渠以通蘇州,故名石湖。相傳吳越爭霸之時,越國名臣范蠡在滅吳後,帶著西施由這裡歸隱太湖。石湖東面有越來溪,溪上有座越城橋,是當年越王勾踐率兵攻吳從太湖挖通水道,屯兵士城而得名。

在宋代之前,石湖之名不顯,自南宋范成大隱居於此,宋孝宗賜書“石湖”兩字以後(今拓片存蘇州博物館),從此石湖名聞天下。石湖有寶貴的古文化遺址、豐富的歷史史蹟、歷代眾多寺廟、祠堂、書院、山莊、別墅、園亭、石坊、橋樑和墓冢。還有歷代有關石湖的著名文人的詩詞、書畫、石刻和記載。

在《吳郡志》、《蘇州府志》和《吳縣誌》等地方誌中對石湖和橫山有較詳細的記敘外,還有《太湖備考》、《石湖志略》、《橫山志略》、《堯峰山志》等山湖專著。唐代的李白、白居易、皮日休、陸龜蒙及楊惠之(唐代塑聖,系石湖吳山人),宋代的范成大、周必大、楊萬里,元代的懷素、鄭天祐,明代的高啟、吳寬、莫震、王鏊、申時行、袁宏道、清代的乾隆帝、葉燮、汪琬、張大純等均有詩詞遊記。明代著名的吳門畫家沈周作《漁莊村店圖》並寫詩:“漁莊蟹舍一叢叢,湖上成竹似畫中”。文徵明繪《石湖圖卷》並詩三首。明畫家盛茂燁作《石湖煙雨圖》。在《江南名勝錄》、《盛世滋生圖》和《南巡盛典》也都有關於石湖的圖卷。

歷史切片:品鑑石湖滄桑之變

原始社會:已經成為湖泊

關於石湖的由來,《蘇州詞典》記載了一個充滿“殺氣”的說法,2500年前春秋末期,越王勾踐派兵偷襲吳國。從上方山東側挖河挺進,當挖到越來溪中段時,因為水域開闊,底下又全是石頭(原文叫“湖底皆石”),所以這裡就被稱為石湖了。如果這樣的說法確實,那麼,石湖的年齡應該有2500歲。然而,石湖圍墾和清淤時,沒發現湖底都是石頭的現象,對這一說法提出了挑戰。

與此同時,2003年10月石湖淤泥裡發現的“奇石”,進一步動搖這種說法。這些“奇石”有的像含鐵質的石棍,有的像帶孔的鍊鐵爐渣。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隕石專家研究後認為,這些“奇石”是隕石撞擊太湖的直接物證。專家從時間上推斷,這一撞擊應該形成於原始社會,距今至少四五千年。蒯元林認為,那石湖形成的時間應該更早。

春秋末期:吳越築城對壘

越國挖出石湖的說法動搖,但越國和吳國對壘的事實卻不容懷疑。直到今天,石湖旁還留有越城遺址,遺址西側還有吳城遺址,這些就是直接物證。越城位於越來溪東側,現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遺址範圍南北長450米,東西寬400米,面積近18萬平方米。

南北朝:文學家顧野王歸葬

一千年後的南北朝時期,文學家顧野王(公元519-581年)歸葬石湖邊。因編寫了最早的楷書字典《玉篇》,顧野王被譽為“楷書宗師”。根據《顧氏宗譜》記載,江南顧氏像清代的思想家顧炎武、當代的科學家顧翼東等名人,都是顧野王的後代。按今天的地圖看,顧野王的墓在現國際教育園蘇州市職業大學致能大道北端東側。這個墓已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墓區面積50平方米,封土直徑10米,高約1.5米。最吸引人眼球的,是墓上大大小小的十餘塊石頭。民間相傳,其實兩塊稜角分明的鐵褐色石頭是隕石,所以這個墳也稱“落星墳”。顧野王去世十年後的隋朝開皇十一年(公元591年),蘇州城搬遷到石湖旁,石湖邊一下成了繁華的新城,直到唐朝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隨著蘇州城重新遷回原址,石湖才重新歸於寧靜。

北宋時期:開始改叫石湖

不過,一開始石湖並不叫石湖。宋朝之前,這裡可能叫“南湖”或“城南湖”。那怎麼會改名叫石湖的呢?明代莫震撰、莫旦補的《石湖志》中的一段資料中提到:“莫舍村……正鎖石湖南口……”; 又說:“莫舍,《(莫氏)族譜序》雲:始祖乃湖州溪上大姓,宋紹聖間贅於吳江縣範隅鄉一都石湖之濱,地名石舍。子孫蕃衍,滿村皆莫姓,所居遂改稱莫舍。”

從上述兩條可知,“石湖”南端西側入太湖通道處的村落古代叫“石舍”,由此推斷,石湖很可能是因為“石舍”村而得名的。後來北宋紹聖年間(公元1094—1098年)莫姓入贅這裡,子孫繁衍,到明朝編寫《石湖志》的時候,全村都是姓莫的人,村名才改叫“莫舍”。

南宋時期:范成大在這裡養老

自從宋孝宗(公元1163—1189年在位)寫下“石湖”兩字賜給范成大後,石湖開始名聞天下。當時,作為南宋著名政治家、田園詩人的范成大退居蘇州,因為喜歡石湖的秀美風光,他在石湖邊興築了鄉村別墅,作為自己的養老住所,還寫下了“凡遊吳中而不至石湖、不登行春,則與未始遊者無異”的讚語,第一個為石湖做了個免費大廣告。在這裡,范成大飲酒作詩、採菊東籬,寫下了大量的詩詞文章。

清朝中期:乾隆多次遊石湖

范成大之後,越來越多文人墨客、達官貴人造訪石湖,明朝沈周、文徵明等書畫家、文學家,都留有吟詠石湖的詩篇、文章。

到清朝中期,乾隆皇帝竟也多次遊覽石湖,特別是乾隆第二次南巡,江蘇巡撫尹繼善在石湖大興土木,還準備了石湖行館、湖心亭供乾隆玩賞,這個場面,被當時的畫家徐揚畫在了《盛世滋生圖》上。

民國時期:繡神沈壽丈夫築宅

民國時期,石湖邊又迎來了一位名人居住。那是1932年,書法家、著名刺繡大家沈壽的夫君餘覺,以4200銀元的價格購下范成大石湖別墅故址,建成他的鄉間別墅———“漁莊”,自題“覺庵”,俗稱“餘莊”。漁莊臨湖而築,進入漁莊,可縱覽石湖全湖風光。裡面完全是典型的私家花園格局。

“文革”期間:圍湖造田變石河

石湖長時間的湖泊風貌,在“文化大革命”時期被徹底顛覆。調查發現,石湖原有水面328公頃,“文革”期間,在“農業學大寨”、“以糧為綱”等思想指導下,石湖建成南北湖圩,83.7%的水面被圍墾,造田2800多畝,水面僅剩58公頃,而且正常水位時航道兩側深度只有1.2—1.3米,許多仍稱得上是水面的地方,也都被密密層層的水生植物覆蓋著。就這樣,本來不算小的石湖,變成“石河”。

改革開放後:退田還湖

1978年,蘇州市園林處對石湖進行全面規劃。1980年,石湖景區被列為國家太湖風景名勝區的13景區之一。在第六、第七個五年計劃中,各級政府撥出550萬元專款用於石湖景區建設。1986年蘇州市政府作出“退田還湖”的決定。當時規劃在北石湖修築南北向的越堤、東西向的石堤,將石湖水域分隔為北、東、南三部分。當年12月越堤完成,1988年2月石堤竣工。到這時候,北石湖3360畝水面全面恢復。

21世紀:清淤、改造濱湖區域

本世紀以來,我市又啟動了一系列工程,進一步提升石湖的景觀面貌。2002年石湖景區啟動清淤工程,歷時兩年多,至2004年12月底基本完成東、北石湖的清淤工作,共清除淤泥土方400餘萬方。北石湖環湖景點建設也與清淤工程同步進行。

2010年9月19日,石湖景區工程的“點睛之筆”———濱湖區域工程開工建設。

2012年4月28日,石湖景區的濱湖區域免費對外開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