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9 “名下7套房,大學畢業不想上班”:不缺錢,不等於不需要工作

“名下7套房,大學畢業不想上班”:不缺錢,不等於不需要工作


前段時間機緣巧合,認識了一個“拆二代”,小夥子今年大學剛畢業,但並不急著找工作。原因是他家住城中村遇到拆遷,補償了十幾套房,其中有7套,父母爺奶直接掛到了他頭上。

於是一個剛走上社會的人,就有了7套房的固定資產,按照當地城市的房價,一套300萬,總身價超過2000萬。

所以他突然就失去了找工作的動力,認為每月拿幾千的工資毫無意義,家裡也並不催他。

很多時候,我們會比較狹隘地理解一個關於工作的概念:工作=賺錢。

賺錢是為了什麼呢?買車?買房?過上更加優越的生活?

當然,這毫無疑問是核心要素。

在這樣的認知下,如果已經有車有房,有優越的生活條件,便意味著不需要賺錢,同時便等同於不需要工作。

但很多人沒有意識到,工作的意義包括賺錢,卻不僅限於賺錢。

“名下7套房,大學畢業不想上班”:不缺錢,不等於不需要工作

一、一個人的職業,某種程度決定他的社會地位

工作身份,是一個人在社會中所扮演的一部分角色,而這個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很大程度上決定我們的社會地位。

林崇德在《心理學大詞典》這樣說:個體的社會地位的高低與其在工作中的表現有緊密關係。

通過工作而得到社會承認,從而獲得一定的社會地位。

有一個詞語“名利雙收”,名在這裡有那麼一點社會地位的意思,利自然與金錢相關。名與利,自古以來就是相輔相成的。

“利”是物質的,可傳承的,而“名”是需要自己更優秀綜合的能力,才能得到和維持的。

而工作,無疑是現今社會提升能力的最佳途徑。

我們社會中有很多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富二代,他們有的聲名鵲起,有的默默無聞。

那些被我們津津樂道的諸如香港首富李嘉誠之子李澤鉅、王健林之子王思聰等,無一不是在工作中有著出色的表現的人。

工作中表現越優秀的人,會有更高的社會地位,更高的社會地位會帶來更好的朋友圈和交際圈,這是一個良性循環。

“名下7套房,大學畢業不想上班”:不缺錢,不等於不需要工作

二、職場是我們走出校園後的另一個圈子

我們生活在一個飛速發展的時代,需要不停學習,而職場正是我們接觸社會,接觸新鮮事物的最佳途徑。

當我們每天接觸社會,才會知道時代的發展趨勢,才會知道自己有哪些不足而有所學習和彌補,更重要的是,才不會被這個社會所淘汰。

關於這一點,許多為了孩子而辭職在家的女性必定深有體會。

為了生孩子辭職在家,等到孩子終於長大一點可以上班的時候,卻發現:

雖然自己只是離開了職場一兩年,但是在工作上、人際關係上已經開始吃力起來。

有些離開時間更長一點的,甚至已經沒有辦法迴歸職場了。

人是社會動物,職場,是我們走出校園後的又一個圈子,如果融不進去,大概率上,你會感覺孤單無趣,也大幅增加了生活的風險。

“名下7套房,大學畢業不想上班”:不缺錢,不等於不需要工作

三、工作是對人生時間結構的調整

簡單的說,即工作任務和日常事務使得個體時間分為工作時間與休閒時間,從而可以相互調節。

這一條看起來似乎沒有什麼說服力,如果人生沒有工作時間只有娛樂時間不是更好?

當然不是,哲學上說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

或許有人覺得工作的壓力讓人痛苦,但沒有了工作的壓力,反倒會讓生活更加茫然和混亂,因為很多人的人生規劃和職場規劃息息相關。

幾年前就看過一個新聞,有個普通家庭因拆遷得到了鉅額拆遷費,兒子辭了職想要好好享受生活,想法和開篇那個小夥子一模一樣。

這是正常人的想法,沒有問題。

但是僅僅幾年後,兒子染上賭癮,傾家蕩產負債累累。

這當然是個極端的例子,但失去規劃和束縛的人生就像是迷宮,四面八方都是為你開放的路,你卻不知道哪一條才是自己最想走的。

所以,綜上,人生不是非要工作,工作的意義也不全是為錢,更大的意義,是讓你的人生更完整。


作者:焱公子,髮型光芒萬丈的跨界理工男。多年500強,專注解職場。寫有靈魂的故事,過有溫度的人生。微信公眾號:焱公子(ID:Yangongzi2015)。

改變認知,刷新成長,歡迎關注我的專欄,一起升職躍遷,做卓越的職場人。點擊以下卡片瞭解詳情:

“名下7套房,大學畢業不想上班”:不缺錢,不等於不需要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