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1 這家公立三甲醫院斥資30億打造了智慧醫院,錢都花哪兒了?

導讀:

遵醫二附院規劃總投資近30億元。半年裡,這家醫院對外開放了26個臨床科室、13個醫技科室、5個腫瘤科室,門急診1000人/日,住院760人。

這家公立三甲醫院斥資30億打造了智慧醫院,錢都花哪兒了?

今年3月1日,遵義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以下簡稱“遵醫二附院”)試營業開始,以滿足當地人民的就醫需求。遵醫二附院是貴州省衛生健康委直屬公立醫院,也是遵義醫科大學直屬附屬醫院,位於遵義市新蒲新區新龍大道與新蒲大道交匯處,周邊居民約40萬。

據悉,遵醫二附院規劃總投資近30億元,總用地面積297畝,總建築面積約30萬㎡,綠地率近40%,擬開放床位1800張,停車位3000餘個,遵循統一規劃、分期建設原則,計劃分四期全部建成。

開業時,遵醫二附院僅建成了一、二期工程,投用建築面積近16萬平方米,其中門診樓約8萬平方米(開設診室408個),住院樓面積約4萬平方米(開設床位818張),僅能滿足患者看診的需求。不過,“我們沒有對外宣傳,但已開放的床位還是住滿了。”遵醫二附院黨委書記舒濤告訴記者。

而三期住院樓規劃建設8.68萬平方米,設24個標準病區及體檢中心等功能。四期項目修建在新龍大道東側用地,主要建設高等醫學院校直屬教學醫院必需配套的科研、教學及醫學康復中心和專家宿舍等。

半年裡,這家醫院對外開放了26個臨床科室、13個醫技科室、5個腫瘤科室,門急診1000人/日,住院760人。遵醫二附院是花費30億元打造的智慧醫院,為何吸引了這麼多患者?“智慧”體現在哪裡?資金都花哪兒了?企業如何配合醫院建設智慧醫院?為此,我們專訪了

遵醫二附院黨委書記舒濤,以及深圳達實智能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黃德強,聽他們講述建設智慧醫院的心路歷程。

從籌劃到開業花了10年

舒書記回憶,2009年,遵義市新蒲新區人民政府做了一個新區規劃,提出要建設一個智慧醫院。幾經討論,最後決定把這個項目交給遵義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以下簡稱“遵義附屬第一醫院”)來做。因為遵義附屬第一醫院位於市區,患者基本都湧向該院,所以面臨很大看診壓力,加之經常堵車,更加不便。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希望將新建的這家醫院放在新區,以“一院兩區”的模式運行。一來為市區的交通和患者減負,二來解決新區人民看病問題。

“雖然市政府有這樣的想法,但是我們還是進行了論證,最後於2014年開始動工,新院區按照三級綜合醫院的標準來配置和規劃。”舒書記如是說。

但遵醫二附院完成一期和二期工程卻花了5年時間,為什麼建設進度如此緩慢?舒書記總結到,究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遵醫二附院的定位不清晰,是獨立運營,還是一院兩區,一直沒有明確;二是因為醫院是政府全額投資,所以第一次申請了20億元,短期內政府很難湊齊資金,只能陸續到位,延長建設週期;三是政府對醫院的規劃不斷髮生改變,不斷地新增規劃,導致項目從一期變成了四期。因此即使醫院開業後,周邊卻還在施工,持續建設三期和四期。

開業時間定在3月1日,也是市政府下的硬性任務。目的是希望滿足新區周邊40萬居民的就醫需求。周邊的醫院太少了,老百姓看病穿過3個隧道才能到達遵義附屬一院,極不方便。

為了完成這個硬性任務,所有的工程進度安排就以開業時間倒推,每個時間完成什麼事,一條條羅列清楚。這個類似軍令狀的任務下來後,所有人都進入備戰狀態。最後3月1日如期開業。

按照遵義市委市政府和遵義醫科大學安排部署,遵醫二附院運行前3年是由遵醫附院負責託管,採取“一院兩區”模式統籌調配兩院資源。“我們和遵醫大附院達成一致,兩院區在人力資源共享、病房資源共享、門診資源共享和腫瘤學科擴大發展四個方面開展深入合作,有效形成兩院區齊頭並進的發展張力與競爭合力,更好為人民群眾的醫療需求服務。”舒書記坦言。

在遵醫二附院的醫院發展方面,舒書記表示,堅持學科是重點,急救是戰略。從高鐵、機場、高速到醫院的距離很近,而且醫院的面積大,兼具地理位置優勢和自身優勢,非常適合開展急救。

遵醫二附院除了在醫院發展上具有優勢以外,也是遵義市首家公立智慧醫院。

今年國家衛健委對智慧醫院的新定義,包含三個領域:

一是面向醫務人員的“智慧醫療”,以電子病歷為核心的信息化的建設。

二是面向患者的“智慧服務”,目的是讓患者感受更加方便和快捷。如醫院門診大廳裡擺放了很多一體機、自助機,以及手機結算、預約掛號、預約診療、信息提醒,包括衍生出來的一些服務,比如停車信息的推送、提示等。

三是面向醫院管理的“智慧管理”,主要應用於醫院精細化管理。最早醫院管理的系統就是HIS系統,現在面向醫院管理的系統也很多,有財務的、結算的,還有物資管理的。比如醫院裡面大量的藥品、耗材、檢驗試劑、醫療廢物、患者衣物、醫生衣物、水電氣等。院領導通過自己的手機,在辦公室的電腦上就可以看到全院的運轉效果,包括OA的辦公系統。這一大領域就是用於醫院精細化管理的信息化管理模式。

“我們建設的這個智慧醫院除了涵蓋以上的內容外,還將滿足患者和職工對基礎設施人性化的要求,如診療環境、工作環境、服務流程。”舒書記表示,“服務流程的改造,主要是採用‘互聯網+’技術,保證整個院內的信息互聯互通、醫護人員無縫銜接。”

截至目前遵醫二附院的一期、二期工程已經花了近20億元,那麼這些資金都花在哪兒了?

“資金花費最多的是土建,其次是智慧醫院的內涵建設,如醫院設備採購、醫療信息化系統、數字化手術室、互聯網醫療、人力成本等項目。”舒書記告訴我們。具體承建項目企業彙總如下:

這家公立三甲醫院斥資30億打造了智慧醫院,錢都花哪兒了?

拿醫院設備採購來說,在遵義市委市政府全額投資建院的政策支持下,醫院已通過政府集中採購模式採購直線加速器(2臺)、核磁共振(2臺)、CT(2臺)、DSA(2臺)、全自動生化流水線、各類手術腔鏡等大型進口設備,設備總數8428臺(其中單價100萬元以上設備117臺),設備總值達6.5億元。

目前遵醫二附院智慧醫院的硬件+軟件設備已經初步到位,那麼患者和醫院管理者如何感知醫院的“智慧”?

從患者看病的流程看,可能涉及門診、藥房、醫技、病房、手術室這些場景,而且每一個場景均被“智慧化”了。

以門診大廳為例,達實智能提供了很多智慧場景,如一體化信息化總集成建設、標準化集成平臺、自助設備及患者APP服務、全渠道和全場景共享支付、一體化排隊叫號、診間自動叫號、一體化醫技管理、一體化HRP&OA移動辦公等。

患者可以在自主設備上通過APP、微信公眾號進行掛號、繳費、查看檢查/檢驗進度。醫院可通過以上方式進行病人就診過程中各類消息提醒,推送消息均包括APP、微信消息。在APP中除了傳統的掛號、繳費、查看檢查檢驗等功能外,還會集成就診流程、體檢結果、醫院滿意度調查、隨訪等功能。

同時,為了提供更好的就診體驗,在方便患者、減少病患排隊方面,信息化建設提供全場景、全渠道的支付,在窗口及自助設備上均支持醫保卡、銀行卡、微信、支付寶繳費。此外,為優化門診就診流程,信息化還提供了一體化的排隊叫號。門診排隊叫號的要求,具有二級分診功能,實現普通號、優先號、遲到號、複診號及過號自動隊列。真正做到讓病人從入院到離院,就醫全程均可通過手機和導診系統得到協助。

對於醫院管理者來說,“智慧醫院是提升管理的好幫手”,舒書記這樣評價智慧醫院。目前遵醫附二院現有職工742人,其中醫師288人、醫技74人、護理321人、專技35人、管理24人。職稱結構中,高級職稱65人、中級職稱95人、初級職稱344人。學歷結構中,博士15人、碩士149人。這是在遵義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的支持和2014年以來的招聘儲備下搭建的團隊。目的是實行與遵醫大附院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遵醫大附院已明確定期派專家到醫院開展駐點幫扶、門診出診、手術指導等醫療活動,以確保兩院區醫療服務基本同質化。

未來遵醫附二院三期、四期完工後,需要管理的人更多,成百上千的醫務工作者,成千上萬的病患,如何管理?

“這就需要考驗管理者的智慧,只有通過理念和文化的薰陶,藉助數據的輔助,才可能做好醫院管理。而智慧醫院的核心是全院數據互聯互通,通過一個手機或電腦端,可以瞭解整個醫院的情況,進而進行針對性地管理。”舒書記坦言。

智慧醫院每天都會產生大量的數據,但是並不是每條數據都能用於管理,所以需要辨別有用數據。同時也能查看醫院每人每日做的工作,幫助管理者理解每個崗位的工作量,從而制定更優質和人性化的績效方案,提升醫院的效率。

“智慧大腦”從何而來?

遵醫二附院之所以能給患者和醫院管理者帶來這麼好的智慧化體驗,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達實智能提供的物聯網創新技術與產品,包括醫院機電設備智能管控平臺、手術室智慧管理平臺、臨床決策輔助系統、院內信息化平臺等。其核心價值是幫助醫院實現高度融合的智能化及節能、手術室以及臨床信息化、醫院管理信息化建設,打造數字化的智慧醫院。

黃德強進一步補充,“智慧醫院也絕不僅僅是概念,完全可以落地。達實智能基於自主研發的核心技術,為醫院提供了智能化及節能系統、手術室及醫療專項系統、信息化和大數據系統,通過物聯網智能管控平臺打通各個專項系統的監控和應用;通過智慧醫院管理平臺,打通各個應用系統;通過統一的數據標準進行接口,隨著數據的累積,系統應用可以不停地迭代。實現可感知,會思考,能成長的智慧醫院。最終實現效率提升10%以上,能耗降低20%以上的目標。遵醫二附院從構想到落地整個過程是一個天時、地利、人和的契機,我們很有幸見證它的誕生。”

此外,在談到智慧醫院建設普遍存在的問題痛點時,黃德強談到,“智慧醫院專項系統絕不是各個系統的簡單堆砌,而是需要頂層設計能力,平臺集成能力和各子系統強有力的支撐。在醫院建設過程當中,如何在提供更優質服務的前提下,提升醫院運營效率,降低運營能耗,成為醫院建設新的挑戰。傳統採用總包統籌、各個專項分包的方式,由於總包對於醫療需求的不夠理解,各個專項系統的各自為政,使得醫院建設缺少頂層設計,進度和效果無法保證,工期拖延和建完就改的情況時有發生。”

針對這些痛點,達實智能又是怎麼做的呢?黃德強進一步介紹到,“達實智能作為智慧醫療領域的龍頭上市公司,多年來本著讓醫療更智慧,讓生命更健康的經營宗旨,依託於國家級博士後工作站將公司多年積累的物聯網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服務於醫療行業。針對醫院建設當中的問題,創新採取醫療專項總包的方式,為醫院提供智慧醫院頂層設計,工程施工和長期的運營維護。集中解決醫院建設當中的突出痛點和難點問題。”

截至目前,“達實智能累計服務全國大型醫院600+,手術室及ICU6000+,併為眾多國內知名醫療機構提供醫療解決方案。其中做得最全面的是遵醫二附院,真正實現了院內各個系統的互聯互通,產生的醫療數據會再應用於患者和醫院。”達實智能副總裁、達實久信董事長黃德強告訴我們。

未來,“隨著雲技術的成熟和5G技術的突破,特別是5G技術寬帶寬,低時延10Ns的特性,使得平臺鏈接更加高效,成本更低,萬物互聯的時代即將來臨,智慧醫院的發展迎來更大的機遇時期。我們希望打掉醫院的‘圍牆’,延伸到院外,提供更多的醫療服務,實現從醫療到大健康的創新性轉變。”黃德強說。

感受: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相結合

最後舒書記談了智慧醫院與醫院管理三點體會:

一是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相結合的認知,既要對標一流的前沿標準,也要立足醫院實際,量力而行。

二是尊重專業與取長補短相結合的互信。既要堅持醫療的專業性,也要汲取建築設計的科學性、合理性。舒書記經常和達實高層進行溝通,如醫院的現狀,或個性化設計,希望說服對方按照其想法實施,並最終取得了共識。取長補短,這種合作互信,也有利地推進了醫院信息化中心的建設。

三是明確職責與敢於擔當相結合的協調。院方既要遵守各方職責定位,也要積極主導協調、主動作為。比如說內科醫生和外科醫生經常因某個系統的使用而爭執。信息化是剛性的,不可能滿足每個人的需求。

未來1-2年內,遵義附二院要打造以腫瘤防治、創傷及危急重症急救為主要特色,其他必備專業為輔助的綜合醫院,初期開放病床約900張,可進一步方便區域內群眾就醫,有效緩解遵義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工作壓力,較好提升新蒲新區城市配套服務能力和城市品位。

5年內,在貴州省衛生健康委、遵義市委市政和遵義醫科大學的領導及統籌安排下,醫院要將腫瘤防治、創傷及危急重症急救建成省內一流的學科體系,形成“特色明顯、專科齊全”的發展局面。

5G技術應用於醫療領域,將為智慧醫療水平的提升,和“健康中國”目標的實現帶來新機遇。這不是4G的簡單延伸,而是標誌著網絡的融合,加之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未來的智慧醫院擁無限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