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3 簡評:相聲界再現紛爭,經濟效益和低級趣味是否矛盾

再說天津相聲節高峰論壇,在這次論中一些相聲行業前輩和從業者發表了各種觀點,有人就從這次題目為《相聲如何兼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論壇發言中總結出了相聲行業的“經濟效益”和“低級趣味”之爭,這也是理解力感人。

簡評:相聲界再現紛爭,經濟效益和低級趣味是否矛盾

好,就算總結錯了,但這兩個話題確實也是現在相聲行業裡的熱點話題,有人認為說相聲首先能掙錢能紅是第一要素(商演是相聲演員成功的唯一標準),有人則認為相聲應該首先尊崇藝術規律,不能為了掙錢搞低級趣味。

筆者僅就這兩個話題談一下自己的看法,本身兩個話題就存在辯證法,沒有絕對的對錯,只有立場的不同,不同的立場造就不同的觀點,筆者就擇中說一下。

簡評:相聲界再現紛爭,經濟效益和低級趣味是否矛盾

1、 先說這個相聲“低級趣味”

簡單說就是相聲表演裡要不要弄那麼多倫理哏和葷臭活。

首先筆者要駁斥一個觀點,那就是“相聲本身就是撂地掙口飯吃的行當,葷臭活和倫理哏是相聲行業的本來面目”。這是不懂相聲歷史的表現,相聲行業從誕生起就分清門相聲和渾門相聲,而且文明相聲一直是相聲行業追求的境界,原因很簡單,文明相聲能進大園子掙錢多,名利雙收。撂地葷臭活掙錢少還沒社會地位。

事實上,除了個別實在是文化水平太低的相聲演員外,大部分相聲從業者也是願意走文明相聲路線的,也就是張麻子說的“站著把錢給掙了”。比如郭德綱的德雲社在2011年就曾經搞過一個陽春白雪的相聲劇《中國相聲史》,但無奈當天的觀眾實在不買賬,紛紛高喊著要退票讓郭德綱差點動怒。從此德雲社也就放棄了往這方面的努力轉而走迎合觀眾的下里巴人路線。

簡評:相聲界再現紛爭,經濟效益和低級趣味是否矛盾

筆者的觀點是,低級趣味的小包袱在相聲表演中可以有,馬季在春晚上的相聲也不是沒有過比較牙磣的包袱(《送別》接吻),甚至姜昆也都有過類似的小包袱(調侃唐傑忠愛人)。面對眾口難調的觀眾帶點兒這種東西也無傷大雅。

但是如果相聲表演裡低級趣味的內容太多,或者口味太重那就不行了,比方說上次張番劉銓淼面對文化執法人員提醒還死不悔改繼續葷段子就是作死。還有張雲雷調侃地震災區和國恥就更不像話。

簡評:相聲界再現紛爭,經濟效益和低級趣味是否矛盾

低級趣味的東西如果能拐個彎兒去抖包袱那就算好包袱,像郭德綱“大腸刺身”還有于謙愛人叫“約翰”就是不錯的包袱,但要是再進一步,像動不動就從屁股裡往外掏東西的噁心包袱,還有什麼“你為什麼笑得那麼甜,因為我有糖尿病”這種涉嫌性騷擾的包袱就過分了,這就屬於典型的低級趣味。

打個不恰當的比方,低級趣味的包袱可以算作菜品中的花椒大料,稍微帶點能提提味中和一下,沒有了反而顯得味道寡淡。但你要是弄一道就著花椒炒大料的菜,能吃得下這玩意的是什麼人?

簡評:相聲界再現紛爭,經濟效益和低級趣味是否矛盾

2、 再說這個相聲的“經濟效益”

說相聲得掙錢,不掙錢不行,這話本沒錯。但問題的爭論點在於相聲演員掙錢的方法和所處的立場。

像一些相聲老前輩對現在為了掙錢沒有底線的相聲演員之所以看不慣,原因在於在他們心中的原則是,君子求財取之有道。說相聲也如此,就跟舊社會園子裡的相聲藝人看不上撂地說葷臭活的相聲藝人一樣。為什麼說評書的普遍覺得評書行比相聲行高一頭,那是因為人家說故事靠真本事掙錢,他們瞧不上靠損人父母家人掙錢的相聲藝人。

說到現在就像歌唱家看不上搔首弄姿帶跳舞唱歌的網絡主播一樣,行業內的鄙視鏈在哪兒都存在。馮提莫當主播那麼火那麼掙錢不一樣也要努力擺脫網絡主播的標籤嘛。

簡評:相聲界再現紛爭,經濟效益和低級趣味是否矛盾

相聲市場現在確實存在一種不好的傾向,那就是有奶便是娘,掙錢是硬道理。這事情你不是不可以做,畢竟賺錢不違法就行,但要像郭德綱那樣大聲嚷嚷出來滿世界到處宣揚就值得商榷了。這本身也不符合我國和諧社會提倡的價值觀,一切向前看,而不是一切向錢看。

筆者的觀點是,相聲行業追求經濟效益本沒錯,但不能片面的追求,放棄藝術操守去追求。相聲藝人是否成功的標準不能只看經濟效益,相聲泰斗馬三立一輩子也沒掙到大錢,我們評價相聲藝人是否成功應該看的還是他的相聲作品是否能夠傳世。

況且,現在社會版權保護那麼嚴,你要是真有好作品也根本不用擔心賺不到錢,既然能站著把錢掙了,為何非要走用低級趣味跪著掙錢呢。

靠好作品掙錢的是藝術家,不靠好作品掙錢的是商人。相聲行業不缺商人,缺少的還是藝術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