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8 蘭州“金花娘娘”的傳說故事,你知道嗎?


蘭州“金花娘娘”的傳說故事,你知道嗎?


金花娘娘,又稱金花仙姑,是誕生於蘭州本土、成長於平民之家,憑藉堅定的意志和刻苦的修煉成就仙道,受到民間崇拜最為廣泛的一位神祇。

金花娘孃的孃家在城關區井兒街,父親金應龍是榆中金崖人。金花誕生於明朝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據說她的母親前一天曾經夢到吞食日月,仙姑降生時滿屋金光。

她從小聰慧端莊,勤勞能幹,孝敬父母,4歲就會捻麻紡線。與眾不同的是,她從不食葷、穿著樸素,而且非常喜歡讀誦佛經。隨著年齡漸長,父母於明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通過媒灼之言為她定下一門親事,但金花堅決不肯出嫁,但是難以得到父母贊同。眼看著娶親的日子到了,金花反覆思量下定最終的決心。

這天夜裡,金花手拿纏著麻線的燒火棍,將線頭系在爐灶上,就悄悄出門離家,向著西邊一路走去,途中曾經在今天西固區金溝鄉熊子灣一個山頭上稍事休息,接著又繼續前進。第二天早晨父母不見了金花,十分著急。金花的哥哥發現爐灶上的麻線,就沿著線繩一路追來,一直追到今天臨夏自治州永靖縣境內的關山何家峴一個小山頭方才追上。

哥哥極力勸妹妹回家,但金花姑娘卻怎麼都不肯回去,同時告訴哥哥,自己從小立志修行,今天已經到了脫離凡塵的日子,是不能後退半步的。哥哥聽了不肯相信,說那你做一件事情證明一下你要成仙。金花聽了順手舉起燒火棍,朝著身邊青石板使勁戳下去。

只見燒火棍頓時戳通了光溜溜的青石板直插在上面,轉眼之間燒火棍上面長出了嫩枝,嫩枝上面生出了松針,變成一棵挺拔的松樹。金花的哥哥大為吃驚,知道妹妹心意已決,無奈隻身回家。


蘭州“金花娘娘”的傳說故事,你知道嗎?


隨後金花的父母親自到西南一帶山區尋找,只見那一棵松樹已經長大,枝繁葉茂,但是再也沒有發現金花的蹤跡。一直找到吧咪山(今天位於臨夏永靖縣)附近,見到一位名叫戴和尚的高僧,從他口中得知金花已經羽化成仙升入天界,今後將要濟困救危保佑本地百姓。

父母傷心欲絕又悲欣交集,流下的淚水化作何家峴龍虎燕子山裡的一眼清泉,當地百姓把這泉水叫做“金花泉。”過些年後,蘭州大旱地裡顆粒無收,百姓飢餓難耐。這時候有人發現就在金花成仙的山上,不但遍地翠綠,而且長滿了一種可以食用的野生糜谷——吧咪。

老百姓蜂擁而至,收割吧咪充飢度過了饑荒的鬼門關。聯想到高僧過去的預告,人們明白了這是金花顯靈救了大家,於是開始焚香禮拜表達感激,並且把這一座山叫做“吧咪山”,把金花手裡燒火棍變成的松樹叫做“火棍神松”,把何家峴叫做神松峴,並且在金花娘娘離家出走途中歇腳之處修廟敬香,叫做歇馬殿。

此後百姓們凡遇到災荒瘟疫或者急難之事,只要祈求金花無不應驗化解,金花娘孃的影響就迅速擴大開來。


蘭州“金花娘娘”的傳說故事,你知道嗎?


說來也怪,金花娘娘不單純是一個美好的神話傳說,歷史上因天旱向她求雨得到靈驗,因而由官府出面鄭重拜謝封賞的事情很多。清代軍機大臣阿桂,大學士福康安,兵部尚書那彥成,甘肅巡撫楊昌浚,皋蘭縣知縣沈仁澍等,都曾經為蘭州百姓向金花娘娘祈雨喜得甘霖而樹碑為紀。

傳說晚清重臣左宗棠任陝甘總督駐節蘭州,在收復新疆的伊犁之戰中暫時遇挫。夜晚左公倦伏案前,忽然覺到一位仙姑來到眼前,對他說此刻正是突出重圍,繼而打敗敵軍的大好時機,要趕快行動。等大軍凱旋迴到蘭州時,我將要以清風細雨為你洗塵。

左公驚醒後默默禱告,假如此戰果然獲勝,我一定為仙姑重塑金身。結果左宗棠率軍連夜出擊大獲全勝,順利收復新疆全境。等左公班師回到蘭州,果然天降和風細雨,令全軍將士精神倍增。左公仔細瞭解,得知蘭州本土確實有金花娘娘這一位女菩薩,十分欣喜。

於是拿出自己的養廉銀500兩,又募集款項,安排重修金花娘娘廟宇,重塑金身,並且親手題寫“敕建靈感神祠”匾額,懸掛在娘娘廟的大殿上。如果這一段故事前半段是傳說,那後面左公修廟和題寫匾額卻是真有其事。左公既然能題“敕建”二字,可見他是請得朝廷恩旨的。尤其是民國初年,蘭州紳民因天旱請求甘肅督軍張廣建出面求雨。

張督軍有些質疑,便道如果三天內真能求來雨水,我便把娘娘神像請進省府供養,而且要提高她的封號。結果求雨活動到了第三天,果然傾盆大雨從天而降,遍地旱象一掃而光。

張督軍果然不食前言,用大禮請金花娘娘神像進省政府轅門,並且封娘娘為“帶雨菩薩總統娘娘”,從而使得金花娘娘有了新時期的崇高地位。以後的民國西北軍政長官朱紹良、省主席谷正倫等也都曾經支持或者參與向金花娘娘求雨的活動,朱夫人、谷夫人曾經向仙姑獻上珍珠和金花,表達對金花娘孃的感激和崇敬。


蘭州“金花娘娘”的傳說故事,你知道嗎?


不僅如此,金花娘孃的靈感還表現在為蘭州百姓和臨夏關山周邊群眾解除瘟疫疾病,祈求後代,化解家中急難之事等多方面,因此在百姓心目中,她就是一位大慈大悲、有求必應、普濟眾生的菩薩,於是受到民間廣泛的愛戴崇拜。

從明朝成化四年當地百姓在臨夏關山建起金花娘娘廟,清朝乾隆八年建成吧咪山金花菩薩池廟大殿,民國年間對吧咪山金花池廟的幾次重修擴建,對金花娘孃的祭祀膜拜時代不絕。

左宗棠在井兒街建成的“敕建靈感神祠”,成為金花娘孃的行宮,每年5月蘭州民眾都要從遙遠的吧咪山恭請神像回到這裡省親,場面十分壯觀。而在蘭州市內,先後建成的金華娘娘廟最多時有70多座,使得金花娘娘崇拜成為蘭州本土特有的一道民俗文化風景線。


蘭州“金花娘娘”的傳說故事,你知道嗎?


金花娘孃的故事和民間崇拜也傳到周邊的臨夏、東鄉、臨洮等地,各地都建有娘娘的大量寺廟。每年三月初三、四月初八、七月初七、九月初九等日子,都要舉行“旱水會”、“玉女神會”、“龍華海會”等祭祀典禮。如果遇到天旱,迎請金花娘娘求雨的活動就更加盛大。

20世紀60年代,甘肅省歌劇團曾經改編上演過大型歌劇《金花傳》。那時候正值國內旱災嚴重,加之金花娘娘與蘭州本土的密切關係,所以此劇一上演就十分轟動,在金城百姓中引起熱烈反響。


蘭州“金花娘娘”的傳說故事,你知道嗎?


今天的臨夏關山金花娘娘池廟更加莊嚴雄偉,香客遊人絡繹不絕,若遇到幾個重要的紀念日子則人山人海、水洩不通。人們感念這一位堅貞不屈、造福一方的仙姑,祈願和祝福國泰民安、家庭祥和。2008年以來,每逢重陽節,吧咪山民間都會舉辦與朝山敬香相關的登山節活動。

2009年,楊生劍先生策劃錄製了《吧咪山神韻》宣傳風光片,通過現代媒體大力宣傳金花仙姑的傳說和吧咪山秀美風景,有力地促進了當地旅遊事業的發展。


蘭州“金花娘娘”的傳說故事,你知道嗎?


1994年,在蘭州舊城改造中,原先坐落於井兒街的金花仙姑殿遷建到五泉山公園東側紅泥溝志公觀處。2009年3月,蘭州市人民政府在金花神祠舊址處立碑以示紀念。正面刻字為“清·金花廟舊址”,背面銘文是:“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建。

坐東北,面朝西南巴彌山。建有山門、正殿、後殿及左右廂房。金花,明洪武時蘭州井兒街人,十七歲時因抗婚逃至巴彌山坐化。禱雨輒靈,遂築廟奉祀,稱為金花娘娘。”這樣就使得金花娘娘這一位由善良美好的民間女性上升為普濟人世的慈悲菩薩,永遠保留在蘭州人民的心目中。


蘭州“金花娘娘”的傳說故事,你知道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