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有人說華為每年的研發投入比當年的利潤都多,還要發18萬人的工資,它是怎麼維持的?

迷茫中的霧


華為每年的研發費投入為什麼高?因為華為的業務都是世界巨頭競爭領域業務,都涉及高端核心技術,甚至帶有國家與國家利益之爭!

華為做的事,不僅代表華為,也代表中國力量!

以上這些話你可能覺得誇張,事實就是如此。我不是華為人,我只是站在技術和市場角度來和大家探討。華為現在做的,也不單純是為了華為,也是為了中國!美國抑制中興、華為,以及國內眾多企業,目的是打壓中國企業和技術。

一、華為在研發方面近年投入了多少?

華為堅持每年將10%以上的銷售收入投入研究與開發。2018年,從事研究與開發的人員有8萬多名,約佔公司總人數的45%;近十年累計投入的研發費用超過人民幣4800億元。近幾年,研發費用佔全年收入14%以上。

當然,這些研發費用的投入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績。華為是全球最大的專利持有企業之一,截至2018年12月31日,在全球累計獲得授權專利87,805件,其中中國授權專利累計43,371件,中國以外國家授權專利累計44,434件。90%以上專利為發明專利。2018年度,華為就提交了5,405份專利申請,在全球所有企業中排名第一。


二、投入如此高昂的研發費用,究竟是為什麼?

這就要從華為的產品說起(主要談華為核心競爭產品)。華為目前主要產品:5G(技術和專利)、操作系統、芯片(手機、物聯網)。這些產品的研發都是燒錢的領域。

1、5G技術及專利。

大家知道,我們在通信領域,在2G、3G、4G年代,無論在通信技術、核心設備、網絡設備方面,都是外國的專利和技術產品居多。1G網絡由摩托羅拉壟斷;2G由歐洲的GSM和美國的CDMA壟斷;3G時代有WCDMA(歐洲)、CDMA 2000(美國)、TD-SCDMA(中國)三種標準,美國高通成為霸主;到了4G時代,推出FDD-LTD(歐洲)標準和TD-LTD(中國)標準,把美國擠出了圈子。

5G時代,美國急了!

5G是一種全新的網絡,它能為大量設備提供支持。5G在通信領域和物聯網領域都會得到縱深應用。5G既然這麼厲害,那麼可以解釋為什麼世界各國要這麼去搶奪5G標準了。現在,國際上可供5G選擇的編碼方案只有3種:美國高通為首主推的LDPC技術、中國華為為首主推的Polar技術、歐洲法國企業為首主推的Turbo。

5G專利:截至3月份,中國廠商申請了全球34%的5G主要專利,韓國廠商申請了25%,美國和芬蘭廠商各佔14%。如果從企業的數量來看,華為申請必要5G專利1554件,穩居首位,諾基亞申請了1427件,居於第二位,三星以1316件專利居於第三位,另外中興也有1208件,居於第五位。


2、操作系統“鴻蒙操作系統”。

關於操作系統之爭,我在悟空問答“如果華為下月上線鴻蒙系統支持所有安卓應用,你會第一時間升級你的華為或榮耀手機嗎?”問題中有專題回答,本處簡單概述。

一是我們中國近99%手機用戶使用的是美國的”Android或iOS系統“。

中國大陸總人口13.96億人(不含港、澳、臺),截止6月底,有15.82億手機用戶,這15.82億手機用戶99%使用的操作系統不是谷歌的Android,就蘋果的iOS系統。這其中也包括你和我!

二是美國是全球手機操作系統的絕對霸主。

在2018全球銷售的智能手機中,有99.9%都是基於Android或iOS平臺的。谷歌的Android的市場佔有率為70.38%,蘋果iOS為28.32%,其他手機的佔比只有1.3%,可以說整個市場已經被安卓和蘋果壟斷。Android和iOS都是美國的,因此全球手機操作系統被美國壟斷。

三是世界手機操作系統之爭,未來,誰將稱王?

除了谷歌的Android和蘋果的iOS手機操作系統外,也出現Windows手機系統(美國)、Symbian 塞班系統(諾基亞(芬蘭))、黑莓(加拿大)等。但這些手機操作系統因諸多原因,現有少量手機用戶使用,僅餘1.3%。

手機操作系統本應百花齊放,最後只剩Android和iOS兩支玫瑰!

從目前來看,谷歌的Android已排名第一,蘋果的iOS系統排名第二。

誰將站在手機操作系統的第三位置甚至超越第二?

我們希望是華為的“鴻蒙手機操作系統”!


3、華為麒麟芯片。

你知道嗎,美國控制了通信領域90%以上的核心技術及專利?

  • 在手機芯片領域:高通、蘋果、聯發科、三星四家已控制了世界92%以上手機芯片。華為芯片雖然佔有一定市場,但更多基於華為本身手機及國內市場在試用。

聯發科(中國臺灣)、三星(韓國)這兩家公司是否積極配合中國,這個不好回答。

  • 我國芯片自給率仍然較低,核心芯片缺乏,高端技術長期被國外廠商控制,芯片已成為中國第一大進口商品,嚴重威脅國家安全戰略。 2018年我國進口集成電路芯片達3120.58億美元。全球芯片廠商主要來自美國。

  • 2018年,國內前十大芯片設計企業銷售總和達到965.3億元,同比增長17.59%。主要有華為海思、紫光等。華為海思銷售是其它企業的總和。



三、回答正題,回答“有人說華為每年的研發投入比當年的利潤都多,還要發18萬人的工資,它是怎麼維持的?”。

  • 無論是5G、操作系統、芯片,這些核心技術都是需要“燒錢”的。並且燒了錢還不一定能推廣、應用。這也是很多廠商(包括國內眾互聯網企業)不敢重投入。華為已經達到了4800億元。當然世界很多企業研發費也相當高,2018年,美國電商巨頭亞馬遜達到226億美元、三星電子153億美元、英特爾116億美元、Alphabet214億美元、微軟147億美元等(備註,該處研發費用因來源於不同統計數據,有個別差異)。


就是我們中國最大最有錢的互聯網企業騰訊和阿里巴巴,也不敢深入嘗試。2018年,騰訊營收3126.94億元,利潤774.69億元;阿里巴巴營收2502.66億元,利潤802.34億元。

  • 華為人工成本。根據華為2018年年度數據報表顯示,華為目前有18.8萬員工。僱員工資、薪金及其他福利支出1124億元,人均年薪近60萬元。人工成本1124億元,佔其總收入7212億元的15.59%。

  • 總在說來,華為作為中國龍頭企業,帶有國家戰略技術佈局。不管是研發成本、人工成本,這些費用支出都是在企業可控範圍內。

“用技術解決生產力,用發展解決經營能力”,這是華為完全能控制的。

我們完全沒必要擔心,多支持就行了!


阿哥說科技


1、研發人員的工資就算是研發投入

華為18萬員工,我們假設華為員工平均薪酬成本是100萬人民幣,那麼合計是1800億元,而2018年華為的研發支出是1015億元人民幣,那麼這兩項支出合計就是2815億元人民幣。而華為2018年的營收是7212億元人民幣,而華為還擁有593億元的淨利潤,這筆賬怎麼算都維持不了的。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研發投入和18萬員工的工資很大程度是重合的,研發投入就包括了研發人員的薪酬支出,而華為的研發人員據說就有8萬,佔總人數的比例為45%,這8萬人的薪酬支出都是研發支出,如果這8萬人的人均工資是100萬,那麼也有800億了。

根據最新數據,華為目前的員工人數是18.8萬人,其中的研發人員是8萬人,而華為2018年的工資、薪酬以及其他福利費用總計為1124億元,這其中有一半的工資薪酬算是研發支出了。

華為的研發人員佔比達到45%,這個本身就說明了華為是以技術驅動為主的企業。

2、研發投入高也決定了公司產品更加有競爭力

華為能夠有今天的成績和他十幾年來堅持研發投入是分不開的,雖然我們都知道技術創新來自於研發的高投入 ,但是我們也知道研發投入具有強烈的不確定性,因為你不知道是否會有結果,即便是有結果,你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有結果。

所以敢於在研發進行強投入是需要很大的勇氣和魄力的,華為的堅持獲得了回報,今天華為在5G技術上具有主導地位,在芯片領域也迎頭趕上。華為的研發投入佔到總營收的14%,這個比例在中國的規模以上的企業中是排名第一的。

3、還有那些企業捨得研發投入的?

阿里巴巴其實也是滿捨得投入的,2019年第二個季度營收1149億元,其中研發費用就佔了105億元,研發投入佔比9.1%,我們都以為阿里巴巴是一家電商公司,從研發投入來看,阿里巴巴已經是一家科技公司了,2014年的時候研發投入佔比更是高達14%,和華為相當。


壹號股權


這是一個常規的企業經營模式,並不會令人費解。

第一,華為有那麼大的銷售。

華為18萬員工不是吃乾飯的,他們遍佈全球100多個國家,從基礎科學研究,到產品應用研究,到產品推廣、銷售,到售後服務,是一個完整的企業生態系統在推進,為華為帶來巨大的營收收入。

企業的營業收入中,是包含了員工工資、研發費用等要素在內。

2018年華為營收高達6000多億元,這樣的銷售收入怎麼就發不起18萬人的工資。

第二,研發費用是計入成本支出項的。

研發費用,不是從淨利潤裡面扣除的。淨利潤是在企業在已經扣除所有支出費用之後,企業所產生的純粹利潤,那些已經扣除的費用中,包括了研發費用。

用公式簡單說明一下:企業利潤總額=企業營業收入-成本-營業稅。成本中,包括原材料成本、員工工資成本、廣告推廣成本、銷售成本、研發投入成本等等。

淨利潤=企業利潤總額-所得稅費用。

這樣直接明瞭。

第三,華為研發超過利潤是可以理解的。

華為作為一家高科技企業,是以科技驅動企業增長的一種發展模式,所以華為在研發投入上遠遠超過一般企業,甚至在研發費用佔比營收上,超過很多歐美高科技企業。也正是因為重視研發,華為才在通訊領域,擊敗多家跨國公司,從而成為通訊領域全球霸主。

根據華為的一些數據,整個2018年華為在研發投入上耗費了1015億元,在全球銷售收入高達7212億元的前提下,研發投入佔比總銷售收入為14.1%。在2018年,華為的淨利潤約為600億元,這一數值確實小於研發的投入。但是正因為此,華為在2018年的銷收增長達到了20%。

還有一項數據顯示,在過去的十年裡,華為的研發投入合計超4800億元。之所以如此重視在研發方面的投入,是因為華為必須保證自己在技術進步上,與競爭對手拉開差距,這樣才能讓自己發展的更加穩健。也正因為華為在科研投入上舍得,所以華為在5G上,成為全球最領先的企業,也正因為華為太厲害了,才受到了美國不遺餘力地打壓華為,並創造了一個歷史記錄:

全球最強大的國家,用一國之力,去打壓一家民營高科技企業。

這是華為的艱難時刻,也是華為的榮耀時刻,希望華為越來越好。


波士財經


華為花的是自己賺的錢!華為沒有上市,沒有圈錢。我預計,如果華為在國內A股上市,市值會超過中午石油和工商銀行,也會超過阿里巴巴和騰訊,就是超過4萬億!所有華為持股的員工都會瞬間變成千萬億萬富翁,到時就會安於享樂,失去前進的動力了。所以華為不上市,保持戰鬥力,為中國企業作出了表率。


華南汽車人


前面的回答都是在估計,我這裡用數據比什麼都有說服力,我們從華為的財務報表來分析這個問題。

營業收入高,完全能覆蓋高額成本投入

華為官網公佈的2018年財務報表顯示,華為的年營業收入為7212億元,除去營業成本,營業利潤為僅733億元,利潤率只有10.2%,比一些製造業企業還要低。這說明,華為花在研發和員工工資上的成本實在是太高了,導致利潤只剩下一點點。

研發投入只佔收入的14%

據官網公佈,華為2018年的研發投入為1015億元,佔總收入的14.1%,雖然絕對數很高,但從比例來看,這個投入比重並不算很大,實屬正常範圍。研發投入不僅僅包括做實驗等研發過程需要錢來買設備、材料,還包括廣大研發員工的工資。所以完全不用擔心華為沒錢支付高額的研發費用和人力成本,畢竟這塊只佔他營業收入的一部分而已。

華為18萬員工工資合計981億元

從下圖公佈的華為應付職工薪酬來看,18萬員工的薪酬福利為981億元,這與華為7000億元的營業收入相比,可謂是小巫見大巫。

綜上,華為的研發費用和員工工資只佔營業收入較小的一部分,完全不必擔心華為支付不起,只是因為華為體量大,絕對數量看起來很大而已。


楚說財經


華為發佈的數據又沒有第三方審核的,自己說多少就是多少~ 沒有任何可信度。


臨小夢


稍微有一點財務知識的都知道,你只需要知道,營收、成本,稅額、利潤等等名次到底都是什麼意思就可以了。舉個例子你開發一個軟件,你買電腦花了1萬塊,請一個員工花了1萬塊,最終軟件賣出去賣了2萬5,那麼你的利潤就是5千塊,你的研發投入比你的利潤就高,但是你依然是賺錢的。

這個理解起來並不難,不過我今天要說的是我們為什麼要力挺華為?

  • 不管標準如何,華為的研發投入都排名世界前列

當然,我們不否認製造業本身的研發成本理論上要比大多數軟件企業、互聯網企業要高,華為是科技公司、也是主營業務為硬件生產的企業,本質上是一個製造企業,因此研發成本確實比較高,同時華為的員工確實比互聯網企業要多得多,研發成本中人力成本佔據了更多的成本支出,不過我不認為這是問題,畢竟這是行業性質決定的。

在任何榜單中,華為的研發投入都排在全球前列!

不管排名標準如何,華為的研發投入都是全世界排名最靠前的幾家企業之一,基本上在所有榜單中,華為的研發投入都能排在全球前十的榜單中。

幾乎在所有的榜單中,華為也僅次於大眾、微軟、谷歌、亞馬遜、三星等企業的後面,甚至華為的研發投入要略超過蘋果公司的研發投入(不過蘋果的投入產出比確實厲害,蘋果是全世界研發效率最高的企業)。這是華為為什麼能夠從一家山寨企業,發展到如今的一家持有這麼多專利的科技巨頭的,並且在電信設備、移動處理器、以及5G專利方面能夠有很深技術積澱的根本原因,就是捨得花錢做研發。

  • 華為的營業收入有一半來自海外

大家都知道,對於中國的企業最難的是什麼?就是國際化!

在互聯網企業尤為突出,因為模式創新的原因,我們的企業很難出海,阿里巴巴、騰訊、百度出了國門大家都不知道是什麼,別看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天天到處跑,但是馬雲國際化了,阿里巴巴可沒有國際化,在國外基本上沒人用支付寶、阿里巴巴這些產品。

華為的2017年超過6000億的營業收入中有一半以上的收入來自海外,可以說華為是全中國國際化最好的企業,對於中國本土市場依賴最小的企業,這是民族品牌的驕傲。

  • 華為從山寨企業逆襲,成為真正有核心技術的企業

不過華為雖然也是山寨出身,這麼多年來勵精圖治,在核心競爭力方面,也就是專利技術積累,尤其是核心技術方面的專利積累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從最開始要依靠愛立信、諾基亞、思科等企業的專利授權,現在華為已經可以和愛立信等交叉授權,因為有了核心技術積累以後,我們挺起了腰桿。

在5G專利最終結果中,華為拿下了控制信道,掌握了29%的行業專利,雖然核心專利還是在高通手裡,但這是中國的企業歷史上第一次能夠真正參與到基礎網絡協議的標準制定當中,並且擁有很大的話語權。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力挺華為的原因,華為是民族科技的驕傲!為什麼有的人要各種找我們的麻煩,因為哥強大了,某些人怕了!而華為就是這裡面最好的一個縮影!


EmacserVimer


利潤是扣除了研發費用,扣除了人員工資之後剩下的。那就是說扣除了這些之後還有利潤。

我們看看華為的2018年的財務報告:

2018年,華為的銷售收入是7212億人民幣,它的淨利潤是593億人民幣,其中的差價超過600多億,這個差價包括了研發、人員工資等情況,剩下的才是淨利潤。

說實話,華為這個利潤率真的不高,尤其是對比一些互聯網公司。這是實體制造業會面臨的問題,利潤率不高,研發費用高,只能擴大規模才有收入。


當然,華為投入這麼多的研發費用也是有很高的回報,那就是超多的研發專利。

華為要發18萬人員的工資,其中的是8W的員工是研發,還有的是銷售和運營人員等。他們的工資也是相當高,但是付出也是相當高。

華為本身也是一家普通的企業,它只不過是規模大一點而已。它不可能長期研發費用比收入還要高的,也不可能長期虧損的經營的。

華為只不過是投入超過10%的銷售收入作為研發而已,它的銷售收入足夠高,扣除了研發費用,人員工資、運營費用、稅收等之後,還有一定的淨利潤。

所以,華為能夠運營下去的也是正常啊。


太平洋電腦網


評論員李睿陽:

華為的確是研發投入比當年的利潤都多。我們來看一下華為2018年的數據。根據華為的年報,2018年華為整體營業收入為7212億元人民幣;淨利潤593億人民幣,淨利率大概是8%的水平;研發費用為1015億人民幣,佔整體營業收入的14%。可以看到,華為公司整體的研發費用投入接近淨利潤的兩倍水平,可以說是一家非常重視研發的公司了。

有這麼高的研發投入,那麼公司如何才能保持好的經營?答案是華為持續增長的產品銷售。

我們知道,在科技行業,無論是否偏重於製造,整體的規模效應都非常明顯。研發固然是一個高昂的成本,但是隻要產品能夠售賣出去,則單位成本在規模效應的作用下會攤得越來越低,公司也會有越來越大的利潤空間。華為手機2018年整體出貨了2億臺,2019年可能要出貨2.3億臺以上,如此龐大的出貨量讓華為自然有了足夠的利潤空間;此外,華為在基站側也是當仁不讓的老大,這一塊也給華為帶來了相當可觀的業務。


首席投資官


我很讚賞華為的努力,但大家千萬不要神化華為,而應該更加理性和客觀地剖析華為、認識華為。這樣,才能真正有利於華為的發展。

先來說研發。

華為可以說是國內研發投入最多的民企。2017年華為研發費用為897億,佔華為全球年收入的14.9%,成為了繼亞馬遜和谷歌的母公司 Aiphabet之後,全球研發投入排名第3的企業。而且,華為還在著手進一步加大研發投入,計劃在未來10年,研發費用每年遞增20%—40%。

華為研發的成果相當豐碩。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的數據,2017年華為以4024件專利取得WIPO國際專利申請第一的好成績,2018年華為的國際專利申請量高達5450件,創下WIPO歷史上由一家公司提交國際專利申請的記錄。華為的國際專利年度申請量已經接近第二名三菱電機公司的兩倍,堪稱“專利狂魔”。

可以這麼說,研發是華為崛起的重要一個支柱。但是,如果換一個角度來說,也使華為揹負了一個過於沉重的包袱。我認為,有些研發,或許根本不應該由華為來做,或者說,不應該由華為一家來承擔。

畢竟,錢總是有限的。這裡花了,那裡就少了。想想蘋果,儘管研發少於華為,研發佔比更是遠遠低於華為,但卻仍然是全球最賺錢的企業。華為也要做一些反思。

再來說人工。

華為的工資水平是相當不低的。所以,18萬人的工資,不是一個小數字。據報道,2018年,華為在員工薪金工資方面的支出為1124億元,員工的平均年薪約為60萬元。

但是,要注意一點,研發費用通常包括人工費用、直接投入費用、折舊費用、無形資產的費用、其他相關費用等。所以,人工有相當一部分實際上是歸屬在研發費用之中的,這兩個數字不能簡單累加,企業的負擔沒有大家感覺的這麼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