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任正非是不是永久性都可以獲得華為的實際控制權?

行者且行


應該說,任正非只要在任一天,可以獲得華為的實際控制權,但這種權利的獲取是依託超強的領導力以及獨特的個人魅力,而不是通過股權層面。

大家都知道,要想通過股權層面獲得對企業的控制,其擁有的投票權最好達到51%或以上,最少也要有34%或以上(一票否決權)。

華為股東共有兩名:一是任正非,持股比例1.01%;二是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工會委員會(以下簡稱工會),持股比例98.99%,其中任正非通過工會間接持股0.13%。兩項合計,任正非共持有華為1.14%的股權。任正非在股權層面是否擁有對華為的控制權取決於任正非對工會持有的股份是否擁有投票權。

工會是華為的員工持股平臺,公司通過工會實施了員工持股計劃。截至2018年12月31日,員工持股計劃參與人數為96,768人。代表工會行使股東權利的機構是持股員工代表會,由包括任正非、孫亞芳、梁華、郭平、徐直軍、胡厚崑、孟晚舟在內的115名持股員工代表組成。任正非只是代表之一,可以利用個人的威望與魅力影響大家決策,但從股權層面而言,雖然擁有部分重要事項的一票否決權,並不能保證其擁有工會持有的華為股份的絕對投票權。


股權激勵張鈺


謝謝您的問題。哪有什麼永遠?不過只要任正非在職,就不會失去對華為的控制權。

控制權是由股權決定的。第一,任正非是華為的最大的、唯一的個人股東,直接持股1%左右,擁有一票否決權。第二,其他股份由華為的工會代為職工持有,沒有決策、投票權,更談不上控制權。第三,華為員工的持股是虛擬的,就是為了分紅。第四,華為員工的持股不能買賣轉移,現在華為是獨家擁有,離開華為就與華為沒有關係、擁有的股權由華為工會回購,分配給其他員工。第五,華為員工配股有上限,避免老員工躺著掙錢,也是給華為新員工機會。綜上所述,任正非對華為的控制權與自身股份多少沒有太大關係,華為員工掙多掙少卻與持有的虛擬股份有關。


控制權是由地位決定的。第一,任正非在華為對所有決策都具有一票否決權,與雷軍對小米的控制一樣,屬於同股不同權,用少量資金控制華為的運營。第二,任正非是華為的精神領袖和靈魂人物,他把華為一手發展至今,他在華為的地位沒有誰能取代。第三,任正非只有對自己否定,才能動搖自己的控制權,其他任何試圖削弱他控制的提議,他都會輕易推翻。任正非的控制權會傳承。第一,任正非由於身體健康和年齡問題,是不可能一直對華為有控制權的。第二,華為也需要強有力的接班人,繼續行使這一套的控制權。第三,華為的公司管理章程中專門對華為的接班人計劃進行了清晰的規定,不是個人拍腦袋決定。第四,華為的接班人計劃是穩妥推進,提早佈局,有的是人選,只是優中選優,需要給任正非跟華為更多的時間考慮。第五,一旦明確接班人或者控制權發生變化,華為都會提前給予公示或者有跡象。

歡迎關注,批評指正。


追科技的風箏


雖然華為的股權是個黑匣子,很難穿透迷霧看到真相。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任正非在華為的權利,比馬雲在阿里巴巴的權利要大得多。

1、關於華為股權,目前能夠公開的信息只顯示: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工會委員會持有佔比98.99%的股份,任正非個人持有佔比1.01%的股份。

和阿里巴巴相比,馬雲雖然持有阿里巴巴多達6.1%的股份,但馬雲上面還有日本軟銀和美國雅虎,股權都要遠遠高於馬雲的持股,其中軟銀持股高達25.8%。馬雲只是利用同股不同權,用投票權來對阿里巴巴的運營施加影響力。

2、但任正非就不一樣,雖然明確公佈的其個人持股,在華為裡只有1.01%,但是華為工會委員會的98.99%的股份是沒有公佈明細的,也就是說沒有人知道這98.99%的股份裡面有多少是任正非持有的。在這個意義上,任正非明面上的1.01%的股份就和很多上市公司老闆高姿態地表示只領1元年薪是一個意思,沒有實質意義。

3、在華為裡,任正非有絕對的控制權,任的親屬也都在華為核心的崗位。女兒孟晚舟是華為財務總監,控制公司最核心的財務;兒子任平,負責華為的行政和後勤支持業務;妹妹任正黎,華為公司評標委員會委員、董事;弟弟任樹錄,華為基建投資管理委員會主任、華為內部服務管理委員會主任,負責華為基建。

4、由於華為業務的保密性與軍事化管理,華為的模式對外界來說多少有點神秘。員工持股本來也並沒有什麼特別的,現在大多數互聯網公司也都有員工持股,但是一般來說員工持股的比例都是公開的,而華為的員工持股工會名義上持有華為大部分股權,卻並不公開。

5、任正非當然不可能永久性地擁有華為這樣一個年收入超過7000億元的超級公司的實際控制權,世界上絕大部分的五百強公司裡,最大股東都很難持有公司太多股份。一般也都類似馬雲、馬化騰那樣在公司持股比例在10%之下。

但由於華為真實股權比例的保密性,任正非很可能持有不少於馬雲、馬化騰的股權比例,至少在華為的股權比例完全公開前,任正非可以完全控制華為。因為如果一家公司的股權清晰、可流通交易,必然有金融資本願意花錢去買入股份,就像前兩年寶能對萬科的入股一樣,一家好公司的股份人人都想去買入的。


上林院


任正非的股權在他百年後是華為回購還是子女繼承?因為華為沒有公開孫亞芳退休後的股權處理方案,也無從比較。

說到底華為公司股權的特殊性是任正非將分紅權讓渡給員工,控制權依然在手,只是他的控制權可以繼承嗎?華為可以不上市,但是股份制改造還是要做的,就是迴歸到規範的股份公司股權模式,這個問題需要在任正非身體健康時解決好,華為不可能永遠擁有任正非,也不可能出現第二個任正非式的領導人!一個規範化的公司是不能搞全球獨一份的股權模式,否則無從解釋谷歌,亞馬遜,蘋果,微軟,甲骨文,福特,豐田,大眾等全球知名公司的存在!華為股權改造勢在必行!


放鶴樓


如果環境沒有出現結構性變化,從華為的治理體系來看,任正非事實上相當於獲得了華為的永久控制權。

  1. 任正非雖然僅持有1.04%的股份,但在華為分散持股的員工中卻是真正的大股東。
  2. 華為員工的持股為虛擬股,不能交易不能投票,僅有分紅權。

  3. 華為員工的持股由工會統一管理,並由工會統一組織選出股東代表參與管理。
  4. 華為員工分散持股的方式徹底阻斷了華為的上市之路,使外來資本很難通過資本運作的方式來收購、控制華為。
  5. 在華為的公司章程中明確載明任正非擁有一票否決權,這實際上從法律上賦予了任正非對華為永久控制權。
如要了解更多有關公司控制權方面的實操乾貨,歡迎關注小編的頭條號專欄:《人力資本時代,股權體系化設計》,裡面有篇專門介紹華為任正非如何保持公司控制權的文章。

部落酋長劉飛洲


撇開法律層面,從任總本人的角度來講:

1,任正非當年把自己創辦的公司,發展為職工持股的公司時,就沒有打算把華為辦成個人的私有企業。華為創業的第一筆錢,是任正非自己出的。在職工出資持股時,華為己經有了一定的基礎。憑當時華為的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任正非無須再出一分錢,也可以獲得相對控股甚至絕對控股權。任總放棄了控股權,把99%的股分給了員工,說明他是要華為成員走共同富裕的的道路。

2,在華為飛速發展的這幾年,任總一直很低調,作為公司的創始人,自然人持股最多的股東只擔任一般董事,公司的決策,運營都交給“職工持股代表大會”選出的班子來做。他只保留了召開職工持股代表大會的決定權和重大問題的否決權。從此可以看出,任總淡出正是為他退休作鋪墊。他希望現在的構架能讓華為活得更長久。

3,華為人深知:公司的成功和任正非貢獻密不可分。任總就是奇蹟的締造者

。華為員工見證了公司的成長,見證了集體創業成功的奇蹟,也享受了成功後的豐富收入。“喝水不忘挖井人”,華為人不會忘記任總,更不可能做出損害任正非聲譽的事。


雷先生328


任正非作為華為的創始人在華為公司內部絕對是擁有極大的威望和地位的,儘管華為不是上市公司,儘管任正非只有不到2%的股份,但任正非確實個人持股中最高的,除了任正非之外,華為沒有第二人還擁有如此高的持股。

任正非的控制權有多麼大呢?首先在公司內部的決策上,任正非在華為對所有決策都具有一票否決權,就如同雷軍對小米的控制一樣,其次,不要小看了任正非作為華為創始人的精神領袖作用,這一點在華為內部絕對沒有人能替代,如果突然有人把任正非換掉,那麼後果也會非常嚴重,如果說任正非哪一天失去了控制權,那麼也會是任正非自己擺脫的。

肯定會有人問,如果任正非哪一天身體不好了,無法正常工作怎麼辦?這的確是一個客觀事實,哪怕像蘋果前CEO喬布斯那樣,即使擁有再大的影響力和控制力,當身體不好了就只能放棄,這一點任正非也不會例外,因此華為也需要強有力的接班人,而且這個接班人很可能還會繼續行使這一套的控制權,只是這個接班人會是誰,任正非肯定也一直在考慮,其中我覺得最有可能的就是華為的幾大高管,尤其是輪值董事長的幾位高管,他們是最有可能出現下一任華為老總的團隊之一。


嘟嘟聊數碼


任正非是華為的創為者,從法律上和道德上都是有控制權的,可以說是可以永久。

華為是一個全員持股的公司,現在沒有上市,任老也從來沒有考慮過上市 ,這樣的公司不會因為追求利潤,放棄了研發,不是資本家所控制的一個公司,任正非傭有一票否決權。

相比劉強東的是一家上市公司,只有15.8%股權,撐控的京東的失控制權,這是一種同股不同權劉強東曾經說過,“如果我失去了京東的控制權,我就拿錢走人”。他之所以敢說出這種豪氣沖天的話。

曾經很多人都質凝京東物流是一個很難刻的項目,許多人都叫劉強東把京東物流外包給別人,甚至不做物流,如果劉強東沒有實際的控制權,現在的京東能跟啊裡相比嗎,到現在有了這一張物流王牌才能成為國內數一數二的公司。

不管怎麼樣,任正非退休了,實際控制權也在自己手裡,這相當馬雲一樣,是啊裡裡的永久合伴人。


慶慶點評科技


任正非肯定可以永久性獲得華為的實際控制權,以至永久到不可能退休或退位。

為什麼這麼說?

先說不上市,華為沒有被外來資本控制的可能,也就是充分保證任正非的控制權不會被外來人剝奪,一點兒可能都沒有。

本人甚至覺得,似乎這才是華為不上市的根本原因。

再說說任正非在華為的實際控制權是個什麼樣子的。

任正非是最大股東,還是唯一的,這就表明了實際控制權最大,關鍵是,這個最大的控制權在華為內部也是不可能被剝奪的,因為,第一,作為公司主體和絕對多數的員工只有"分紅權″,在不上市的公司裡就是個收益獲得權,被分紅,與投票權根本挨不上,屬於分配製度範疇,並且,離開華為後就失去了這個權;第二,其它股份是由工會持有,這不假,但不過是代持權,實際上沒有什麼權,而對離開華為員工的"分紅權″負責收繳,可稱之為回購權,然而卻無權直接分配給其他員工,也是沒什麼實質權。

說來說去,大權都在任正非手裡,收益分配權自然更在手裡了。

進一步看看,肯定用人權也在任正非手裡,這也本是各類公司的共性,只是任正非更高明,在頂層實行董事長輪值制,決定權輪流掌握、使用,不過,也正是這個制度,凸顯了任正非權力太大了,大到了決定整個高層的程度,一人選、管、用、驗一眾高層人,比現今國營企業一把手的權大多了,而"董事會″的地位在不上市的公司裡也確實連國營企業"領導班子″的地位都比不上。

接班人選定權更在任正非手裡了,因為這個事太大了,未來發展所關、興衰所繫,肯定是居於重大決策之首,恰恰,任正非雖然不是對什麼重大決策都親自決定,然而,但凡認為重大決策有誤,任正非都有權否決,這就是華為章程中規定的任正非一票否決權的份量,不僅表明對華為的實際控制權無人可匹,而且具有永久性,法在權在、法續權保,法也最穩定、權就最穩固。

包括認為接班人的人選不理想時,是唯一有權一票否決的人,當然,接著,只有任正非一人可以繼續擔當掌門人,繼續握有實際控制權。

鑑於以上華為的權力結構,任正非永久控制華為就是不可逆的。

那麼,這樣的權力結構哪來的?任正非設計的,彰顯了任正非與眾多民營企業掌門人的很大不同。

說來,這樣的權力結構也實在可怕,即按常理華為人應當感到可怕,至少憂心忡忡,正由於那些可怕和憂心之處讓一個人說了算的體制常常被詬病,然而,華為人到頭來卻又感到幸運、歡喜,因為任正非雖然權力看似過大,這種權力結構卻穩定、高效,華為因此而迅速勝出,證明任正非很配擁有那樣大的實際控制權力,何況還是非同一般的精神領袖。

華為人如此這般地認識、肯定,任正非當然可以獲得華為實際控制權到永久。


肇俊武


作為一家非上市公司,華為的信息公開部分是比較有限的。但是,毫無疑問,任正非在華為有不可動搖的控制權,即便是他的股權比例低得可憐,僅僅佔總股份的1%左右。

不同於格力的董明珠,也不同於阿里巴巴的馬雲,任正非不僅僅是華為的管理者,也不僅僅是華為的創始人。

董明珠是格力電器的董事長兼總裁,但是董明珠只是個小股東,被大股東踢出局也就分分鐘的事情。只不過因為董明珠的能力得到了大股東和大多數小股東的認可,所以董明珠才能一直掌控格力電器。

馬雲作為阿里巴巴的創始人和主要股東之一,在阿里巴巴有著極強的話語權,但是馬雲並不僅僅是依靠創始人身份和股份控制阿里巴巴,而是特殊的“合夥人制度”實現對公司的控制。這個“合夥人制度”比一般意義的“AB股”還要厲害,幾乎確保了馬雲的控制權不可動搖,畢竟他可是永久合夥人。退休也好,減持也罷,馬雲的控制權都非常穩。具體的我們就不展開了,畢竟今天的主角不是馬雲。此外,很多上市公司的老闆都是採用“AB股”設置實現對公司的控制,比如Facebook的扎克伯格,京東的劉強東等等,他們的公司股權分兩類,其中扎克伯格和劉強東所持的股份投票權遠遠高於普通股,從而實現他們少量持股卻有大量投票權,實現對公司的絕對掌控。

更多優質內容,請持續關注鎂客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