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 還以為是腦梗塞患者,真實情況令所有醫護大驚失色!警惕

患者突然出現頭暈、噁心、嘔吐,單側肢體無力、昏迷等臨床表現,你還在認為這是腦血管疾病表現嗎?真實情況可能令你大驚失色!看看下面的內容~

患者如果突然出現肢體無力、麻木、口歪眼斜、失語、頭暈等典型的臨床表現,你首先會聯想到什麼問題?腦梗塞?腦出血?

隨著現代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腦血管疾病已成為威脅人類的頭號殺手。常規情況下,遇到上述症狀的患者時,不少醫護人員可能會優先考慮常見病。然而,最近接診到一位類似症狀的患者,卻令醫護人員大驚失色!

病例簡介

患者孫某,男,63歲,因昏迷半小時,由外院120送入急診,入院急測生命體徵:T 36.4℃,BP 70/45mmHg,血氧92%,患者昏迷狀態,雙側瞳孔約3mm,對光反應遲鈍。立即給予心臟聽診,主動脈瓣聽診區可聞及舒張期雜音,行心電圖示心率120次/分,竇性心動過速。家屬述患者發病初期表現為頭暈、噁心、嘔吐的症狀,一小時前突發左側肢體無力,來院途中昏迷.......

看似再熟悉不過的腦卒中患者的接診流程,迅速建立靜脈通道,醫師給予問診、查體,開闢綠色通道,立即陪同患者行顱腦CT檢查,結果示:未見明顯異常

不對啊!

該患者符合腦血管疾病常見的臨床表現:突發一側肢體無力並伴有頭暈、噁心、嘔吐的症狀。為什麼顱腦CT卻顯示未見明顯異常呢?

再仔細回顧剛才的查體,主動脈瓣聽診區可聞及舒張期雜音,應該是主動脈瓣關閉不全的表現,血壓太低且伴有昏迷、心率快、休克的徵象,什麼原因導致的休克?這個患者也許不同於以往的腦血管疾病患者,另有隱情!

我們帶著疑問再次給予全身細緻查體,意外發現患者雙下肢溼冷、並有花斑出現,立即觸摸雙下肢足背動脈搏動,均較正常減弱,下肢深靜脈血栓?主動脈夾層?急做主動脈增強CT,報告證實:符合主動脈夾層Ⅰ型

回顧整個接診流程及患者的臨床表現,心中一顫,如此兇險的主動脈夾層怎樣避免漏診?

案例分析及經驗分享

1. 不是所有的主動脈夾層均有疼痛

疼痛是主動脈夾層最常見的臨床症狀,一般表現為胸痛,見於90%以上的夾層患者,典型表現為起始時突發的前胸劇痛向後背放散,性質上常被描述為撕裂樣。

該患者符合主動脈夾層Ⅰ型:破口位於升主動脈,病變更易累及升主動脈及弓部的大分支,造成分支血管狹窄或附壁血栓脫落,堵塞遠端血管,從而引起患者頭暈、噁心、嘔吐,左下肢的肢體無力;當病變累及主動脈瓣,造成心輸出量下降,聽診可聞及舒張期雜音,造成腦供血不足引起昏迷;當病變累及至腹主動脈及其分支時,影響下肢的供血,引起血液循環障礙,出現下肢的溼冷伴有花斑的臨床表現。

該患者神經系統症狀較早,無疼痛的臨床表現,從而掩蓋了潛在疾病。

2. 避免思維定勢

由於該患者病發時的症狀與臨床常見的腦血管疾病症狀極為相似,醫師很容易根據自身的臨床經驗優先考慮為常見病,再加上年輕醫師對主動脈夾層非特異性症狀的臨床經驗不足,在查體時思維周密性欠缺,極易造成誤診,影響患者治療。

所以,以後接診類似腦血管疾病的患者時,在對患者進行神經系統查體的同時,應加強觀察患者四肢血壓、脈搏及皮膚顏色的變化,發現異常及時行CTA、CT、MRT等詳細檢查,儘快確診。

還以為是腦梗塞患者,真實情況令所有醫護大驚失色!警惕

3. 在血液學檢查症狀與方面,D-二聚體檢測對於主動脈夾層的診斷與鑑別也有重要價值。

有研究顯示,如果患者的D-二聚體檢測值較高或快速升高,則主動脈夾層的可能性增大。當使用發病24 h內D-二聚體達到500μg/L的閾值時,其診斷急性AD的敏感性可達100%,特異性為67%。

所以,D-二聚體陰性可作為急性主動脈夾層的排除指標,但其不能除外主動脈潰瘍或壁間血腫之可能。所以對於疑似腦血管病症狀的危重患者,常規進行D-二聚體檢測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避免主動脈夾層漏診、誤診的發生,為臨床診療提供依據。

參考文獻:

[1] 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外科醫師分會大血管外科專業委員會。AD診斷與治療規範中國專家共識。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誌.2017.33(11):641-654.

歡迎您到中華現代護理雜誌平臺投稿:[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