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黃河故道42歲農民年收入過10萬,他是怎麼做到的?


在黃河故道,滑縣森林公園東側的耕地裡,我們見到了這樣的耕作方式,一人開著拖拉機前面走,一人站在後面的耙上站著。這種方式過去曾經有過,但現在很少見了。你見過這樣的嗎?原來是他們父子在耙地,兒子在前面開拖拉機,父親在後面踩耙。因為地壟整好後,壟間地不平,壟距又窄,純人工平地又太慢,他們就用了這樣方式。

趁他們整理農具的時間,和他們聊了起來。父親已經70歲了,育有二兒一女,今天小兒子耙地,來幫幫兒子。他說,開拖拉機咱不會,咱就踩踩耙,踩耙是咱的拿手活。圖為整理拉耙的繩,老人說,耙地,繩的長短有講究,尤其是兩根繩長短要一樣,不然,地耙出來不平整。

原以為耙地誰都可以幹。一聊才知道,這樣耙地也是巧活,講究二人的配合。開拖拉機的不能急停急走,不然,後面的人容易站不穩,甚至跌到;後面踩耙的人,既要站在中間,掌握好平衡,又要身體的重心在前後腳上合理分配,不然,耙出來的地不平整。老鄉說,他們把這樣耙地,叫“二人轉”,一是像東北的二人轉一樣,講究配合;二是在要地裡不停的來回折轉。


兒子今年42歲了,是個有頭腦的新型農民,參加了今年縣裡舉辦的豐收節。在村裡開了個農民服務社,經營點化肥、農藥、種子,承包了40畝地,還偶爾出去打打工。問起收入咋樣,他說,還可以,一年下來有10來萬的毛收入。看我對收入有疑問,兒子小宋,粗略算了一本賬。

他說,主要收入靠地,40畝地,秋季主要是花生,畝產700——800斤,現在一斤花生3元左右,一畝地2000多元,一季下來七八萬;夏季一茬小麥,畝產1000斤左右,畝收入1000元左右,一季下來三四萬;再加上打工、服務社收入,一年下來毛收入10來萬不成問題。但40畝地一年種地的投資也不小,沒有細算過。他說,現在的社會,只要你不懶,你肯幹,光景就能過;就怕你好吃懶做,啥也不願意幹。

父子倆很熱情,說,我們的花生就在前面的路邊,你去裝點回家嚐嚐,這是沙土地的花生,都是雙人果多的,很好吃。聽到他們說這話,我們心裡暖暖的,多麼樸實、厚道的農民啊!望著,他們開著三輪車收工的背影,衷心祝他們明年有個好收成!《海鷹視線》圖文均為原創,歡迎轉發、收藏、點評、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