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5 滿清八旗折翼之戰:7000精銳陣亡,第一名將被小兵割喉

1644年4月,睿親王多爾袞率滿清主力與吳三桂關寧兵聯合,在關外一片石將李自成大軍主力打殘,而後揮師入關,繼續追殺“闖軍”。接著,八旗勁旅在懷慶之戰、潼關之戰、西充之戰等關鍵會戰中將李自成、張獻忠送上絕路,時間不到一年。接著,英親王阿濟格等率1萬八旗,硬是招降了坐擁80萬大軍的左良玉之子左夢庚,實乃奇蹟是也。至於南明其他軍隊,八旗更是隨意吊打,先用紅衣大炮轟破城牆,而後騎兵衝殺、屠城,乾淨利落。此時,清朝便繼續自我吹噓,“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戰”,儼然就是東亞第一勁旅。然而,時移世易,220年之後,一群“流浪”農民在山東菏澤高樓寨附近將八旗主力打殘,7000精銳陣亡,第一名將被16歲小兵割喉。此戰過後,八旗退出歷史舞臺,再也沒出現在關鍵戰場,直到清朝滅亡。

滿清八旗折翼之戰:7000精銳陣亡,第一名將被小兵割喉

1853年5月,林鳳祥、李開芳、吉文元等太平軍悍將率2萬“老兵”突破“江北大營”防線,衝出浦口,開始北伐。6月,北伐軍殺進河南,佔領歸德府,而後向西攻打懷慶,接著轉向山西,殺入河北,直逼天津,北京震動。此時,僧格林沁率麾下蒙古、東山省馬隊出征,採取“長圍戰術”,消滅北伐軍,由此而名聲大噪。1859年,僧格林沁率馬隊在天津大沽迎戰英法聯軍,摧毀敵艦多艘,贏得對外開戰之首勝。1860年10月,八里橋大戰,蒙古馬隊血氣十足,雖敗猶榮。1864年12月,僧格林沁率馬隊2萬餘人在霍山黑石渡與太平天國扶王陳得才20萬大軍展開激戰,成功阻止他們東征金陵。不久,太平軍數位高級將領來投降,扶王陳得才在絕望中服毒自殺。此戰獲勝,僧格林沁成了滿清八旗絕對之戰神,時譽為“南曾北僧”,將其與曾國藩並列,同為大清軍事頂樑柱。

滿清八旗折翼之戰:7000精銳陣亡,第一名將被小兵割喉

陳得才自殺,20餘萬將士投降,湖北、安徽太平軍元氣大傷,遵王賴文光只好另謀出路。此時,賴文光手頭只有3000餘殘兵,勢單力孤,難以振作。為了復興太平天國,賴文光決定與清朝老對手張宗禹、任化邦所部“捻軍”聯合,“誓同生死,萬苦不辭”,一起對付八旗勁旅。考慮到北方多平原以及“捻軍”缺少基地之客觀現實,賴文光建議改組軍隊,“易步為騎”,減少步兵數量,增加騎兵之比重,提高部隊之機動性與靈活性。改組軍隊後,大夥擁戴賴文光為領袖,繼續打著太平天國之旗號作戰,被稱為“新太平軍”或“新捻軍”。當然,後世有人不承認這支軍隊為“新太平軍”,因為賴文光所帶來之股份不多,區區3000餘人而已。但是,無論是“新太平軍”還是“新捻軍”,這支軍隊的成分絕大多數是破產的農民則是毫無疑問的。

滿清八旗折翼之戰:7000精銳陣亡,第一名將被小兵割喉

賴文光組建“新太平軍”後,開始縱橫中原各地,攻殺清軍,掠奪糧食,增強所部實力。1865年1月,僧格林沁決定在野戰中滅了賴文光,於是親率主力向北追殺,卻在鄧州遭遇埋伏,被前後包抄,損失慘重。此次戰敗,僧格林沁惱羞成怒,繼續追殺。28日,僧格林沁追殺賴文光到魯山,太平軍一路潰逃,八旗鐵騎分三路包抄而來。此時,賴文光突然掉頭,從側後包抄而來,八旗馬隊猝不及防,營總富克精阿、精色布庫率部先逃,太平軍則乘勢掩殺,副都統舒倫保陣亡疆場,3000精銳斃命,僧格林沁在原太平軍叛將陳國瑞掩護下逃離戰場,免於一死。鄧州、魯山兩次慘敗,僧格林沁決定整治軍紀,將臨陣逃脫的富克精阿、精色布庫等營官斬首示眾,而後繼續追殺賴文光,試圖一雪前恥。由此,僧格林沁喪失了應有之理智,一步步走向滅亡之路。

滿清八旗折翼之戰:7000精銳陣亡,第一名將被小兵割喉

鄧州、魯山兩次獲勝,賴文光感覺很有成就感,擊敗八旗勁旅,這是多麼值得驕傲與自豪之事。不過,此時的太平軍沒有固定根據地,只能靠流動作戰取得必要之物資補給,時常在湖北、河南、山東、直隸、蘇北等起轉戰就食。所以,賴文光一般不會主動與八旗勁旅交手,非要打的話,也得有十足把握才幹,否則自傷元氣,這對無根據地的太平軍是災難性之損失。因此,大勝過後,賴文光並沒繼續追擊僧格林沁,而是從河南往山東方向進軍,去奪取運河沿岸之糧食,取得軍資補給品。僧格林沁呢,則窮追不捨,從豫西、豫中、豫東、豫南,一直追到山東,期間斬獲不小,可士兵非常疲憊,本人也是“寢食俱廢,恆解鞍小憩道左,引火酒兩巨觥,輒上馬逐賊。”可知,僧格林沁已強弩之末,危機重重。對此,朝廷讓僧格林沁適當休整,不要一意孤行,免得遭殃。

滿清八旗折翼之戰:7000精銳陣亡,第一名將被小兵割喉

作為八旗最後之名將,僧格林沁身上的光環實在太多,如今被賴文光羞辱,自然是相當惱火,勢必要報仇雪恨。1865年5月,僧格林沁率蒙古、東三省萬餘馬隊抵達山東菏澤高樓寨附近,與賴文光對峙,準備進行決戰。此時,賴文光主動出擊,用騎兵與八旗主力對沖,進行野戰。交戰不久,太平軍佯裝撤退,引誘僧格林沁前來追擊,將其吸引到預定埋伏圈。下午時刻,埋伏在高樓寨以北村莊、河堰、柳林一帶的騎兵、步兵一齊出擊。陷入埋伏,僧格林沁毫不畏懼,直接分三路迎戰。翼長諾林丕勒、副都統託倫布、總兵陳國瑞、何建鰲等率馬步兵為西路;副都統成保、烏爾圖那遜、總兵郭寶昌等率步騎為東路;副都統常星阿、溫德勒克西率騎兵為中路軍,僧本人則坐鎮指揮,統一調配。至此,雙方已經出動全部主力,在齊魯大地進行搏殺,勇者取勝。

滿清八旗折翼之戰:7000精銳陣亡,第一名將被小兵割喉

從裝備上講,八旗要強於這幫“老農”,洋槍、洋炮裝備之比例很高,賴文光領導的這幫傢伙都是使用大刀、長矛居多。不過,如今是短兵相接,洋槍、洋炮使不上勁,而八旗長期追擊沒得休整,此時已經相當疲憊,體力不支。所以,大戰之結果很慘烈,7000餘八旗鐵騎陣亡疆場;第一名將僧格林沁躲進麥田中,被16歲少年張皮綆用大刀割喉,就此斃命。此戰過後,八旗不再成氣候,滿蒙貴族中再也無可以領兵之人,曾國藩、李鴻章等漢族精英則北上剿賊,將勢力拓展到北方,清廷政治格局就此轉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