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4 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諸侯到底有啥用?明明袁紹和孫權都不聽他的

三顧茅廬,劉備與諸葛亮君臣際會的故事可能是三國曆史中最被人熟知的了,畢竟桃園結義,三英戰呂布,過五關闖六將都是演義上的文學創作,而《隆中對》可是實打實的誕生在南陽的茅廬之中。

如果說《隆中對》先取荊益,連孫抗曹,待天下有變,兩路北伐的天下三分理論為劉備集團第一次提出了清晰的戰略規劃,那麼魯肅對孫權的獻策,毛玠對曹操的進言也都算得上各自版本的《隆中對》,而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曹操的版本。

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諸侯到底有啥用?明明袁紹和孫權都不聽他的

曹操集團的戰略方針

這次曹操集團的內部談話,主要提出了三大戰略主張:

奉迎天子、鼓勵農墾、儲備軍需。

夫兵以義者勝,守位以財,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軍資,如此則霸王之業可成也。

為什麼要奉天子以令不臣,因為兵以義者勝,說的就是人心的重要性,出師有名,可以讓你在漢末諸侯林立的情況下以朝廷的名義打仗,從而一開始就站在道德高地上。

為什麼要修耕植,畜軍資,因為守位以財,戰爭本質上又是經濟力量的較量,這種經濟力量在農業時代又反應在兩個方面,一個是軍糧,一個是武備。在農業經濟時代,產量多寡取決於農田的數量和投入的人力,屯田制的出現既開墾了荒地,也以軍事力量參與的方式解決了勞動力缺口,而至於武備那就是刀槍劍戟,弓箭良馬一個都不能少。

做成了這些事就會推導出最後一個結論霸王之業可成。

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諸侯到底有啥用?明明袁紹和孫權都不聽他的

但我們要注意的是毛玠的原話中的兩個用詞,第一是奉天子以令不臣而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第二是霸王之業而不是帝王之業。

或許事實上在官渡之後曹操已經開始由奉天子轉為挾天子,所以諸葛亮才會在隆中對中提到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以爭鋒,但是在初期曹操確實做到了奉天子,這就要從當時的局勢說起了。

192年,王允設計殺了董卓後,獻帝以為迎來了舒坦日子,最終卻還是被董卓部將李傕郭汜翻了盤。涼州軍事集團重新掌握長安後也沒有消停,李傕控制了獻帝,郭汜監禁了公卿,相互攻伐,幾個月下來堆屍數萬。

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諸侯到底有啥用?明明袁紹和孫權都不聽他的

顛沛流離的過程中,作為九五之尊的獻帝體驗了一把露宿曹陽,連夜渡河的大逃亡經歷,終於從長安來到洛陽。然而被董卓一把火燒掉的洛陽絕不是什麼人間天堂,因為宮室盡燒,所以一眾的公卿只能蓋著茅草荊棘靠在殘壁斷桓中休息,他們要面對的結局可能是凍死,可能是被亂兵殺死,甚至可能因為找不到吃的而餓死。

正是在這個時候,為這群曾經的肉食者帶去口糧的正是時為兗州牧、鎮東將軍、費亭侯的曹操,形同乞丐的獻帝發現身邊一群軍閥沒拿他當回事,倒是外頭還有人竟然能記得他,驚喜異常,立馬加官進爵,授予曹操符節,錄尚書事。

但畢竟皇帝不在身邊,難免有變數,所以後來曹操假借就食魯陽之名,行遷都許昌之實,順利把獻帝帶到了自己地盤。這時候的獻帝可不是被動抗拒的,而是積極主動的,畢竟他不用擔心在軍閥的爭鬥中顛沛流離被當做一件籌碼,不用擔心像自己的兄弟一樣被廢黜殺害,或者說更直白點不用擔心餓死。

在當時的獻帝眼中,帶來這一切的曹操可是一個可以拯救大漢拯救自己的忠誠典範,為了表彰曹操的忠心,他又給曹操連升級了兩級,從亭侯跳過鄉侯到了縣侯,接著又給了漢王朝自漢武帝以來最大的實權職務大將軍(雖然這個時候算得上一個虛職,後來也因為袁紹的不滿,被轉封給了袁紹),在這個君臣關係融洽的時候曹操還真算得上是奉天子。

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諸侯到底有啥用?明明袁紹和孫權都不聽他的

而以毛玠,荀彧為代表的曹操謀士集團寄望的霸王之業則是需要一個政治軍事強人整頓時局,一掃當今天下分崩離析,君主顛沛流離,民眾流離失所的時局,但本質上這個目的仍然是建立在匡扶漢室江山的基礎上,所以荀彧和曹操的默契才會在曹操要稱公的時候徹底破裂,留下了贈食空器的謎團,而一心想做漢臣的荀彧最終選擇了以死相諫。

你說為什麼曹操要當公爵,會引起手下這幫心裡有漢室的人這麼大反彈,因為兩漢四百年天下,上一個公爵就是安漢公王莽,而他可是讓禪讓制度再次發光的祖師爺。

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諸侯到底有啥用?明明袁紹和孫權都不聽他的

其他諸侯為啥不來搶獻帝

回過頭來繼續說奉迎天子的故事,在當時有能力和條件參與獻帝爭奪戰的大諸侯無非是袁紹、袁術、劉表、孫策。

其中劉表立志於自保,孫策雖然在江東屢有斬獲,但不說路途遙遠,而且名義上還受袁術約束。至於袁術,作為一個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的嫡支,其心氣之高,非同一般,一個立志於自己當皇帝的主可不會對一個乞丐皇帝特別上心的。

這裡我們要重點說一下袁紹,這時候的袁紹已經在名義上控制了冀州、幷州、青州(具體控制範圍我們在之前的文章中做過一些分析 ),按道理來說,他最有實力去迎奉獻帝,而天子的到來也會最大限度的提升他的政治影響力。

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諸侯到底有啥用?明明袁紹和孫權都不聽他的

曹操奉迎天子後勢力得到了擴張

可偏偏兵強資富的袁紹沒有參與這場皇帝爭奪戰,這是為什麼呢?我想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公孫瓚在北方的牽制,當時的幽州刺史劉虞已被公孫瓚殺害,幽州右北平以西盡數被其佔據,成為了袁紹在北方的大敵。於是袁紹就遠交近攻,聯合鮮卑大破公孫瓚主力,四郡皆叛,公孫瓚不得已移鎮易縣,相對於南下奉迎獻帝,袁紹更希望專注於北上消滅公孫瓚這個北方大敵。

第二、袁紹認為漢室衰微,無關大局,郭圖和淳于瓊曾對此有過意見

漢室凌遲,為日久矣,今欲興之,不亦難乎?且英雄並起,各據州郡,連徒聚眾,動有萬計,所謂秦失其鹿,先得者王,今迎天子自近,動輒表聞,從之則權輕,違之則拒命,非計之善者也。
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諸侯到底有啥用?明明袁紹和孫權都不聽他的

說的就是朝廷勢弱,而地方勢大,改朝換代的時候到了,現在把皇帝放在身邊,還有很多掣肘,聽他的命令權力小,不聽他的命令名聲差。

第三、獻帝和袁紹的關係,話說袁紹起兵討伐董卓一個由頭就是董卓廢少帝,立獻帝,而其本身在討伐董卓期間也有另立劉虞為新君的意思,一個不是自己擁立的皇帝對出自名門汝南袁氏的袁紹來說迎不迎自然沒有那麼上心了。

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諸侯到底有啥用?明明袁紹和孫權都不聽他的

搶到獻帝不是為了命令諸侯,而是為了爭取地方豪強

這麼看來,獻帝這口大鍋真沒有幾個願意接的,那所謂的挾天子以令諸侯或者說奉天子以令不臣到底有沒有用呢,有用的話,那又發揮了什麼作用呢。

而答案顯然是有用的,三國的政治完人諸葛亮曾說過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孫權集團的張昭也說過曹操挾天子而徵四方,甚至袁紹都說過曹操竟然挾天子以令我,這三個人一個號稱中國歷史的臣子楷模,一個是孫策的託孤重臣,還有一個是曹操的老大哥,三個同時代的人傑都這麼說,這個奉迎天子顯然是起到作用了。

那麼它到底發揮了什麼作用呢,令諸侯?顯然不是,要不然跟袁氏的河北戰爭也不用打八年,更不用在赤壁被孫劉當成以少勝多的案例,一道詔書擺平所有,如果一道不夠那就兩道。

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諸侯到底有啥用?明明袁紹和孫權都不聽他的

其實它最大的意義真的如毛玠所說的奉天子以令不臣,這與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本質區別就是前者是以中央的名義號令地方,而後者則是以霸主的身份命令諸侯,為了深刻理解其中的差異,就必須從地方入手,所謂的地方並不是指地方諸侯,而是指從地方人才這種單位個體到地方豪強這種集團勢力的方方面面。

光武帝劉秀號稱位面之子,有意根除地方豪強,最終有心無力眼睜睜看著地方勢力做大做強。而漢末的群雄割據與這些地方豪強有著脫不開的關係。

袁紹號稱豪傑雲從,他手下的謀士,比如郭圖、審配、逄紀、沮授、陳琳、田豐、陳震、辛毗,辛評,陳震,武將比如說號稱河北四庭柱的顏良、文丑、張合、高覽,沒有一個是汝南袁氏的舊將,可以說正是汝南袁氏四世三公的社會地位贏得了地方豪強的支持。依靠著這種支持,袁紹三十多歲時在官位和兵力都不足的情況就當上了反董卓聯盟的盟主,也讓他下克上佔據冀州之後,輕易消化了漢末富庶的大州,並以此為根據地北據幽並,南取青州。

但像袁紹這樣優質的政治資源並不是家家戶戶都有的,比如說曹操,雖然也是豪強出生,依靠著曹氏夏侯氏世代聯姻,地方勢力強勁,但是曹操他爸畢竟是當年宦官曹騰的養子,其政治影響力還是有限,最初曹操依靠的還是以曹氏和夏侯氏為主的宗親子弟。

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諸侯到底有啥用?明明袁紹和孫權都不聽他的

曹操帳下什麼時候開始大面積出現人才來投的情況,其實也正是迎獻帝於許都之後,趙儼、杜襲、李通等不辭千里來投,孔融一被徵召就動身前往,而像前文說到的荀彧,雖然在奉迎天子之前已經在帳下效力,但其與曹操長年的默契配合也離不開漢室正統的支撐。而假設沒有荀彧的推薦,荀攸鍾繇這些人自然也不能在亂世中脫穎而出。

像上面說的幾位還屬於頭部人才,他們能在戰略上或者具體的戰役中給予曹操集團強有力的幫助,但其實奉天子以令不臣最大的人才效應其實發生在地方這座金字塔的底端,漢末的社會並不是由什麼五虎上將,五子良將,河北四庭柱組成的拼數值的三國志遊戲,地方的治理乃至屯田的進行都需要地方的豪族代表的支持。像王朗、華歆、陳群這群地方豪強的代表,可能在演義中的表現並不出彩但在歷史中卻是曹操奉迎天子後重點拉攏的對象,通過對他們的封賞,曹操才得以成為屯田大戶,讓修耕植,畜軍資成為現實。

當然曹操手持漢室大義,也降低了許多人投降的心理障礙,像五子良將中除了樂進剩下四個都是降將出生,而像關羽的投降,雖然沒有《三國演義》中所寫的“降漢不降曹”這麼戲劇化,但曹操背後的漢獻帝卻是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諸侯到底有啥用?明明袁紹和孫權都不聽他的

而至於遠交近攻,那在有了漢獻帝之後更是用的如魚得水,這邊曹操和袁紹在官渡打的昏天暗地,那邊涼州的韓遂馬騰竟然乖乖的送來兒子當人質,而代價僅僅是以朝廷的名義帶去幾個虛職,承認事實上早已被他們佔據的地盤。

這一切本來作為宦官養子之後的曹操與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最大差距,但是隨著曹操的奉天子以令不臣卻逐漸被抹平甚至超越,從袁紹生前張郃、高覽、許攸陸續來投,袁紹死後,更有呂曠、呂翔、蘇由、焦觸、張南、馬延、張顗等的組團投降,這一連串的名字足以告訴我們形式的此消彼長。

總的來說,曹操奉迎天子幫助自己洗刷了宦官養子之後的人設,為自己在地方豪強中樹立了更高的人望,其帶來的收益顯然是極大的,雖然不能令袁紹、袁術、孫策這樣的大勢力乖乖納地投降,但足以領一些搖擺勢力比如馬騰韓遂劉表等保持中立。而且這筆生意為自己換來了亟需的人才以及地方治理的順利展開,更關鍵的是,搶先奉迎天子,避免了大義落入袁紹手中,這種我進敵退的情況正是縮小差距的最好形式,袁紹只從自己出發看到了奉迎天子對自己的不利影響,卻沒有站在對手角度看到奉迎天子對曹操的有利影響,這正是最後袁紹敗亡,曹操虎步河北所埋下的伏筆。

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諸侯到底有啥用?明明袁紹和孫權都不聽他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