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7 湖北出土一古墓,陪葬品堆積如山,專家:難怪15萬八旗就滅了大明

一代梟雄努爾哈赤死了,對於這個人的評價,眾說紛紜,有些人說他代表了先進的,進步的勢力,衝擊了腐敗的明朝,為歷史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云云。我不知道什麼必定取代的新興霸業,我只知道,說這種話的人,應該自己到後金軍的馬刀下面親身體驗。馬刀下的冤魂和馬鞍上的得意,沒有絲毫區別,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任何人都沒有無故剝奪的權力。 ——當年明月

湖北出土一古墓,陪葬品堆積如山,專家:難怪15萬八旗就滅了大明

萬曆四十六年,努爾哈赤以“七大恨”為由,正式宣誓:“吾意已決,今歲必徵大明國”!同年冬季,努爾哈赤在薩爾滸之戰中,擊潰楊鎬統領的9萬明軍,此後大明全面轉入守勢,直至亡國。有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整整65年的明清戰爭,為何明軍除了薩爾滸之戰外,全部都在打防守戰,直至被蠶食盡最後一寸領土,也再未發起過一次大規模的反攻戰役?

面對入關前最多15萬的滿八旗,是誰弄丟了大明?有人說:是崇禎、是宦官,亦或是東林黨,可個人認為:“靖難之役”後大明就亡了,不是已經亡國了,是註定過不了300年大限了,而且一定是亡於外患!為什麼這麼講,朱元璋制定的“國策”動搖了,由分封制改進而來的明代藩封制度變質了,也因此名存實亡了。“國策”就像高樓的地基,它的傾斜會使得整個政權,隨著統治年份的增長越發傾斜,直至全面坍塌,“國策”不正則其國必不能長存於世。

湖北出土一古墓,陪葬品堆積如山,專家:難怪15萬八旗就滅了大明

許多人說朱元璋分封子嗣為“藩王”,是小農出身的眼界所限,開歷史的倒車,其實是他們對明代藩封制度瞭解並不深刻。朱元璋是充分借鑑了唐、宋兩個截然相反的政權歷史,創立的明代藩封制度,他在試圖尋找“攘外”與“安內”的平衡點,建立一個遠超300年大限的王朝。唐代的藩鎮制度,對外有極強的擴張能力,“攘外”沒有問題,可最終卻亡於藩鎮了;宋代與士大夫共天下,“安內”沒有問題,卻又自廢武功亡於外患。而若能從唐、宋制度中取其精華,將“攘外”與“安內”並舉,那樣的王朝一定是一個長治久安的王朝。

一張一弛,文武之道。 ——《禮記.雜記》

有明諸藩,分封而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史稱其制善。

朱元璋構築了“九邊重鎮”防禦體系,利用“塞王”擴土的積極性,來抵禦並蠶食北方的遊牧民族,類似於周王室的“尊王攘夷”分封制,不同的是“塞王”受到諸多約束。

明朝初期,藩封制度對於抵禦北元殘餘勢力,起到了不錯的作用,而且“塞王”始終處於可控制範圍,達成了“攘外”與“安內”並舉的效果。明初“藩王”有較大的軍權,卻沒有國土,也不能輕易干涉政事,而周朝與漢朝初期的“王”都是在封國享有軍政大權的。

湖北出土一古墓,陪葬品堆積如山,專家:難怪15萬八旗就滅了大明

因此哪怕是建文帝削藩之時,也沒有爆發漢初“七王之亂”那樣的大動亂,

“靖難之役”中朱棣是如此的勢單力孤,建文帝如果處理能夠得當那麼一點點,朱棣就不可能成功靖難。可坐擁天下的建文帝,偏偏就是能輸給燕王朱棣,皇長孫狠狠地戲耍了朱元璋,讓他的一切努力付諸東流。朱棣本人就是一個“藩王”好表率,因此對於藩王他是一點點權力都不能給了,他選擇了用豐厚的俸祿“白養”藩王。潛在含義就是隻要你不鬧事隨便享受,藩封制度中“攘外”的功能完全摒棄一空,而滅亡明朝的也只能是外患了。

親王,米五萬石,鈔兩萬五千貫,錦四十匹,紵絲三百匹,紗、羅各百匹,絹五百匹,冬夏布各千匹,綿二千兩,鹽二百引,花千斤,皆歲支。馬料草,月支五十匹。其緞匹,歲給匠料,付王府自造。

上面這長長的一列,就是“親王”享受的待遇,僅僅是錢幣就有兩萬五千貫,而冊封的“親王”有整整65位之多,他們世襲罔替而不事生產,直至明末還有34位。“親王”之外,還有近千位“郡王”,和多不勝數的“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他們養尊處優而不能治理國家,都可以理解為飲民血、食民肉的“寄生蟲”。

湖北出土一古墓,陪葬品堆積如山,專家:難怪15萬八旗就滅了大明

2001年湖北出土的梁莊王墓,展示了“親王”的富有,墓中陪葬品有:金器、玉器、瓷器5300多件,寶石700多顆,富可敵國就是“親王”的真實寫照。梁莊王也只是在位不足1年的明仁宗第9子,他的身份、地位在“親王”之中並不突出,因此尚未出土的“親王”墓中極有可能有比他更豐厚的陪葬品,有此身價的“親王”不在少數。

他們為何能夠富可敵國,朝廷能給出這樣的的賞賜嗎?明朝的國庫又為何年年吃緊呢?有人說東林黨不交商稅,這是一個原因,但根源在在於整個明王朝,養不起人數繁多的統治階層了。宋朝富庶聞名天下,可“士大夫”階層還能將它“吃”的民變不斷,而明朝除了“士大夫”,又來了一個新生的統治群體。他們世襲罔替,不斷繁衍,到了明中晚期多了十幾萬超級VIP,也就是皇親國戚、朱氏子孫,以及他們的各種附庸者。

湖北出土一古墓,陪葬品堆積如山,專家:難怪15萬八旗就滅了大明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藩封制度的確立是花了大價錢的,可“靖難之役”後它就失去了“攘外”的作用,成了尾大不掉的“爛工程”,明朝亦由“康莊大道”轉進了“死衚衕”。一個國度產生的財富始終是有限的,這注定了統治階級的數量也是有限的,超過了負荷百姓就要用血汗補償。明朝的總產值大致是固定的,吃“白食”的皇族卻世襲罔替、不斷繁衍,超載只是時間問題。因此我認為明朝早就亡了,是註定要亡了,而這個時間點是由皇族繁衍速度所決定的。“藩王”吃“白食”,也就是“不管事”,“攘外”的積極性沒了保障,單單是“安內”的那一套留了下來,又註定了明朝會像宋朝一樣亡於“外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