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蘇聯解體後,士兵們是怎麼被分配國籍的?

歷史假專家


在二戰結束之後,蘇聯和美國漸漸走上了世界霸主的地位,成為當時世界上唯二的超級大國。但這兩個超級大國因為意識形態的對立,在二戰後沒有共同敵人的情況是不可能再繼續合作的,而且一山不容二虎的道理誰都懂,成為霸主的國家只能有一個,所以,美國同蘇聯開始了幾十年的霸主爭奪戰。

在鬥爭中,兩個國家也紛紛形成了屬於自己的陣營,雖然兩國沒有發生過直接的軍事衝突,但是長時間的冷戰與局部戰爭也給世界各國帶來了相當大的影響。


言歸正傳,雖然在經濟水平上蘇聯沒有美國發展的那麼快,但是在軍事水平上,蘇聯和美國不相上下,甚至在有些層面逐漸超過美國——比如自核武器,核武器問世之後,這種武器就一直成了一種為世界人恐懼的東西,雖然原子彈最先被美國研製出來,但是蘇聯後來者居上,在原子彈的研究方面,走在了美國的前面。

其實不僅僅是在核武器上面,在蘇聯的軍隊規模上也是超過美國的,這還是得益於二戰時期蘇聯曾大規模發展本國的軍隊數量。

很多人都知道,在二戰中蘇聯的傷亡也非常慘重,死亡總人數大概在2700萬左右,蘇聯這死亡人數可不是一個小數目,畢竟二戰中死亡的軍人大概八百多萬。

但是,蘇聯瘋狂發展軍隊,死傷殆盡後繼續瘋狂補充,似乎有打不完的軍隊,這使得德國在與蘇聯的戰爭中消耗了大量有生力量,導致後來德軍迅速走向失敗。


不過雖然在戰爭中損失了幾百萬軍隊,但是在二戰結束的時候,蘇聯仍舊保留了1200萬軍隊,既然到了和平年代,那麼蘇聯也不可能維持這麼龐大的軍隊數量,於是經過多次裁軍之後,蘇聯軍隊人數越來越少,在蘇聯解體之前,1200萬軍隊僅剩下了425萬軍隊,差不多是之前的三分之一。

那蘇聯解體的時候,分成了多個國家,這425萬軍隊,當年又都是怎樣分配國籍的呢?

在分配這425萬軍隊國籍的時候,首先要看這些軍人在那裡駐紮,基本上駐紮在那裡就是那國的國籍了,同時也兼顧那些軍人們的家在哪裡,自己的家屬於哪裡,他們也會回到自己家鄉所屬的國家。


當年繼承蘇聯軍隊最多的還要屬俄羅斯,畢竟那些軍人中駐紮在俄羅斯的和俄羅斯本土的人佔絕大多數,其次就是烏克蘭了,俄羅斯和烏克蘭基本上劃分了這425萬軍隊的八成以上。

其實,當年俄羅斯在軍隊分配上還沒有等到蘇聯解體就動用心思了,蘇聯解體之前俄羅斯就已經開始了接管蘇聯軍隊的工作,特別是在經濟危機之下,俄羅斯給這些軍人們開出了實實在在的好處,工資基本上都由俄羅斯承擔,而且當年蘇聯軍隊中的那些軍官基本上也都是俄羅斯人,他們更願意帶著自己的部下們加入俄羅斯國籍。

畢竟在那個經濟問題非常突出的時代,能夠給他們錢就是對他們最大的恩賜了,通過這樣的方式,當年俄羅斯也額外攬收了不少蘇聯軍隊。


夏目歷史君


1991年12月25日19時20分,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將象徵大國地位的“核按鈕”通過軍方交給了俄羅斯總統葉利欽。18分鐘之後,克里姆林宮上空印有鐮刀和鐵錘圖案的蘇聯國旗緩緩降下,取而代之的是俄羅斯白藍紅三色旗。

次日,蘇聯最高蘇維埃舉行了最後一次會議,全場以不記名投票的形式通過了“終止蘇聯存在”的決議,蘇聯正式解體。

蘇聯解體之後,共分裂成15個主權國家,其中俄羅斯作為蘇聯的主體,成為蘇聯在國際法上的繼承國。原蘇聯在海外的一切財產、債務、外交機構、使領館等均由俄羅斯接收,並且俄羅斯也將繼續遵守蘇聯與外國簽訂的一切條約,同時蘇聯在聯合國的常任理事國席位也由俄羅斯繼承。(蘇聯的15個加盟共和國)

除此以外,在國有財產上的分配上,各國本著“在誰地盤上就是誰的原則”,分割了蘇聯政府留下了固定資產。其中軍工企業和武器的分配也是依照“所在地原則”,武器和工廠在誰的地盤上就是誰的。當然,大家也可以進行一些協商。

例如在蘇聯解體之後,蘇聯空軍共計有25架“圖-160戰略轟炸機”。其中俄羅斯只獲得了6架,剩下的19架都在烏克蘭境內,屬於烏克蘭所有。

後來在俄羅斯和烏克蘭的協商下,俄羅斯從烏克蘭拿回了8架圖-160戰略轟炸機,用於抵償烏克蘭所欠俄羅斯的外債。至於剩下的11架“圖-160戰略轟炸機”俄羅斯想通過現金買回來,但苦於囊中羞澀,這11“圖-160戰略轟炸機”沒能拿回來。

其實不僅是戰略轟炸機,烏克蘭還繼承了蘇聯許多大殺器。例如在蘇聯解體時,遼寧號的前身瓦良格號還在烏克蘭的黑海造船廠中,於是這艘航母就被烏克蘭收歸己有了。也幸虧這艘航母被烏克蘭繼承了,後來才被賣給了咱們。

除了這些常規武器之外,烏克蘭還與哈薩克斯坦、俄羅斯一起分割了前蘇聯遺留下來的核武器,其中俄羅斯獲得的核彈頭最多,烏克蘭其次,哈薩克斯坦再次之。雖然烏克蘭繼承的核彈頭數量沒有俄羅斯多,但在獨立之初烏克蘭依然是世界第三大核武器擁有國,核彈頭數量僅次於美俄。而哈薩克斯坦所擁有的核武器數量也不少。

為了防止核武器擴散,以美俄為首的幾個核大國開始與烏克蘭和哈薩克斯坦協商,希望兩國能夠銷燬境內的核武器。在得到上述幾國的安全保障之後,烏克蘭和哈薩克斯坦消除了境內的核武器。

(1994年烏克蘭同美國、俄羅斯、英國簽署《布達佩斯安全保障備忘錄》,承諾銷燬境內所有核武器)

其實財產和武器的分割相對要容易一點,而在民族和軍隊上,各國分割起來就麻煩了點。

蘇聯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全國共有一百多個民族,而其中許多民族當初都是被迫加入蘇聯的,反抗情緒比較嚴重。為了鞏固對邊疆的控制,蘇聯政府曾將大量俄羅斯族摻入各個加盟共和國當中,以增加當地俄羅斯族的人口比例,改變當地人口結構。

例如哈薩克斯坦在獨立時,其境內的俄羅斯族人口就超過了30%,而波羅的海三國(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立陶宛)中的俄羅斯族佔比也超過了30%,其他加盟共和國境內的俄羅斯族人口比例也基本都在10%—30%之間。

在解體之後,理論上你住在哪裡就屬於哪個國家。不過為了消除俄羅斯對本國的影響,各加盟共和國在獨立後都出臺了一系列同化政策,以減少本國俄羅斯族的比例。例如土庫曼斯坦在獨立後,其境內的大量俄羅斯族人就因為該國的民族政策而離開了土庫曼斯坦。

至於軍隊方面,在蘇聯解體時,蘇軍共有370萬人,其中大部分武裝力量都被俄羅斯所繼承了。而軍隊的劃分依然主要是參照軍人的戶籍,同時也適當考慮民族因素。

由於蘇軍中大部分官兵的戶籍都在俄羅斯境內,並且大多數蘇軍官兵也都是俄羅斯族,因此最後俄羅斯接受了近200萬蘇軍,而蘇聯的駐外軍事基地也全部由俄羅斯接管。

(蘇聯駐東德集團軍)


千佛山車神


蘇聯解體後士兵們是怎麼被分配國籍的?根據石頭君所查到的一些國外資料顯示,當時有兩種分配方式,一種是根據士兵原籍地,另一種是根據士兵的駐守地,士兵們自己似乎在當時有選擇權。

根據原籍地原則分配

在蘇聯時代實行的是義務兵役制,每名蘇聯男性都要在18-27歲之間都要去服兩年陸軍兵役或是3年海軍兵役。而且蘇聯解體前通行的制度是將服役的士兵安排在距其原籍地非常遙遠的地區服役,比如來自烏克蘭的士兵很有可能被派往遠東、中亞或者莫斯科附近服役,而來自遠東地區的士兵則通常會在烏克蘭或者歐亞交界地區服役,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增進不同民族之間的瞭解,促進民族融合。

蘇聯解體後,其軍隊大致上按士兵原籍地被1分15

而在蘇聯解體之後,當時通行的原則是根據士兵的原籍地對士兵進行劃分。比如來自烏克蘭但是駐守在俄羅斯或者中亞國家的士兵,會被允許返回烏克蘭,但仍然需要按照自己服役的剩餘時間,在烏克蘭服完兵役。而對於來自俄羅斯或者中亞國家但駐守在烏克蘭或者其它國家的士兵也是一樣,通常這些士兵都會被允許返回俄羅斯或中亞國家,完成兵役之後退役。

曾經的蘇軍

根據士兵駐守地原則分配

現在的俄軍

但根據士兵原籍地原則分配這個原則並不是絕對的,因為在蘇聯解體之後,有些士兵因為各種原因不願意返回自己的原籍地。因此當時原蘇聯各國基本也都允許士兵們自行選擇留存駐守地繼續服兵役。這種情況在俄羅斯最為常見,特別是在蘇軍中已經晉升為軍官的那些人,相當一部分都選擇繼續在俄軍中服役,而不是返回原籍國,因此直到現在,俄軍中還有許多來自原蘇聯各加盟國的軍官在服役。

哈薩克斯坦軍隊

蘇軍武器裝備的分配

而除了士兵之外,所有原蘇軍的裝備與彈藥則全部按照蘇聯解體時的部署歸所在國所有,但核武器除外。蘇聯解體時,其核武庫分別分佈於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和哈薩克斯坦境內。但顯然俄羅斯和國際社會都不可能接受白烏哈三國成為有核國家,因此在蘇聯解體之後不久,相關國家立即就分佈在白烏哈三國境內的核武器如何處置展開了談判,最後的結果是中、美、俄、英、法五個核大國公開承諾不對白烏哈三國使用核武器,換取三國放棄自己境內的所有核武器。後來這些核武器都根據協議被移交給了俄羅斯。


桃花石雜談


蘇聯解體後,15個加盟共和國大體上按照就地分配的原則對蘇軍進行瓜分的,也就是說,你在哪國服役,國籍就歸入哪國,由於時間倉促,政策制定的非常粗糙,在實施起來也行不通,因為誰願意背井離鄉為他國戌邊守土呢?。

在蘇聯時期實行的是義務兵役制,為了促進民族融合,通常士兵是異地服役,這在當時是不存在問題的,反正退伍後仍可回到原籍,可如今分裂了,於是這個政策又調整為,不願留下的可選擇退伍回家,這樣就很好地解決了問題,由此形成了蘇聯解體後的一股退伍潮。

當時蘇聯在境外還有九個武裝集團,一百多萬軍隊,這些部隊撤回蘇聯後,馬上就遭遇了大裁軍,因為沒有國家願意白白養活這麼多人,由於這些士兵來自不同的加盟共和國,基本上都是領了退伍費就回家了。

總之,蘇聯的解體,士兵的分配沒有成為一個問題,因為沒有一個國家採取強留的政策,這些士兵退伍回到所在地後,又有很多人重新加入了當地的軍隊,出現了二次入伍的現象。主要的問題出在軍官身上,因為軍官服役時間較長,又存在待遇和家屬問題,如果選擇退伍,回家後待遇就歸零了,那麼,這麼多年的兵就白當了。還有很多軍官是在當地成的家,孩子也在當地的學校上學,所以大多數軍官選擇為所在國服役。



謝謝閱讀


雪上長留馬行處


蘇聯解體時,被分成15個國家,那它的百萬大軍是如何分配的?

1991年12月25日,作為全世界最強大國家之一的蘇聯,宣佈了自己的死訊。蘇聯最高蘇維埃共和國議會,在這一天舉行了最後一次會議,在這次會議上,蘇聯作為一個主權國家被要求停止運作,俄羅斯作為它的政治繼承國由此誕生。

至此跟美國爭霸全世界長達數十年的超級帝國蘇聯轟然倒塌了,但是由於這個帝國的倒塌,並不是通過大規模的武裝衝突或者內戰造成的,是一個既得利益群體們,在談判桌子上討價還價而來。

所以相對於歷史上其他帝國的解體,蘇聯解體後,出現了大規模的利益分配談判,立陶宛、阿塞拜疆、格魯吉亞、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愛沙尼亞、塔吉克斯坦、拉脫維亞、亞美尼亞、烏克蘭的領導人,他們為了自己國家的利益,開始爭得面紅耳赤。

一個國家除了政府以外,是還存在一個極其龐大的組織,那就是軍方,當時蘇聯作為軍事上,可以跟美國爭鋒相對的帝國,它在自己解體的前夕,即1988年前後的兵力,足足是達到了513萬。

而蘇聯如此龐大的軍隊,他不僅僅是來源於自己的政治繼承者俄羅斯,其他14個分離出去的加盟國,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國民在513萬人之內。

因而如何分配這些士兵,也是當時整個瓜分蘇聯集團最核心的問題,畢竟軍隊是手握者槍桿子,一個不小心可能就造成軍事衝突,而衝突往往會導向戰爭。這不符合既得利益集團和平分手的預期。

所以為了安撫蘇聯軍方,既得利益集團是煞費苦心,最後拿出方案妥協性非常強,對於非特殊情況的士兵,一般是按照原籍分配,但是需要服役完自己已有的兵役時間。

舉個例子來說,若你是蘇聯時期參與軍隊的士兵,是不能立馬就退役的,需要完成自己剩餘的兵役時間,才能夠退役。

而比較人性化的是,假如您是俄羅斯人,蘇聯時期分配的時候,服役地點確實烏克蘭,蘇聯解體之後,是可以選擇回到俄羅斯繼續服役。

不過若您在蘇聯解體之後,不想回到籍貫地繼續服役,希望可以在自己熟悉的原服役之地繼續服役甚至是退役後繼續生活,也是可以的。而這些不想回去的人,往往是前蘇聯軍中的軍官,他們多年服役,已經讓他們在服役地,留下豐富的人脈關係,個人私產,若回到原籍,意味著一無所有。

由於蘇聯解體之後,很多解體出去的國家,都是民族性質的國家,有著自己的主體民族,所以當時士兵還面臨第三個選擇。

就是回到自己民族是主體民族的國家服役,蘇聯時期為了平衡各個地區,曾經用區域移民的方式,讓各個地區的民族在多樣性的基礎上,還要保持微妙平衡,儘量不一家獨大,不過移民還沒有完成,蘇聯就壽終正寢了。

而這樣的直接結果就是,有主體民族的國家,很多時候會對非主體民族產生一種“外來者”的壓抑,這種情緒直接促使,蘇聯時期遷入的非主體民族百姓,絡繹不絕的返回自己的原籍。


袁載譽


提到蘇聯,很多人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強悍的國家,但是最終他也逃脫不了解體的命運。蘇聯是一個聯邦制的國家,所以大大小小的社會主義共和國,他們自願聯合起來而組成的蘇聯,自然在解體之後,也就四散開來。

雖然蘇聯在曾經是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但是在它解體之後,卻遇到了諸多問題,比如說關於蘇聯解體以後,這些士兵到底應該如何分配他們的國籍。關於這個問題,蘇聯也進行了多方商議,最終推出來的結果,卻並不是那麼的盡如人意。

蘇聯當年之所以能夠利用人海戰術與德國相拼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他擁有著更加廣闊的人力資源,使得這些人能夠投入到戰鬥當中,為自己換取戰鬥勝利的果實。而在蘇聯時代,其實他們實行的就是義務兵役制,這種兵役制在我國現今依舊存在。

這是一種增強國家國防安全,保衛國家領土完整的主要方式,而蘇聯的每名男性士兵都要在十八歲到二十七歲之間,義務服兵役兩年或者服三年左右的海軍兵役。這使得蘇聯能夠在長久的戰鬥過程之中,保持較強的人力輸出。

但是即使蘇聯有著如此多的人參軍,依舊逃脫不了解體的命運,而當蘇聯解體以後,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這些兵到底應該何去何從?

因為蘇聯解體前的兵役制度,其中最為嚴苛的一條就是,將本地的士兵安排到距離更遠的地方,讓他們能夠更好的進行民族間的融合和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所以出於這樣的戰爭考慮,他們往往會將處在烏克蘭地區的士兵派往中東,或者將北俄羅斯的人民派往南亞。這是因為這樣一個舉措,使得這些士兵成為了,遠離故土保家衛國的戰士。

到戰爭結束之後,這些人開始思考自己的去處,因此蘇聯的加盟各國,開始決定將這些士兵進行一定的劃分。可能想到的第一個辦法就是,讓這些士兵留在自己所服役的地區。但是這個方案一旦下發到了士兵的手上,就成了他們反抗的理由。

他們不願意與自己的家人長期分離,在戰爭時期也許自己可以為了國家獻身,但和平年代,更多的與家人相守相伴是他們最大的願望,因此這個方案引起了很大的混亂,甚至一度時間,蘇聯的許多裝備,都在這些士兵的反抗情緒之下毀壞了。

既然這個辦法行不通,他們又想了第二套方案,那就是這些不願意待在別的國家的人,可以選擇退役,如果你不退役也不願意待在別的國家,就可以被收納為俄羅斯人,俄羅斯的這個做法堪神。

正是因為這樣,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有了一定的人力基礎,其實這個方案推出以後,獲得了大多數人的認同。畢竟能夠給自己一個國籍,是對軍人最起碼的認可,而且在退役的選擇上也有一定的自由性。當然除開人員的問題之外的另一個問題,那就是裝備到底應該何去何從。

談到這個問題,蘇聯能夠想到的是,將這些裝備化作自己的遺產,隨著人員走動而進行遷移。他們將這些武器,送給這些曾經在戰場上拋頭顱灑熱血的人,但是最終這些武器都沒有成為他們能夠表達自己英勇事蹟的資本,反而是流入了黑市,形成了黑色交易。後來為了緩解武器分配上的矛盾,他們選擇將地域作為其劃分的標準,使得俄羅斯在很大面積上,接管了前蘇聯以前的武器,讓自己在戰後有了軍事上的快速發展通道。

其實任何一個國家在戰爭時期,可能會因為特殊的原因而聯合起來。但最終的結果,卻是會走向結束的局面。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長期處在戰爭的狀態之下,依舊保持著較為熱情的狀態。而當戰爭退卻以後,這些軍人的分配就是各個國家,首先應該思考的問題,任何一個聯邦國家,都應該給軍人一個合法的名分,讓他們能夠在戰爭過程之中,能夠為國而戰。


御史館


1991年12月龐大的紅色帝國——蘇聯解體了。這也導致了整個蘇聯國防轟然倒塌。本身蘇聯就是由15個獨立的國家聯合到一起的。分家也沒有什麼的,只是龐大的蘇聯遺留下很多寶貴的遺產和龐大的軍事問題,讓這些國家留下了一些隱患。



戈爾巴喬夫1991年12月23日,把蘇聯核鑰匙交給了葉利欽,就代表蘇聯的軍隊的徹底破產。俄羅斯繼承了2.7萬枚核彈頭的絕大多數。還有一些分佈在烏克蘭和哈薩克斯坦。後來在俄羅斯的威逼利誘之下,逐漸都劃歸俄羅斯之手。


可是對於像軍事裝備而言相對容易,其在各個加盟共和國國土之上的就歸加盟共和國所有。由於烏克蘭是當時蘇聯時期的艦船工業基地,和蘇聯的黑海艦隊基地,與俄羅斯協商後只獲得了黑海艦隊裝備的20%。俄羅斯租借其克里米亞的塞瓦斯托波爾軍港作為黑海艦隊的基地。

可是蘇聯時期200萬的陸軍,50萬的海軍,50萬的空軍,70萬防空軍,30萬的火箭軍軍人的歸屬問題。俄羅斯作為老大還是俄羅斯說了算,提出的方案是保留當地建制,留在獨立國家。



由於服役士兵多來自於不同的地區共和國,這就帶來了一定的麻煩。不能俄羅斯士兵在烏克蘭國家服役。那麼多國協商,其採取官兵自願原則,只要服役國願意接收,可選擇願意效忠該國。可是這樣還是完成了很大的混亂狀態,士兵並不願意留在該國。


於是又提出根據官兵籍貫可以選擇回到籍貫國部隊服役。不想退役又不想待著別國的,俄羅斯可以全部接收。這樣就相對容易的解決了問題。這對俄羅斯來說是實力相對增強了,其他加盟共和國則是大量軍人銳減。

像愛沙尼亞,立陶宛,拉脫維亞三國加入北約時,俄羅斯並沒有表現出過於的擔心。其原因就是在整體軍事接管方面俄羅斯已經做的非常徹底。留給這三個國家也沒有什麼像樣的軍事力量了。



但是蘇聯的解體,即使俄羅斯繼承了其大部分的衣缽,但是整體實力俄羅斯依然保持著下降的趨勢,無法挽救。由於經濟的不景氣,和俄羅斯的葉利欽施行經濟的“休克療法”,讓俄羅斯軍隊難以為繼。同時也出現了軍人連最起碼的工資都無法發放,導致了很多軍官私賣武器,官兵流失。


蘇聯的解體,並沒有給這些國家帶來什麼新的希望,反而是給大家帶來的都是實力徹底的邊緣化。各個國家之間因方向的不同導致內部矛盾的積增,從而導致各加盟共和國之間的戰爭爆發。就像現在的烏克蘭,很多地方的軍人都不知道為誰而戰,可見其問題是多麼的深遠。
圖片來源於網絡

所以,蘇聯的解體,帶來的不只是國家的陣痛,還帶來了軍隊的裂痕,軍人的茫然。謝謝朋友們的閱讀,同時也謝謝朋友們的點贊!


淡然小司


1991年12月25日,一個擁有2240萬平方千米土地的超級大國蘇聯轟然崩潰。15個曾經是兄弟的加盟共和國是怎樣分家的,特別是那近500萬軍隊是怎麼安置的呢?

領土的分割

原蘇聯主要由15個加盟共和國組成。這些加盟共和國有自己一套完整的國家機構,設立得有自己的權力機關、司法機關、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等;對外在保證聯盟使國家的立法、外交、財政等權力的同時,加盟共和國享有較大範圍的自治權。

各加盟共和國在聯盟存續期間,有自願加入和退出的權利,因此,各加盟共和國的領土界限相對是分明的,分家時基本沒有領土爭議。

債務和國際權益的分割

原蘇聯解體時,經濟處於崩潰的邊緣,欠了達200多億美元的外債。各加盟共和國的經濟除了俄羅斯和阿塞拜疆稍微好一些外,其他加盟共和國都很窮,需要中央政府的補助才能正常運轉。

蘇聯解體後,這些國家要完全獨立的運作,經濟上本就捉襟見肘,分擔債務的話更是雪上加霜。俄羅斯這時展現出了一個大哥的風采,獨自承擔了原蘇聯的所有外債。

當然,俄羅斯並不傻,承擔債務的附加條件是,他繼承了原蘇聯在海外的所有資產,所有的蘇聯駐處使領館都改成了俄羅斯駐處使領館,這就是一筆相當大的財富了。

做為蘇聯解體後的國土面積最大,實力最強的國家,她同時還繼承了原蘇聯在聯合國的常任理事國頭銜。這時非常大的一筆收入了,後來我們都知道,因為有了一票否決權,俄羅斯在和美國叫板的過程中,美國始終無法在聯合國通過任意一條不利於俄羅斯的決議。

資產的分割

對於國有資產的分割,自然是在那個共和國就是那個共和國的,沒有誰會願意把自己境內的工廠等讓別的共和國搬走的。

軍工企業以及軍事裝備基本上也依照了這個原則,在誰那裡就是誰的。不過,對於像洲級導彈發射井、核潛艇等戰略級的武器,大國都不想小國擁有,小國自身也用不起這種情況,有很大一部分就被俄羅斯以各種形式拿過去,比如從烏克蘭以抵外債的形式拿回了8架圖-160戰略轟炸機等。

還有一些則是在西方許以利益的情況下根據條約拆毀了。就算是留在小國的一些高端軍事設備,小國也無法很好的維護使用,就像遼寧號的前身瓦良格號那樣,蘇聯解體後,還在建造中的瓦良格號就留在了烏克蘭。烏克蘭又無力繼續建造,最終賣給了中國,歷經各種周折終於變成了我國第一艘航母遼寧號。

最讓人頭痛的軍人安置問題

前面說了,原蘇聯解體時,各種東西的分割基本上都是遵循在那個共和國的地盤,就是誰的。那麼,問題來了。原蘇聯有多達近500萬軍隊,軍隊士兵們怎麼安置呢?

最開始,各加盟共和國的首腦商量的結果也是按分割財產等一樣,在那個地方,士兵們就留在那個共和國。這樣看起來是最簡單高效,減少混亂的一種分配方法。可是,實際實行起來問題多了。

原蘇聯加盟共和國的內部,國家機器是完善的,隨時分家後都可以開始正常運作。但是,各共和國卻沒有自己的軍隊,軍隊由聯盟中央政府統一指揮。

軍隊的士兵是從所有加盟共和國徵召的,再分配到不同地方和不同軍隊中服役,這樣的結果時,各支軍隊中都有來自不同國家的士兵,

等到蘇聯分家確定國籍時,如果按照駐地原則,很多的士兵就會留在別人的國家,顯然這是不盡人情的。後來,又改成了自願原則,願意回到國的就回國,願意留下來的,就留下來。

當然,這種處理方式,也給當時的軍隊管理帶來很多混亂,後來我們都知道,蘇聯解體期間,很多的武器裝備流落到黑市當中,和這個是分不開的。

總的來說,原蘇聯的分家還是比較順利的,這麼大一個攤子,就這麼拆分卻並未導致大規模的衝突和紛爭,也算是一件幸事。


摯守靜篤


蘇聯,一個非常強大的國家,她的全稱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蘇聯之所以很強大,就是因為她是多個國家的聯盟,而她之所以解體,也是因為她是多個國家的聯盟。這正應了中國的那句古話,“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蘇聯解體了,面臨了一系列的問題,比如國土的分配、工業資源的分配、軍用物資的分配、軍人的分配和歸屬。好東西大家搶著要,不好的誰也不想要。這時候還有一些笑話,那就是蘇聯解體的時候,我國曾經出現了一批販賣蘇聯軍火的倒爺,比如販賣個蘇聯航母什麼的!



好了,言歸正傳。蘇聯解體時一共425萬的軍人,都是如何安置的呢?粗糙的蘇聯人想出了兩種方法,一個就是就近分配,一個是返回原籍。怎麼樣,夠簡單粗暴吧。

這四百多萬的軍人中,俄羅斯和烏克蘭就分的了將近百分之八十。沒有辦法,誰叫這兩個國家對蘇聯貢獻最大呢,誰叫這兩個國家是最強大的國家呢!其他的國家也沒有什麼話語權,也只有任人宰割的份了。



其實在蘇聯解體之前,各個國家的獨立早已經有了苗頭,部隊的內部早已經調整調度完畢了,只等著宣佈解體了。其中,蘇聯的海外駐紮人員,全部桂了俄羅斯。


華叔談談談


作為二戰期間和後來的冷戰改變世界格局的大國之一的蘇聯,因為後來的社會矛盾重重再加上改革的失敗,蘇聯瞬間土崩瓦解。


在分解之後的蘇聯,一度變成以俄羅斯為主體等多個國家,那麼原來的蘇聯紅軍在蘇聯解體以後是怎麼劃分的呢?


1:各國的兵員歸屬


其一:按照原本服役地


在蘇聯時期,蘇聯紅軍的兵員來源基本上是採取義務兵制度。各個地區的部隊打散來往的國際以後被統一的調往各地隨機的來駐守。


針對這種情況,蘇聯的各個加盟國家決定,在哪駐守的士兵就回哪去。但是思鄉心切的士兵們根本不管命令各種擅自跑回故土,眼看越來越混亂的局勢,當局就及時的停止了這個命令。


其二:俄羅斯的崛起


眼看越來越混亂的局勢,當局就又想到了一個辦法。如果想回家的士兵們,一律允許回到自己的家鄉,但是還想當兵的士兵們,由蘇聯的主體俄羅斯安排人員重新參與軍隊的建設編制工作。一看到這個命令,歡呼雀躍的士兵們紛紛離開自己的崗位搶著回家,不少武器也被隨便扔在各個地方置之不理。


除了大規模的輕型武器被地下的走私軍火市場大肆收購意外,核武器戰列艦等各種各樣的重型武器紛紛被俄羅斯派出人員來宣佈保管接受,依靠著這些基礎,俄羅斯有了後面現代軍事化的基礎來源。


2:解體後的眾生像


其一:大發橫財的軍官們


除了士兵們按照自己的意願和客觀條件的決定下決定自己的去留之外,不少蘇聯的軍官們因為國家軍事和經濟的因為解體只能靠自己想到的途徑賺錢,除了出軍營靠著社會上的兼職增加自己的收入之外,大批遺留下來的輕武器為他們提供了安身立命的意外條件。


眼見沒人管理,軍官們紛紛把武器賣給了地下黑市軍火商,意外的大發了一筆橫財。


其二:斯拉夫民族的團結


相比於不少國家的士兵們一聽到聯合的國家解體之後,馬上頭也不回的跑回自己老家結束所謂的義務兵生涯,斯拉夫民族的團結一致讓人感到敬佩。


雖然是名義上不同的三個國家,但是因為語言風俗和生活習慣的相近,他們的社會和軍隊基本上沒有出現大規模的動盪,在軍官們的帶領下,斯拉夫民族的軍隊繼續駐守在自己的崗位上,成為了蘇聯解體後難得一見的一幕。


其三:俄羅斯和烏克蘭矛盾


相比於前面的和諧,俄羅斯和烏克蘭的民族矛盾問題在蘇聯解體後瞬間激化。作為俄羅斯族,雖然他們隨著軍艦駐守在烏克蘭,但是心繫自己祖國的俄羅斯人當然拒絕為烏克蘭效忠。經過一番討價還價,這隻艦隊終於隨著主體為俄羅斯民族的分的三分之二艦隊而隨之遠去。

在兩個民族的矛盾中,一直在冷戰中和蘇聯對抗的美國人也進來插手了一次,因為部署在烏克蘭的蘇聯空軍都是有戰略核轟炸能力的部隊,在矛盾下,美國等其他國家也怕他們作出極端的事情,於是美國派出代表對雙方進行了安撫和勸導工作,俄羅斯和烏克蘭在美國的調節下終於把各自的飛機數量分了清楚,駐軍於烏克蘭的俄羅斯空軍終於回到了故鄉,美國人也鬆了一口氣。


之後,烏克蘭在美國人的勸說下只保留了很少一部分的飛機,其餘都以拆毀了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