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諸葛亮死後,劉禪下令清查其家產,得知了什麼真相,使他大怒當場摔杯子?

漢史趣聞


原來諸葛亮真的不是貪官,劉禪他真的錯怪了他的相父諸葛亮,自己這麼懷疑諸葛亮,感到愧疚自責。當初在劉備死的時候,就把所有的一切都託付了諸葛亮,尤其是他自己最親愛的兒子劉禪。雖然連劉備都覺得劉禪不可以重用,甚至想要讓諸葛亮取代劉禪,但是諸葛亮卻不敢答應,他一定要盡心盡力的輔佐劉禪統一天下,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而劉備死的時候,劉禪才17歲,已經是到了可以掌管朝廷大事的時候。可是諸葛亮一直都把他當做傻子一樣對待,所有事情都要盡心盡力的做,然後跟劉禪講。雖然諸葛亮看起來就非常的美好,可是對於劉禪來講是非常氣憤的。自己都已經這麼大了,而且處於青春叛逆期。雖然被諸葛亮管得不舒服,等到諸葛亮死的時候,雖然會非常傷心,但是過了一段時間,想到這件事就非常的憤憤不平。於是劉禪就是想要去看看諸葛亮到底是不是忠心耿耿,順便去看了他家,而不是“抄家”,也就是到處隨便的看了一下。

諸葛亮一直壓制這劉禪,劉禪沒有找到他謀反的證據,所以摔杯子

當初在劉備死的時候,劉備就已經吩咐好了所有的事情,其中把所有的重擔都壓在了諸葛亮身上,他覺得劉禪不是一個好的皇帝,甚至輔助他沒有什麼大的作用。這個劉備也是看得非常的清楚,最後劉禪也真的就是軟弱無能的投降了魏國。


可是在當時劉備就已經把所有的權利都給力諸葛亮,而且認為他的才能比曹丕高了10倍,要是諸葛亮當皇帝的話,一定能夠帶領蜀國走向繁榮,至於什麼“興復漢室”完全就是虛話。當時諸葛亮就頓時感動的哭下了眼淚,要求劉備不要再繼續說下去了,他一定會盡心盡力的輔佐劉禪的,不管劉禪是怎樣的一個人,他一定要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最後劉備放心的死去了,劉禪當上了皇帝,而所有的權力都掌握在諸葛亮手裡。


雖然諸葛亮是非常不想要權利,但是面對當時的環境,劉備都已經死了,蜀國五虎將只剩下趙雲了,而且還要輔佐劉禪這個“阿斗”,所有的重擔都壓在了諸葛亮身上。所以諸葛亮必須要振作起來,帶領著蜀國繼續發展下去,先將劉備的爛攤子收拾乾淨,然後慢慢休養生息,最後擁有了北伐的實力。


雖然諸葛亮和諸葛亮的關係非常的好,但是諸葛亮一直都擁有這麼強大的實力,身為一個皇帝,劉禪不得不猜忌諸葛亮。所以在諸葛亮死後,他一定要去一看究竟,看諸葛亮到底是不是有這麼好。結果這個結果讓劉禪大跌眼鏡,最後百感交集的扔下了杯子。

諸葛亮說他一直很清廉,結果真的一貧如洗,劉禪沒有找到他貪汙的證據,所以摔杯子

當初諸葛亮一直都在北伐的途中,雖然北伐這件事情非常的重要,但是諸葛亮一直都沒有忘記教育好劉禪。他寫下了最著名的《出師表》給劉禪看,而且希望他能夠多學習一下劉備以前所說的話,勿以善小而為之,勿以惡小而不為。讓劉禪做一個賢明皇帝,但是這個對於劉禪來講只是耳邊風而已,裝裝樣子。

其實劉禪最大的本領就是討好別人。當諸葛亮一直在北伐的途中,諸葛亮都擁有了這麼大權力,劉禪雖然是皇帝,卻什麼權力都沒有,自然是要討好諸葛亮。於是希望能夠多給諸葛亮一些賞賜,但是諸葛亮卻拒絕了,他說家裡有一些田地養活子孫就可以了,其他的就不需要了。

看到諸葛亮這樣說了,劉禪自然是沒有辦法。但是這件事情一直都存在劉禪的心中,在諸葛亮死後,於是劉禪就去諸葛亮家的查看了一下,結果真的就是一貧如洗,家裡那些田地也只夠他們吃飯而已,比一些大塵的家裡還要貧窮,頓時都流下了眼淚。原來諸葛亮家真的這麼貧窮,劉禪頓時就扔下了杯子。

劉禪最後發現了諸葛亮是真的對他好,想到自己這麼錯怪他 ,所以內疚的摔了杯子

劉禪在扔下杯子的時候,想起了以前的往事。這麼多年以來,諸葛亮就像自己的親生父親一樣對待自己,這其實都已經感染了劉禪這一顆脆弱的心。當初劉備沒有給他充足的父愛,甚至在趙雲救回他之後,還想要把他摔死,這個給劉禪帶來了很大的陰影,而諸葛亮卻挺補了父親的角色,所以劉禪非常的感激諸葛亮。

但是由於劉禪這個人是不安分的,對所有人都是存在著戒備,身為一個皇帝,自然是要做到這樣的,懷疑任何人。可是他也終究是一個人而已,自己這麼多年以來害怕諸葛亮奪權,完全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實在是讓他愧疚難安。要是當初諸葛亮真的是想要皇位的話,完全是可以奪走的,可是他偏偏不要,還盡忠職守的輔助劉禪,最後做到真正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最後劉禪離開了諸葛亮的家,他從此以後再也不會懷疑諸葛亮啦,諸葛亮永遠是他那個最愛的父親。

你們認為諸葛亮和劉禪的關係值得學習嗎?歡迎大家一起評論


汪公說


諸葛亮死後,劉禪下令清查其家產,得知了什麼真相使他當場摔杯子?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小編必須向大家澄清一個事實,那就是歷史上真正的劉禪是怎樣的?網友們,千萬別被電視騙了,劉禪在位41年,是三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諸葛亮去世後,劉禪開始獨立掌握蜀漢的軍政大權,在劉禪統治時期,蜀漢沒有出現過一個權臣,沒有發生過一次大規模的叛亂,是三國時期最穩定的國家,後來劉禪投降也是十分正確的選擇。所以歷史上的劉禪不是演義、評書裡的那個劉禪,不過是文人集團為了標榜自己,而吹噓諸葛亮,而刻意忽視、醜化的劉禪。諸葛亮自己評價劉禪是: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翻譯過來就是:劉禪非常聰明,超過人們的期望。 當然劉禪再能,也得聽臥龍諸葛亮的。話說諸葛亮在位時,根本沒有劉禪什麼事,劉禪想幹點啥都不行,孔明沒事就把劉備搬出來壓劉禪,沒事就說先帝怎麼樣,先帝怎麼樣,一篇短短的出師表,先帝出現了14次,可見劉禪作為皇帝是多麼的憋屈。

劉禪好不容易把諸葛亮熬死,可是在蜀國,諸葛亮的影響力非常大,諸葛亮本人也是一個非常清廉的人。《三國志》記載,諸葛亮去世前留給劉禪的信中寫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孫衣食,自有餘饒。”這話的意思是,我家裡有八百棵桑樹,十五頃土地,子孫衣食無憂。作為一個丞相,諸葛亮就這麼點家產,劉禪心想:丞相,不對吧,你肯定吃了我劉禪不少回扣吧,所以劉禪派人去清查清查諸葛亮的家產,想借貪汙之名把諸葛亮搞臭。

野史傳聞,劉禪當時抄諸葛家,是因為官宦黃皓慫恿,但是這種說法不太可靠,因為黃皓在諸葛亮去世十多年後,他才掌握了權力。

根據史料記載,小編認為劉嬋查諸葛亮主要原因有三點,一是諸葛亮是有些瞧不起劉禪的,認為劉禪就是一個典型的花花公子,劉備去世時,劉嬋才17歲,好玩是年輕人的天性,劉禪當然不以為然,二是諸葛亮與劉禪政見不同,劉禪不好打仗,認為諸葛亮窮兵黷武,而諸葛亮為了實現自己抱負,非得舉全國之力多次北伐,搞得民不聊生,而且蜀漢都聽了丞相的,劉禪心裡有氣。三是諸葛亮死後的風頭依然勝過了皇帝。劉禪查諸葛亮最根本的原因還是要樹立自己的威信,諸葛亮死後,很多人給他立了祠堂,後來還有人建議給他弄宗廟。宗廟那時可是皇家獨有的,劉禪憋了一肚子火。

那麼劉禪在諸葛亮家中發現了什麼,讓他龍顏大怒,摔了杯子?

劉禪想搜諸葛亮的家,其實是想壓一壓諸葛亮的風頭,如果能在諸葛亮家中搜出些財寶和悖逆蜀漢政權的事情,那麼諸葛亮的就會被罵,他劉禪就能坐穩頭把交易,可是派下去的人什麼都沒查到,事實證明諸葛亮是個能臣、忠臣、廉臣。劉禪的目的沒有達到,十分窩火,所以一氣之下,摔了杯子。

劉禪氣歸氣,也沒有給諸葛亮網羅罪名。在諸葛亮死後,劉禪馬上停止了空耗國力、勞民傷財的北伐。司馬懿率大軍征伐遼東公孫淵。劉禪唯恐蔣琬犯諸葛亮老毛病,專門下詔告誡蔣琬不要輕舉妄行,“須吳舉動,東西掎角,以乘其釁。”為了防止權臣權力太重問題,劉禪以費禕為尚書令和大將軍,主官政務,以蔣琬為大司馬,主管軍事,兩人的權力相互交叉,相互牽制,但又各有側重。蔣琬死後,劉禪“乃自攝國事”,大權獨攬,徹底解決了蜀國多年“事無鉅細,鹹決於丞相”的政治體制。

劉禪聰慧過人、能隱忍,懂得權謀之術,審時度勢,愛民不惜自損,其奈不得天時、人合,空有地利爾。劉禪頭像後,"樂不思蜀"成為笑柄,其實這印證了劉禪的聰慧,《三國志集解》引于慎行的話說:"劉禪之對司馬昭,未為失策也,……教之,淺也。思蜀之心,昭之所不欲聞也……左右雖笑,不知禪之免死,正以是矣。"大意是正因為劉禪的沒心沒肺樂不思蜀,才讓司馬昭放了劉禪一馬,沒有殺他。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最終劉禪壽終正寢,完成了他的使命。


葛大小姐


如果要說中國歷史上最和諧的君臣關係,肯定就是三國時期的蜀漢丞相與君主的關係了,這個臣就是諸葛亮,而君可以是劉備,也可以是劉禪。

諸葛亮的丞相之職是誰封的?是劉備封的。劉備不僅封諸葛亮為丞相,而且身受輔政大權,完了之後還有:

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劉備這個創業近四十年的蜀漢開國之君,什麼風險沒遇到過,什麼人沒見過,但對於諸葛亮,他看得很明白,這是一個標準的正人君子,所以劉備還對劉禪說了:

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劉備何時看錯過人?況且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劉備託付的,不僅僅是蜀漢江山,劉氏後裔,還有未完成的理想和事業,他堅信諸葛亮可以更好的幫他及他的子孫後代完成。



劉備去世後,諸葛亮的權力是誰給的?是劉禪給的,劉禪不僅讓諸葛亮開府,任命他為益州牧,而且還:

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

那一年劉禪17歲,以後世開上帝視角來看劉禪,他最多也就是一個平凡的普通人,卻一不小心放在皇帝的位置,並非劉禪愚蠢昏庸,也不是劉禪聰明伶俐,而是他是一個沒有皇帝能力的普通人,德不配位,造就了劉禪的悲劇,也許不是悲劇,至少劉禪是善終。



17歲,一個並不算小的年齡,與此可以參考的是:17歲的孫策已經護送父親的遺體回到家鄉,同時繼承父親的事業開始打拼。17歲絕對是一個可以自已做主的年齡,對於劉禪同樣是如此。

但劉禪的選擇是:

政則葛氏,祭由寡人。

劉禪是被逼的嗎?沒有。這是劉備的遺命,同時也是劉禪的選擇,一個17歲少年天子的選擇。劉禪選擇了由諸葛亮總理大權,而自已只負責祭祀祖先,這就是明顯的做個名義上皇帝的,僅此而已。



諸葛亮自此開始了獨攬大權的11年執政時光,這期間,諸葛亮除了要治國,還要平亂、北伐,以實現劉備遺命和蜀漢的長治久安,不僅如此,諸葛亮還費盡心思的以“相父”身份管著少年天子劉禪,讓劉禪親賢臣,遠小人,以郭攸之、費禕、董允教導劉禪,劉禪就像一個叛逆期的少年一樣,總會有些不爽,但不爽歸不爽,但這是國家大事,容不得一絲馬虎。

諸葛亮終於累死在北伐的路上,諸葛亮去世前,劉禪派人問接班人問題,諸葛亮回答了蔣琬、費禕,劉禪照辦了,僅僅出於對維護蜀漢政治秩序而禁止給諸葛亮奔喪的行為,也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理解劉禪對諸葛亮的恨意,實在是無知之舉。



諸葛亮的官職是丞相領益州牧,基本上是所有大大小小的蜀地官員的上司,對於蜀地的官員來說,諸葛亮等於是君,蜀地的官員是臣,這是東漢時期的二元君臣關係所決定的,所以譙周這樣的與諸葛亮政見完不同的人,也會去奔喪,不是譙周認同諸葛亮,而是這就是禮儀,劉禪要是不禁止,那麼蜀地的官員都得給諸葛亮奔喪,那政治秩序不就亂了。

諸葛亮可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申報個人財產的政府官員。在諸葛亮給劉禪的上書中清楚的說到了自已的個人財產:

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羸財,以負陛下。



臣在成都有桑樹八百棵,薄田十五頃,子孫們的日常衣食費用已有寬餘。至於臣在外任職,沒有額外的花費安排,隨身衣服飲食全由國家供應,無需再置其他產業,來增添家財。待臣離開人世時,不讓家有多餘衣物,外有多餘錢財,使自己辜負陛下的恩寵和信任。

諸葛亮的這點財產,無非就是小地主水平的財產,與蜀漢丞相的身份完全不相符,而劉禪所謂的清查諸葛亮的家產,只不過更加證明了諸葛亮所言非虛,在得知真相後,劉禪只有羞愧之心,只得摔杯以氣憤讓他輕信讒言的人。



說諸葛亮貪權,他卻沒有把權力世襲,傳給自已的親信和兒子;說諸葛亮纂位,他卻沒有任何造反之意,盡心盡力輔佐劉禪。

諸葛亮有纂位的能力,有纂位的實力,但就是沒有纂位的行動,這是他與曹操、司馬懿之類的本質區別。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所謂的“在諸亮死後,劉禪下令清查其家產,得知了什麼真相後,使劉禪當場摔杯子”的說法,純屬子虛烏有,那麼,在諸葛亮死後,劉禪到底有沒有想著清算諸葛亮,或者說收拾諸葛亮的家人呢?今天,我們就通過歷史的蛛絲馬跡來探究一二。

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五丈原。諸葛亮生前曾上表說自己沒有多餘的財產,只有800株桑樹和15頃土地,而自己穿的也都是朝廷賜封,即使這些也夠自己的兒子自給自足了,沒有多餘的財產。這算是諸葛亮主動上報個人財產,劉禪信不信就不得而知了。但是諸葛亮至死也是如此,更是在臨終前留下遺言,將自己葬在定軍山,只需要挖一個洞,夠自己的棺材放進去就可以了,並且就穿自己平常的衣服入葬即可,不要放任何隨葬品。

然而,一些好事者編出了劉禪因不滿諸葛亮生前對他的嚴加管教,在諸葛亮死後,派人清查了諸葛亮的家產,企圖對諸葛亮進行清算。然而,清查的結果是跟諸葛亮生前上報的一模一樣,這讓劉禪大吃一驚,並且極為羞愧,當場摔杯子。然而,這一切純屬謠言。那麼,在諸葛亮死後,劉禪是怎樣對待諸葛亮的家人,有沒有想著要清算諸葛亮呢?



在諸葛亮死後,劉禪讓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承襲了武鄉侯的爵位,並且在諸葛瞻17歲的時候,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諸葛瞻。後來,諸葛瞻進入朝堂,由於諸葛亮的原因,諸葛瞻一路升遷。後來,更是與輔國大將軍董厥共同執掌尚書檯政務,統領國事。再後來,鄧艾奇襲陰平,諸葛瞻領兵出征,最後諸葛瞻與兒子諸葛尚一起戰死沙場,劉禪開門投降。諸葛亮三代人都為他老劉家盡忠了,真可謂滿門忠烈。

總之,在諸葛亮死後,劉禪並沒有像其他的皇帝們對於像諸葛亮這樣的顧命大臣進行政治清算,但是劉禪也並非對自己的“相父”諸葛亮毫無怨言。實際上,在諸葛亮死後,蜀國的百姓們紛紛要求給諸葛亮立廟,但是劉禪以此違背禮制而不允許,百姓們只好每年在道路上私祭諸葛亮。後來,直到263年,蜀國馬上就要滅亡的時候,在朝中大臣的請求下,劉禪這才在沔陽為諸葛亮立廟。

可見,劉禪對諸葛亮這位相父還是有所不滿的。只是阿斗不傻,他知道朝中大臣都是諸葛亮一手提拔的,外面更有手握重兵的姜維,他作為一個光桿司令,不敢造次,只能繼續裝傻充愣,維持現狀,伺機而動。因此,他不僅沒有對諸葛亮進行政治清算,相反還拉攏收買諸葛瞻等一幫舊臣,同時還扶植宦官黃皓,與姜維基本在朝堂上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相互制約,而他自己居中調節,從而逐步掌握國家大權。所以說阿斗不傻,我們長期以來都小看他了。各位,你們說呢?


密探零零發


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五丈原。諸葛亮一世清廉,為蜀國盡職敬業,生前的財產也就800棵桑樹和15頃土地,連穿著的衣服都是賜封的。

至於劉禪下令清查家產,怒摔杯子一事,不過是後世的傳言。傳言說後主劉禪聽聞小人言,說諸葛亮貪汙,家產肯定不止上報的這點兒,而且諸葛亮作為權臣,劉禪也是忌憚的,先主劉備曾留下遺言,如果諸葛亮不滿劉禪,可以隨時廢黜。因此劉禪下令去查清諸葛亮的家產,而事實上,諸葛亮真的就只有這麼些家產,劉禪得知真相後,才明白諸葛亮說的不假,怪自己誤信小人誣陷,錯怪了諸葛亮,對自己的行為羞愧難當,為此大怒當場摔了杯子。



按照歷史發展,諸葛亮死後,蜀國就如同失去了主心骨,對劉禪來說是一場考驗,沒有了謀臣,一面需要穩定軍心,一面又需要助長威信。在諸葛亮死後,劉禪先是將禁止發喪,讓諸葛亮去世的消息傳的慢一點,也給自己爭取國家穩定的短暫時間。在這個時候,如果劉禪真的去清查諸葛亮的家產,實際上是不利於自己建樹威信的,一來寒了那些敬重諸葛亮的臣子和百姓們的心,二來也對不起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的諸葛先生。


劉禪是感激諸葛亮的,因此諸葛亮死後,他讓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承襲了武鄉侯的爵位,把他當作自己的親人,並且在諸葛瞻17歲的時候,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諸葛瞻,諸葛亮三代人都為劉家盡心盡力。


狂熱歷史


公元234年,諸葛亮在北伐途中去世。在他去世前,曾給劉禪報告說自己家在成都有桑樹八百株,良田十五頃,子孫後代的衣食皆能自給自足。這點家產對於當時的普通人來說,或許非常豐厚,但對於貴為丞相的諸葛亮來說,是不是太“薄”了一點呢?

在諸葛亮死後,朝中有人進讒言說諸葛亮中飽私囊、家藏萬金。劉禪一開始還對此嗤之以鼻,但久而久之,流言聽多了也不禁懷疑起了諸葛亮。


他派人徹查諸葛亮留下的遺產,結果發現除了諸葛亮生前所說的“桑八百株、良田十五頃”以外並無其他的收入,就連諸葛亮的家人也穿著粗布衣裳。劉禪為此勃然大怒,氣得連摔了好幾個杯子,重重地懲罰了那些造謠的人,此後再也沒有人向劉禪進諸葛亮的讒言了。為了懷念諸葛亮,劉禪還把自己的一個女兒嫁給了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

劉禪氣得摔杯子,主要是因為自己懷疑了諸葛亮的清白。諸葛亮是劉備的託孤之臣,親手輔佐劉禪登基,併為蜀國南征北戰,最後死在北伐途中,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史書記載,公元223年劉備討伐東吳大敗,敗退回永安白帝城(今重慶奉節)後不久就病逝了。在他臨終前,親手囑咐諸葛亮匡扶幼主,甚至還說出了“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其子不才,君可自立”這樣的話。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的原文記載為:“章武三年春(公元223年),先主(劉備)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 ‘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公元223年劉備病逝後,諸葛亮便輔佐幼主劉禪登基,穩定朝政,繼續奉行“東和孫權、北拒曹魏”的策略,使得蜀漢王朝得以穩定,劉禪得以順利登基。劉禪是諸葛亮親自擁立的,如果沒有諸葛亮的一片忠心,也就沒有劉禪後來的地位,所以劉禪十分敬重和感激諸葛亮。因此,劉禪在調查諸葛亮的遺產後感動大怒,是因為有人誣陷了諸葛亮的清白。


世界人文通史


《三國志》記載,諸葛亮去世前留給劉禪的信中寫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孫衣食,自有餘饒。”

諸葛亮這話的意思是,我家裡有八百棵桑樹,十五頃土地,子孫衣食無憂。作為一個丞相,諸葛亮就這麼點家產,讓人有些難以相信。

諸葛亮去世後,劉禪派人抄了諸葛亮的家,知道真相後,劉禪大怒,摔了杯子。難道說諸葛亮不是清官,家裡藏了東西,還是由於其他原因惹怒了劉禪呢?

劉禪既然叫諸葛亮相父,為什麼還要抄了諸葛亮的家?

劉禪是個無能的主,但是他並不昏,道理還是懂的。野史傳聞,劉禪當時抄諸葛家,是因為官宦黃皓慫恿,但是這種說法不太可靠,因為黃皓在諸葛亮去世十多年後,他才掌握了權力。

其實劉禪抄諸葛家,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第一,諸葛亮眼中有劉備,但劉禪在他眼中還是那個只會鬥蛐蛐的阿斗。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多次提到劉備,說劉備給劉禪攢下了家業,留下了大臣,最後劉禪卻讓“益州疲弊”,沒能經營好家業。用現在的話說,諸葛亮是有些瞧不起劉禪的,認為劉禪就是一個典型的“啃老族”,不思進取。


第二,當諸葛亮與劉禪政見不同時,蜀漢竟然聽了丞相的,悖逆了皇帝。

諸葛亮先後六次北伐,其實這並不是劉禪的意思。劉禪曾經就問諸葛亮:“既然曹魏不來攻打我們,我們為什麼還要不斷北伐?”由此可見,劉禪是不願意北伐的。按理來說朝廷裡皇帝和丞相意見不同時,往往是皇帝佔了上風,可是劉禪並沒有什麼人支持。

就是劉禪立皇后,娶小妾,也要聽諸葛亮的,時間久了,劉禪心裡肯定不是滋味。

第三,諸葛亮死前清廉的陳述,讓諸葛亮的風頭勝過了皇帝。

諸葛亮在蜀漢十分得人心,在他死前,他又告訴劉禪自己沒錢,但是也不要管自己的子孫。這更是讓諸葛亮收穫了不少粉絲,諸葛亮死後,很多人給他立了祠堂,後來還有人建議給他弄宗廟。宗廟那時可是皇家獨有的,劉禪能不生氣嗎?

那麼劉禪在諸葛亮家中發現了什麼,讓他龍顏大怒,摔了杯子?


劉禪在諸葛亮家中看到了清廉,但是正是這清廉惹怒了他。

劉禪想搜諸葛亮的家,其實是想壓一壓諸葛亮的風頭。如果劉禪能在諸葛亮家中搜出些什麼,那麼諸葛亮的名聲就臭了。

可是令劉禪吃驚的時,真的就像諸葛亮說的,諸葛家除了八百棵桑樹和十五頃土地,再沒有什麼值錢的東西。這下劉禪可要揹負罵名了,他能不生氣嗎?能不摔杯子嗎?

諸葛亮是為能臣、忠臣,但是他忘記了臣子總要給皇帝一些出風頭的機會。


斯幽說歷史


阿斗之才,其實遠高於諸葛亮的,劉備是千年一出的大英雄,其子怎麼可能真的那麼昏庸無能呢。

首先在這個北伐態度上,諸葛亮堅持北伐,六出祁山痴心不改,但阿斗就對北伐並不感冒,只是不敢明目張膽的反對。其實阿斗是對的。 這個道理很簡單嘛,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嘛,四川本來就是有利於防守的地方,你有四川的防守地利不用,老是去北伐進攻魏國導致國力消耗一空是蜀國亡國的主要原因。

還有一點就是亡國之君一般就算對方國君寬宏大量不殺你,大部分都是鬱鬱寡歡而死的,阿斗的樂不思蜀其實不光保住了自己的性命,也保住了自己的衣食無憂,可見阿斗之情商不是一般的高。那不然你又能怎麼辦?只有讓對方感到自己對你沒有任何威脅才能保證自己的安全嘛。


混水摸魚2046


劉禪的確對諸葛亮心懷不滿,有兩點可以佐證:

其一,諸葛亮死後,劉禪禁止奔喪。

古人有禮,死者為大,奔喪是完全合乎情禮的行為,然而諸葛亮剛剛駕鶴西去,三軍便接到了劉禪的密令:“禁止奔喪”。

《三國志譙周傳》有載:“亮卒於敵庭,周在家聞問,即便奔赴,尋有詔書禁斷,惟周以速行得達。”

這段話的大意是說:諸葛亮死於交戰之中,譙周得知消息後,即刻出發前去奔喪,然而等他抵達後,劉禪卻下了詔書,禁止奔喪,全軍上下,唯獨譙周提前趕到,完成奔喪之舉。

從“詔書禁斷”四個字可以看出,這是劉禪親自下達的命令,而“禁斷奔喪”,雖然也是諸葛亮生前的意思,為的是防止他的死訊傳出,容易被魏軍利用,以此擾亂蜀國軍心,但拋開這一點,即使單獨為諸葛亮舉行秘密葬禮,於情於理也沒有絲毫不妥,且不需要告知天下,只是簡單舉行一番儀式,表達對於他一生所做貢獻的敬仰與恭送即可。

然而劉禪卻下令禁止奔喪,這也就意味著除去唯一前去奔喪的譙周,幾乎無人為諸葛亮送行。

從這個角度來說,劉禪對諸葛亮是心懷不滿的,畢竟諸葛亮活著的時候,劉禪在整個蜀國朝野的話語權並不重,甚至達到事必徵求諸葛亮意見的程度。

我想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君王,能心甘情願讓謀臣把持朝政,即使這位謀臣是先王劉備萬分信任的諸葛孔明,但歸根結底他也只是“臣”,劉禪則是“王”。

其二,諸葛亮西去後,全軍乃至民間均呼籲為其立廟,以表彰其生前卓越功績,然而劉禪再次予以拒絕,甚至不聽取相關意見。

以研究古代人文著稱的文獻《襄陽記》中,曾有如下記載:“亮初亡,所在各求為立廟,朝議以禮秩不聽,百姓遂因時節私祭之於道陌上。言事者或以為可聽立廟於成都者,後主不從。”

僅看最後四個字“後主不從”,便可瞭解劉禪大概的旨意,“亮初亡,所在各求為立廟,朝議以禮秩不聽”,說的正是諸葛亮剛剛離世,各地官吏與百姓便請求為其立廟,然而劉禪卻對此不予理睬。

他給出的理由其實也很正確,漢朝時便規定只有皇帝駕崩才能立廟,其餘人等,一律無此待遇。

然而之後由於民間輿論太過猛烈,各地百姓不斷請求為諸葛亮立廟,劉禪眼看民意難違,最終只得為其立廟,以平民息。

綜上所述,劉禪對於諸葛亮的確心懷不滿,畢竟劉禪在位早期,諸葛亮始終大權在握,雖然他並無謀反之意,但對於劉禪來說,整個蜀國朝野並非自己一人說了算,之前劉禪年紀尚幼,對治理國家等同無知,自然大事小事皆言聽計從於諸葛亮,然而隨著劉禪年紀漸長,慾望與權力不斷擴大,有了自己的想法之後,在某些關鍵問題上難免就會對諸葛亮心生異見。

而之後劉禪帶人抄了諸葛亮的家,更能直接說明問題,如果劉禪當真對諸葛亮深信不疑,自然也不會輕易聽信宦官黃皓的讒言,從而做出抄家之舉。

為洩心頭之恨,劉禪思索半天,最終決定給諸葛亮扣一頂貪贓枉法的帽子,但既然要定罪,就必須得拿證據說話,於是下令清查諸葛亮的全部家產。

然而找遍諸葛亮全家上下,卻並未找到貪汙物證,與此同時,劉禪看到了諸葛亮親自給他寫的一封書信,名為《自表後主》,信中提到:

“臣初奉先帝,資仰於官,不自治生。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孫衣食,自有餘饒。”

這句話可以總結為,諸葛亮聲稱自己並無多少財產,只在成都有桑樹八百株,田地十五頃,子子孫孫完全可以憑藉這些家產自供自足。

劉禪起初對此表示不信,結果下屬在清查過後,如實稟報稱,諸葛亮確實只有八百株桑樹與田地十五頃。

得知這一結論後,劉禪發現與諸葛亮的家產與他信中提及的分毫不差,劉禪因而對自己惱羞成怒,認為完全找不到能抹黑諸葛亮的把柄,由此勃然大怒,一氣之下摔了杯子。

總體而言,劉禪對於諸葛亮是又愛又恨,愛的是蜀國沒有諸葛亮,就如同馬失前蹄,恨的是諸葛亮在世時對朝野操控太深,一度威脅到劉禪的地位。

所以不管怎麼看,劉禪對於諸葛亮的感情都是極其複雜的,你說他恨諸葛亮,的確恨過,說他愛諸葛亮,他也愛之深切,不惜在諸葛亮死後,重用他的兒子諸葛瞻。

誠然我們後人看待古人的角度,也只是通過流於後世的史料去推測,具體當時如何,正如那句名言所說: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


錢品聚


《三國志》記載,諸葛亮去世前留給劉禪的信中寫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孫衣食,自有餘饒。”

諸葛亮這話的意思是,我家裡有八百棵桑樹,十五頃土地,子孫衣食無憂。作為一個丞相,諸葛亮就這麼點家產,讓人有些難以相信。

諸葛亮去世後,劉禪派人抄了諸葛亮的家,知道真相後,劉禪大怒,摔了杯子。難道說諸葛亮不是清官,家裡藏了東西,還是由於其他原因惹怒了劉禪呢?

劉禪既然叫諸葛亮相父,為什麼還要抄了諸葛亮的家?

劉禪是個無能的主,但是他並不昏,道理還是懂的。野史傳聞,劉禪當時抄諸葛家,是因為官宦黃皓慫恿,但是這種說法不太可靠,因為黃皓在諸葛亮去世十多年後,他才掌握了權力。

其實劉禪抄諸葛家,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第一,諸葛亮眼中有劉備,但劉禪在他眼中還是那個只會鬥蛐蛐的阿斗。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多次提到劉備,說劉備給劉禪攢下了家業,留下了大臣,最後劉禪卻讓“益州疲弊”,沒能經營好家業。用現在的話說,諸葛亮是有些瞧不起劉禪的,認為劉禪就是一個典型的“啃老族”,不思進取。

第二,當諸葛亮與劉禪政見不同時,蜀漢竟然聽了丞相的,悖逆了皇帝。

諸葛亮先後六次北伐,其實這並不是劉禪的意思。劉禪曾經就問諸葛亮:“既然曹魏不來攻打我們,我們為什麼還要不斷北伐?”由此可見,劉禪是不願意北伐的。按理來說朝廷裡皇帝和丞相意見不同時,往往是皇帝佔了上風,可是劉禪並沒有什麼人支持。

就是劉禪立皇后,娶小妾,也要聽諸葛亮的,時間久了,劉禪心裡肯定不是滋味。

第三,諸葛亮死前清廉的陳述,讓諸葛亮的風頭勝過了皇帝。

諸葛亮在蜀漢十分得人心,在他死前,他又告訴劉禪自己沒錢,但是也不要管自己的子孫。這更是讓諸葛亮收穫了不少粉絲,諸葛亮死後,很多人給他立了祠堂,後來還有人建議給他弄宗廟。宗廟那時可是皇家獨有的,劉禪能不生氣嗎?

那麼劉禪在諸葛亮家中發現了什麼,讓他龍顏大怒,摔了杯子?

劉禪在諸葛亮家中看到了清廉,但是正是這清廉惹怒了他。

劉禪想搜諸葛亮的家,其實是想壓一壓諸葛亮的風頭。如果劉禪能在諸葛亮家中搜出些什麼,那麼諸葛亮的名聲就臭了。

可是令劉禪吃驚的時,真的就像諸葛亮說的,諸葛家除了八百棵桑樹和十五頃土地,再沒有什麼值錢的東西。這下劉禪可要揹負罵名了,他能不生氣嗎?能不摔杯子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