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德國面積還沒雲南大,為何有人說德國二戰時能單挑美英法蘇四大強國?

huangcaiting


二戰前德國的面積比雲南大很多,而且德國也沒傻到“一次性打十個”的地步,德國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一個一個打

1871普法戰爭結束,普魯士不僅擊敗法國完成了德國的統一大業,建立德意志第一帝國,並且還在此戰中割佔了法國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地區,德國版圖進入最巔峰時期。

此後到一戰之前,德國本土面積為54萬平方公里,而云南面積為39萬平方公里,起碼在德意志第一帝國時期,德國的面積要比雲南大,甚至面積超過了四川(48萬平方公里)黑龍江(47萬平方公里)這兩個大省。(一戰前德國版圖)

除此以外,德國在海外還擁有不少殖民地,這些殖民地主要集中在非洲,例如:坦桑尼亞、喀麥隆、納米比亞、多哥、盧旺達、布隆迪。這幾塊主要的殖民地面積加起來有230多萬平方公里,而德國在海外殖民地總面積超過260萬平方公里,加上德國本土面積,比今天的印度還要大。

但是由於統一時間較晚,德國沒能趕上歐洲列強的海外殖民浪潮,相比於英法遼闊的殖民地,德國的海外領地確實不多,而且都不是什麼好地方。

到第二次工業革命時,德國抓住這一歷史性機遇,科技和工業取得了迅猛的發展,為此德國希望重新瓜分世界,由此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很遺憾,一戰最終以德國的戰敗而告終,德國不僅被迫放棄了所有海外殖民地,連本土要遭到了肢解。

根據《凡爾賽條約》,德國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給法國,恢復普法戰爭前的德法疆界。

薩爾煤管15年,然後由公民投票決定其歸屬。

將西普魯士、波森省、部分東普魯士及部分上西里西亞割讓給波蘭。

將東上西里西亞予捷克斯洛伐克。

將割讓尤本及薩爾梅迪給比利時。

北石勒蘇益格經過公投,割讓給丹麥。

將克萊佩達地區給立陶宛。

一戰後德國割讓了8萬多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縮小的46萬平方公里,而且海外殖民地全部喪失,對德國的打擊不可謂不小。(戰後的德國和歐洲形勢)

不過即便如此,德國版圖在西歐仍舊位居第三位,僅次於法國和西班牙,也不算小,還是要比雲南大。

而且雖然在一戰中遭受了不小的損失,但是整個一戰無論是東線戰場還是西線戰場,都是遠離德國本土的,而且當時也沒有啥轟炸機,協約國幾乎能力打擊德國本土。而且由於戰後後期德國爆發革命,新政府及時與英法媾和投降,德國本土並沒有遭受戰爭的波及,工業體系被完整的保留了下來,這位德國戰後的崛起奠定了道路。

戰後德國的工業生產迅速到恢復,而面對的德國的重新強大,英法一面拉攏比利時、波蘭建立軍事同盟,防範德國。另一方面則對德國採取綏靖政策,希望德國能向東攻打蘇聯,以達到坐山觀虎鬥的目的。

而德國也不是一開始就想發動世界大戰,作為一戰的戰敗國,德國的軍事復甦和擴張野心也是慢慢地被英法給慣出來的。

1935年德國公然撕毀《凡爾賽和約》將常備軍從10萬擴充至30萬,對此英法等國均提出抗體,並締結軍事同盟,但卻沒有對德國作出任何實質性的懲罰。

1936年3月7日,希特勒悍然宣佈廢除《洛迦諾公約》和《凡爾賽和約》,出兵開進萊茵非軍事區,並沿德國西部邊界建立起防禦工事。當時參與行動的德軍只有3萬人,只要法軍出兵反制,德國必然會讓步後撤,就連希特勒本人也承認,進軍萊茵非軍事區是他一生中最緊張的時刻。

但是面對德軍舉動,被一戰打怕了的法國人選擇默認,又僅僅是抗議而已。

1938年3月12日德軍突然佔領奧地利,3天后德國通過所謂的全民公投完成了德奧合併,德國面積擴張到55萬平方公里。而根據《凡爾賽和約》規定,德國和奧地利是不能合併的,至此《凡爾賽和約》已基本上變成了一張廢紙。

1938年9月29日-30日,為了填飽德國的胃口,英國首相張伯倫、法國總理達拉第、德國元首希特勒、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在慕尼黑舉行會議,將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區地區割讓給德國,這是英法對德國赤裸裸地屈服。

英法兩國希望通過犧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來換取和平,但德國不久之後就吞併了整個捷克地區,版圖的控制範圍達到了63萬平方公里,面積超過的法國,成為當時歐洲的第二大面積大國,僅次於蘇聯。

(二戰前德國面積)

德國一次次的得寸進尺,而英法始終是無動於衷,可以毫不誇張的講,只要英法在戰前任何一個時間點上能強硬一次,絕不退後,那麼希特勒也不至於狂到去征服世界。

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英法聞訊立即對德宣戰,但是部署在德法、德比邊界的英法遠征軍卻並沒有出兵支援波蘭,而是坐視波蘭亡國,英法希望德國能繼續向東進攻蘇聯。

然而德國在此之前早就跟蘇聯簽署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雖然這個條約只是德國對蘇聯暫時的安撫,德國早晚還是要打蘇聯。但在德國的計劃中,拿下波蘭後並不會立即進攻蘇聯,而是準備殺個回馬槍,橫掃歐洲。

果不其然,在德國進攻波蘭時,蘇聯也按約出兵波蘭,蘇德兩國在瓜分波蘭後相視一笑,德國隨即出兵西歐,很快便拿下丹麥、挪威、荷蘭、盧森堡、比利時和法國。若不是有英吉利海峽擋著,英國也早就歇了。

1941年6月22日,經過長時間的精心準備後,德國悍然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聯合匈牙利、羅馬尼亞、芬蘭,集結了190個師550萬人、4900架飛機、3700輛坦克、47000門大炮、190艘軍艦,劃分為三個集團軍群,從北方、中央、南方三個方向以閃擊戰的方式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代號為“巴巴羅薩”,蘇德戰爭全面爆發。

在蘇德戰爭爆發之前,德國絕非無腦的一次性向整個歐洲宣戰,而是一個個的解決,各個擊破。直到蘇德戰爭打響之後,德國也只有蘇聯這麼一個主要敵人。至於英國,自保都困難,根本無力進攻德國。(二戰期間德國最巔峰時控制的地區)

得益於蘇德戰爭初期的一路順風,希特勒對戰爭前景充滿了樂觀情緒,雖然當時德國不願意與美國過早的爆發衝突,但希特勒鑑於德軍在歐洲的節節勝利,希特勒也並不害怕美國。

很多人認為在二戰中日本是坑了德國,如果不是日本作死偷襲珍珠港,美國也不會向德國宣戰。

不過在此要說明一點,是德國先向美國宣戰的!而且日本偷襲珍珠港的事情德國人也早就知道了,這麼重要的行動日本人事前不可能不跟德國人打招呼,而希特勒也肯定是同意了日本人的計劃。

珍珠港事件爆發後,希特勒在第一時間找見了日本駐德國大使大島浩,表示德國將會遵守與日本的同盟條約,與日本共同對抗美國。1941年12月11日希特勒在帝國國會率先對美國宣戰。(希特勒會見大島浩,希特勒極力安撫日本,表示德國會向美國宣戰)

說實話,希特勒不想對美國宣戰,更不是出於對日本人的“友情”才對美國宣戰的。希特勒對美國宣戰實屬無奈,因為當時的美國雖然在名義上保持中立,但卻在明裡暗裡的幫助英國,不斷地對英國進行物資支援,導致德國對英國的封鎖計劃徹底失敗。而德國海軍也多次在大西洋上誤擊美國向英國運送戰略物資的商船,到珍珠港事件之前,美德關係已經是非常緊張了。

希特勒深知美國早晚會參戰,索性不如讓日本人先挑起戰爭,將美國人的注意力轉向日本,而自己則集中精力拿下蘇聯,再轉過頭去跟美國人決戰。

不過希特勒太高估了日本的魅力了。其實美國也早就想參戰,珍珠港事件只不過是政府說服民眾介入戰爭的藉口,甚至許多人認為美國政府遭際得知了日本人的偷襲計劃,但卻故意不做防備,目的就是為了點燃美國民眾的參戰熱情。而美國政府在戰前就已經制定了“先歐後亞”的戰爭策略,所以德國才是美國的主要目標。

在德國向美國宣戰後,美國政府欣喜若狂,隨即也對德國宣戰。之後美國便在英國集結大軍,開始準備進攻法國,開闢歐洲第二戰場。而在美國巨大的物資支援下,蘇聯也相繼在莫斯科戰役和斯大林格勒戰役中擊敗德軍,二戰形勢逐步扭轉。

1944年6月盟軍在法國諾曼底登陸,美蘇軍隊對德國發起了兩面攻擊,納粹德國的失敗已不可避免。

(諾曼底登陸)


千佛山車神


今天的德國面積是35萬平方公里,雲南省面積是39萬平方公里。照這麼看,德國確實沒有云南大,但云南省境內90%都是山地,土地的使用效率是比不上德國的。

說到“單挑”,德國挑的何止這四個國家,整個歐洲,包括北非,都被德國給“挑”了。其中美國本來遠離戰爭中心,準備坐收漁利的,但被日本炸了珍珠港,方才加入了盟國陣營,因此,和美國交上火,德國是被迫的。



那麼德國為什麼去招惹蘇聯呢?

蘇聯實力這麼強大,而且又是共同瓜分波蘭的小夥伴,兩國還簽訂了互不侵犯的友好條約,德國對蘇聯怎麼能下得了手?蘇聯作為二戰期間,德國最主要的對手,重點講一下。

其實蘇聯在二戰前處於衰弱期,這一點從蘇聯同芬蘭的戰爭中就能看出來。小小的芬蘭只有三萬人正規部隊,竟然令蘇聯蒙受了上百萬軍隊的戰損。戰後蘇聯有人哀嘆:“奪取芬蘭的這點土地,還不夠埋葬死於戰爭中的蘇軍官兵。”



衰弱至此,有著深刻原因。1934~1938年,蘇聯搞了一場“肅反運動”,也稱“大清洗”。僅在1937~1938年,就有130萬人被判刑,68萬人被槍決。不僅國家元氣大傷,軍隊也遭到清洗,那些有作戰經驗的軍人特別是領導層,損失非常大,作戰能力急劇下降。

希特勒不傻,看到了蘇聯外強中乾的本質,鼓舞將軍說:“俄國就像一所破房子,只需再踹兩腳就垮了。”

而且兩國雖然維持表面形式的“友好”,但是希特勒對於蘇聯的社會制度是極端敵視的,將蘇聯作為日後最大的對手。當時的歐洲,除了依託英吉利海峽抵抗的英國,已經全部在德國的控制中,要實現征服世界的野心,向東,是唯一的方向。



戰前德國的實力

個人覺得把二戰前的德國給“神話”了。

一戰後戰敗的德國簽訂了《凡爾賽和約》,割地賠款很是屈辱,更重要的是民眾們生活壓力沉重。特別是1929年的世界性經濟大蕭條,對於德國更是雪上加霜。而希特勒正是摸準了德國民眾的心理,許下大量承諾,才成功取得了執政權。

不過希特勒搞經濟確實有一手,執政期間,德國蒸蒸日上,民眾生活狀態獲得極大改觀,這也使得他得到前所未有的舉國支持。



再深入核心一些,看看德國的經濟到底是怎樣的經濟,德軍怎麼那麼能打?能和幾大強國相持好幾年,一度還取得優勢。

納粹德國的核心經濟是“戰爭經濟”。

發起二戰絕不是突發奇想和心血來潮,而是由來已久的戰略,並做了充分的準備,德國就是這樣被打造成一個“戰爭機器”。



一個正常的國家,生產的產品應該主要用於民生,而當時的德國,將大部分資源都用到了軍事工業。比如美國在參戰後,工廠大規模轉入軍工,生產出來的飛機、坦克數量是極其恐怖的。同理,德國在軍事領域的傾斜,令其在二戰初期,戰爭能力高的驚人。而同時,國內的紡織、製鞋等涉及“民生”的工廠,卻大量關閉。

包括在軍費開支、金融政策、產業扶植,都是指向“用於戰爭”這個目標。



如果以國家整體實力講,當時的德國還是比不上美國的,更何況是英法美蘇四個強國,只不過德國的戰爭能力太突出了。


史海尋蹤


說二戰時期的德國是單挑美英法蘇四大強國,這顯然是太誇張了。

首先,德國可不是同時惹這四國的;

納粹德國在二戰之初,主要對手其實就只有英法兩國。1939年9月1日,德軍閃擊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而當時的蘇聯實際上是德國的盟友,雙方在此之前就已經簽署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蘇聯不僅和德國一起出兵,完成了對波蘭的瓜分。而且,直到蘇德戰爭爆發前,蘇聯都一直在源源不斷的給德國提供大量的糧食和戰略物資。

正由於東線的太平,德軍才可以放開手全力對付英法聯軍,三兩下就把英法軍隊趕到敦刻爾克。至於當時在大洋彼岸的美國,一直都在隔岸觀火,直到小日本主動跑去偷襲了他們的珍珠港,才開始宣戰。

其次,德國在歐洲還有盟友意大利;

或許很多人都因為網絡上很多關於二戰期間意軍的種種奇葩表現,於是就覺得意軍都是戰五渣。然實際上,能夠成為三大軸心國中的一員,意大利肯定也是有兩把刷子。如果不是,我想希特勒也不會拉上墨索里尼一起玩。

事實上,意軍雖然沒有德日兩軍那般彪悍的戰鬥作風,但也絕非網上所流傳的那樣,都是戰五渣。當時的意大利也是傳統工業強國之一,軍隊的武器水平實際上並不差。在二戰中對德軍的幫助和支持,其實是很大的。

其中,意軍最厲害的就是他們的海軍。二戰前的世界五大海軍,除了英美日三大海軍外,就數意大利海軍了。從戰列艦、巡洋艦、驅逐艦到潛艇,意海軍可是一應俱全,而且水平都很高。也正是有意大利海軍的存在,德軍才能確保對地中海的控制。因此,後來隆美爾在北非所取得的輝煌戰績,實際上背後都離不開意大利海軍的支持。

最後,德國的勢力不光侷限在今天的德國;

嚴格來說,後來的蘇德戰爭,並不是德國在單挑蘇聯,而應該是大半個西歐在一起圍毆蘇聯才對。

因為,在納粹德國發動二戰前,由於英法的綏靖政策,德國得以吞併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等中歐國家。二戰爆發後,先是吃掉了半個波蘭,然後很快又擊敗了法國,直接控制了法國北部,在法國南部建立起傀儡政權維希法國。之後,丹麥、比利時、荷蘭、挪威等國,都相繼被德軍佔領。加上德國在南歐地區的那幾個小盟友,納粹政權實際上已基本完成了對西歐的控制。也就是說,當德國發動蘇德戰爭時,德軍實際上是一支西歐聯合軍。

說點題外話,二戰前的德國面積實際上比雲南要大得多。雲南省的面積大約就是39萬多平方公里。而德國在一戰前,領土面積達到61萬平方公里;一戰失敗後,阿爾薩斯-洛林歸還給了法國,西里西亞的大部分割給了波蘭,領土面積減少了約8萬平方公里,變為53萬平方公里。

而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失敗後,原來的東普魯士劃給了蘇聯,也就是今天俄羅斯的飛地——加里寧格勒州;另外奧德河以東的10萬多平方公里則割讓給了波蘭。至此,德國領土才縮減成現今的35萬多平方公里。



這些歷史要讀


國家的各種實力真不能以領土大小做量化對比,當年的成吉思汗蒙古人也才100多萬人,卻打遍天下五敵手,清朝在關萬的時候同樣是100多萬人口的規模,明朝1000萬的人口規模同樣打不贏,他們一開始不僅僅領土小,人口更小。


自古以來保境安民和擴張基本上都是靠武力,冷兵器時代靠體力加智謀基本上就可以打勝戰,現代戰爭就完全不一樣了,人體素質、武器裝備、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等等方方面面都得考慮,而就德國當時的實力來說,確實有有挑戰世界強國的資本。

德國的軍事體制和軍人素質可以說是世界第一,軍事裝備更不用說了,黑科技太多了,今天的很多科技都起源於德國的二戰科技成功,噴氣式飛機、直升機、導彈等等,到今天都屬於最尖端的技術,能造的國家不多。


當時的國際環境對德國也非常有利,美國在悶聲發大財,沒多少管世界閒事的慾望,從現在解密的檔案看,明知道日本會偷襲珍珠港,據說美國高層故意置之不理,以此刺激美國保守的民眾。蘇聯在搞大清洗,軍官都開殺光了,這也是戰爭一開始蘇聯很被動的根本原因。英法也是外強中乾。

如果不是希特勒瞎指揮,比如敦克爾刻不放走聯軍,蘇德戰爭聽手下的意見,以當時的德軍實力,鹿死誰手真的很難說,而且希特勒也在開始造核武器,不過覺得造核武器花的時間太長,加上有特工破壞,所以他放棄了,而當時德國科學家預計造出核武器的時間是1944年,而希特勒的認為戰爭勝利根本不用打那麼久。


國輝影視劇


這個有點抬舉德國了,德國不是單挑四大強國,而是被群毆。

二戰時期,德國能夠開戰,很大程度依賴於經濟大危機,以及英法的戰後重建,消極避戰的態度,德國屬於是被英法慢慢縱容之下,才成長起來的。另外,他不是同時對抗幾大強國,而是想各個擊破,結果到最後被群毆。

德國最最先從經濟大危機中走了出來的,軍隊建設也不錯,才決定開戰的。德國先後吞併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國力大幅提升。但德國打波蘭的時候,仍然明顯底氣不足。波蘭戰役期間,德軍的後勤差點垮掉。德軍蘇軍的配合,快速拿下了波蘭,德國這個冒險就成功了。

從進攻波蘭那一刻起,戰爭就不是德國說了算了。德國進攻波蘭,英法對德宣戰,對英法,德國不得不打了,德國抽不出身了。

德國一直信奉的是閃電戰,法國戰役前,黃色方案是計劃會打一年多,被希特勒否決,要求像進攻波蘭那樣打閃電戰,裝甲部隊快速突擊,這才有了後來曼施坦因的鐮刀閃擊計劃。為何要打閃電戰,因為英法等國也在逐步從經濟大危機中走出,如果打消耗戰,明顯德國消耗不起。

而和法國簽訂合約之後,法國的資源開始供應德國,德國再度獲得巨大提升。但是這個時候,英國和德國打個沒完,一個海洋強國,一個陸地強國,現在要在海上較量,結果德國拿英國一點辦法沒有。

德國本想和英國議和,結果英國不同意,德國再度想從戰爭中抽身,又沒抽出去。

而和英國僵持許久之後,希特勒猛然發現背後蘇聯的巨大威脅,回頭就開始對蘇聯進攻,然而,這個時候英國還拿不下來。進攻蘇聯的途中,德國一頓操作猛如虎,結果到莫斯科就被蘇聯按在地上摩擦了。這個時候,德國其實已經開始有戰敗的趨勢了,沒能迅速拿下莫斯科,德國就要繼續長時間和蘇聯戰鬥,消耗下來,德國還是消耗不起。

閃電戰這個東西,前邊講了,原因是德國消耗不起。而面對德軍的閃電戰,蘇聯顯然是沒那麼怕的,蘇聯別的沒有,縱深大,中央集團軍群從格羅德諾打到莫斯科,九百公里,放在其他國家,早就被滅國了。閃電戰閃到蘇聯,就沒閃起來。

進攻蘇聯,主要原因還是蘇聯方面的巨大威脅,1941年的蘇聯還很弱,但是如果等蘇聯成長,對德國就是巨大的隱患,而且這個時候,蘇聯的獠牙已經漏出來了,消滅蘇聯勢在必行。德國想停戰發展,又沒抽出身,繼續打。

德國對所有國家的戰爭都是有一種賭一把的架勢,吞併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賭英法會默認,進攻波蘭,賭英法不會出戰。進攻法國,同樣是豪賭。這些賭局,德國全都賭贏了。而對蘇聯,德國的賭注更大,結果賭輸了。而美國方面,希特勒都是三令五申告訴德國海軍,千萬別跟美國發生衝突,當年一戰就是美國來了扭轉戰局了。

二戰初期是德國一系列冒險的戰爭,而冒險成功了一大半,最關鍵的冒險結果卻調了懸崖。德國並不是單挑四國,而是被群毆致死的。德國是參戰之後,無法脫身了,最終陷在戰爭泥潭中了。


軍武文齋


關於這個問題,雲南表示:我特麼招誰惹誰了?

如果能以金錢論顏值,馬雲應該是天底下最帥的男人;如果能以面積論強弱,俄羅斯應該是無可爭議的超級大國。

可現實情況不是這樣的哇,對於美蘇英法四大金剛來說,德國是小了點,但小就不能滿足,哦不,是吊打你們了嗎?

而且話說回來,雲南省的面積是39萬平方公里。二戰前的德國,在領土膨脹前,就已經是53萬平方公里;在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直接佔領或間接佔領的土地面積巔峰達到640萬平方公里,雲南省面積與之不可同日而語。

直到二戰後,德國再度失去大片土地,國土面積只剩下35.7萬平方公里,這才達到“沒有云南省面積大”的程度。

而不管面積和雲南相比如何,德國的面積確實不夠大,尤其是和美國、蘇聯這樣的世界大國相比,德國的國土面積簡直不值一提。

但就是這樣一個不值一提的小國,幾乎完成了單挑美蘇英法四大國的奇蹟,並消滅歐洲第一陸軍強國法國,將歐洲第一海軍強國英國阻擋在海峽對岸,將強大的蘇聯打得奄奄一息。

雖未取得二戰的最終勝利,但德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如此短的時間內爆發出如此強大的力量,確實相當不可思議。

而靜夜史認為,德國能夠完成這樣的成績,和德國面臨的內外環境密不可分:

1、德國雄厚的積累

德國雖小,但基礎雄厚。

自1871年德意志帝國完成統一,德國的工業革命也開始轟轟烈烈地鋪開,由於起步較晚,德國的兩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這使得德國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了彎道超車,綜合國力超過英法等殖民地帝國,成為當時的歐洲第一強國。

因為工業化的迅猛推進,德國才能在國土小、資源少的情況下,創造出遠超他國的大量財富,為德國的強大打下了堅實基礎。

而正因為國力和殖民地數量如此不成正比,德國才向英法等國發起了挑戰,並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但德國最終輸掉一戰,並付出了極其慘重的代價。包括失去7萬多平方公里土地,東普魯士成為飛地;裁掉空軍,陸軍只能保留10萬人,海軍只能保留少數艦艇,德國海外殖民地全部被英法等國繼承等。

殘酷的《凡爾賽和約》讓德國幾乎失去了一切,但卻給德國留下了仇恨,從此德國上下同仇敵愾,只為報一箭之仇。

而且,雖然德國表面上失去了很多。但最核心的部分——人才,得到了大部分保留。10萬軍隊,幾乎都是軍官,撒出去就是一支支軍隊,再加上德國對退役軍人的高福利待遇,使得德國人對參軍有空前的熱情,這是德國二戰前迅速擴軍的重要保證。

而且,雖然德軍在一戰中傷亡慘重,但熟練技工等人才依然數量龐大,加上美國的貸款,德國在一戰後的幾年時間內,就迅速超過英法,重新成為歐洲乃至世界強國。

2、綏靖政策的助攻

德國在二戰前的膨脹,除了雄厚的積累,還有希特勒的納粹主義的推動。正是在希特勒狂熱的帶動下,大部分德國人被綁上了戰車,二戰一觸即發。

而在火藥味如此濃烈的情況下,英法等本該承擔責任的大國卻選擇了綏靖政策。

因為希特勒的納粹主義本質上反共產主義,因此英法等國認為自己可以坐山觀虎鬥,在蘇德打得難解難分時坐收漁翁之利。

於是面對德國的崛起,他們熟視無睹;面對捷克斯洛伐克等盟友慘遭德國毒手的現實,他們置若罔聞;甚至在斯大林主動找上門來,請求攜手絞殺納粹德國時,英法兩國還自鳴得意地愛答不理,直接導致蘇聯和德國締結《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為德國橫掃西歐解除了後顧之憂。

此時的美國雖然遠在千里之外並偏袒英國,但相比於意識形態領域的死敵蘇聯,美國也願意默許德國的膨脹。

更要命的是,此時的國聯,對德國的膨脹幾乎沒有任何的約束力,這使得德國不僅突破了《凡爾賽條約》的束縛,還有過之而無不及,軍隊擴張到數百萬,國土擴張了數十萬平方公里。

而同時期的英法等國,之所以高舉綏靖政策旗幟,就是因為在一戰中傷亡過於慘重,國內青壯年缺失,這使他們不願也不能再輕易捲入更大規模的世界大戰中。而蘇聯雖然完成了工業化,綜合國力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但30年代的“大清洗”運動使得蘇聯大部分優秀指戰員被血洗一空,軍隊戰鬥力斷崖式下降,這導致蘇德戰爭前期蘇聯軍隊一潰千里,莫斯科命懸一線。

當然, 能夠挑戰四大國,靜夜史認為最根本的因素還在於德國上下的同仇敵愾。正因為一戰的慘敗,使德國失去了太多,才讓德國人認為自己應該在下一次戰爭中全部奪回來。而這種民族情結在希特勒的引導和利用下,爆發出了最恐怖的力量,在世界範圍內掀起了空前猛烈的腥風血雨。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這個問題,韋老師來回答。

 

1. 國土面積沒誰大,跟它敢不敢單挑誰沒有邏輯上的關係。

以色列敢單挑整個阿拉伯、朝鮮敢單挑美國、越南敢單挑我們、阿富汗敢單挑蘇聯、薩達姆敢挑戰幾乎全世界,等等,都已經證明了。所以今後沒必要再拿誰誰誰那麼小還敢去挑戰那麼大的誰誰誰來說事了。

 

2. 敢跟誰挑,跟最後打不打得過又是一回事。

一個瘦弱的小子,也可以衝入一群壯漢之中揮舞幾下拳腳,但究竟能撐多久、最終是什麼結局,相信大家也都能預料到。

德國已經證明兩次了,日本也證明了,薩達姆也證明了,其他的也都證明了。所以咱沒必要再證明這個理論。

 

3.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各國工業生產能力對比:

美國佔世界工業生產的38.7%,

蘇聯佔世界工業生產的17.6%,

德國佔世界工業生產的13.2%,

英國佔世界工業生產的9.2%,

法國佔世界工業生產的4.5%,

日本佔世界工業生產的3.8%,

意大利佔世界工業生產的2.9%,

中國佔世界工業生產的0.3%,

 

工業基本上是衡量一個國家戰爭潛力的標準,

這樣對比一算,大概看得出來:

1個美國約=2個蘇聯約=3個德國;

1個德國約=1個英國+1個法國

 

這也基本證明:

如果德國同時挑英法,基本能打個平手;

如果德國單獨挑英國或法國,可勝;

如果德國單挑美國或蘇聯,打不過;

如果德國同時挑蘇美英法,只能找死。

更何況英美控制著制海權,切斷了德國海外的石油等能源進口渠道,工業無法運轉,德國更加不能撐多久。

 

 

4.元首也並不是一口吃成個大胖子。

事實上,希特勒上臺後直至二戰爆發前,德國並不具備單挑眾多強敵的實力。德國最後能走向人生巔峰,確實也離不開元首玩弄權術高深的技藝。

元首1933年上臺,備戰的時間不過五六年,除了高素質人才優勢外,其實整個底子都很薄。

從開始吞併奧地利,再到1938年慕尼黑陰謀後吞併了整個捷克斯洛伐克,一下子得到了歐洲最大的兵工廠,實力一下子強大了很多。換句話說,如果英法不作死,捷克豁出命來跟德國好好挑一挑,都夠德國喝一壺的。

再說到波蘭,作為當時的世界第八工業強國,你以為波蘭只是吃素的?要不是波蘭自己作死,外加蘇聯在背後捅一刀,德國想拿下波蘭也得費一番勁,然後相持之際英法再果斷一些從西線出擊配合波蘭,最終鹿死誰手還不一定。

其實拿二戰之前德國的綜合實力跟周邊幾大強國對比,如果一比一直接單挑,沒有一個是德國能輕易取勝。

 

可惜沒如果。

元首在外交政治謀略上,還算有兩把刷子,能把英法一再忽悠,還能跟蘇聯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忽左忽右,各個擊破,再把消滅了的用來增強自己的,這些確實能讓德國實力在短時間內急劇膨脹,到最後1941年攻擊蘇聯前,整個西歐的人口和資源基本都落入德國口袋。

 

5. 說句客觀的,敢先後單挑蘇美英法四大強國,除了一步步吃成個胖子之外,德國確實也算厲害。

高素質的10萬軍官基礎、人才基礎、工業基礎、凡爾賽合約壓迫下的全民族同仇敵愾、外加那些將軍們劃時代的閃電作戰理念,都讓戰爭初期的德國所向披靡。

可惜,在絕對實力面前,任何戰略戰術都是扯淡。

海權方面,德國至始至終都被大英帝國吊打;陸權方面,蘇聯被消滅1個士兵,又可以馬上變出3個,即使在最艱難的1942年,蘇聯的飛機產量仍然超過了德國。

而德國,每次一場傷亡超過10萬的戰役後,就開始一蹶不振,很難補充。一場斯大林格勒戰役就斷了脊樑骨,一場庫爾斯克戰役又徹底喪失了戰略進攻能力。

這樣的潛力對比,德國還怎麼打?

 

最後再來一次點題——敢單挑是一回事,打不打得過又是一回事。





韋老師講二戰史


我對歷史比較感興趣,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1,國家的強弱與國土面積不一定成正比的、一個國家發達離不開他的國民素質、社會制度、科技水平和強有力的領導人.

2、德國為什麼這麼面積不大的國家卻能兩次發動世界大戰、恰恰德國卻具備以上說的條件

3當時的德國出現了一個特殊的政權,希特勒,這個人極具軍事才華,而且非常善於演講和拉攏人心,他把一戰失敗的原因歸於猶太人,並且拿猶太人開刀。把兩千萬猶太人所有財產沒收,一夜暴富起來、德國獲得了大量的戰爭資源

其次就是德國的工藝基礎都是比較強大的,當時的德國能夠在一戰的失敗中迅速的調整方針,並且開始打理的發展武器科技和經濟,科技水平不斷髮展

一戰德國雖然戰敗,但因為當時德國並未全面失敗,一戰的投降實際上是有條件投降,英法等戰勝國對德國壓榨的太狠,使得德國的所有國民有一種強烈的復仇慾望

德國在人、物、力 這三方面都俱備了、所以就毫無顧忌的發動了二次世界大戰,去單挑美蘇英法四國了!


逸飛飛生活記錄


德國的工業實力和技術水平,當然最重要的就是人了,還有你一定要知道德國打仗並不是獨自一人,而是好多個盟友,比如羅馬尼亞的石油,意大利軍隊的運輸能力等,尤其是羅馬尼亞的石油最珍貴。

尤其是羅馬尼亞了,沒有他德國就不能前進,因為他是德國的石油中樞,後來德國為了使侵略機器更加強大就想奪走高加索油田,最後也因為希特勒的錯誤決策失敗了。

還有德國自己培養了十萬名軍官,開戰後大規模徵兵,使每一名軍官都是自己的士兵,好比一個軍官帶十個士兵,十萬名軍官就可以帶十萬個十個士兵了就是100萬名士兵,而且絕對不止這個數。

訓練士兵在蘇聯,在1920年的時候蘇聯和德國關係很好,因為都不受其他國家待見,德國就連很多武器也是在蘇聯造的,一旦開戰就會迅速行程戰鬥力。




過去在那


就當時的德意志帝國來說,衡量其國家實力的強弱之標準,絕不應該以其土地面積作為指標。當時的德國雖說在一戰當中戰敗投降,並且在其後的巴黎和會中,被以英法等國以戰爭賠款的名義強迫其支付鉅額資金、劃出領土作為懲罰。這樣做一則是戰勝國藉此從作為戰敗國的德國身上攫取利益,作為自己戰爭投入及損耗的補償,再則就是限制德國自身的發展,全面遏制其再次發動戰爭的能力。

但在33年希特勒上臺之後,單方撕毀條約,突破各項軍力發展限制,武器研發和生產能力大幅躍升,加之其原本積蓄的科研實力和工業基礎,很快成為全球第二大工業製造國及第二大經濟體。再發動戰爭的準備方面,一方面是武器裝備的研發裝備水平長足進步,另外軍隊加強訓練使其作戰部隊單兵作戰能力也有了大幅度的增強,再加之羅馬尼亞、匈牙利、芬蘭等僕從國的兵員補充,加之其先進的作戰理論與戰爭實踐的有機結合,其作戰能力即可見一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