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如果美國不參戰,英國和蘇聯能不能打敗德國?

小龍蝦148499353


雖然我討厭美帝,但是對於二戰,我不得不承認,其起到的作用不可替代。

如果沒有美國,二戰或許會最終還是會取得勝利,但無疑是非常困難!

當年美國總統羅斯福對待二戰的態度一直都是激進且相當“鷹派”的,但“愛(貪)好(生)和(怕)平(死)”的美國人民極力反對美國加入二戰戰場。

羅斯福的政敵溫德爾·威爾基曾在1940年的總統大選中,利用民眾的反戰情緒去削弱羅斯福的支持率,為此羅斯福不得不向選民們承諾不會將美國捲入二戰。

若不是日本在珍珠港用“石頭”砸進了美國的糞坑,噴了美國人一臀部米田共,恐怕美國真的不會在太平洋投入兵力,加入二戰戰場。

如果美國不參加二戰,蘇聯和英國這兩個互相厭惡的國家聯手抗擊德軍的可能性則會變得非常小。

即便蘇、英能夠同仇敵愾聯手對敵,也依然無法抵擋住德、日的前後夾擊,二戰的結局將會變得非常可怕。

只談蘇聯就夠了。

若不是德國單方面撕毀“蘇德婚約”,對蘇聯實施出其不意的“侵略計劃”,消滅了大約250萬的蘇聯紅軍,以蘇聯強大的軍事實力和後勤保障力量來看,在戰場上單挑德國是不成問題的。

由於蘇聯高層的反應能力實在太慢,德軍的152個師都已經到達蘇聯邊境了,蘇聯總參謀部才後知後覺的向部隊下達戰鬥命令。

導致蘇聯的西部邊境部隊被突如其來的德國殺的片甲不留,開戰不到一年蘇聯就損失了近250萬的兵力,蘇聯西部地區的工業核心、能源核心、糧食生產核心被德軍所摧毀或佔領。

在接下來與德軍的交戰中,蘇聯幾乎處於糧食彈藥無一不缺的悲慘境地。

美國在此伸出援手,大批的物資源源不斷的送過來。

據統計,美國向蘇聯支援了50萬輛軍用汽車、11萬支槍械、各類飛機1萬4千架、火炮迫擊炮7千門,另外還有合計1萬6千噸的糧食、鋼材、藥品等物資,合計110億美元,

如果美國不參戰,蘇聯僅靠小氣的英國給予的物資援助根本無法快速的恢復部隊的戰鬥力,更不要說在莫斯科保衛戰中與德國打持久戰了,恐怕德國的三大集團軍,550萬人空地部隊能把蘇聯推平。

即便孤軍奮戰的蘇聯將德國驅趕出了國土,在德國本土未遭到破壞的情況下,千瘡百孔的蘇聯也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恢復與德國相等的生產能力,沒有生產力何來打贏德國一說?

要知道那個時候的德國實力是空前強大的,北歐的礦產,法國的糧食、以及諸如捷克斯洛伐克這些極具工業實力的國家,實力是很雄厚的。

另外,在沒有英、美的空軍轟炸德國工業區的情況下,蘇聯很難靠一己之力在歐洲戰場上打贏德國。

被德國吞併是遲早的事,一旦蘇聯被德國拿下,德軍將會在中國與日本會師,中國幾乎不可能同時抵禦德軍和日軍的進攻。

中國淪陷後,太平洋戰爭和大西洋戰爭便會相繼爆發,沒有美國在太平洋的保護,德國在日本的協助下吞併英國是遲早的事。

在換個劇本,蘇聯用廣袤的國土、BUG級的冬天、以及人肉衝鋒,擋住了德國的進攻;但是沒有了太平洋戰場牽扯,日本可以在南太平洋橫行無忌,甚至會配合對蘇聯再度發起進攻,兩面夾擊。

美國在二戰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如果美國不參戰,蘇聯和英國打敗德國的希望將會非常渺茫,二戰歷史將會被改寫,世界格局將會發生如同“喬碧羅露臉”一般毀天滅地的改變。


白話歷史君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打敗德國的話,要看是怎麼打敗了。阻止德國的繼續擴張,雙方打平也可以說是打敗德國,這點英國和蘇聯勉強能夠做到;如果要打到德國投降的話,那麼只是英國和蘇聯是做不到的。

要說到美國的作用,主要是體現在開闢的第二戰場上。

庫爾斯克會戰

在1943年的庫爾斯克會戰中,德國投入了近100萬的兵力,蘇聯也投入了大約190萬的兵力,戰役在德國人的進攻開始,從1943年7月初一直打到了8月底,在戰役的最為關鍵的時刻,由於當時盟軍登陸了西西里(1943年7月份開始登陸西西里),威脅到了軸心國意大利的本土安全,希特勒調走了參加庫爾斯克會戰的裝甲部隊,至此庫爾斯克戰役中的德軍不得不選擇撤退,戰役以德軍的失敗而告終。


在這場戰役中,德軍損失了大約50萬人,蘇聯也損失了大約80萬人,也有說100萬人的,但是如果戰役的最後階段,希特勒不調走德軍的裝甲部隊,此戰的結果還很難說,畢竟當時曼施坦因的進攻還沒有被蘇軍終結,繼續進攻完成對突出地帶蘇軍的合圍也不是做不到的事情。

意大利戰役

從1943年7月份盟軍登陸意大利之後,德國不得不抽出大量的有生力量來挽救墨索里尼這個“豬隊友”。

戰後曾經有軍事專家總結,意大利當了德國人的盟友,德國人需要出動100萬軍隊來幫助意大利人;如果意大利是德國的敵人,德國只要20萬人就能消滅整個意大利。這個評價是很中肯的。

在1943年到1945年的兩年間,為了幫助意大利,德國付出了傷亡近百萬的代價,最終也沒有幫助意大利擺脫戰敗的命運。

而登陸意大利的主力就是美軍,沒有美軍的加入,只是憑藉英國的力量是根本做不到進攻意大利本土的。

諾曼底登陸與十次突擊

1944年6月,盟軍在諾曼底地區登陸,有288萬多盟軍參加了這次戰役。

而在同一時期,東線戰場上,蘇聯剛剛完成了十次突擊中的前三次突擊,進展並不大,在諾曼底登陸之後就開始了後面的七次突擊。


諾曼底登陸之後,德國為了對付西線的盟軍,不得不抽調了東線大量的有生力量,本來東線德軍佔其總兵力的65%,到了二戰後期,東線和西線兵力基本是1:1的情況,也就是各50%的兵力。

如果不是希特勒從東線抽調了大量的德軍精銳去西線作戰,那麼蘇聯後面的七次突擊也不會如此地順利,德軍也不至於在東線遭遇了全線的崩潰。

可以說,如果沒有美國參戰,德國全力對付蘇聯的話,那麼雙方在東線至少能夠僵持住。

經過蘇聯的十次突擊,德國人基本被趕出了蘇聯領土,並且蘇軍也逐步攻到了德國本土。

在整個蘇德戰爭中,初期由於蘇聯準備不足,大清洗運動中損失了大量的優秀指揮官,因此在戰爭的第一年就損失超過了300萬軍人,縱觀整個二戰,蘇聯總共動員了3440萬人參戰,其中僅作戰中的傷亡就高達2335萬,作戰中陣亡軍人達到688萬人,加上被俘後遇害的共計遇難866萬,可以說在戰場上蘇軍直接就損失了1554萬軍人,而蘇聯軍隊始終保持在1000萬人左右,可以說是動員到了極限。

如果盟軍沒有美國的加入,那麼諾曼底登陸也就是不可能做到的,沒有了西線和意大利本土的作戰,德軍全部集中在東線,那麼可以說蘇聯還會有更大的傷亡,至少德國是可以和蘇聯打成平手的。

結論

綜合以上來說,我認為如果沒有美國參戰,英國和蘇聯能夠和德國打成平手,但是如果要徹底打敗德國,打到德國投降基本是做不到的。


老威觀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要看打敗的定義是什麼。

其實,即便是庫爾斯克會戰,德軍和蘇軍的傷亡比也是好多的。德軍損失50萬人,蘇軍則超過80萬,一說是100萬。

雙方這樣相持下去,德軍並沒有明顯佔下風,大體是旗鼓相當。

也許德國可能受不了長期戰爭的消耗,逐步退出已經佔領的蘇聯領土,比如烏克蘭。

但以蘇軍目前的實力,想要打垮德軍也是非常困難。

大家注意,蘇軍在庫爾斯克會戰後發動了所謂十次大攻勢。

其中3次是在諾曼底登陸前,只是為徹底列寧格勒解圍,加上佔領了烏克蘭部分地區包括克里米亞搬半島而已,沒什麼了不起的。

然而,英美6月登陸諾曼底以後,牽制了德軍大量的軍力,導致蘇德戰場出現大潰敗。

其實,西線的德軍已經無力招架。

諾曼底戰役的盟軍高達288萬,而德軍即使再加上由希特勒親自指揮的戰略預備隊2個裝甲師,總共才60個師,約76萬人,這還打什麼仗,沒法打了。

即便如此,德軍也必須抽調大量部隊趕赴西線救急,

在西線被重壓的情況下,蘇軍在東線也勢如破竹,隨後7次攻勢從6月到11月,就基本解放蘇聯全境,還連帶佔領匈牙利、南斯拉夫一部、羅馬尼亞等國、將戰線向西推進1100公里,德軍在東線已退至本土,蘇軍在大部分地區已逼近德國邊境,部分軍隊已經進入德國境內。

當時德軍已經沒有實力抵擋。以白俄羅斯戰役為例,蘇軍有140餘萬人、火炮和迫擊炮3.1萬門、坦克和自行火炮5200輛、空軍5000架戰機。

而德軍名義上有120萬人,實際兵力還不到100萬,武器彈藥大量消耗沒有補充,步兵師只有以往百分之三十戰鬥力。以他們最為驕傲的裝甲部隊為例,僅有坦克和強擊火炮900輛,還不到蘇軍的五分之一。德國空軍只有1350架,也就是蘇軍四分之一。火炮9000多門,是蘇軍的三分之一。

這還打什麼打?

又不是葉問真的能打十個。

擺明了給別人痛揍。

說白了,如果沒有美國參戰,英國是絕對不敢單獨在西線諾曼底登陸的。

如果西線不開戰,德軍集中全部實力將蘇軍擋在德國領土以外還是沒有問題的,當然可能保不住其他的軸心國盟友了。

要知道,在阿登反擊戰時,德軍在東西兩線的兵力以及接近1比1。

最後多說一句:薩沙一個人打字,不是機器人或者人工智能。


薩沙


當然不能!

關於二戰,很多人至今仍舊爭論不休,相比於同盟國輝煌的勝利,很多人對軸心國尤其是德國的失敗感到惋惜。你說要是沒有美國的“摻和”,德國不就能順利拿下英國,消滅蘇聯,馳騁歐洲,稱霸世界了麼?

正是因為美國對英國的無私支持,對蘇聯的全力幫助,才讓奄奄一息的英國和蘇聯起死回生,最終打敗了德國。

看起來是這樣的,實際上是比較扯淡的!

如果認同了這樣的觀點,也就意味著美國直接決定了二戰的戰爭走向。而事實上並非如此,比如美國通過《租借法案》援助蘇聯,是在1942年莫斯科戰役之後,此戰蘇聯頑強抵抗,最終消滅德軍50萬人,挫敗了德軍的進攻鋒芒,打破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而且穩住了蘇德戰爭的陣腳。

而英國在不列顛之戰中也是頑強抵抗德軍的進攻,西歐大陸的各國飛行員紛紛來到英國,為保衛英國前赴後繼。此時的美國雖然對英國進行了援助,但是挫敗德國的依然是英國先進的雷達系統以及英國龐大的戰機數量,最重要的是英國眼前的英吉利海峽。

所以可以說美國的援助至少在二戰前期並不能發揮根本性作用。而沒有美國援助的英國和蘇聯是可以打敗德國法西斯的,只不過這個時間會比較長。

為什麼這麼說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德國發展模式有問題

在先前的文章中,靜夜史就多次分析德國的發展模式是不可持續的,希特勒等納粹政府通過一系列行政干預手段,比如推行以工代賑,建造大型工程,瘋狂擴張軍備等方式透支德國的發展潛力。

同時為了爭取社會各階層支持希特勒,對包括大資本家,中產階級以及無產階級等社會各階級做出了高回報的承諾,使他們能團結在納粹政府的陣營之下。

在當時深受1929年經濟危機的德國,根本無力兌現希特勒的承諾,因此對外發動戰爭,轉移國內矛盾,掠奪外國資源是唯一的可行方式。

而因為德國不可能屢戰屢勝,所以一旦戰爭失敗,無法為德國獲取更多的資源和市場,國內各階級對納粹的背叛只是時間問題。

而最終的結果是,即使沒有美英蘇等國對希特勒的絞殺,希特勒的納粹政府也會從內部崩解。

2、軸心國內部貌合神離

雖然德日意三國組成了軸心國聯盟,但是三國在國家需求方面並不完全一致,這使得三國的相互關係看似親密無間,實則貌合神離。

特別是德國和日本作為歐洲和亞洲的戰爭策源地,德國的目標是佔領歐洲大陸,消滅蘇聯,獲取蘇聯的廣袤土地和豐厚資源。

而日本的目標卻是佔領整個東亞大陸,對於蘇聯的興趣遠遠不及德國,而且對於日本而言,南下挑戰美國,獲取太平洋霸權,奪取東南亞和澳洲的石油基地是日本最為合適的選擇。

所以即使美國不參戰,日本也不可能配合德國對蘇聯進行東西夾擊。而戰敗的蘇聯在沒有美國的支援下可能會一潰千里,但是其恐怖的戰略縱深會最終拖垮德國。

而英國雖然作為島國,但是其空軍和海軍力量異常強大,這是德國的短板,所以即使沒有美國的支援,德國想要徹底的是英國屈服也是難以辦到的。

3、英國和蘇聯可以攜手並肩

丘吉爾極端反共,但是在面對法西斯,他願意和斯大林攜手。

納粹德國的崛起,是西方國家默許和支持的結果。其目的是使德國和蘇聯進行火併,最後西方國家漁翁得利。為了達到這一目的,西方國家不惜奉獻綏靖政策,縱容德國的強大。

但是希特勒為避免兩線作戰的困境,特別是為了避免狡兔死走狗烹的結局,選擇了率先向西方國家開戰,於是消滅法國,進攻英國。

德國的進攻不僅破壞了西方國家和德國的默契,而且也違背了長期以來英國奉行的歐洲大陸均勢政策。

在這樣的情況下,西方國家不得不改變自己的一貫反共立場,選擇和昔日的敵人蘇聯攜手並肩。

而蘇聯雖然深受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圍攻,但是斯大林一直奉行咄咄逼人的擴張政策,稍有機會蘇聯的共產主義革命便瘋狂輸出,德國的強大阻礙了蘇聯向歐洲的進一步擴張,因此即使德國不進攻蘇聯,蘇聯也會找理由向德國開戰。

因為共同的目標,蘇聯和英國能夠攜手並肩,共同打敗納粹德國。在1941年列寧格勒保衛戰時,德軍就在城外發現了大量的英國坦克,這是蘇聯和英國合作抗敵的最好寫照。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這個答案是肯定的!美國不參戰的情況有兩種,第一種是不參加對德戰爭,不幫助盟軍開譬歐洲第二戰場。再一種情況就是美國不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也沒有惹美國,他們一直“相安無事”。雖然歷史不能被假設,但這並不妨礙我們以現代人的思想去分析一下可能會發生什麼。上面第一種情況並不會過於妨礙大局,戰爭或許會晚一段時間結束,但結果仍是盟軍勝利。那麼讓人摸不到底的就是第二種情況,美國沒有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而是一直“袖手旁觀”,這種情況就會給整個二戰近程帶來巨大影響。

一戰二戰美國都是以正義的“救世主”為角色介入戰爭。

事實上日本偷襲珍珠港與德國不得不進攻蘇聯一樣,都到了逼不得已的“無奈”地步。德國可能就會錯過最佳攻擊時間,而蘇聯在邊境的防禦就會得到進一步強化,想要在以如此之小的代價換來初期巨大的成功幾乎是不可能的。而日本被美國切斷各種戰略資源後更是沒了戰爭的本錢,附近的菲律賓等都是美國的勢力範圍,完全影響了日本擴張侵略、以戰養戰的戰略道路和目的,所以它只能在一開始重創美國太平洋艦隊,也就是美國主要海軍力量,以爭取在南亞、東南亞的出兵時間。

偷襲美國珍珠港後日本以為取得了巨大的戰績,但是日本海軍高層則明白沒有消滅美國航母是決定不了戰爭的走勢,不過日本上下都忽略了這部“戰爭機器”他們惹不起。

如果美國不參加對德戰爭,那麼英法蘇聯等國依舊會逐漸對德國產生優勢,尤其是蘇聯方面,從防守到反攻基本就是水到渠成的。德國在攻擊蘇聯之前,它的有色金屬儲備量以及一些戰爭資源就開始過低,後來經過各種格勒的失敗也基本是好路走到頭了。在東線面臨反攻,在西線則疲於應付盟軍的戰略轟炸,制空權的丟失都代表著納粹末路已然開啟,只是沒有美軍參戰西線打的能苦一點慢點,傷亡也會大一些,而東線的蘇軍依然會勢如破竹。

蘇軍的反攻力量是驚人的,大縱深戰略完全碾壓了德軍的閃電戰,上百公里的攻擊正面加幾百公里的攻擊縱深,很快將德軍趕回了自己的土地。

德軍除了制空優勢全無以外,更有各種資源儲備告急、後勤支援不力等硬傷。以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為例,當時德軍的各集團軍每天共需要15軍列的後勤補給,而實際上每天只有7列,雖然被往回趕的時候戰線逐漸縮短,但是燃料、彈藥等儲備也早已捉襟見肘,柏林戰役時就已經有許多士兵食不果腹,飯都吃不飽還打什麼仗。

不可否認二戰期間各國的武器科技都飛速猛進,其中又以德國的最令人注目。

那麼如果美國沒有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這真的就難說了,日本軍隊就會騰出更多的兵力來支援其“盟友”作戰。日本強大的海軍力量可以插手大西洋,配合德國無限制潛艇戰,甚至敢與英國海軍正面較量,協助德國意大利共同佔領北非,這都是必然發生的情況。雖然二戰期間日本海軍實力排在英美后面,但它的戰績卻排在英國前面,也就是說如果英日爆發大西洋戰爭那麼不一定會出現“類似”美日太平洋戰爭的結局,保不齊它重創英國海軍,與德國登陸英國本土的可能也不是沒有。

日本的海上力量在印度洋及地中海大大超越了英國海軍,英國本土的大部分海空軍還被德國水面艦艇牽制。

如果這些事情發生那麼想必美國定然是“坐不住了”,再不參戰軸心國可能會從西線東北線夾擊蘇聯,世界格局可能就會改變。

當然這一切都是我們大膽想象出來的,歡迎各位親們的文明交流,發表探討自己的觀點,我是軍武奇兵,感謝您的關注與支持!


戰武奇兵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如果美國不參戰,英國和蘇聯不能打敗德國。因為僅僅靠英國的實力,不但不能開闢第二戰場,而且還會在北非的作戰中,英國將被隆美爾打敗,徹底解放德軍在西線的力量,而獲得北非優勢後,德軍會直接揮師阿拉伯半島,插入蘇聯的下部姆蘇軍力量最薄弱的地方給於進攻。


美國不參戰,英軍在北非實力,法國的海外殖民地失去,這樣法國抵抗力量將失去海外的支援。英國也會徹底被包圍。而歐洲的各個國家都會成為德國的同盟國對蘇聯採取進攻,這時德國將從北面(芬蘭)中部,以及南部,向蘇聯發動進攻,甚至派出一支部隊從蘇聯的中亞部分攻入蘇聯,切斷歐洲部分與遠東的聯繫。


筆者認為美國是二戰盟國可以戰勝德國的重要力量,沒有美國的直接參戰,同盟國將在各個戰場上不敵德軍的進攻,沒有美國參戰,德國甚至可以在沒有干擾的情況下研製出原子彈,這樣沒有國家可以與德國對抗,美國晚參戰一年,就等於讓德國實力膨脹一年,因此只有美國才是盟國的主要力量,沒有美國參戰中國也很難支持下去,最終的遠東局勢很難說。


橋本看日本


二戰的時候,就算美國不參戰,蘇聯也可以打敗德國。至於英國,英國當時自保還可以,但是還沒有反擊德國的實力。

德國在二戰最巔峰的時候,基本上已經佔領了大半個歐洲,歐洲除了英國和蘇聯以外,傳統的強國基本上已經悉數淪陷。因此,當時的蘇聯和英國可以說已經是處於了非常危險的不利境遇。

且當時歐洲的軸心國不僅只有德國和意大利,還有德國的盟友西班牙、羅馬利亞、保加利亞、芬蘭等十多個國家,再加上被軸心國佔領的法國、奧地利、波蘭等國,軸心國實際控制的國家有30多個之多。而蘇聯和英國,雖然屬於同盟國陣營,但在歐洲戰場反倒屬於勢單力薄、相對孤立的一方。

但是,即便如此,蘇英兩國還是成功牽制住了德國。尤其是蘇聯,基本上是越打越強。等到美國開始介入到對德作戰的時候,蘇聯對德國已經處於反攻狀態了。到了這種關頭,蘇聯取得對德戰爭的勝利其實已經沒有了多少懸念,差的也只是時間問題。

而到了美英聯軍在諾曼底開闢第二戰場的時候,這個時候也是美國在二戰中首次進入到歐洲地面戰場。然而,當時已經是1944年了,可以看見當時德國的潰敗,基本上已經無法避免了。尤其在1944年蘇聯打敗德國的盟友羅馬尼亞以後,德國發動戰爭賴以生存的能源供給基本上就宣告斷裂了,德國此時已經註定堅持不了多久。

因此,儘管美國在二戰中的貢獻巨大,但是在對德國的實際打擊中,貢獻最大的還是蘇聯。沒有美國的幫助,或者美國在二戰中保持中立,蘇聯一樣也是可以打敗德國的。當然,如果美國選擇支持德國的話,就不一樣了。


蘇綻


該提問本來就逆視美國的意圖。大家都知道,美國是在一戰和二戰逆襲崛起成為世界大國和強國的,美國賺足戰爭財。因此,有了財富和工業基礎及人才儲備,隨著慾望的膨脹,美國就想撈取政治資本,成為世界頂級大國。因此,哪有不參戰之理。

不過,大家還是可以開開腦洞。如果美國不參加此次戰鬥,德、日、意三國有可能瓜分亞、歐、非。美國自己只有在美洲自己玩。

當時的英國,已經被德國蹂躪只有靠英吉利海峽招架,根本沒有還手之力。如果沒有美國的支持,我估計英國最多也就是半年必垮。如果英國能讓出本土以外的殖民地,那麼英國可保住本土安全。因此,德國在東線就會有更多資源及兵源。由此以來日本必不放棄攻擊蘇聯的機會,這樣就造成蘇聯兩線作戰,蘇聯必垮。蘇聯垮後,德國因受到能源之苦,迫不得已才發生了二戰,必搶中東能源。如此一來,亞歐兩洲就落入德、意、日之手。對於只隔地中海的非洲,德、意兩國更是不在話下,那便是手到擒來。如此一來,美國是不是隻能在美洲玩了?

屆時的美國,只能有求於德、日、意。因為三國的實力之和,還是強於當時的美國滴!能讓他們高興,美國可在美洲玩。他們不高興了,美國就得滾回北美閉關自守。


詠慶他爹


蘇聯還好說,如果兵力調配得當,戰術配合得當,軍事指揮得當,集中所有能集中的力量,利用起所有能利用的資源,肯定能將德國侵略軍趕出本土。但是,假如沒有美國在西線的策應,蘇聯攻入德國本土的難度會很大。

在歷史上,德國為何在東線全面崩潰?這與其後方的不穩固密切相關,英美盟軍對德國本土進行戰略轟炸,德國的工廠被癱瘓,產能大幅度下降,而東線戰場要拼工業實力,德國的工業實力被削弱,戰敗是必然的。與此同時,德國還要抽調兵力,防禦西線,北線和南線,這導致東線無法集中全部資源,而蘇聯只需要集中力量對付德國,這一來二去,德國在東線挺不住了,隨著盟軍在西線的登陸,德軍更是首尾難顧,蘇聯在東線的壓力被減輕,一鼓作氣殺向柏林,把納粹徹底埋葬。然而,如果沒有美國的支援,蘇聯的壓力會很大,德國的壓力將減小,蘇德軍事分界線將回歸1939年左右,而德軍也無力再入侵蘇聯,只能採取防守態勢。

英國的情況,可能恰恰相反。眾所周知,英國能站穩腳跟,離不開美國的支持,雖然擁有海軍優勢,但獨木難支。長此以往,德軍遲早攻陷英國本土,徹底消滅日不落帝國。有了美國的支持,英國的優勢才得以發揮,德軍也投鼠忌器,逐步在西線形成對峙。換言之,如果美國不支持英國,不僅英國保不住,美國本土也將遭受威脅。

對於美國來說,英國是名義上的霸主,雖然已經呈現頹勢,可還沒有倒下,可為美國充當擋箭牌,抵擋德國的侵略。如果英國本土被貢獻,日不落帝國也將崩潰,其所構築的大西洋屏障,也會隨之崩塌,這會讓美國徹底暴露在德國面前。假以時日,德國只需要集合英法兩國的資源,就可以彌補自身海軍短板,然後出兵北美,或者干涉北美事務,讓美國後院起火。

如此一來,美國若想打敗德國,就必須多付出幾十倍的代價,或許根本無力打敗德國。因為英國本土淪陷,美軍喪失了前進基地,採取被動防守之策略,或許是最理性的。從某種程度上說,美國遲早要與蘇聯結盟,假如英國戰敗,美國在大西洋上失去了盟友,如果不與蘇聯結盟,如何對抗德國的入侵?這樣一來,歐戰的走向會徹底改變,諾曼底登陸將不會發生,但美國或許會與蘇聯合兵,在東線打擊納粹。

文 / 圖維坦


圖維坦


二戰的時候,美國對戰爭結果的影響非常大,他們在不同階段起到了不同的作用。戰爭初期,美國最大的貢獻是他們對英國和蘇聯的資助,如果美國沒有提供資助,那英國和蘇聯會被德國攻佔。戰爭中期,美國加入參戰,他們為英國和德國牽制住了日本。

二戰初期,美國實行孤立主義,他們無意出手解決歐洲各國之間的紛爭,他們對於歐洲出現紛爭反倒很高興,這使他們靠賣武器和資源賺了一大筆錢。德國在歐洲橫行霸道靠的是坦克機械部隊,機械部隊非常依賴石油,如果沒有石油的話,機械部隊就是一堆廢鐵。開戰期初,德國的石油大量來源於美洲,其中包括了美國,但是隨著戰鬥的持續,英國切斷了從美洲向德國運油的海上航線。美國一直在觀察德國的情況,當德國在歐洲佔領的國家越多越多的時候,美國決定不再為德國供應石油,否則英國根本攔不住他們賣石油給德國。美國開始擔心德國會威脅到他們,於是他們不再為德國提供石油資源,同時開始為抵抗德國的英國提供資助。

1940年5月15日,英法準備在敦刻爾克撤退之前,英國首相丘吉爾就要求美國提供四五十艘驅逐艦以救急需。敦刻爾克撤退後,英國損失大量武器,於是丘吉爾又向美國尋求幫助,美國提供了50萬支步槍、8萬挺機槍、900門野戰炮給英國和50艘退役的舊驅逐艦。如果美國沒有提供幫助的話,英國根本無法在英德空戰中支持太久,他們肯定會被德國給吞併掉。英德空戰結束以後,美國又提供給英國70億美元的援助,這使得英國能夠快速恢復實力,為後面的戰鬥積攢力量。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英國的丘吉爾馬上宣佈對蘇聯的支持,而美國在兩天後也宣佈將支援蘇聯。美國解凍了蘇聯攻擊芬蘭時被凍結的4000萬美元,允許他們購買武器和軍需用品,這解決了蘇聯的燃眉之急。

1941年9月29日至10月1日,美英蘇三國在莫斯科召開會議後,美國和英國開始為蘇聯提供飛機和坦克,到日本攻擊美國珍珠港的時候,美英兩國為蘇聯提供了669架飛機、487輛坦克和301支反坦克槍。英國能夠為蘇聯提供武器,那也是靠美國的援助,整個二戰期間,美國為英國提供了270億租借援助,如果美國沒有援助英國的話,英國壓根就沒能力支援蘇聯。美國和英國為蘇聯提供飛機和坦克的時候,蘇德正在打莫斯科戰役,如果沒有英美兩國的援助,莫斯科應該是守不住。莫斯科是蘇聯的象徵,當德軍打到莫斯科的時候,斯大林都開始準備組建流亡政府了,可見蘇聯失去莫斯科的話,他們基本就要輸掉蘇德戰爭了。1942年初,蘇聯取得莫斯科戰役的勝利後,他們的工業生產能力已經恢復到戰前水平,他們開始慢慢取回戰爭上的主動權。

珍珠港被襲擊以前,美國對英國和蘇聯的幫助主要資金和軍需用品的援助,而珍珠港被襲擊之後,美國對英國和蘇聯的幫助就是軍事行動上的支援。日本之所以襲擊美國的珍珠港,那完全是因為美國斷了對日本的石油貿易,日本為了解除石油封鎖,才襲擊美國的珍珠港。如果日本不襲擊美國珍珠港的話,那麼他們只能聽從希特勒的安排,出兵蘇聯的遠東地區,並向蘇聯的斯大林格勒以及高加索油區發動進攻。蘇聯的高加索油區能夠為龐大的蘇聯提供90%的石油,那麼它也能同時為德國和日本提供石油。斯大林格勒以及高加索油區在德國和日本的東西夾擊下,百分之百會陷落,而蘇聯會因為失去石油供給而戰敗。蘇聯敗了,英國也很難自保,歐洲將徹底落入希特勒的手裡。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如果美國既不參加戰鬥,也不為英國和蘇聯提供資助的話,英國和蘇聯肯定是會被美國擊敗。如果美國不參加戰鬥,但是為英國和蘇聯提供資助的話,那英國和蘇聯也只能支持一時,最終他們會被德日意三國圍攻到滅亡。因此,如果美國不參戰的話,英國和蘇聯肯定打不過德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