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4 李昪的“逆襲”之路:從小和尚到南唐開國之君

李昪的“逆襲”之路:從小和尚到南唐開國之君

李昪的“逆襲”之路: 從小和尚到南唐開國之君

公元943年(南唐升元七年)二月,躺在南唐皇宮升元殿的行將死去的李昪,迴光返照的時候,不知是不是會想起50年前,父親死後,他被伯父帶著,和母親一起去往濠州(今安徽鳳陽),不久母親死去,6歲的他在濠州開元寺出家當小和尚的往事。

李昪的“逆襲”之路:從小和尚到南唐開國之君

01

公元889年1月7日,農曆是888年十二月二日,這一年是唐僖宗李儇光啟四年(二月改元文德,又稱文德元年)。

黃巢起義失敗後,經過幾番折騰,出京又回京,唐僖宗的身體也垮了。光啟四年(888)二月,病中的僖宗終於又一次回到長安,三月六日,27歲的唐僖宗在顛沛流離之後離開了人世。此時,離公元907年唐朝滅亡還有八九年時間,李昪就是這一年出生在徐州彭城(今江蘇徐州),所以父親李榮給他起了個小名叫彭奴。

關於這位後來的南唐烈祖的出生,和許多皇帝出生一樣,也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相傳李昪家門前有顆梨樹,結一個果子,大如升,李昪的父親李榮與鄰里一起剖開食之,有赤蛇在果實中,眾人大驚,蛇走李昪母親的床榻下,李昪母親不久懷孕,生下李昪。

李昪的“逆襲”之路:從小和尚到南唐開國之君

李昪出生時,雖然黃巢起義被打敗,然而,大唐王朝也陷入軍閥混戰,各自為王,爭奪天下的亂局。

李昪的家鄉彭城,是小軍閥時溥的地盤。在唐末亂局中,時溥雖然名頭沒有李克用、朱溫等人大,然而也算是一個人物。

時溥本是徐州牙將,唐僖宗中和元年(881),以徐州牙將率兵入關鎮壓黃巢起義軍,行至河陰,軍士譁變返回徐州,推為節度留後,後授武寧軍(感化軍)節度使。中和四年,黃巢失敗,黃巢部下尚讓投時溥,黃巢外甥林言在黃巢死後也投降時溥。

黃巢在泰山虎狼谷兵敗自殺,泰山當時正是時溥和勢力範圍,時溥輾轉取得黃巢及其家人的首級後,送到成都的唐僖宗處,論功以為第一,時溥遂以功封王。朱溫對時溥封王很不服氣,與其爭功,雙方從此有了嫌隙。

李昪的“逆襲”之路:從小和尚到南唐開國之君

這時,本來投降黃巢的秦宗權在黃巢失敗後稱帝,唐僖宗光啟元年(885)命令時溥和朱溫進討秦宗權。

光啟三年(887),秦宗權遣部將孫儒渡淮與楊行密爭奪揚州。楊行密向朱溫求援,並奏請朝廷以朱溫為淮南節度使。朱溫遣兵假道徐州,時溥拒之,朱溫即出兵攻擊時溥。從此六七年間,徐州一帶戰爭不息,老百姓無法耕種,又遭水災,哀鴻遍野。

這種情況,直到唐昭宗景福二年(893),徐州城破,時溥與妻小自焚而亡。至此,徐州、泗州盡入朱溫之手。

李昪的幼年和童年時期,正趕上這段時間。

李昪的“逆襲”之路:從小和尚到南唐開國之君

02

李昪6歲的時候,父親李榮在戰亂中失蹤,活不見人死不見屍。李昪有個伯父名叫李球,看到兵荒馬亂,孤兒寡母無以為生,就帶著家人和李昪母子逃難到了濠州。也許老天要給小小年紀的李昪磨難,到濠州剛住下不久,李昪母親劉氏患病死去,李球自己生活也很艱難,就把李昪送到濠州開元寺,當了一個小和尚。

無獨有偶的是,數百年後濠州寺廟裡,又走出一位朱皇帝。

895年(唐昭宗乾寧二年),7歲的李昪遇到了他生命中的第一個貴人,淮南節度使楊行密。

楊行密是廬州合肥人,原為廬州牙將,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拜廬州刺史,歸淮南節度使高駢。

李昪的“逆襲”之路:從小和尚到南唐開國之君

(楊行密)

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唐朝封楊行密為淮南節度使。乾寧二年(895年),唐廷加拜楊行密為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楊行密以田頵鎮守宣州,安仁義鎮守潤州。因為楊行密的勢力越來越大,升州刺史馮弘鐸前來歸附。

楊行密分派田頵等人四出攻掠,自淮河以南、長江以東各州都被攻下。

楊行密被拜為朝廷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雖然是個虛銜,他並不入京就職,但畢竟好聽又好看,所以楊行密在得到朝廷詔告後,就來了一次轄區出遊巡視,這才來到濠州。

在開元寺,楊行密一見到李昪就喜歡上了這個孩子,和寺裡的主持說要收李昪為養子。主持當然不敢反對,巡視結束,楊行密就帶李昪回了揚州。

楊行密此時已經有了6個兒子,長子是後來的南吳烈祖楊渥,次子是南吳高祖楊渭,四子是南吳睿帝楊溥。另外還有三個兒子,也都長大成人,有了官位。

這些兒子們一見老爹又收了個養子,打心眼裡不願意讓肥水流了外人田,將來又多一個爭權的人。

楊行密拗不過兒子們的反對,就把小李昪轉手送給了手下大將徐溫。就這樣,李昪就成了徐溫的養子,按徐氏族譜,徐溫的兒子是“知”字輩,第三個字都帶“言”字旁。徐溫大兒子叫徐知訓,次子叫徐知詢,下面接著是徐知誨、徐知諫、徐知證、徐知諤。

徐溫給這個新收的養子起了個名字叫徐知誥,字正倫。徐知誥比徐知訓小,比徐知詢大,排行老二。徐溫有三房妻妾,其中一個也姓李,徐溫就讓李氏作了徐知誥的養母。

(以下敘述稱徐知誥)

李昪的“逆襲”之路:從小和尚到南唐開國之君

(五代十國時吳國形勢圖)

03

徐溫公元862年出生,字敦美,海州胊山(今江蘇東海)人。

徐溫青年時以販鹽而為強盜。楊行密在合肥起兵時,徐溫隸屬其帳下,與楊行密共同起事的劉威、陶雅等人,號稱三十六英雄。

徐溫收養徐知誥到他長大成人這一段,史料記載可說的有兩件軼事。

收養徐知誥後,徐溫就把這個養子送到學堂裡讀書。徐知誥天資聰穎,讀書很是用功,而且很有見識。先生給徐溫說他這個養子很聰明,要多加培養。徐溫一次讓養子點亮油燈,自己又親手用鐵扦撥去燈芯,讓燈更亮。徐溫靈機一動,讓徐知誥以油燈為題作詩,

徐知誥沉思片刻,吟道:

一點分明值萬金,開時惟怕冷風侵。

主人若也勤挑撥,敢向尊前不盡心。

這首名為《詠燈》的詩,後來收入《全唐詩》,成為李昪唯一的一首詩歌作品。

李昪的“逆襲”之路:從小和尚到南唐開國之君

徐溫一聽,這首詩十分貼切,又寓意深長。“一點分明值萬金”,表面上是說,燈火明亮貴值萬金,實際是說我這個燈火是很有價值的;“開時惟怕冷風侵”,表面上是說,燈火怕風、容易被吹熄滅,實際是說我很弱小,需要你的照拂才能生存;“主人若也勤挑撥,敢向尊前不盡心”,表面是說,燈芯需要主人勤來挑撥,才能持續明亮,實際是說您多關注照拂我,我是一定會竭誠以報答的。

這首其實是向徐溫表心意的詩,徐溫聽後非常高興。

徐溫妻李氏因為養子同姓的緣故,也對徐知誥照顧有加。養子畢竟不是親生兒子,徐知誥知道自己的身份,平時小心在意,即便這樣,徐知誥也有過挨打受罵的時候。一次他跟隨徐溫出行,徐溫因心情不佳而亂杖驅趕徐知誥,等到到家的時候,徐知誥拜迎於門口。徐溫驚訝說:“你怎麼在這個地方!”徐知誥回答:“為人子,怎麼能捨棄父母,父怒而歸母,作為兒子的常情。”徐溫因此更加喜愛徐知誥了。

李昪的“逆襲”之路:從小和尚到南唐開國之君

一轉眼十多年過去,徐知誥長大成人,而且娶了結髮妻子,升州刺史王戎之女王氏。

在徐知誥成長的這些年裡,他身邊的世界發生了很大變化。

天覆二年(902年)三月,唐昭宗拜楊行密為東面諸道行營都統、檢校太師、中書令,封吳王

做吳王三年後,905年,楊行密去世,兒子楊渥繼吳王位。楊渥生性喜好遊玩作樂,當吳王三年後,908年,左牙衙指揮使張顥、右牙衙指揮使徐溫發動兵變,控制軍政,派人將楊渥殺死。

弒殺楊渥後,徐溫把弒殺楊渥之罪嫁禍給張顥,殺了張顥,擁立楊行密次子楊隆演繼位吳王位。從此徐溫一人獨攬大權,開始逐步翦除楊氏舊將勢力。

徐溫擁立楊隆演後,升任升州刺史,升州就是現在的南京,吳王讓徐溫在金陵訓練水師。

李昪的“逆襲”之路:從小和尚到南唐開國之君

(劇照)

這時,年已20歲的徐溫養子徐知誥在徐府操持家務,幹著類似於徐府管家的活。

正在這裡,忙於爭權奪利,在朝中明爭暗鬥的徐溫病了。徐溫病中,他的幾個親生兒子有的年紀還小,年紀大的忙著其他的事,沒有一個兒子在病榻前侍候。只有徐知誥和他的妻子王氏衣不解帶,整日整夜在床前端茶倒水、親嘗湯藥。這一切以,徐溫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因為長時間在病榻前服侍公公,本來身體就不好的王氏在徐溫病好後,自己卻一病不起,年輕輕的就去世了。

徐溫給兒媳婦王氏的去世很是難過,就讓徐知誥娶了原為王氏滕嫁的宋福金。(一說宋氏本為徐溫侍妾,王氏死後,徐溫把小自己很多的侍妾賜給了養子。)

徐溫又上奏吳王楊隆演,委任養子徐知誥為升州邊遏使兼樓船軍使,叫他到升州(今南京)協助自己訓練水師。

徐知誥的心血沒有白廢,從此時起,他踏入仕途,開始了自己人生另一番天地。他之所以來能成為南唐的開國之君,一切都是從這第一個任命開始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徐溫是他人生的第二個貴人。

李昪的“逆襲”之路:從小和尚到南唐開國之君

04

隨著徐溫從升州刺史到行軍司馬、潤州刺史、鎮海軍節度使、同平章事,再到受封齊國公,兼任兩浙招討使,開始鎮領潤州(今江蘇鎮江),以升、潤、宣、常、池、黃六州為齊國,官職一步步高昇,聲望日隆,徐知誥在吳國的地位也一天天提升。

成功訓練水師後,徐知誥先是任升州副使,知州事。912年,升任升州刺史。當時,江淮地區剛剛平定,地方長官多是武夫出身,只知搜刮民財來供養軍隊,而徐知誥則與眾不同。他勤儉好學,重視儒生,宋齊丘、王令謀、馬仁裕、周宗等後來的南唐知名文臣武將都在這時紛紛前來投靠徐知誥。在治理地方上,徐知誥寬仁為政,因而得到升州民眾讚譽。

李昪的“逆襲”之路:從小和尚到南唐開國之君

(劇照)

917年,徐溫見升州在徐知誥治理下,一派富庶繁榮景象,便將鎮海軍治所從潤州遷到升州,建金陵府,改封徐知誥為檢校太保、潤州(今江蘇鎮江)團練使。徐知誥在宋齊丘的勸說下到潤州赴任。揚州城裡的吳國軍政大權,則委託大兒子徐知訓負責,任命徐知訓為淮南節度副使。

從這時開始,徐知誥和徐溫父子的明爭暗鬥正式開始了。

先是徐溫大兒子徐知訓找上了徐知誥的茬。徐知訓不學無術,仗著老子的地位,在吳國內蠻橫無理,即便對吳王楊隆演也是頤指氣使。他又嫉賢妒能。見徐知誥深得父親的喜愛,怕奪了自己的地位,就首先把矛頭對準了徐知誥。

一次,徐知訓假借兄弟們歡聚的名義,邀請徐知誥前來赴宴,準備在宴會上殺了徐知誥。誰知這個消息被宴會上負責行酒的軍校刁彥能知道了,刁彥能知道徐知誥是不可多得人才,就借行酒的機會把消息告訴了徐知誥,徐知誥宴會中途找個藉口跑掉了。

後來徐知訓還想法殺害徐知誥,徐知誥有了準備,徐知訓一下子也找不到好的害人辦法,這事就暫時擱下了。

李昪的“逆襲”之路:從小和尚到南唐開國之君

(劇照)

吳國有個大將名叫朱瑾,也曾經是個小軍閥,自領為泰寧軍節度使。後為汴州朱溫所敗,投奔淮南楊行密。

楊行密去世,兒子楊渭(即楊隆演)即位,對朱瑾恩寵頗深。以朱瑾為同平章事,督察親軍。徐溫擔心朱瑾不親附自己,就派朱瑾到地方上任淮寧軍節度使。

朱瑾不堪忍受徐知訓羞辱,就假借宴請徐知訓的名義,殺死了他,然後自刎而死。徐知誥在潤州得到消息,搶先趕到廣陵平亂,任淮南節度行軍副使、內外馬步都軍副使,從此控制了南吳朝政。此時儘管徐溫身居金陵遙秉大政,但吳國人心已大多歸向徐知誥。

919年(南吳武義元年),楊隆演稱吳國王,任命徐溫為大丞相,徐知誥為左僕射、參知政事兼知內外諸軍事。920年,楊隆演憂鬱而死。

楊隆演去世後,楊行密的四兒子楊溥為徐溫所迎繼吳王位。公元927年(順義七年),徐溫率領文武大臣上表勸楊溥稱帝,就在這一年十一月徐溫病死。

李昪的“逆襲”之路:從小和尚到南唐開國之君

(劇照)

十一月初三日,楊溥駕臨文明殿,正式即皇帝位,國號吳,史稱南吳。

徐溫病死後,兒子徐知詢接任金陵節度使、諸道副都統。此時羽翼已豐的徐知誥和當年徐知訓想殺害他一樣,開始對付徐知詢。

按照《資治通鑑》記載,一次徐知誥設下了鴻門宴款待徐知詢,徐知誥在金盃裡下毒然後盛上美酒給徐知詢喝。徐知誥端起酒杯說道:“願弟壽千歲。”徐知詢知道這個哥哥請他來沒安好心,懷疑酒中有毒,於是就起身拿了一個新酒杯將徐知誥的毒酒倒入一半然後說道:“願與兄各享五百歲。”徐知誥知道酒中有毒哪裡敢喝,然而徐知詢卻一直捧著酒杯不退。正在徐知誥和徐知詢僵持之時,徐知誥身邊的伶人申漸高站了出來,申漸高奪下兩人的酒杯一飲而盡,然後又說了一些圓場的話化解了尷尬的局面。

申漸高化解了徐知誥的危機之後立即告退,徐知誥急忙命人送解藥給申漸高但為時已晚申漸高中毒而死。

李昪的“逆襲”之路:從小和尚到南唐開國之君

(劇照)

雖然沒有害死徐知詢,徐知誥還是借皇帝之詔,令徐知詢入朝,留任左統軍,褫奪了他的兵權。

從此,吳國再也沒有能夠和徐知誥一爭天下的人。吳地小兒到處傳唱的民間民謠:“東海鯉魚飛上天”終於成了現實。

933年,徐知誥被封為東海郡王。935年,南吳加封徐知誥為尚父、太師、大丞相、大元帥、齊王,並將升州、潤州等十州之地劃為齊國。徐知誥推掉尚父、丞相之職,並在次年開設大元帥府,設置官員。

937年,徐知誥建立齊國,並任命宋齊丘、徐玠為左右丞相。同年十月,徐知誥受楊溥禪讓稱帝,國號大齊。

李昪的“逆襲”之路:從小和尚到南唐開國之君

939年(升元三年),徐知誥恢復李姓,改名為昪,自稱是唐憲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孫,又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

憑藉南唐的國力,李昪稱帝后,要平定南方並沒有大問題,但自幼飽嘗戰亂李昪,不忍心置百姓於水深火熱之中,與民休息,固守吳國舊地,無意開拓,被大臣馮延巳諷刺為“田舍翁”。 李昪卻說:“吾少長軍旅,民兵之為民害深矣,不忍復言。使彼民安則吾民亦安矣,又何求焉!”

李昪晚年崇尚道術,因服用丹藥中毒,李昪背上生瘡,不久病情惡化,於公元943年二十二日在南唐皇宮升元殿去世,終年56歲。廟號烈祖。

李昪的“逆襲”之路:從小和尚到南唐開國之君

05

蓋棺定論,出身貧,起自民間的李昪,在後人眼裡形象如何呢?

陸游在《南唐書》評價:“帝生長兵間,知民厭亂。在位七年,兵不妄動,境內賴以休息。性節儉,常躡蒲履,用鐵盆盎。暑月,寢殿施青葛帷,左右宮婢裁數人,服飾樸陋。建國始,即金陵怡所為宮,惟加鴟尾,設闌檻而已,終不改作。仁厚恭儉,務在養民,有古賢主之風焉。”

吳任臣寫《十國春秋》,說:“烈祖煢煢一身,不階尺土,託名徐氏,遂霸江南。挾莒人滅鄫之謀,創化家為國之事,凡其巧於曲成者,皆天也。然息兵以養民,得賢以闢土,蓋實有君德焉。東海鯉魚,兆雖有自,要豈得謂竟非人力也邪? ”

李昪的“逆襲”之路:從小和尚到南唐開國之君

李昪死後,兒子李璟繼位,是為南唐元宗。李璟即位後開始大規模對外用兵,消滅楚、閩二國。李璟奢侈無度,導致政治腐敗,國力下降,後周柴榮奪取南唐淮南江北之地,李璟從金陵遷都洪州,稱南昌府。961年,李璟逝世於南昌。

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璟的兒子李煜繼位,尊宋為正統,歲貢以保平安。開寶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滅南漢,李煜去除唐號,改稱“江南國主”。次年,貶損儀制,撤去金陵臺殿鴟吻以示尊奉宋廷。開寶八年(975年),李煜兵敗降宋,被俘至汴京(今河南開封),南唐滅亡。

李昪的“逆襲”之路:從小和尚到南唐開國之君

(李煜和小周後劇照)

從公元939年李昪改國號為唐,到開寶八年(975)南唐滅亡。南唐朝存36年。

(本文圖片為網絡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