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2 第二讲!焦作市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专题研修班课堂:用绣花功夫打造美丽中国的扬州样本

用绣花功夫打造美丽中国的扬州样本

扬州市厚植绿色发展根基的探索与实践

主讲:赵御龙(扬州市政协副秘书长)

主讲人档案

赵御龙,扬州市政协副秘书长、国家住建部风景园林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公园协会副会长,扬州市园林管理局(现扬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原局长、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与建设,著有《扬州古典园林》《扬州赏石》《扬州竹》《扬州荷》等专著。

第二讲!焦作市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专题研修班课堂:用绣花功夫打造美丽中国的扬州样本

扬州护城河滨河景观。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 帆 摄

将城市作为综合景区进行规划

“把扬州建设成为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是扬州人的不懈追求。多年来,该市大力推进“绿杨城郭新扬州”行动计划,始终把持续提升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水平作为生态建设的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工作。

多年来,扬州市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城市园林绿化”的建设理念,强调突出以“河、湖、城、园”为核心,彰显“人文、生态、精致、宜居”的城市基本特质。

该市将整座城市作为综合景区进行规划,不与其他城市比高楼、比规模、比气派,而是比特色、比秀气、比大气、比文气。该市大力做好打造“名城、古园、水乡”的大文章,注重均衡布局绿地,全面划定绿线范围,打造“水绿相映、绿路相依、城园一体、人园共生”的城市特色,把古运河、明清古城和瘦西湖作为“城市母体”加以精心雕琢和有序更新。

由扬州市牵头申报的中国大运河申遗项目,于2014年6月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该市共有6段河道、10个遗产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扬州也由此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沿线35个城市中世界遗产点最多的城市。

近年来,该市累计投入10多亿元用于文物古迹修缮、历史街区整治和古城风貌整体保护,努力彰显“小街小巷、古色古香、原汁原味、市民市井”的古城特色,双东(东关街、东圈门)历史街区成功入围“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东关历史文化旅游区也成功创建为国家AAAA级景区。

将更多城市公共空间留给百姓

为了将更多城市公共空间留给百姓,扬州市把城市中心区域位置最好、土地价格最高、离居民区最近的公共空间,打造成绿色开放、运动休闲的CAD(中央活动区)和CEAD(中央生态和活动中心),而这些空间在其他城市常常用来建设CBD(中央商务区)。市政府每年拿出土地出让金的5%用于城市绿化,保证生态资金投入增幅高于GDP和财政收入的增幅。

该市通过大力推进“111”公园体系建设,市区每年新增绿地面积100万平方米以上,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分别达43.96%和41.63%,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8.12平方米。

9个10平方公里以上的生态中心、10个1平方公里以上的生态体育休闲公园、100个社区公园、1000个遍布城乡的文化体育休闲活动广场,为扬州赋予了绿色生命。

通过绿化建设,该市将数十条主次干道打造成了景观路、林荫路,特别将主干道两侧单位“拆墙透绿、拆违增绿”,让百姓实现了“人在街上行,如在园中游”。遍布街头的200多处社区公园和小游园,满足市民出行十分钟到达公园绿地的需求。长江、大运河、环城高速公路、沿江高等级公路、宁启铁路等沿线防护林带,使该市形成了“先绿后城”的景观效果。

推进“清水活水、不淹不涝”城市建设

依水而建、缘水而兴、因水而美,水,是扬州城市发展最为重要的主题元素。近5年来,扬州努力做好“治城治水”文章,坚持每年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10%用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累计投入120亿元,推进“清水活水、不淹不涝”城市建设;大力挖掘水文化内涵,进一步保护和整合唐城、宋城、明清古城的历史河道;不断加强城市湿地保护、湿地公园建设和河道生态修复,整治打通城区20多条河道,形成了从保障湖,经瘦西湖、二道河、荷花池到古运河、邗沟,总长约20公里的环城水系;建设滨水绿廊,实现“连片成网”,让城市包容在绿网、水网中,形成了“人在河边走,如在画中游”的景观效果。

2016年,扬州在江苏省率先提出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计划,并将其纳入国家生态建设规划,计划总投资250亿元,实施推进湖泊保护、沿湖沿河沿路植树造林、生态中心建设等八大工程,高标准建设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以及“七河八岛”、沿江“五大板块”。在国际城市水环境大会上,该市四通八达的城市水系和郁郁葱葱的滨河绿地,受到与会专家的交口称赞。

让园林绿化与历史街区保护有机相融

扬州市非常注重对面积为5.09平方公里的古城进行生态园林化保护与修复,目前正对双东街区、南河下片区、教场区域进行保护性开发,并配套建设了二分明月楼、汪氏小苑、小盘谷等20多个单位面积达1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园绿地。

该市的古城园林绿地建设注重体现当地历史古韵,突出“精、细、秀、美”特色,通过创建“小、多、匀、精”绿地以提高古城区的生态景观质量,让园林绿化成为历史街区保护的有机组成部分;充分利用围墙、拐角、巷尾等有限空间进行立体绿化,提高绿视率;利用传统水井、古树名木等要素,配以园林小品及小块绿地,打造多功能公共使用空间。

该市发挥历史街区建筑密度高、庭院空间多的优势,鼓励居民在自家院落种植特色花木,大力绿化庭院。10多年来,该市居民打造出了40多处私家园林,重现了扬州历史上“园林多是宅”“有地唯栽竹”的景象。

“绿杨城郭”,一个“绿”字,勾勒出扬州古城的美丽基因;“秀美扬州”,一个“秀”字,展示了扬州城园一体的独特魅力。

█秀美景观离不开科学管理

为了打造秀美景观,扬州市先后出台了《扬州市城市绿化管理办法》《扬州市市区城市绿线管理办法》《扬州市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保护管理办法》等绿化管理规范性文件。2007年,该市在全国率先建立了永久性绿地保护制度。

该市先后四次以市人大常委会决议的形式将市区31块城市重点公园绿地确定为永久性绿地加以保护,总面积约294.23万平方米,约占市区公园绿地面积的14%。

扬州市统一设置景石,将保护面积、范围等内容刻制其上,以作为公园绿地保护标志。作为全国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城市,该市建立了数字化城市管理网络、园林绿化二级信息管理平台,配备了相应的处置队伍和设备,建立了“全域覆盖、上下互动、快速反应”的数字化管理系统,每年处置各类城市园林绿化案件1000多件,城市园林绿化成果得到保护。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5城市竞争力蓝皮书》显示,扬州市的生态环境竞争力排名全国第6位,居江苏省第1位。

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 郭树勋 整理报道

扬州的“公园观”

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 郭树勋 报道

第二讲!焦作市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专题研修班课堂:用绣花功夫打造美丽中国的扬州样本

盆景式园林景观。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 帆 摄

扬州市是一座公园城市,也是全国第一座为公园立法的城市,其“公园观”令人敬佩。

观念一:公园福利不是锦上添花,而是百姓的生活“必需品”。该市把满足市民的体育健身休闲和交流交往需求,作为城市最重要的民生工程和最基本的公共服务,把宜居城市建设的重点聚焦到生态体育休闲公园方面。该市打造的“可达、可入、可亲近”的城市公园体系,使广大市民可以在公园里运动、交友,在公园里享受健康生活。大力建设公园,不仅是锦上添花的好事,更是富裕起来的人民群众的生活“必需品”。

观念二:公园福利不仅惠及百姓,也改善了城市环境。该市推进公园城市建设,将公园体系建设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均衡分布的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的重要节点,通过沿路、沿河绿化工程将城市绿地连为一体,筑牢了城市形态,实现了市民公共活动空间从“以商业街区为主”到“以生态体育休闲公园为主”的主题切换。

观念三:公园福利不仅能影响一座城,还能改变一城人。当前,“到公园去”已成为扬州市民最流行的生活方式。公园让这座城市更温暖、更温馨、更温情,公园不仅改善了扬州人的体质,而且改变了扬州人的气质。

观念四:公园福利不仅要创造好,而且要管理好、使用好。公园建设有三个维度,一是远近,二是大小,三是功能和美观。那么,什么样的公园才是好公园?扬州人的答案是:家门口的公园最好。该市的公园体系建设体现了“布局合理、覆盖均衡、体系完整、功能多样”,实现百姓步行10分钟就可以到达体育休闲公园的创建目标。

扬州,一座对高楼说“不”的城市

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 郭树勋 报道

第二讲!焦作市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专题研修班课堂:用绣花功夫打造美丽中国的扬州样本

扬州古城的小巷。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 帆 摄

记者站在瘦西湖熙春台放眼远眺,一条由绿树、碧水、青瓦勾勒而成的优美曲线将视线带向天际,流畅而舒展,没有任何高楼大厦阻碍。

为了保护瘦西湖流畅舒展的天际线,扬州市规划部门严格控制湖区周边的建筑高度。为了做好该项工作,扬州人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了一个巧妙的“土办法”——放气球。气球消失在瘦西湖视野的位置,就是建筑允许达到的最高点。这样的规划确保新建建筑不会破坏景区的天际线,也能确保人们站在瘦西湖任何地点都看不到高楼大厦。

为打造“秀美扬州”城市品牌,扬州市规划部门制订了关于城市整体天际线的控制规划,从城市发展法规的高度,对风景名胜区、古城周边以及城市形态、天际线进行保护。扬州,俨然是一座对高楼说“不”的城市。

守护城市天际线,让世界级公园建设持续推进,扬州市使国家级瘦西湖景区辖区面积由6.8平方公里扩大到33平方公里,“清代二十四景”等一批历史景观得到恢复和品质提升,瘦西湖风景区被人们誉为“目前国内唯一没有视觉污染的城市景区”。

扬州的“四比三不比”

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 郭树勋 报道

第二讲!焦作市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专题研修班课堂:用绣花功夫打造美丽中国的扬州样本

扬州街头的自行车运动造型雕塑。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 帆 摄

扬州市突出以“河、湖、城、园”为核心,彰显“人文、生态、精致、宜居”的城市基本特质,将城市作为综合景区进行规划,不与其他城市比高楼、比规模、比气派,而是比特色、比秀气、比大气、比文气。可以说,“四比三不比”彰显了该市品质提升的深刻内涵。

以“四比三不比”为引领,该市做好打造“名城、古园、水乡”的大文章,注重均衡布局绿地,全面划定绿线范围,打造“水绿相映、绿路相依、城园一体、人园共生”的城市特色,把古运河、明清古城和瘦西湖作为扬州“城市母体”加以精心雕琢和有序更新。

以“四比三不比”为引领,该市把城市中心区域位置最好、土地价格最高、离居民区最近的公共空间,打造成绿色开放、运动休闲的CAD(中央活动区)和CEAD(中央生态和活动中心)。CBD、CAD、CEAD,虽然只有一两个字母之差,却彰显了该市“建设人民满意、历史传续的公园城市”的为民情怀。

以“四比三不比”为引领,该市大力推进“111”公园体系建设,即建设10个1平方公里以上生态体育休闲公园、100个社区公园、1000个农村“五个一”健身广场。“111”公园体系,由数十条主次干道绿化工程串成,让百姓实现了“人在街上行,如在园中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