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8 這座藏身於市中心公園裡的劇場已經重張20年了

這座藏身於市中心公園裡的劇場已經重張20年了

中山公園音樂堂(盧暘/攝)

文 | 盧暘

今年,中山公園音樂堂迎來重張20週年。自4月21日起,持續1個月超過20場精彩演出將在這裡集中展開,包括交響樂、室內樂、古琴、歐洲古樂、豎琴、合唱、京劇、胡琴、朗誦等豐富多樣的類型節目。

“重張二十年,為你變更好”,在這一親切樸實的宣傳主題之下,音樂堂希望藉此盛會感謝20年來藝術家、觀眾的深情陪伴,期待更多人走進劇場,讓音樂堂更好地前行。

五大京城名團同賀20週年

这座藏身于市中心公园里的剧场已经重张20年了

此次慶典演出季彙集了北京交響樂團、中國愛樂樂團、中國廣播民族樂團、北京京劇院、北方崑曲劇院、德國漢堡易北愛樂音樂廳絃樂團、北京愛樂合唱團(原中國交響樂團附屬少年及女子合唱團)等中外名團,以及指揮家譚利華、俞峰、李飈、楊力,女高音歌唱家張立萍,男高音歌唱家莫華倫,法國羽管鍵琴大師皮埃爾·韓岱,西非科拉琴大師巴拉奎·西索科,古箏名家王中山,胡琴名家宋飛、姜克美,以及方明、宋春麗、薛飛、吳京安、宗平、徐濤、李立宏、劉曉翠等主持人、演員組成的“聆響·行歌”豪華陣容的朗誦團隊。

1999年重張開幕首演的北京交響樂團,陪伴音樂堂走過了輝煌的20年旅程。此次,指揮家譚利華將揮棒攜手女高音歌唱家張立萍、男高音歌唱家莫華倫,在4月21日晚開啟演出篇章。張立萍表示:“自2005年工作重心轉回國內,我參與了音樂堂很多活動,除了樂團演出以外,自己在這裡演出過6場獨唱音樂會,我對音樂堂有特別深厚的感情。”北京交響樂團團長孟海東表示:“中山公園音樂堂是北京市的一個重要文化地標。1999年,北京交響樂團參加了中山公園重張後的首場音樂會,時任樂團音樂總監、指揮家譚利華執棒北交為音樂堂獻上了一份厚禮,也是北京音樂界的一次盛事。”

除了北交,京城名團陣營的中國愛樂樂團、中國廣播民族樂團、北京京劇院、北方崑曲劇院也為20週年慶典帶來了名家薈萃的交響、京劇、民樂以及崑曲演出。此次20週年慶典系列,音樂堂也準備了令人期待的古樂季和古琴演出,法國羽管鍵琴大師皮埃爾·韓岱將在4月23日、25日分別帶來兩場不同形式的古樂演出;5月4日,古琴家李鳳雲將攜手一眾古琴名家帶來“廣陵琴韻—張子謙先生誕辰120週年紀念音樂會”。

從露天場館到藝術殿堂

这座藏身于市中心公园里的剧场已经重张20年了

1956年,尚小云、張君秋、馬連良在中山公園音樂堂演出《四郎探母》。

始建於1942年的中山公園音樂堂是老北京最早的劇場之一,有著坎坷的背景故事和特殊的歷史地位。因位於市中心公園內,蒼松古柏,花草繁茂,青山綠水,古亭長廓,音樂堂成為消夏去處。盛夏夜晚在露天劇場看演出,涼風習習,是件很愜意的事。“露天的觀眾席,是在一個個磚砌的方臺上用木板條搭成的座位,可容納5000人。磚圍土填的舞臺,檯面已破爛不堪。人字形臺頂是鉛鐵板和灰土搭蓋的。簷前書有‘音樂堂’三個字。音樂堂的演出內容有別於市井戲園,大多上演音樂舞蹈、曲藝雜耍和放映電影……”83歲音樂堂老員工侯希三寫就的《音樂堂史話》,勾起了幾代人對音樂堂的美好回憶。

这座藏身于市中心公园里的剧场已经重张20年了

1999年,中山公園音樂堂改建重張。作為一個坐落於紫禁城皇家園林的演出場館,70餘年它經歷三次改建、數次維修,座位數從5000、3000、2000到現在的1400個,從露天、半露天到如今的全封閉專業古典樂演出劇場,從京劇黃金時代的大腕雲集、一票難求,到現在每年超過300場精彩演出的備受愛樂者歡迎的藝術殿堂。中山公園音樂堂憑藉優質專業的節目內容、值得信賴的海內外好口碑以及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與公益性,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位置。

这座藏身于市中心公园里的剧场已经重张20年了

“20年前,中山公園音樂堂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花巨資重新翻建。那時候在中國沒有幾架大型管風琴,音樂堂是從美國奧斯丁專門定做進口的管風琴,這個工程堪稱神奇了。音樂堂重新翻建後,在地下室開闢了北京交響樂團的排練廳,北交就有自己的‘主場’。所以真的要感謝北京市委、市政府,為北京留下了一個地標性的文化建築。”譚利華說。

“重張之前,音樂堂也是重要的演出場所。重張後,很多音樂愛好者曾有疑慮,音樂堂會成為什麼樣子,他們是帶著疑問走進音樂堂。20年,它改變了一個城市音樂生活的形狀。如今,中山音樂堂成為北京市音樂重鎮,為音樂藝術事業做了很多事情。”《北京青年報》記者倫兵說。

見證今昔,藝術家感慨萬千

这座藏身于市中心公园里的剧场已经重张20年了

2018年,譚利華執棒北交為“打開藝術之門”開幕。

重張20年來,數百支國內外名團、上千位名家大師在這裡登臺,不少藝術家正是從這裡出發,開啟了藝術輝煌之路。“20年過得飛快,而中山公園音樂堂於我真的像家一樣。北京交響樂團依傍音樂堂建立和形成自己的特色,這20年裡,做到了、達到了。北交能夠成為一個國內優秀、國際知名的樂團和音樂堂這個主場是密不可分的。”從1999年4月26日重張的第一場正式演出到今天,譚利華已經在中山公園音樂堂指揮了300餘場音樂會。

这座藏身于市中心公园里的剧场已经重张20年了

二胡演奏家宋飛(盧暘/攝)

“本次參加中山公園音樂堂重張20週年,剛好也是我從教20週年。”二胡名家宋飛回憶,她16歲第一次在北京演出正是在中山公園音樂堂。當時還是天津音樂學院附中學子的宋飛,來參加華北音樂節“北京之歌”的專場演出,作為小獨奏演員,演奏了父親宋國勝專門為她創作的曲目《燕趙春潮》,很多北京的業內專家們正是通過那場演出認識了她。“音樂堂的舞臺記錄了我個人的成長、在講臺與舞臺上的實踐,也檢驗著我的探索成果。20年來,非常感謝音樂堂為我提供了展現創作成果的機會。”5月10日,宋飛將攜手學生代表張曄共同演繹胡琴名曲,“這一次我將呈現的,既有我培養的學生的成果,也有我首演的創作作品的成果和我們共同探索的多元作品的成果,很期待觀眾朋友們能夠來到音樂堂,見證我們獨具魅力多姿多彩的二胡藝術盛宴。”

閉幕式上將與北交攜手的指揮家、打擊樂演奏家李飈表示:“這是一個在我演出生涯裡佔據非常重要位置的場所,我對這裡充滿了感情。早在1978年我就曾來這裡演出。5月24日,我與北交將演出一場以‘命運’為主題的音樂會,為音樂堂重張20週年系列演出閉幕。祝願音樂堂越辦越好、越辦越成功,我相信、也希望世界上更多藝術家能來到這座美麗、大方、非常能代表中國的劇場演出。”

態度極其認真

这座藏身于市中心公园里的剧场已经重张20年了

中山公園音樂堂總經理徐堅

“音樂堂曾經面臨很多問題,不受關注、市場不好等。但是那時候不覺得難,無知者無畏,具體的事情,具體去做就行了。”中山公園音樂堂總經理徐堅從運動員轉型藝術管理者,對任何一件事,都要求認真不允許半點馬虎,“運動員生涯給我最大的財富就是不畏困難,努力堅持。極限訓練即使已經累得爬不起來,你都可以戰勝它。音樂堂是連接音樂家和觀眾的橋樑,我們敬佩登上舞臺的藝術家,他們為了舞臺付出了太多艱辛,只為把藝術理念、藝術創新傳達給觀眾。我們和藝術家從事的工作不一樣,但做事的態度是一樣的,那就是極其認真。”

2003年,中山公園一年一度的鬱金香花展如期舉行。中山公園音樂堂策劃將文化、旅遊相結合,舉辦“五一音樂文化周”。正在準備召開新聞發佈會的時候,“非典”疫情暴發,北京市暫停一切公眾活動,音樂堂的演出也全部取消。“滿園子的鬱金香花就我一個人在看。”徐堅不知道“非典”會持續多長時間,更不知道以後會怎麼樣。直到7月疫情好轉,音樂堂以“打開藝術之門”暑期藝術節恢復演出,雖然宣傳週期非常短,但是上座率空前高漲。藝術可以給人帶來力量。中山公園音樂堂還邀請抗戰在“非典”一線的白衣天使觀看演出,以感謝他們的付出。

承載的不僅是演出

在這個追逐熱點、求新求快的時代,音樂堂卻十分注重“慢節奏”的品牌效應,公益系列“打開藝術之門”運營超過20年,節目量年年遞增,吸引越來越多名家名團主動參與,影響力輻射全國,成為保利院線重要的品牌。“‘打開藝術之門’,確實為北京市的音樂普及、觀眾音樂素質提高做出了極大貢獻,我們看到這個過程非常感慨。”倫兵說。譚利華表示:“‘打開藝術之門’培養了兩三代人走進藝術殿堂,感受音樂、感受藝術。”

此外,“紫禁城·古樂季”從最初不為觀眾熟悉的小眾品牌,經過8年發展,不僅培養了一大批忠實粉絲,也讓歐洲樂團驚歎於中國劇場的專業品鑑水準;如今古琴大熱,而早在5年前音樂堂就策劃以“中國古琴名家雅集”的品牌每年開展演出,深受廣大觀眾喜愛。

20年,超過60萬人走進了音樂堂,有人從觀眾變為職業藝術家,有人從學生變成了帶孩子來看演出的家長。網友cheung留言道:“2006年還沒有智能手機,宣傳的渠道就是在報紙上登整版的廣告,我爸總拿著報紙去音樂堂現場選座購買。”網友梁有文寫道:“你們有一支優秀的工作團隊,為北京的劇場管理提供了很多可推廣、可複製的經驗。感謝你們多年來給觀眾組織豐富多彩的演出,你們舉辦的‘打開藝術之門’活動,是北京文化市場靚麗的名片”。“音樂堂像一個家,20年裡承載的不僅是一場場演出,更承載了很多故事和情感。”徐堅說。

- THE END -

快手、抖音賬號

近期熱門文章

你所不知道的巴黎聖母院和音樂的故事

《音樂週報》@你!快來說出你和《音樂週報》的故事…

音樂教師有哪些隱性負擔?| 爭鳴

足不出戶,跟世界排名前30音樂院校導師直接上課

北京合唱節5月開幕,音樂週報與北京音樂家協會邀全國合唱團晉京展演

訂閱2019年《音樂週報》,戳這裡!

快收藏!改革開放“40載·40歌”完整版來了

潮·湧 | 改革開放40年之“十大古典音樂事件”

民族管絃樂隊座位究竟怎麼排?

唱合唱,你的聲音“炸”嗎?

Q:想訂閱《音樂週報》?

A:請進入“音樂週報”微信公眾號,點擊下拉菜單“訂閱報紙”。

A:發這裡 [email protected]

Q:想合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