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琉球王朝的王室還有後裔嗎?

社會有點叫人無奈


琉球王國是曾經佔據琉球群島的國家。位於中國和日本之間,在明清時期臣服於中國和日本。到清朝末年,隨著清政府的衰落和軟弱以及日本的攫取,琉球的命運發生了根本的轉變。長時間以來都作為中國的藩屬國琉球王國的服飾和文化,保留著濃厚的漢文化的風格。明太祖在1392年曾經派遣福建地區善於造船,航海的36姓人家一句琉球,幫助琉球王國建造大船。

解決了琉球王國與外界溝通不便的現狀,並帶去了諸多的生產和生活技術,給琉球文明的發展帶來了巨大影響。之後,中原鼎革,琉球繼續向清朝稱臣,維繫著與中原王朝的友好關係。但從地圖上我們可以看到,琉球距離日本相較於中國更近,因此日本更容易在實際上控制琉球。琉球王國也一直懼怕著日本,因為明清兩朝堆琉球只存在通共要求,並沒有領土和佔領野心而日本恰恰相反。

在1609年日本九州島的三國曾經俘虜琉球國王,並逼迫其簽訂不平等條約,琉球國王被迫割讓土地,並向其稱臣。由此,琉球王國也成為日本番國的附屬國。在明治維新時期廢藩置縣之後,琉球王國在日本的宗主國成為日本的鹿兒島縣,這使得琉球國大為震動。日本當時通知琉球國王。琉球國體可以不變,暫時安然處之,但隨後大肆在外界宣揚琉球與日本同文同種。

大清皇帝是關外滿族,日本與琉球同源的說法。而當時的琉球國王並沒有認識到日本真實目的,反而非常慶幸自己結束了。一僕二主的局面。隨後,日本天皇發佈詔書,封琉球國王為琉球藩王。琉球國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但是日本強大的實力,敢怒不敢言。1873年,琉球王國的朝貢船在開往中國大陸的途中被颱風吹至臺灣被臺灣原住民所殺。日本巧妙地利用清政府與琉球之間的這場外交事件出兵臺灣,最終清政府被迫簽訂了中日北京專約。

清政府向日本賠款55萬兩白銀,並認同日本出兵臺灣是保民之舉,間接承認了日本對琉球的宗主權。琉球王國與中央政府的朝貢關係就此結束。此後,日本步步緊逼,琉球國王只能向清廷求救,但並沒有接到任何實質性的支持,最終被日本吞併。琉球國王被日本軟件期間,清政府也同日本就琉球問題展開多輪談判。

清政府建議將琉球一分為三,北北部歸日本,終不歸琉球南部歸中國,但被日本斷然拒絕。經過長時間的談判,雙方依舊沒有達成共識。琉球復國成為泡影。1945年日本二戰投降結束之後貴族階層被取消,原琉球國王的後代也被削去了侯爵身份。在1996年還曾被沖繩縣的政府授予那霸市名譽市民的榮譽稱號一直在日本生活。


世界史圖鑑


目前琉球王室的繼承者是第23代了,名叫尚衛,是琉球末代國王尚泰的直系玄孫。

尚衛1950年8月生,現在是那霸的榮譽市民(琉球王室當年被強迫遷往東京居住),2015年清明節期間,還帶著家族成員回琉球那霸市,按照古老的傳統,在琉球王室的玉陵前獻上了豬頭、雞鴨和甘蔗等祭品,並用仿古的燭臺和漆器等重現了當年的祭祀儀式。下圖為尚衛在舉行儀式。

尚衛有兩個女兒和一個兒子,但這個兒子據說只是養子,從他一個堂兄那過繼來的,以免他這一系斷支了。

而他兩個女兒,長女名叫尚真,次女信息不詳,不過不要緊,尚氏家族除了尚衛這個家長,最有名的就是這個尚真了。

尚真1981年生,取這個名字是為了紀念琉球歷史上最偉大的尚真王,尚真中文很好,高中和大學都在臺灣上的學,她也很愛中國文化,結婚時候曾到中國雲南、四川等地旅行,在政治上也反對美軍在琉球建立的軍事基地,要求美軍從琉球撤走。

在琉球,尚真一般自稱為“聞得大君”(大君是一種爵位和封號),她希望琉球能夠充分自治,並擁有自己的軍隊。

琉球末代國王尚泰倒也有個弟弟尚弼,不過其後代尚秀在二戰時戰死,這一支就絕嗣了。

琉球王國建國400多年(1429年至1879年),先後歷經19代國王,常年向中國清朝和日本的薩摩藩、江戶幕府朝貢。直至1879年被日本完全吞併,改為沖繩縣。

最近100多年,琉球人的日子可謂苦矣。

琉球限於島國體量,地小人少,面積不過3600平方公里,人口28萬(1879年數據),放在中國就是一個縣的體量,甚至不敵日本當時實力較強的薩摩藩,琉球對於清朝的朝貢是出於對中華文明的仰慕,是積極的,從官制到禮儀,從文化到服飾,源源不斷地吸收使用;而琉球對於薩摩藩的臣服,那完全是屬於被迫的,畢竟清朝距離琉球實在太過遙遠,這裡發生什麼大事,可能清廷要隔幾個月才會知道。

琉球被日本吞併前後,就一直在反抗,但都遭到了日本的殘酷鎮壓,但最終胳膊扭不過大腿,日本通過十多年的時間,一點一點、一步一步逐漸控制了琉球的內政外交、司法行政等一切權力,並最終迫使琉球王離開國土,遷入東京,正式將琉球亡國。

即使到了1896年,尚氏家族還有一些人來到大清國的總理衙門奏報,請求大清准予出兵收復琉球,但大清官員只能對他們表示同情,無能為力。下圖為尚泰王。

在無功而返後,這些人和其他一些隨同而來的琉球人士就陸續在中國各地定居下來,其中一位成員還留下來了淒涼的詩句:細雨弄花花千樹,落英繽紛卿自舞。誰道秋下一心愁,煙波林野意獨孤。

1900之後,琉球開始全面日本化,到了二戰,琉球人也一道被捲進了殘酷的戰火,在琉球戰役中,四分之一的琉球人死於非命,其中大多被日軍屠殺,這也是琉球人至今痛恨日本政府的主要因素之一。


雲中史記


琉球王室還有後裔,目前生活在日本東京

琉球王國是一個曾經位於中日之間的島國,在明清時期琉球相繼臣服於中國和日本的薩摩藩,到清朝末年時,隨著清帝國的衰落和日本的崛起,琉球的命運開始發生轉變。

毋庸置疑,在歷史上對琉球影響最大的國家就是中國,琉球的文化和服飾至今還保留著濃郁的明朝漢文化風格。(琉球漢家衣冠)

1392年,明太祖派遣福建地區善於造船航海的技術者三十六姓人家移居琉球,幫助琉球建造大船,解決琉球對外交往不便的現狀。這些人為琉球帶去了先進地生產生活技術,對琉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入清之後,琉球向清朝稱臣,繼續維繫著與中原王朝的關係。

不過雖然中國對琉球影響巨大,但中國距離琉球遙遠,而日本則地近琉球,對琉球的實際掌控力要大於中國。而琉球更加懼怕日本,因為明清兩朝對琉球的領土並沒有什麼貪念,但日本卻是實實在在的威脅到了琉球。

1609年,位於日本九州島西南的薩摩藩入侵琉球,琉球國王尚寧被擄至日本,被迫與薩摩藩《掟十五條》。根據此條約規定,琉球王國割奄美群島予薩摩,並向薩摩稱臣。此後,琉球一面向中國稱臣,一面向薩摩藩稱臣,可謂是一僕二主。

其實薩摩藩曾想直接吞併琉球,但是礙於當時的中日貿易,薩摩藩擔心明朝報復,於是放了琉球一馬。不過到了清朝末年,日本對琉球就沒那麼客氣了。

在戊辰戰爭之後,日本倒幕勢力推翻了江戶幕府,結束了諸藩割據的局面,日本開始向一個現代國家進行轉變。在完成統一之後,日本政府開始加快對琉球吞併的步伐。

1871年,明治政府推行廢藩置縣,琉球王國的宗主薩摩藩一夜間變成日本的鹿兒島縣,琉球國大為震動。

次年,日本正式向琉球政府通報薩摩藩改為鹿兒島縣,並宣佈豁免琉球拖欠薩摩的一切債務。日本使者對琉球國王尚泰表示“琉球國體可以不變”,以此暫時安撫尚泰。但同時又大肆宣揚琉球與日本同文同種,而大清皇帝是關外滿洲異族,非孔孟所許,暗示尚泰早日歸降。(琉球國王——尚泰)

不過琉球王尚泰並沒有聽出日本人的話外之音,他以為日本新政府放棄了對琉球的非分企圖,因此非常興慶。可就在日本使者離開後不久,日本政府則催促尚泰前往東京覲見明治天皇。而在尚泰覲見明治天皇之時,明治天皇突然宣佈了對尚泰的冊封詔書,封尚泰為琉球藩王。尚泰對於日本的行為非常震驚,但又攝於日本國威不敢發作,最後只得接受了冊封。

1873年,琉球朝貢船隻在前往中國的途中被風浪吹至臺灣,船上69人當中3人溺死,54人被臺灣原住民殺害,僅12人獲清軍營救送往福建,史稱“牡丹社事件”。

此事件原本是清國和琉球之間的意外事件,但日本卻瞅準時機,藉口琉球是日本藩屬,悍然出兵臺灣,最後迫使清帝國與日本簽訂《中日北京專約》,清廷向日本賠款55萬兩白銀,並認同日本出兵臺灣乃“保民之舉”,這直接等同於承認日本對琉球的主權。而日本則利用此事件強迫琉球斷絕了與清朝的朝貢關係,並出兵佔領琉球。

面對日本的步步緊逼,尚泰只有向清廷求救,但清政府並沒能給予尚泰任何實際地支援。1879年,日本政府正式宣佈在琉球“廢藩置縣”,在琉球設立沖繩縣,琉球王國滅亡。

此後尚泰及王族成員被掠至東京軟禁,但此時尚泰對清廷尚存希望,而清政府也與日本就琉球問題展開了多輪談判。

清廷的意見是將琉球一分為三,即奄美群島(北島)歸日本,沖繩群島(中島)歸琉球,先島群島(南島)歸中國,但此方案被日本斷然拒絕。隨後日本提出“兩分方案”,將先島群島割給中國,剩下的島嶼歸日本。作為回報,日本可獲得中國內地的通商權和片面最惠國待遇。

對於日本方案,清帝國原本是準備妥協接受的,北京的想法是先拿回南島讓琉球復國,以後的事情再慢慢談。但是正在東京的尚泰強烈反對這個方案,他表示南島貧瘠,無法立國,因此清廷最終拒絕了日本的提議。

到1882年,中日在琉球問題上舉行了最後一輪談判,但雙方還是未能達成共識。尚泰聞訊後,對復國完全失去了希望。

1885年,尚泰被封為侯爵,列入日本華族,徹底的歸順日本。1901年8月19日,尚泰於東京病逝,享年59歲。其長子尚典襲爵,入選日本貴族院。

尚典死後,其長子尚昌襲爵,尚昌甚至還來到過中國旅行。

尚昌死後,其長子尚裕襲爵。但是在1945年日本二戰投降後,貴族階層被取消,尚裕的侯爵身份也被消除。1996年,尚裕被沖繩縣政府授予那霸市名譽市民的稱號。

如今尚氏家族的族長是尚裕之子尚衛,目前尚衛經營者數家大型企業,在日本東京生活。

(尚衛,他是琉球末代國王尚泰的玄孫)


千佛山車神


琉球王室姓尚,分為兩代尚氏王朝。

第一代尚氏王朝建立者是原中山王尚巴志,正是他本人統一了整個琉球。

第二代尚氏王朝建立者叫尚圓。

末代琉球國王名叫尚泰,1879年被日本政府挾持到東京軟禁居住,1901年客死他鄉。

這兩代尚氏王朝都有後裔,有的居住在日本,有的仍然居住在琉球,居住在日本的大部分尚氏後裔已經改姓。

上世紀二十年代,日本京都帝國大學教授以研究為名,未經允許,從琉球的第一尚氏王朝取走一些遺骨帶回到日本。

就在幾天前,居住在日本的琉球第一尚氏王朝的後裔玉城毅、龜谷正子等五人聯合起來,以“無法祭祖”為名義向京都大學提起訴訟,要求其返還王室祖先遺骨。並索賠每人10萬日元,目前該訴訟正在進行之中。

末代琉球王尚泰的“王位”雖然已經不被日本政府承認,但其內部家族仍在傳承,現在的繼承人是尚泰的五世孫尚衛,他有一子二女,其中的兒子是同宗養子。女兒尚真取名自古代的尚真王,目前在媒體面前比較活躍。

尚真自幼喜歡中華文化,因此來到臺島求學,結婚的蜜月旅行是在中國度過的。

尚真反對美國駐軍,主張琉球自治,重建軍隊,自稱“聞得大君”。

《琉球新報》和沖繩銀行都是尚泰兒子尚順創辦,如今都比較有影響力。

尚順的兒子尚詮在沖繩開辦有一個桃原農園株式會社。

後裔尚弘子是琉球大學教授,也曾擔任過沖繩副知事。

後裔尚承在香港開辦有沖繩駐香港事務所。

2018年的三月份,尚泰的曾孫尚勇還以琉球尚氏龍淵會訪華團團長的身份來到中國,探訪了古代琉球國來使在大陸的足跡。

目前居住在琉球的王室後裔中,除了尚姓之外,還有王室旁系的“向”姓和“朝”姓存在。

另有說法,目前在我國的河南、福建等地,都有琉球王室尚氏後人繁衍生活。


歷來現實


開羅會議上,羅斯福兩次對蔣介石表示支持把琉球還給中國,但因為當時正值抗日戰爭進行時,所以蔣介石並未表態。羅斯福之所以說把琉球“歸還”給中國,是因為從明朝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開始,琉球就一直都是中國的藩屬國,到了公元1609年,日本薩摩藩入侵琉球逼迫琉球對其進貢,公元1875年日本又強迫日本停止了對清朝的朝貢,公元1879年,日本停止了與琉球的藩屬關係,並直接將琉球強行併入日本,設置沖繩縣。


上圖為琉球國王的漢文文獻

日本的這種入侵行為,當然遭到了琉球國的堅決抵抗,從琉球滅亡之後,就有大量琉球上層人物流亡到中國,向李鴻章、左宗棠等人上書,希望自己的宗主國能夠出來主持公道。而李鴻章便請求當時的美國總統格蘭特出面調停琉球的問題,格蘭特提出了“琉球三分方案”,即把琉球島在內的中部各個島嶼歸還給琉球,讓它復國;宮古遺蹟八重山以南的島嶼給中國;奄美大島等五個島嶼給日本。

1880年,清朝總理衙門大臣沈貴芬與日本代表簽署了《琉球條約》和《酌加條款》,琉球末代國王尚泰認為琉球中島過於貧瘠,不適合居住,但是清朝也沒有什麼話語權啊,於是琉球士族林世功便在總理衙門前自殺殉國了。

甲午戰爭之後,琉球國與臺灣、澎湖列島一起都被日本侵佔。1901年,琉球末代國王尚泰死於日本東京。

尚泰在位期間曾封兒子尚典為琉球國世子(即儲君),琉球王國之後尚典被日本封為侯爵,當選貴族院議員,他在1920年去世。

尚典的長子名尚昌,1923年在中國旅行時患病,同年在東京病逝。尚昌的長子名尚裕,曾經是日本的海軍大尉,1996年去世。他的兒子名尚衛,出生於1950年,是琉球第二尚氏第二十三代直系後裔,也是尚氏家族的首領,古琉球王國首都那霸市的榮譽市民。


國史通論


  1847年(清宣宗道光27年;日本弘化4年),最後一位琉球國王尚泰繼位。

  1879年3月30日,日本兼併琉球王朝,琉球國滅亡。大部份國土改設為沖繩縣,北部諸島則劃入鹿兒島縣。末代國王尚泰及兒子尚典被日本強制移居到東京居住,並於1901年病逝。

  那麼琉球王朝的王室是否還有後裔流傳至今呢?

  琉球尚氏王朝末代國王尚泰育有七子十女,尚泰去世後,由長子中城王子尚典繼承,再經尚昌、尚裕兩傳,終於傳到第二十三代尚衛手上。

  尚衛,1950年8月生,現為那霸榮譽市民。1987年中國宗教界人士趙樸初先生訪問琉球時,其陪同人員正是從東京趕來的尚衛。尚衛有兩女,外界說他還有一個兒子,其實只是養子,大概是他堂兄的孩子。

  尚衛長女叫尚真,1981年生,其實她本不叫這名,據說是為了紀念琉球歷史上最偉大的尚真王而特意改名的。尚真中文非常好,高中在臺灣一名校就讀,畢業後又在臺灣一所大學的醫學系繼續學習,並擔任過學校某社社長。

  尚真十分熱愛中華文化,並致力於中華文化的復興。幾年前與九條家出家的禪師良美結婚,新婚期間還到雲南、四川和西藏旅行。

  尚真在對美關係上,反對美國在琉球建立軍事基地,要求其撤走。對華關係上認同中華民國,主張積極拓展臺灣的外交空間。在琉球,尚真自稱“聞得大君”,並認為琉球應當自治,還應保有自己的軍隊。

  尚泰之弟尚弼(今歸仁朝敷)也是琉球一大家族,可惜其後代今歸仁朝秀在1945年戰死,此家宣告絕家,要不趙老當年在琉球時也會到他家參訪。不過今歸仁家的一支在琉球滅國時前來中國請願,1997年出版的《臺江區志》有這樣一段記載,“光緒二十二年夏間,寓居水部琉球館(即柔遠驛)之琉球遺民尚某,前往北京呈請總理衙門代奏,准予出兵收復琉球。”此處所說的尚某應當就是當年到中國的尚氏成員。這些尚氏後代,以及隨同來的一些琉球人士主要居住在現今京津、山東和福建一帶,當年的一位尚氏成員還留有“細雨弄花花千樹,落英繽紛卿自舞。誰道秋下一心愁,煙波林野意獨孤。”等詩作。

  本文的寫作參考了九條君和東山君的文章,在此表示感謝。

  尚泰長子家系

  第一代:尚 典(1864.9.2-1920.9.20)

  第二代:尚 昌(1888.9.11-1923.6)

  第三代:尚 裕(1918.9.18-1996.8.30)

  第四代:尚 衛(1950.8生)

  尚泰之弟尚弼家系

  今歸仁朝敷——今歸仁朝和——今歸仁朝英——今歸仁朝秀

  今歸仁朝秀 1930年2月生,1943年7月繼承家業,1945年5月戰死。

  琉球國 最初是指歷史上在琉球群島建立的山南(又稱南山)、中山、山北三個國家的對外統稱,後來指統一的琉球國(1429年至1879年)。琉球國的地理位置在中國臺灣省和日本之間,曾經向中國的明、清兩代和日本的薩摩藩、江戶幕府朝貢。琉球國多次遭受日本的入侵,1609年,薩摩藩入侵併在一個時期內控制琉球國北部,此時的琉球國仍然對中國朝貢。琉球國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以東北亞和東南亞貿易的中轉站著稱,貿易發達,號稱“萬國津樑”。1879年3月30日,日本兼併琉球王朝,琉球國滅亡。大部份國土改設為沖繩縣,北部諸島則劃入鹿兒島縣。

  以上作者雨霖參考

  今天環球時報報道:琉球王朝後裔狀告日本京都大學,要求返還被挖走的祖先遺骨

  文章附錄如下:

  琉球王國宮殿

  據日本《朝日新聞》報道,日本京都大學(原名為京都帝國大)的人類學家在1929年以研究目的,從沖繩縣今歸仁村的墓穴裡帶走了至少26人的遺骨。對此,5位琉球王朝的後裔提起訴訟,要求京都大學返還遺骨。這一訴訟將在12月4日由京都地方法院審理。

  原告律師團表示:“琉球民族要求返還遺骨的訴訟在日本尚屬首次。”

  沖繩琉球文化活動

  埋葬遺骨的墓穴是91年被指定為日本文化遺產的“百按司墓”。據今歸仁村教委介紹,這座墓中埋葬的是與1406至1469年統治沖繩的王朝“第1尚氏”有關的人員。1929年,京都大學的副教授金関丈夫調查了遺骨的特徵,並以尋找日本人的根源為由,將這些遺骨帶了回去。目前26人的遺骨被保存在了京都大學綜合博物館內。

  報道指出,雖然金関丈夫得到了當時警察和官員的許可,但是他並沒有經過當地居民的同意便帶走了遺骨。於是原告以此為由向被告方京都大學提出,要求返還遺骨和賠償原告每人10萬日元。原告方自去年春天之後便向京都大學詢問了遺骸保管的情況,並要求返還,但京都大學卻回應說:“無法滿足其要求”。

  百按司墓

  松島教授表示:“對於琉球人而言,遺骸就代表了死者的靈魂。為了守護其信仰,有必要將遺骨返還”。京都大學宣傳部表示:“針對訴訟我們不會發表評論。雖然校方正在對收藏品依次進行調查,但距離掌握正確的信息還需要一段時間,我們很難回覆單獨的詢問。”


鑫鑫小屁孩愛看電影


萬國津樑今無存

琉球王朝存在的時間並不是很長,從1429年到1879年,剛好450年整。

最開始,琉球群島有山南、中山、山北三個小國,1429年,中山國的尚巴志統一了三山,創建了琉球王朝,成為琉球王朝的初代國王。

琉球王朝的王室,經歷過一次大的內亂,導致王權變更

。也因此,以1469年為時間線,被劃分為兩個歷史時期——

從第1代國王尚巴志至第7代國王尚徳,歷代國王都是世襲,被稱作“第一尚氏”

1469年,第7代國王尚德被殺,宮中的“御鎖側官”(可以理解為宮中的首席財務官)內間金丸成功上位。

他雖然以反叛的方式幹掉了國王,但接下來順理成章轉正的方式也是讓人服氣的:首先,他改名為尚圓,然後,他未經死去國王的同意(當然老國王一命嗚呼入了土,根本也沒法同意,只能吐血地下接受),認他為爹。

過了兩年,他以世子的身份,寫了一封“父喪信“呈給明朝朝廷。第二年,明朝派使者前去正式冊封尚圓為王,這之後,便是“第二尚氏”時期。

“第二尚氏王朝”持續的時間並不是很長,德川幕府崛起後,派兵侵襲朝鮮和琉球,迫使琉球歸薩摩藩直轄,但在外交關係上,又繼續默認它和中國的封貢關係。就這樣,琉球在日本和中國的夾縫中左右逢源,一國兩屬,勉力維持著王朝的存在。

直到1879年,晚清政府大勢已去,保護無能,日本強行出兵,廢藩置縣,強令第二尚氏王朝第19代國王尚泰移居東京,封為侯爵。琉球王國,這個被稱作“萬國津樑”的王朝,就此宣告滅亡。

王室後人今何在

儘管琉球王國滅亡了,但琉球人並沒有從此安於日本的統治,而是開始了艱苦卓絕的復國運動。

從1879年到1885年間,清政府與日本政府展開了多輪交涉和對談。但1885年,甲午戰爭失敗之後,中國在這個問題上也徹底失去了發言權。

1901年,尚泰在東京去世,琉球王朝就此煙消雲散了。

但尚泰一生,育有七子十女,尚泰去世後,其爵位由末代王子尚典繼承。

1920年,尚典去世,長子尚昌繼承了其爵位。

但尚昌非常短命,1923年,爵位由他的長子尚裕

繼承。

1947年,根據日本修訂的憲法,所有“華族”的爵位都被剝奪,尚裕在日本成為普通的平民。

尚裕死後,第二十三代是他的兒子尚衛。當然,這時的二十三代,既不是國王,連爵位也沒有了,只能說是尚氏家族首領,在這個不能遺忘祖上榮光的家族內,享有大家的尊重與一些話語權。

尚衛有兩個女兒和一個養子。其中比較知名的是長女

尚真,這個名字是特意改的,為了紀念琉球歷史上最偉大的尚真王。在琉球,她自稱“聞得大君”。這個傳統稱謂,代表主持傳統祭祀儀式的高級神女,大概是其王族輝煌歷史的最後遺存。


飲水君


就王朝更迭來說,血雨腥風基本上是常態,而首當其衝的就是前朝或者說前代當權得勢群體的安置問題,當然說安置是為除了殺戮這種方式留下其他的可能。不可否認,大部分情況下亡國之君的待遇都不好,極端情況下就是被屠戮殆盡,一了百了。(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而且這種“極端”其實並不極端,在大多時候基本上就是一種常態,比如說篡魏政權西晉,就是曹操家族辛辛苦苦打天下,後來被司馬懿家族摘果子吃的西晉,等到五華亂華的時候,司馬懿家族的的大人小孩,男女老少,基本上就快絕種了。

這是一種對待先朝或者說先代的辦法,還有一種,就是監視居住,或者說把亡國遺民聚集到一個地方,一方面方便治理,謹防作亂,最重要的是謹防造反覆國,比如說商遺民,在西周建立以後把商遺民整體從殷都遷到宋地!


而且商朝的貴族在身份地位上也是非常高的,這裡說了兩種不同的王朝更迭王室的待遇問題,一個被血腥屠殺,另一個則得到了基本的禮遇,要說到這琉球王國,在明清時期那就是中國的鐵桿追隨者,是中華文化的仰慕者和追隨者。

到了一八四七年,也就是琉球王國最後一位國王尚泰繼位,再到一八七九年日本強制吞併琉球王國,期間琉球王國百般示好清王朝,但清王朝自顧不暇,更怕引火上身,因此不但沒有采取措施拉琉球王國一把,反而是極力撇清與琉球王國的關係。

雖然琉球王室對於日本吞併的事實並不認可,但日本卻並沒有趕盡殺絕,而是把琉球王室遷移到日本的各個地方,其中皇帝尚泰被請到東京定居,一直活到了1901年,就這些前代皇室來說,基本上不死還能保持一定的榮華富貴,因此,在生育後代方面也比普通人要輕鬆的多,自然不可能絕戶了!


歷史三日談


當然還有,而且可能還為數不少。琉球覆滅後,其王室被日本人接到東京居住,享有爵位且並沒有絕嗣,不過琉球王室早已與和族無異。僅僅嫡脈一支,末代琉球王尚泰就有七個兒子與十個女兒(尚泰親弟絕嗣)。尚氏王室一脈傳承至今,如今的尚氏家長叫做尚衛,尚衛也是有子嗣的。

原本在琉球群島,有山南、中山與山北三個王國,1429年形成完整的琉球王國。由於琉球地理位置特殊,貿易非常發達,也就被稱作了“萬國津樑”。


也正是從1429年開始,琉球歷代君王都接受中原冊封,1430年明宣宗朱瞻基正式賜琉球王姓尚氏。崇禎殉國以後,琉球仍舊奉南明為正朔,直到滿洲入關。17世紀後琉球被日本西南強藩薩摩入侵,被迫同時向中原與日本朝貢。

日本明治維新時代,確立了大規模擴張的策略,除了尚處荒蠻的蝦夷(北海道)之外,近在咫尺的朝鮮王朝與琉球王國首當其衝。與吞併半島耗費諸多心思不同的是,日本吞併琉球幾乎是沒有受到什麼阻礙。


從1872年日本突然擅自去除琉球王國賀表中的國號開始,到1879年琉球被日本廢藩置縣,日本幾乎是想怎麼樣就怎麼樣。剛開始,還顧及到琉球的宗主清朝,然而“牡丹社事件”後日本開始明目張膽,尤其琉球王室派人前去清廷哭訴都沒有回應,讓日本“琉球處分”進行的非常順利。

1879年最後一位琉球王尚泰與眾多王室前往東京居住生活,直到1901年去世。不過與幾乎被日本斷絕香火的李朝王室不同,琉球王室還算幸運,王位被廢以後降為侯爵。


當時琉球王室被日本強行移居到東京的時候,王室成員仍舊有近百人,除了尚泰,還有他的叔父、弟弟、堂弟等宗親。琉球雖滅,但琉球王室在日本生活得還不算太差,比如尚泰本身,其眾多後宮仍舊得以保留,甚至比當時的明治天皇還要多。明治天皇一生6個兒子9個女兒,琉球王尚泰卻有7個兒子10個女兒。除了尚泰這支嫡脈,還有其他王室旁支,繁衍至今。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澹奕認為,南唐後主李煜的名句用來形容琉球再合適不過。雖然琉球的王宮仍在,琉球王室的後裔仍在,甚至當年中原冊封琉球賜予的“守禮之邦”的匾額還在。但諷刺的是,琉球守禮門被印上的日元,琉球王宮成為了日本世界文化遺產,琉球王室也幾乎湮沒在大和族之中。


澹奕


在《再議琉球》一文中,曾經研究和記錄了琉球人民的獨立運動,以及琉球文化和其歷史,琉球終究是成為了中國的永遠之痛。

大約從明朝時期開始,大量東南沿海的移民來到了琉球群島,同原住民一起生活,並且開始了世代定居於此。

明朝時期的琉球靠著中間的往來貿易,逐漸開始富甲一方,且一直是臣服於當時的明朝,每年保持著進貢,是一種藩屬關係。

明朝中後期的海禁政策,使得琉球轉而開始了同葡萄牙人打交道。

此時的琉球被記錄到西方的記載中,也是以大明王朝的一部分的身份出現,當時琉球靠著貿易和捕魚,一度富足不已,然而琉球國實力有限,至此一直被日本強盜所窺覷。

但是當時的日本畏懼於明朝,且當時日本實力不濟,內亂尚未徹底平息,在日本幕府統治時期,琉球被迫向薩摩藩稱臣,花錢消災。

滿清入關之後,琉球一直隨著在臺灣的鄭成功一起反對著滿清,一直不願意向其稱臣,大明滅亡時,琉球國王率領子民,面朝大陸方向跪拜,且和朝鮮一樣,不願意廢除大明年號。

隨著鄭家勢力在臺灣的覆滅,琉球不得已向清朝稱臣,至此依舊是保持著朝貢關係。

不過隨著清朝海禁的越來越嚴苛,同琉球的聯繫也逐漸淡化,但是琉球人依舊是認可自己是中國人的後代,依舊是保持著藩屬關係。

清末,隨著列強入侵,清政府東南海防自顧不暇,琉球雖然此時依舊是貿易橋樑,但是卻陷入了非常尷尬的境地,列強將琉球視為其貿易的中轉站,視為清朝的勢力範圍,一直沒有實行佔領制度。

琉球發生糾紛事件,列強同樣是找清政府的麻煩,而清政府卻硬是忙著發一封國書,撇清楚了這一層關係。

1874年日本替琉球出頭,派出軍艦攻打臺灣,稱臺灣對日本公民有野蠻行為,其實就是拒絕了琉球漁民上岸避風浪的請求。日本此舉很明顯,就是要代表琉球。

清政府對此毫無作為,至此日本利用文獻記載上的語法錯誤,以及篡改了一些史實,將琉球變為了日本的藩屬國。

1879年日本正式吞併了琉球,此時琉球國王尚泰還發國書向清朝求救,清朝沒有給予理睬,日本正式將琉球設為沖繩縣,並且派遣軍隊駐守,同時採取日化教育。

二戰末期,美國曾經同中國商討過琉球歸屬,當時負責談判的蔣介石答應了琉球託管的建議,此舉為後來的琉球歸屬問題埋下了巨大隱患。

1970年,美國正式將琉球“歸還”給日本,至此琉球人民開始了獨立鬥爭,但是在同化過程中,這種聲音越來越小。

琉球王室至今存在,而且是在日本東京,因為尚泰作為亡國之君,被軟禁在了日本東京,整個王室幾乎都被日本拆分,流落在日本各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