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6 巴黎聖母院:世界文明的一根血管消失於熊熊火焰之中

“建築是石頭製作的書本。印刷術的產生將毀滅建築。”

大作家雨果在29歲的時候這樣寫道。未曾料到,幾將巴黎聖母院毀滅掉的並不是印刷術,而是一場熊熊的烈火。位於法國首都的巴黎聖母院15日傍晚發生大火,造成巴黎聖母院塔尖倒塌,建築損毀嚴重。

根據報道,在巴黎聖母院附近,數百人跪在地上禱告,有人在啜泣,有人眼含淚花。巴黎市民尼古拉說:“今天是所有巴黎人傷心的一天,我們祈禱巴黎聖母院大火儘早熄滅。”法國總統馬克龍和總理菲利普事發後趕到現場。馬克龍表示,巴黎聖母院發生大火,“整個國家都感到心情沉痛”。德國總理默克爾在社交媒體上說:“巴黎聖母院著火令人悲痛,它是法國和歐洲文化的象徵。”

巴黎聖母院:世界文明的一根血管消失於熊熊火焰之中 | 悲乎

巴黎聖母院:世界文明的一根血管消失於熊熊火焰之中 | 悲乎

眾所周知,巴黎聖母院是哥特式建築,位於巴黎市中心塞納河畔,始建於1163年,於1345年完工。作為巴黎最具代表性的古蹟之一,巴黎聖母院因法國作家雨果的同名小說而聞名於世,每年吸引遊客大約1300萬人次。

而雨果的《巴黎聖母院》長篇經典小說,同樣聞名於世。雨果的《巴黎聖母院》浩繁的篇幅中有極大的部分,是在抒發雨果個人對建築的愛好,對古代文明——希臘——的景仰。雨果的鵝毛筆撫觸過巴黎佈滿皺紋的灰色肌膚,河灘廣場,聖母堂,前廣場,鐘樓,乞丐的奇蹟宮廷。這是路易十一的巴黎。雨果曾不只一次的這樣說:“我們如今所見的某地,當初是如此這般的……”

巴黎聖母院:世界文明的一根血管消失於熊熊火焰之中 | 悲乎

正如豆瓣上的一位網友作者張佳瑋這樣寫道:雨果所描繪過的1482年的巴黎聖母院在近四百年後已然朱顏凋零,而巴黎——經歷了1789年、1793年、1799年、1815年之後,又加上了1830年、1848年。塞納河、左岸和聖母院,多麼美麗的詞彙,但驟雨和白蟻一般的時間,使小說家筆下的巴黎——就像舒伯特們曲中的維也納一樣——不斷的變遷。必須有一些東西用來記載巴黎。大地不會用語言回憶起曾經樹立在它身上的那些樓宇、花園、橋樑和寺廟,而文明,再一次失傳了某一根血管。

是的,如今隨著巴黎聖母院的被燒燬,“文明,再一次失傳了某一根血管。”

巴黎聖母院:世界文明的一根血管消失於熊熊火焰之中 | 悲乎

雨果曾在《巴黎聖母院》的序言裡說,數年前,他在參觀她時,在一座尖頂鐘樓的陰暗角落裡,發現牆上手刻的字:ANARKH。這幾個大寫的希臘字母,歷經歲月侵蝕,黑黝黝的,深深嵌進石頭,這些難以描狀的符號,尤其所蘊藏的宿命和悲慘的意義,深深震撼了他的心靈。他左思右想,這苦難的靈魂是誰,非把這罪惡的烙印,或者說這災難的烙印留在這古老教堂的額頭上不可,否則就不肯離開塵世。參觀完以後,那面牆壁經過了粉刷和刮磨,刻在聖母院陰暗鐘樓上的神秘字跡也就隨之泯滅了,如今已蕩然無存,其催人淚下所概括的那段不為人知的命運,也煙消雲散了。在牆上寫下字的人,連同字,都從人間消失了。那時候聖母院前有露天的咖啡館,他在那兒喝功夫咖啡,口味濃重,一直坐到夕陽落盡,看晚霞的色彩在聖母院白色的石牆上均勻塗抹。我想象著當年的雨果,究竟是懷著一種怎樣的看不見的心境,日夜徘徊在聖母院前牆巨大的陰影下面,聽著鐘樓傳來的悠悠鐘聲,輕輕撫摸那一塊快被歲月雕刻上命運的石頭,鐘樓上神秘的文字情不自禁地跳入腦海,他心裡緩緩升起一股崇高而痛楚的情愫,開始構思一個波瀾壯闊的故事。

“香榭麗舍大道上的櫥窗,五光十色,傳達著來自世界最前沿的時尚理念,但它不是巴黎;靜靜流淌的塞納河,無言目睹歷史的變遷,它也不是巴黎;大大小小,遍佈街頭的咖啡屋,清香中帶著法國式的閒適、溫馨與浪漫,它亦不是巴黎。巴黎,是聖母院不朽的鐘聲。”一位網友作者黎盼這樣寫道。

如此難忘的夜晚,巴黎聖母院最後用鐘聲為人們送行,似乎冥冥中一切早已註定。只不過,以後或許再也沒有這樣的鐘聲。火焰吞沒了文明。世界上的重要的一根文明的血管從此消失。何等悲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