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明代奇人王陽明到底有多牛?

微斯


華夏曆史上有三個人用兵最強:毛主席、諸葛亮、王陽明。

歷史上誰可以做到,立功、立言、立德,只有:孔子、王陽明和半個曾國藩。

幾百年來誰能把學識表現的最完美,那麼只有兩個人:王陽明、曾國藩。

1905年,被日本稱為軍神的東鄉平八郎,大勝俄國艦隊,日本天皇為他舉辦慶功宴時,只見東鄉平八郎掛著一個腰牌,上面寫著:一生俯首拜陽明。

1917,24歲的毛主席在看完王陽明的心學後,感慨萬千,寫下了《心之力》,他的老師在看完這篇文章後驚歎其文章的氣魄,在原來的100基礎上又加上5分。

與此同年,一名叫“蔣志清”的男子,深思看陽明格言,突然頓悟,全身一震。遂將“志清”改名為“中正”。而“中正”一詞正是出自王陽明心學中的“大中至正”。

王陽明何許人也,為何讓歷史上眾多名人對他的心學趨之若鶩?

王守仁,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省寧波餘姚人士。因曾住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世人稱之陽明先生。

王陽明精通儒學、道學、佛學,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及軍事家。

1472年,浙江餘姚的一個書香門第家庭出生了一個孩子,叫王雲。王雲聰明伶俐,但四歲還不會說話。有天,他在外玩耍是碰到一個和尚,和尚摸了他的頭後,嘆道:“好個孩兒,可惜道破”,王雲父親知道這事後,琢磨了一下,便將他的名字改成:王守仁。神奇的是,改了名字後的王守仁,沒過多久就會開開口說話了。

12歲時,在課堂上,王陽明問教書先生:“人生何謂第一等事?”先生回答:“像你父親一樣登科及第。”王陽明道:“恐怕這不是我想要的。”先生反問:“那你覺得什麼才是人生第一等事?”王陽明說:“做聖賢!”王陽明父親聽到此後後拍案而起道:“狂妄至極。”

15歲那邊,王陽明隨他父親去了關外,領略了草原和大漠的風光,回家後把自己關在屋裡。過了幾天,他拿著奏疏對他父親說:“我已經寫好了平安策,你轉交給皇上,我願意出關,征討韃靼”王華聽後直接把奏疏一扔:“無知之極,狂妄之極。”

王華覺得自己的兒子有點走火入魔,便想著給他娶妻改改性子,就讓他去江西結婚。結果王陽明結婚前一天閒逛,碰到一個道士,聊著起勁把結婚的事給忘了,這件事傳遍了整個南昌,民眾驚呼:“真乃一異人也。”

1489年,王陽明待著妻子回老家,路過廣信時便去拜訪理學家婁諒:“如何才能成為聖賢?”婁諒道:“朱聖人書中自有答案。”

朱熹作為孔子的第二個聖人,他的思想在那個年代被視為“天下真理”,於是王陽明便埋頭苦讀朱熹的《四書集註》。朱熹一生所追求的東西叫做“道”,洞悉天下萬物,瞭解世間一切規律總和,“格物自知”,就是不停的琢磨事物,與其親密接觸,日久天長就能明白其中包含的“理”。

21歲那年,王陽明讀完聖人著作後,便邀請朋友在家裡“格竹”,希望通過竹子能參悟世間萬物的規律。在格了七天七夜後他和他得朋友全都暈倒了。醒來後的王陽明對聖人的學說,頭一次產生了懷疑。這也是歷史上著名的典故“守仁格竹”。

有一次,他去杭州虎跑寺遊玩時,見到以僧人打坐,聽聞他已三年不視不言。王陽明對和尚大喝一生道:“你終日坐在這裡,說著什麼看著什麼?”,不知是什麼觸動了和尚,竟然睜開眼“啊呀”了一聲。王陽明盯著他問:“家裡可還有人?”和尚答道:“還有老母親”,王陽明問:“想她嗎?”,和尚良久後滿臉羞愧地說:“怎能不想啊。”。

這次的對話,讓王陽明陷入的深思,朱熹把時間萬物分成兩分,一份是“理”,一份是“欲”。他認為“理”存在於世界萬物中,但理的最大的敵人就是欲,所以想要存“天理”,就必須去“人慾”。而王陽明覺得朱聖人的學說有誤,他認為人的慾望是永遠存在於天地間,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泯滅,所以朱聖人的學說不符合人性。


這兩件事對王陽明的打擊很大,讓他對做聖賢的想法慢慢的破滅。從此以後他只沉迷於五件事:“任俠、騎射、詞章、神仙、佛學。”

1499年,28歲的王陽明考中進士,當上了刑部雲南一個正六品的官。在官場歲月裡,他因得罪太監劉瑾,被貶去貴州龍場當驛丞,在一次躲過劉瑾的追殺後。王陽明無路可去,只能棲息在山東。從此後對功名利祿不再追求,自己鑿了一副石槨,有一心等死。

某一天夜裡,一聲大笑傳出山洞,隨後王陽明狂奔而出,大叫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龍場悟道”。

王陽明悟得“道”,就是我們每個人的“本心”,既我們各種各樣的生命活動,如感知外物、分辨善惡、判斷推理。王聖人說“道”本就在我們心中,不必刻意的去追求生命,“吾心即是道”,就是聖人之道。

從此一門偉大的哲學“心學”就此誕生。

王陽明“心學”的偉大我想很多人都想不到,在經過明清兩代後傳到了日本。而更令人想不到的是,日本的崛起跟心學息息相關。日本能夠於歐美分庭抗禮得益於明治維新,而明治維新的重要推手竟然是王陽明的心學。

章太炎說:“日本維新,亦由王學為其先導。”

梁啟超說:“日本維新之治,心學之為用也”

蔣介石說:“華夏於日本的差距就在於一個王陽明。”

王陽明的心學對日本的影響之深,竟成為日本戰後迅速崛起的神器。日本的稻盛和夫、三菱集團的創始人巖崎彌太郎、國立銀行創始人澀澤榮一、早稻田創始人、日本首相大隈重信等,數不盡的日本的政治家、企業家皆對王陽明的心學奉若神明。


某一天,王陽明和朋友遊玩,朋友指著岩石上的一朵花問:“你說天下一切都在人的心中,但這花開花落,與我何關?”

王陽明答道:“你未看此花時,此花於你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皆在你心中,如此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王陽明厲害之處,不管在哲學上、思想上還是軍事上。他在指揮戰鬥時,從不安常理出牌,他的原則就是不管用什麼方法,能打倒敵人就行。與他對戰的敵人,最是苦不堪言。

王陽明的一生,立功、立德、立言,執行“知行合一”,聖人的一切舉止皆是我後人的楷模,他的“心學”影響的不止是華夏百姓,更是波及到世界各地。

這才是他厲害、偉大的地方


大國布衣


說實話,昨天跟媳婦才討論過王陽明,今天就看到了這個問題。

其實對於王陽明,大家回答的都是生平,為什麼牛。而我是深有體會,況且還連皮毛都沒看完。

只能這樣說,人生初遇王陽明的時候,是個巧合。那時候父親送給了我一本書--《活法》稻盛和夫。

年輕的我是真不喜歡看書,也不愛學習,這本書至今正文也就看了十頁左右,陪著我從中原到深圳,到上海,到鄭州。。。。大約也有十年了。但十年,也就看了十頁。

送書的契機很巧妙,那時候我多人生很迷茫,甚至有些惶恐,連與人溝通都很困難,大腦不斷選擇應該說那句話才能讓別人有個好印象,在選擇過程中就死機了,乾脆沒話了。而且對於人生目標,價值觀完全沒有想法,一片空白。於是就有了這本《活法》。

我是個很好奇的人,稻盛和夫在書的開頭一直在追捧“陽明學說”,篇幅還不小,我就轉而去查陽明學說,查王陽明,大致了看了看簡介,就看到了“天道即人心”,這五個字。當時只感覺到很震撼,僅僅五個字,似乎對於我,需要想很久才能看清內容。

隨後我就嘗試在生活中利用這五個字,只能說很神奇。在遇到事、人的時候,當大腦再次選擇各種話語,各種對錯的時候,我會問問我自己,這件事正確的選擇是什麼。

後來仔細想想,很多為難的選擇,並不是因為事情複雜,而是在我們內心有太多的自私、情感、利益來左右,矇住了內心的雙眼,其實任何事的答案一直就在我們心中,只是你不想看見他。人之初,性本善,你的內心永遠不會對你說謊話。這也是天道永遠不變,因為內心永遠不變。而在這個基礎上,我一直認為“事無對錯,對錯在人”。每件事情的對錯,在本質上沒有區別,而之所以有對錯,是因為影響了人的利益,才回去評判。

陽明學說在人生上給了我最重要的指引,還僅僅是十頁書。最近幾天打算重新研究一遍。

——————————————

我是郭主任,一個和藹可親喜歡談天說地,坐在衚衕口的躺椅上喝茶聊天的年輕人。


貧嘴郭主任


王陽明有2個非常牛地方,是前人、後人都無法比擬的。

1、文人之身,領兵作戰,用時43天,以1.5萬人馬滅掉20萬人的造反王爺

自古以來,領兵作戰打勝仗的多了去了,曾國藩就是超牛的一個人。乍一看,王陽明比不了曾國藩,帶的兵不如人家多,打的仗也不如人家厲害。

但曾國藩打仗是打“呆”仗,到了一地方,先挖壕溝、紮營寨,步步為營,打一場仗能打2年。而且兵力上至少沒有太大差距,10萬對10萬,或者5萬對10萬。

但王陽明不是,王大師不僅超級神速,僅僅用43天就平掉了一場可能“滅國”的王爺造反。而且,在兵力上更是1.5萬對20萬,差距是1:13。這速度、效率、兵力差距在歷史上也是沒誰了。就衝這點,王陽明在不僅在明代是奇人,在古代更是能留下一筆的人。

2、王陽明獨創“心學”,門生遍佈天下

自古以來,能算的上是一個學派的,基本是都是很厲害的人,比如孔孟的儒家、墨子的墨家、法家、縱橫家等等,都是一個學派。

但自從先秦百家爭鳴以後,基本上就沒什麼人開山立派了,頂多就是宋朝的程朱理學。所以,朱熹、程頤才是一代大師。

但王陽明也是大師,明代在學術圈裡能算的上的也就王陽明瞭,一人開創了“心學”。所以,有人稱王陽明為“明朝一哥”,這稱呼不是白來的,王陽明的確夠的上這個稱呼。他的門生更是遍佈天下,上到王爺、一品大員,下到普通老百姓,更是數不勝數。

所以,不管是論“文治”,還是論“武功”,王陽明都是明代的超級牛人。哥表示,很佩服王陽明!

我是千城,就是那個要讀完1000本書、走過1000座城的男人。

歡迎留言說出你的想法。公眾號:千城撩書。一起打開新的世界!

在下千城


王陽明在應該說很牛,但是沒有那麼神話,是他的理論體系比較牛。

有一天一個僧人看見一群小孩子在玩,其中一個孩子坐在邊上不說話,就徑直走到他面前,孩子不會說話,僧人嘆了口氣說的意思是這孩子可惜了,洩漏了天機,這個孩子就是王陽明,到5歲還不會說話,他的父親後來聽說後發現是孩子的名字起的出了問題,因為王陽明出身前,他母親做了個胎夢,夢見有祥雲,所以給他起了個雲字,誰知道洩露天機導致他到如今都開不了口說話,像啞巴一樣,沒想到僧人一句話,點醒了他家人,給他改了名字,就是後來的王陽明。

後來他父親考中了狀元,他卻非常聰明基本上是出口成章,他的老師問他將來想和他父親一樣考狀元嗎?他說沒有意思,狀元太多,我要做千古留名的聖人,像孔夫子一樣。他的老師很生氣,覺得這個孩子太不著調,就辭去了老師的工作,他父親沒辦法只好到哪裡做官就代著他,自己教他學問。

後來他為了成為聖人拜訪了高人,高人讓他先學聖人的理論再看能否超越,他對大儒朱熹的理論提出疑問,閉關悟道,提出了自己的知行合一理論,並且在實踐中也非常有建樹。

他之後更是有打贏日俄戰爭的日本將領推崇他的理論,說一生只服王陽明,他也是用王陽明的理論打贏了對俄戰爭,到了近代他的理論更是被毛主席,蔣介石所推崇,個人覺得毛選當中的一些理論就有王陽明的影子,毛選可以說是近代唯一的一本奇書,現在不光我們國家還有其他國家都在研究毛選,可以說依託毛選中的思想建立了新中國,你可以想象國共兩黨的最高領導人都推崇的高人有多牛逼了。



紫玄修行


“一生低首拜陽明”。這是王陽明的忠實粉絲日本“軍神”東鄉平八郎說的。

歷史學界有一種比較有趣的說法,那就是說中國歷史上有兩個半聖人。

第一位聖人,是孔子;第二位聖人,就是明朝牛人王陽明;另外的“半個聖人”指的是晚清名臣曾國藩。

王陽明,絕對是真正實現“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聖人,牛人,那麼,他究竟牛在哪裡呢?

出生就很牛!

王陽明出身於浙江餘姚一個顯赫的家庭,父親王華是當朝狀元,官至南京吏部尚書。,所以王陽明不但家世非常好好,遺傳基因也是槓槓滴!

王陽明母親懷孕十四個月才分娩,在他誕生之前,他的祖母夢見天神衣緋玉,雲中鼓吹,抱一赤子,從天而降,祖父遂為他取名為“雲”,並給他居住的地方起名為“瑞雲樓”。

王守仁5歲仍不會說話,但已默記祖父所讀過的書。有一高僧過其家,摸著他的頭說“好個孩兒,可惜道破。”他祖父聽後終於恍然大悟,於是根據《論語·衛靈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為他改名為“守仁”,隨後他就開口說話了,你說神奇不神奇,驚喜不驚喜?

志向很牛!

“讀書志在聖賢”的話就是他說的,這志向,你說牛不牛?

王陽明十二歲時正式就讀師塾。一次與塾師先生討論何為天下最要緊之事,他就不同凡俗,認為“科舉並非第一等要緊事”,天下最要緊的是讀書做一個聖賢的人。

王陽明的人生理想很明確,那就是做一個“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聖人!

這等志向,絕非一般人能有的!

用兵很牛!

王陽明一介書生,卻蕩平為患數十年的盜賊和寧王朱宸濠的叛亂。

王陽明用兵“詭異”、獨斷,素有“狡詐專兵”之名。

寧王朱宸濠籌劃了近20年的叛亂,兵力達到20萬,絕對具有顛覆大明政權的實力。結果呢,王陽明一共只花了35天就打敗了他,最終寧王朱宸濠兵敗被俘!

可憐的寧王好不容易謀個反,卻偏偏遇上了大明第一牛人王陽明,真是悲催啊!

學問很牛

王陽明是心學集大成者,強調“心即是理”之思想,提倡“致良知”,提出心學四句教法: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強調從自己內心中去尋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人秉其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在知與行的關係上,強調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謂“知行合一”。


王陽明,在立德、立功、立言上均成就非凡,成就了‘’三不朽‘’的聖人偉業,這樣的人,只有一個字形容:牛!


喜歡請點贊!更多精彩請關注(路尋寫作創富)


路尋寫作創富


一生伏首拜陽明

1905年日本海軍大將東鄉八平回到了日本本土,作為日本軍事史上少有的天才將領,他率領處於劣勢的日本艦隊在日俄戰爭中全殲了俄國太平洋艦隊,成為日本當時家喻戶曉的人物。

回國後在天皇舉行的慶功宴上,面對眾人的讚歎聲中,東鄉八平沉默不語,掏出自己的腰牌,示與眾人,上面只有七個大字:

一生伏首拜陽明

在明朝兩百餘年的歷史上,曾出現過許許多多光彩照人的人物,有文臣,有武將,他們如同黑夜裡耀眼的流星一般,劃過天際,照亮著屬於自己的時代,而這其中一位,他所留下的精神財富,卻讓幾個世紀之後的全人類,都受益匪淺,他的光芒,如同夜晚的月亮,為我們照亮著前方。他就是心學創始人-王守仁。

奇人異相

明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浙江餘姚,一位當地有名的大地主家,迎來了一個小生命。但凡奇人出生,按照劇本設定,一般均伴有異象,比如五彩祥雲、天象異常等諸如此類。而我們這位也不例外,據傳在母親懷胎十四個月仍未生產。後來夢到仙女駕彩雲送子而來,方才分娩。

王守仁本名王雲,名字是因母親所夢而起,但是在王守仁五歲之前,沒有開口說過一句話,一家人儘管著急,卻也不明所以,無可奈何。後來某日,偶遇一樣貌古怪的和尚,那和尚盯著他看了半天,長嘆道:好個孩兒,可惜道破!說罷便不知所蹤。王守仁的祖父王倫知道此事後,猛然醒悟:莫非,這孩子名字取得不好?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想法,暫且改名:王守仁。說來奇怪,剛一改名,立馬開口說話。從此王雲這個名字,便棄之不用了。

年少有為

王守仁家是當地有名的大地主,從小吃穿不愁,加上祖上大都做過官,相傳其先祖還曾是劉伯溫的跟班。雖說後代差了點,但畢竟底子雄厚,自然在對王守仁的教育上,下了很大功夫,加上王守仁的父親王華在成化十七年(1481年)考中了當時的狀元,畢竟老子英雄兒好漢,對王守仁的教育,更為上心,請了當時很多有名的老師來培養王守仁。

王守仁從小聰明伶俐,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講,學習能力強,並且還能舉一反三。作為王守仁的老師,自然倍感欣慰,更為賣力教書育人。

老師是好老師,但學生,可就不一定了。在不久後,老師們發現,這個學生,雖說聰明,但卻不喜歡在教室裡坐著,更喜歡舞刀弄棒,還喜歡問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這使得老師們大為頭疼。

格物致知

無論如何,王守仁同學還是完成了自己的學業,為了使他早日成家立業,在父親王華的安排下,娶了一個江西的姑娘成親,對方家長對這門親事很滿意,畢竟是狀元的兒子,一切進行的很順利,雙方熱鬧而又隆重的為這門親事張羅忙活著,大喜日子到來那天,大傢伙忙裡忙外,等到準備行禮的時候,才發現,新郎官不見了!

這可是天大的笑話,大夥著急忙慌找了一夜,第二天早上,才在城外的一個道觀裡,發現了新郎官,並且新郎官還一臉茫然的問大家:找我幹嘛?

原來,這位仁兄結婚那天出來閒逛,看到一個道觀,便進去與道士聊天,越聊越起勁,還開始學道士打坐,完全把結婚這檔子事兒,給忘了。

當然,王守仁還是成功的結了婚,討了老婆成了家。他的趣事,傳遍了整個家鄉。

王守仁一生,此類趣事很多,但先生最大的成就,就在於創建了後輩受用至今的陽明學,又稱心學,強調知行合一,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互為表裡,不可分離。在後世,日本以及東南亞,影響深遠。

從少年得志到中年失勢,再到龍場悟道,王守仁在追尋自我的路上,始終沒有放棄,歷史承認了他,他的名字,超越了所有帝王,與孔子、孟子、朱子並稱四大家,他所創立的學說,影響至今,當之無愧,實至名歸。


史曉生


對於王陽明深層次的東西,還沒正式瞭解,但有一點,卻感觸頗深,那就是他的理念之一,知行合一。

這四個字為什麼能讓王陽明走向聖壇呢?我們且看更古人對知和行的總結。

《易經》:非知之難,行之為難,非行之難,終之斯矣。

《論語》: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論語》:子曰:敏於事而慎於言。

《論語》: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道德經》: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以上差不多都是更古聖人對關於知和行的理解和探索,不得不承認,各位聖人總結的都非常到位。

可是和王陽明比起來,似乎就稍遜一籌。

因為王陽明只用四個字就解釋了——知行合一。

品一品這四個字,你有沒有發現,王陽明的這一個高度,確實高。



夢辰文學


王陽明最牛的還是他的心學,這一點毋庸置疑。


首先先說一下王陽明先生的一件小事情。

王陽明小時候讀書時恰逢母親去世,這件事對他的打擊很大,私塾的先生就慢慢開導他,久而久之王陽明就以拯救天下蒼生為己任。

按理說這是一個很崇高的理想,一般人為了實現估計是發奮苦讀,考取功名,王陽明不,他學著朱熹的理論天天在家格竹子。

為什麼會格竹子,這要從朱熹的格物致知說起了。源於《禮記‧大學》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論述的“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即意為參透事物本質,掌握知識本源。

王陽明就天天在家格竹子,可是格了幾年都沒格出個所以然,於是他邁出了人生中重要的一個轉折。 那時他在貴州龍場當官,提出了知行合一,也就是著名的心學。

知行合一,是指客體順應主體,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來吞併行,認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來吞併知,認為行便是知。 以知為行,知決定行。

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說,道德是人行為的指導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動是達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導下產生的意念活動是行為的開始,符合道德規範要求的行為是 “良知”的完成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說主要是一種講內心“省察克治”的唯心主義道德修養學說。

他所謂不曾被私意隔斷的知行本體,就是指“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弟,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的良知,認為“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就是行。 而知行合一分為心學四句則是.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無善無惡就是沒有私心物慾的遮蔽的心,是天理,也是我們追求的境界。

當人們產生意念活動的時候,把這種意念加在事物上,這種意念就有了好惡,善惡的差別,是存在自己的心裡的。

良知是心之本體。一切學問,修養歸結到一點,就是要為善去惡,即以良知為標準,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動。

王陽明心學的最高境界就是“良知即易”,良知是心通於天的良知,易道是人通於天的易道,二者在境界上是殊途同歸的。簡單說致良知就是遵循這顆乾淨的心,去做乾淨的事。


邪惡的史萊姆


我們對一位在某個領域很精通和厲害的人一般稱為“家”,如政治家、軍事家、書法家、文學家等等,一般能稱為“家”的都是很厲害的人物可以說是這方面的“大家”,而有的人物卻可以配得上很多“大家”的稱呼,明朝就有這麼一位人物。他可以稱為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書法家、教育家等等,他就是明朝聖人王陽明。

王陽明是浙江餘姚人,父親王華是狀元出生,最後在南京朝廷做到了尚書一職,而王陽明小時候並不是三好學生,剛開始喜歡下棋、後來喜歡軍事、到最後想做聖人,但是一旦他明確自己的目標之後就堅定不移的執行。

15歲時,他寫信給他父親,請父親交給皇上:“我寫了一封意見書,只要給我5萬人馬,我就能橫掃草原。”沒想到王華反手給了他一個大嘴巴子,讓他不要說大話。但是他出遊居庸關、山海關一月之久,縱觀塞外。

17歲結婚,結果新婚之夜跑人跑不見了。原來這天他閒逛中遇見一道士在那裡打坐,他就向道士請教,道士給他講了一回養生術,他便與道士相對靜坐忘歸,直到第二天岳父才把他找回去。

古人都講究都讀考狀元,所以王陽明的父親王華經常催促王陽明參加科考,但是兩次考試都失敗了,到第三次考試,他已經28歲了,才考中進士,做了一個正六品的小官。

當時正德皇帝和劉瑾等太監們打得火熱,敗壞朝政。1506年,戴銑、薄彥徽等人上書皇帝,要求嚴懲劉瑾一夥,結果反被打入死牢。出於正義的立場、內心的嚮往,王守仁冒死上書:儘快釋放無辜人員。理所當然的,王守仁被打的屁股開花,貶到貴州去當一名招待所所長。

前往貴州的路上,劉瑾還派人暗殺他,他偽造跳水自盡躲過一劫。逃過追殺的王守仁暗中到南京面見父親王華,王華對他說:“既然朝廷委命於你,就有責任在身,你還是上任去吧。”隨後他踏上路途,來到貴州龍場。

當時的貴州屬於未開化的地界,語言不通,習俗迥異,但是這樣的環境下王陽明終於認識到人生大道,開悟了。他在龍場那裡領悟到了“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這就是著名的“龍場悟道”。他認為知行合一,意思是知和行沒有先後之分,是一起存在的。致良知,人要順著自己的良知對待每一件事,你認為應該做什麼,就去做,這就是“格物”,在格物的過程中,良知就會達到極致,人的心靈就會得到淨化。天泉證道是致良知的修養論,他曾與學生辯論得出:“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這之後的王陽明開啟了開掛一般的人生。當時的兵部尚書王瓊對王守仁的才能十分賞識,在王瓊的推薦下,王守仁被擢為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巡撫南(安)、贛(州)、汀(州)、漳(州)等地。正德十二年平定了江西盜賊流寇,其用自己的軍事計謀很快消滅了盜賊。

正德十四年,寧王朱宸濠發動叛亂。此時的王陽明平定江西盜賊後兵符已上交兵部,手中無兵。準備前往福建,在行至江西吉安與南昌之間的豐城,王守仁得到朱宸濠叛亂的消息,立即趕往吉安,募集義兵,發出檄文,出兵征討。

王陽明假裝傳檄各地至江西勤王,在南昌到處張貼假檄迷惑宸濠,聲稱朝廷派了邊兵和京兵共八萬人,自己也不斷的組織當地駐軍,其實就是一些地方武裝,相當於當地駐軍和武警部隊,不是正規 的野戰軍。

王陽明帶著這幫雜牌軍攻打南昌,宸濠回兵救南昌。最終雙方在鄱陽湖決戰,經過三天的激戰,寧王戰敗被俘,寧王叛亂歷時35天后宣告結束。效率可是十分之高了。

之後王陽明急流勇退。他將朱宸濠交付當時尚屬正直的太監張永,然後稱病,以避免捲入更多的政治事端中。直到世宗即位以後,王守仁才加官晉爵。

之後王陽明稷山書院講學,開創心學,強調知行合一,提“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曾國藩是半個聖人,而王陽明是一個聖人,王陽明也是完成了立功、立德、立言的三不朽人生。王陽明的心學思想影響了很多人,萬曆皇帝就是忠實的粉絲,曾國藩、蔣介石等人也是心學學徒。


帝國烽火


大家好,我是東哥,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本回答一共1400字,閱讀時間3分鐘。

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偉人,他是名稱最為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哲學家,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滿了傳奇色彩,下面東哥就給大家講一下明朝一哥王陽明到底有多牛。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人,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

承雲降生:岑氏醒,聖人生

據《明史》記載:公元1472年,明憲宗成化8年,王聖人母親懷孕14個月尚未分娩,而祖母岑氏午睡時進入夢鄉,夢見一群仙人腳踏一片紫雲,懷中抱著一個孩子,從天而降,落在王家,這時岑氏便醒來,而這時王陽明就誕生了,五歲時的他還不會說話,但卻記憶力很好,後來遇見一高僧破道,王陽明才開口說話。

其實這一點東哥是帶有疑問的,《明史》作為官方史書,居然帶頭宣揚封建迷信,但是我們卻可以看出王聖人在明朝的知名度。

年少有為,經略四方

在王陽明13歲時,母親鄭氏去世,這對他的打擊很大,但是他卻心存高遠,志向遠大,他認為“科舉並非第一等要緊事”,最要緊的事是好好讀書做一個聖賢的人,15歲時便屢次上書皇上,獻策平定農民起義,可以看出他年少有為,卻志向遠大。

守仁格竹:質疑“格物致知”並提出自己的學說“致良知”

據聞王陽明在熟讀朱熹的著作後,對“格物致知”非常篤信,他開始思考宋朝儒學“眾物必有表裡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這一學說,為了驗證自己的想法,

他曾格了七日七夜的竹子,希望能夠格出竹子之理,但換來的卻是刻骨銘心的失敗,自己更因此而病倒了。

相比朱熹與王陽明的觀點,我們可以看出王陽明的不同是以自己的體驗來推廣到外部的事物之中,並最終達到增長知識提高道德修養的目的。

開朗性格,不氣餒卻遭嫉妒

二十歲時的王陽明參加鄉試,中舉人後,反而對軍事感興趣,經過不斷的練習後,射箭也很厲害,但是二十二歲時考試卻未中舉人,內閣首輔李東陽對王陽明非常看好,並時常鼓勵他繼續努力,而他的天賦才能卻遭到很多人的嫉妒,詆譭他目中無人,卻羨慕他提筆便能寫出狀元賦,而他自己也自嘲:”你們以不登第為恥,我以不登第卻為之懊惱為恥“可見其開朗的性格。

龍場悟道——堅定使命與道路,以天下為己任

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

王陽明於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因反對宦官劉瑾,被廷杖四十,隨即被貶為不入流的驛丞。雖然被貶但是他卻結合自身的遭遇日夜反思,突然有了頓悟,便有了上面這段話。

從此便堅定了自己的使命與道路,既立己又立人,通過人心”良知“的開導,達到”安天下之民“”成天下之治“。

狡詐專兵——王陽明

正德十一年(1516年)八月,南中地帶盜賊蜂擁四起,四起之地正是王陽明巡撫之地,他到任後,知道衙門裡有不少盜賊的眼線,他機智的責問年老的僕役,並讓他們刺探情報,因此掌握了盜賊的情報,次年王陽明親自率精銳,假裝撤退,出其不意的攻打了四十餘寨盜賊,一年的時間裡共俘虜13000多人,破巢120餘,蕩平為患數十年的盜賊,當地的老百姓都稱之為“神”,因此王陽明有了狡詐專兵之名。

聲名遠揚,不戰屈兵——優秀的軍事才能

嘉靖六年(1527年),思恩、田州的民族首領盧蘇、王受造反,原本辭官歸鄉的王陽明再次進入官場,而蘇、王二人在聽到王陽明平匪的事蹟後,心中害怕,便投降王陽明,次年率兵湖廣平亂,調兵有度,行軍有方,連連攻破油榨、石壁、大陂等地,最終將叛軍全部殲滅。

明代奇人王陽明:”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卯時(1529年1月9日8時),明代奇人王陽明病逝於江西南安府大庚縣青龍港(今江西省大餘縣境內)舟中。

這句話為王陽明臨終之前所說,而他的仙逝據說江西境內的軍民都披麻戴孝來送行,如今王陽明墓位於浙江省紹興市紹興縣書法聖地蘭亭鎮以南2裡許的仙暇山莊內。

名人們對其評價

1,紀昀:守仁勳業氣節,卓然見諸施行,而為文博大昌達,詩亦秀逸有致,不獨事功可稱,其文章自足傳世也。2,嚴復:夫陽明之學,主致良知。而以知行合一、必有事焉,為其功夫之節目。獨陽明之學,簡徑捷易,高明往往喜之。3,郭沫若:王陽明對於教育方面也有他獨到的主張,而他的主張與近代進步的教育學說每多一致。他在中國的思想史乃至日本的思想史上曾經發生過很大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