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0 閱讀無止境,攜手共前行

單位一季度讀一本書的活動激發了好多人的讀書熱情,有同事讓我推薦幾本書並詢問該如何讀書,挺簡單的一個問題,當我嘗試回答時卻無從張口,於是我思考了幾天決定寫篇文章來梳理一下為什麼讀書,讀什麼樣的書,如何讀書。

首先是為什麼讀書?

讀書有三大好處。一是提高品位,昇華意境。同是請客,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遠好過,哥,你再不來,我們就先喝上了;同是約會,湓洋江口是奴家,郎若閒時來吃茶,黃泥築屋茅蓋頂,門前一樹紫荊花,亦勝過,約嗎?感慨歲月流逝,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也美過,爆竹聲中辭舊歲,歡天喜地迎新年;感嘆失意,虛負凌雲萬丈才,一生襟抱未曾開,與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品位意境高下立判。

二是豐富知識,鍛鍊思維。我們經常被一些觀點矇蔽和左右,就是因為讀書少,知識匱乏,缺乏思考。比如有人常用:人是生而自由的,來鼓吹自由論。但這句話出自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原話是“人是生而自由的,但無往不在枷鎖之中,自以為是其他一切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隸”,這根本是主張有限制的自由。多讀書會增加你知識的厚度,使你見解獨到,思路清晰,表達到位,活出自我。

三是懂得生活,變得有趣。讀書多了,會使人從更高的高度,更廣的角度,更細膩的層次去看待生活,使人才高於志,遊刃有餘,能夠抒發出自己想要表達的情感,例如在幽州臺上,陳子昂會頌出: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而不至於思維便秘,淤堵於心。

其次是讀什麼樣的書?

一要讀真正的書,即出版物。 好多人把網絡閱讀等同於讀書,這是不對的,網絡上只有信息沒有知識,它是零散的,結論性的東西,不繫統,又缺乏論證過程,就象嚼別人消化過的饃,網絡閱讀多了會使思考能力退化反而不利於讀書。

二要讀感興趣的書。興趣是閱讀的源動力,沒有興趣,也就無法持續的深入的閱讀下去。閱讀不是打發時間和附庸風雅,確定了興趣範圍,建議找這個領域裡知名的作家,這個作家應該是經過時間檢驗的,是存活最久的而不是最熱的,閱讀他的經典著作,喜歡他的風格的話,就去閱讀他書中經常提到或引用的別的作家的著作,這樣就會對一個領域有所瞭解。

三要讀有內涵、有思想的書。不建議讀成功學、心靈雞湯之類的,因為再好,那也是別人的人生。也不建議讀網絡玄幻、穿越類小說,因為那是快餐式的,會浪費寶貴的閱讀時間。要看宗師級人物的書,那裡熔鑄了他們的畢生智慧;要看一個領域開疆拓土的書,那裡展示瞭如何破舊立新;要看領域的集大成之作,那裡涵蓋四方,氣象萬千;要看有深度的書,那裡看一遍有一遍的收穫,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

四是建議讀與自己人生階段相匹配的書。十幾歲時看看情感類書籍可以,三十來歲再讀就可能誤入歧途了。二十歲讀些百科類、傳記類書籍,三十歲讀些經濟類、教育類書籍,四十歲讀些哲學類、養生類書籍。當然這並不絕對,只要你有一顆年輕的心,八十歲看看漫畫也未嘗不可。

最後是如何讀書?

一是立即開始,持之以恆。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現在就是我們人生中最年輕的時候,不要覺得讀書為時已晚,猶豫不決才是浪費時間。一定要貴在堅持,我們讀書,並不是為了立竿見影達到某些功利性目的,而是堅信,這樣做是對的。況且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反正閒著也是閒著,不為無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呢,沒有讀到死,就往死裡讀吧。

二是深度投入,勤于思考。讀書切忌把信息當作知識,把收藏當作學習,把閱讀當作思考,把儲存當作掌握。沒有心得筆記進行提煉總結,沒有復讀回顧進行學習思考,沒有應用踐行進行實踐反饋,你很難從閱讀中提煉出屬於自己的東西,當然這也不是無用的閱讀,因為你畢竟可以引用這些知識,但並沒有學會如何推理、提煉、得出知識的過程,所以同樣的閱讀時間和素材,有些人只收獲了些零散的知識點,有些人卻建立了自己的學習體系。投入使你學會掌握知識,思考使你學會創造知識。

三是講出來,進而寫出來。閱讀是一個過程,它至少包括四個環節,看清楚(掌握知識點)、想清楚(批判性思考),講清楚(清晰的表達),寫清楚(理解後再輸出),這四方面互相纏繞,依次遞進。好多人滿足於第一個環節,淺嘗輒止,學而不思則罔,這樣的閱讀只是水過地皮溼,對閱讀內容進行批判性思考才算進入書籍的內裡。為什麼要進行批判式思考?因為這個世界只能被證偽,不能被證實,也就是隻有批駁不倒的才是正確的,若有人直接證明事實和理論的正確性,那就是狡辯,例如科學和宗教的區別就在於,科學家會承認錯誤。想清楚後你就完成了閱讀的50%,但仍不夠,畢竟學以致用,你還要能夠講出來傳播知識,在這過程中少數人會淪為知識的搬運工,只會機械的背誦,但多數人會用自己的語言對知識進行再包裝,這是一個理解消化的過程,達到這一步的人十存三四。最後還要重視 “寫清楚”,我們其實都有體會,在寫的過程中會發現不管你的想法如何,一旦形成文字之後,想把心裡的道理寫明白,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寫作是一個高級輸出過程,肚裡要有貨,腦裡要有道,心裡要有法,你能夠把閱讀的東西寫出來,才算完成了一次閱讀,到此步的人十中無一了。

四是跳出閱讀,打破禁錮。細思一個人,心中最難解的那些問題,通常不是源自知識的匱乏,而是思維方式的禁錮。這些禁錮無聲無息中把人侷限在一個狹小的認知牢籠中,糾結於不該糾結的問題,煩擾於紛繁蕪雜的表象,而看不到更寬廣的世界。閱讀可以解我們的表面之惑,但是,心底的那個結終究還要靠自己解開。只有大量的閱讀,深入的思考,

才能夠將自己的思維拉到一個原先無法企及的高度,轉變看問題的視角,顛覆原有的觀念,跳出別人的框框,擊碎思維的牢籠,正所謂人生需要自我領悟。達到這一步就需要靠天賦了,好在以我們絕大多數人的努力程度之低,遠遠沒有達到要去拼天賦的地步。

最後推薦幾本我讀過的書,

詩詞方面: 葉嘉瑩的《人間詞話七講》,畢竟傳統文化的根在臺灣;

歷史方面:斯塔夫裡阿諾斯的《全球通史》、呂思勉的《中國通史》、托馬斯.索維爾的《美國種族簡史》,讓你從世界的角度看待東方文明,從大師的角度看待中國文明,從歷史的角度分析民族性格的形成;

經濟方面:威廉.龐德斯通的《無價》,丹.艾瑞里的《怪誕行為學》,這是最前沿的經濟行為與心理學相結合的理論,擊碎了傳統經濟學“人是理性的”基本假設;

科技方面:霍金的《時間三部曲》、曹天元的《上帝擲骰子嗎:量子物理史話》,看完你會懷疑這個世界和自己的存在;

此外18世紀的法國心理學家勒龐的《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趨勢經濟分析學家時寒冰的《未來二十年經濟大趨勢》,從西方引入的前沿邀約理論阮琦的《魔鬼約會學》,兩晉、民國時期的人文歷史,納蘭性德的傳記等等都可以根據興趣找來看看。

每天花一點鐘看10頁有用的書,每年可看3600多頁書,30年讀11萬頁書。諸位,11萬頁書足可以使你成為一個學者了。可是,每天看三種小報也得費你一點鐘的工夫;四圈麻將又得費你一點鐘的光陰。看小報呢?還是打麻將呢?還是努力做一個學者呢?——胡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