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9 如何理解經絡氣血的盛衰與補瀉的關係?

據《靈樞·九針論》所載,血氣多少的立論是為了指導刺法中出血”或“惡血”、“出氣”或“惡氣”。
“惡”當讀去聲,為厭惡之惡,是“毋”“勿”“莫”的意思,即血多宜出血,氣多宜出氣,而血少氣少,則不宜出血、出氣。
如何理解經絡氣血的盛衰與補瀉的關係?

楊上善《太素·知形氣所宜》注以“寫去惡血”、“寫去惡氣”來解釋,即讀作善惡之“惡”,不可從。出血和不出血意思比較明白,出氣、不出氣就不太好理解。《靈樞·壽天剛柔》“刺營者出血,刺衛者出氣”,這是從理論上來分析;至於如何出氣,還得從刺法方面找答案。《靈樞·官針》:“所謂三刺則谷氣(谷氣之“谷”原文作“穀”,意指飲食米穀之氣,不同於山谷,應注意區別)出者,先淺刺絕皮以出陽邪;再刺則陰邪出者,少益深,絕皮至肌肉,未入分肉間也;已入分肉之間則谷氣出。”所講的“谷氣出”似指“出氣”。氣是谷氣,是針刺得氣之氣。針刺要達到得氣,或說“氣至”。

如何理解經絡氣血的盛衰與補瀉的關係?

《靈樞·官針》:“一刺則陽邪出,再刺則陰邪出,三刺則谷氣至——谷氣至而止。所謂谷氣至者,已補而實,已瀉而虛,故已知谷氣至也。”說明“陽邪”居淺部,“陰邪”居較深部,達到谷氣至則邪氣亦出,谷氣來自水谷之氣,意指其功能有賴於飲食的將養。《靈樞·終始》:“陽明主胃,大富於谷氣。”(陽明,《針灸甲乙經》作“太陰”,此從馬玄臺注)指陽明經屬於胃,胃受納水谷,故其經脈谷氣最盛。這一理論,與陽明經多血多氣的說法是相吻合的。《靈樞·五音五味》還將血氣多少與人體的散熱功能和毛髮的分佈現象聯繫起來:“血氣盛則充膚、熱肉,血獨盛則澹滲皮膚,生毫毛”;還從皮膚的色澤區分涼熱和血氣的多少:“視其顏色:黃赤者多熱氣,青白者少熱氣,黑色者多血少氣”。

如何理解經絡氣血的盛衰與補瀉的關係?

結合經絡分部來說:“美眉者,太陽多血;通髯極須者,少陽多血;美須者,陽明多血。”這種從毛髮觀察血氣的盛衰,在《靈樞·陰陽二十五人》中有更多的討論,其範圍仍限於手足三陽經。陽明多血多氣,自然與熱盛、皮膚黃赤等現象相聯繫;少陽少血多氣,可與青白相聯繫;太陽多血少氣,則與黑色相聯繫。這一配合,說明三陽經的血氣多少有著一定的規律。

如何理解經絡氣血的盛衰與補瀉的關係?

血氣多少與針刺的深淺和補瀉的運用有一定聯繫。《靈樞·經水》:“足陽明,五藏六府之海也,其脈大,血多,氣盛,熱壯,刺此者不深弗散,不留不瀉也。足陽明刺深六分,留十呼……”意指足陽明血氣盛大,只有深刺和久留針,才能散氣瀉邪。其餘各經,太陽、少陽、太陰、少陰、厥陰的針刺深度,依次遞減為五分、四分、三分、二分、一分;留針呼吸數,依次遞減為七呼、五呼、四呼、三呼、二呼。這種深度,大致符合足六經在小腿部的深淺情況。如足陽明在脛腓骨之間,較深;足厥陰在脛骨上,最淺。但這僅是一般而言。針刺的深淺,主要還應根據人之少長、大小、肥瘦和具體部位“以心撩之”,才能切合實際。

如何理解經絡氣血的盛衰與補瀉的關係?
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歡迎留言評論一起探討中醫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