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 黄海粮仓绿色生态高效现代农业的建设

黄海粮仓是中国后备耕地潜力很大的区域之一,该地区在粮食安全、海洋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等方面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战略地位,是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新亚欧大陆桥、中日韩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一体化、“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枢纽地区,因此,建议重点支持黄海粮仓,加快绿色生态高效现代农业建设。


黄海粮仓绿色生态高效现代农业的建设

黄海的滩涂面积为 54.93万 hm2,约占中国总滩涂面积的 28.6%,主要分布在江苏省、山东省和辽宁省。其中江苏省最多,现有未围沿海滩涂约50万 hm2,占全国的 25%;而且每年还会“长出”0.2万 hm2的“新大陆”;江苏滩涂资源 67%集中在盐城市。沿海开发战略不仅成为江苏未来经济发展的新起点,也肩负着孕育中国东部经济新增长极的重任。根据国务院 2009年批准实施的《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2009—2020 年将围垦开发滩涂约18万 hm2,60%用于农业;2020年以后则形成 46.67万 hm2左右的土地后备资源。2017年江苏省出台了《江苏省“十三五”沿海发展规划》,提出坚持“综合开发、绿色发展”,加快推进盐城国家级滩涂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打造集现代农业、生态旅游、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物流于一体的发展新平台,建成国家科技兴海示范基地和江苏沿海科学开发样板区。2017年中国启动了海洋“蓝色粮仓”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其重点实施区域在黄海中部,海域面积达 1300 万 hm2

,拥有5000亿 m3水体的冷水团区域,有望形成千亿元级的离岸海水养殖新兴产业。但黄海陆地“绿色粮仓”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发。本研究通过实地调研,建议国家重点支持黄海粮仓绿色生态高效现代农业建设,将其建设成为中国沿海滩涂土地资源利用和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黄海粮仓

黄海滩涂概况

黄海面积为 3800 万 hm2,是渤海面积(772.84 万hm2)的 4.8 倍。主要沿黄海城市有中国江苏省的连云港、盐城、南通 3 市,山东省的日照、青岛、烟台、威海 4市,辽宁省的大连、丹东2市。

黄海沿岸滩涂地主要分布在江苏省(图 1),其次是山东省、辽宁省占的很少。江苏省盐城海岸线绵延582 km,占江苏省海岸线长度的61%,其中沿海滩涂长达 444km,盐城滩涂是中国沿海地区面积最大的滩涂、湿地,为淤泥质平原海岸的典型代表,也是粮食主产区。山东省、辽宁省黄海滩涂地多是沙质滩涂,适宜农耕的比例少,大部分用于水产养殖。例如,辽宁省大连市现有滩涂资源 6.6 万 hm

2,占本市土地总面积的5.2%。黄海与渤海沿岸均有分布,其中黄海约占 65%,一般滩面宽 3~4 km,沿海滩涂潮汐换水条件好,有利于发展对虾和贝类养殖。


黄海粮仓绿色生态高效现代农业的建设

图1 黄海滩涂分布


黄海沿岸粮食生产状况

江苏省 2017年的粮食总产量为 3539万 t,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 5.73%,在全国排名第五。江苏沿海地区属于传统农区,沿海 18个县(市)中有 16个是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县。江苏省沿海 3市粮食总产量占江苏省比重达到 40%。盐城市是江苏省面积最大的地级市、粮食生产第一大市,是全国的重点商品粮生产基地。2016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98.13万 hm2,粮食总产量达 687万t,占江苏省的 20%,占全国的 1.1%。该地区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特别是苏北地区,是江苏省中低产田(包括砂姜黑土和沿海滩涂盐碱地等)主要分布地区,是粮食主产区,占江苏省粮食总产的 60%以上。盐城市农业科技人员育成了“盐稻 12号”等一批耐盐水稻,在重度盐碱地实现了小麦-水稻超吨粮田,显示了该地区的巨大生产潜力。盐城市近年来启动推进“盐城好大米(弱碱米)、健康大厨房,生态大粮仓”行动计划。

山东省 2017 年粮食总产量 4723 万 t,排名全国第三。虽然山东省沿黄海的日照、青岛、烟台、威海 4市粮食生产占全省的比重不大,却是山东省水产和水果的主要产地。山东省2017年对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进行了划定,其中青岛市功能区占耕地面积 20 万 hm2,排全省第 8 位,烟台市功能区占耕地面积 11.7万 hm2,排全省第 12位。山东省 17市中已有济南、青岛、东营、潍坊等 15市将粮食安全纳入 2017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只有威海、日照 2市尚未将这一指标纳入考核。

近年来,袁隆平院士大力支持的山东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研发的耐盐碱“海水稻”,被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8年新年贺词中作为重要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提及,将带动中国200万 hm2沿海滩涂或者更多的盐碱地打造成中国的后备大粮仓。目前已经在青岛市城阳区、大庆市、延安市南泥湾、喀什市和温州市 5个不同类型盐碱地实验基地示范,在喀什地区实测产量 8.2445 t/hm2。在阿联酋国家迪拜沙漠试种海水稻,4 个品种表现高产,超出了水稻4.539 t/hm

2的世界平均水平,其中一个品种最高产量达到 7.8041 t/hm2。越南、印度和斯里兰卡等多个亚洲国家也提出合作种植海水稻。王岐山副主席 2018年 10月份访问阿联酋时表示,中阿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合作成果丰硕,双方可进一步加强金融、创新、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合作,并加快推进迪拜海水稻项目。

黄海粮仓的内涵

江苏盐城市大丰港是苏北腹地重要进口粮食转运基地,被称为“黄海粮仓”,大丰港将建成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面对美国对中国贸易战,粮食也成为贸易战和国家存亡的有力武器,粮食必须自给有余,才能摆脱其他国家的限制。与其将大丰港称为装少量进口粮食的“黄海粮仓”,不如将广大黄海沿海地区打造成生产大量中国农产品(包括蔬菜、水果、水产)的“大黄海粮仓”。

本研究提出的黄海粮仓包括江苏省的连云港、盐城、南通 3市,山东省的日照、青岛、烟台、威海 4市,辽宁省的大连、丹东 2市,共 8个沿黄海城市的陆地“绿色粮仓”和海洋“蓝色粮仓”。

从黄海沿岸粮食生产状况看,黄海沿岸地区可以建设成中国的一个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相对于海洋“蓝色粮仓”,可以称为黄海陆地为“绿色粮仓”。这些沿黄海地区有大量的滩涂中低产田,是中国后备耕地开发的潜力所在,必将成为中国未来的一个新粮仓。另外,与内海的渤海相比,黄海的污染程度相对较轻,其泥质的冲积平原滩涂地营养成分优于沙质滩涂,更适宜于发展绿色现代农业。因此,中国黄海区域应该成为一个陆地“绿色粮仓”和海洋“蓝色粮仓”兼具的“大黄海粮仓”,在粮食安全和海洋开发利用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黄海粮仓的战略地位和发展前景

黄海粮仓周边的江苏省和山东省是中国的经济大省,2017年两省GDP排名分别为全国第二和第三。

黄海粮仓中部的连云港、日照等沿海港口城市是新亚欧大陆桥的桥头堡,对于亚欧两大洲经济走廊的形成,开创世界经济的新格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亚太经济的迅速崛起,世界贸易重心的东移,新亚欧大陆桥的战略意义也越来越重要。新亚欧大陆桥必将成为国际经济贸易的一条黄金走廊,再现古丝绸之路的辉煌。

江苏沿海地区地处中国沿海、沿长江和沿陇海兰新线三大生产力布局主轴线交会区域,土地后备资源丰富,战略地位重要。对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优化升级和整体实力提升,加强中国与中亚、欧洲和东北亚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黄海粮仓南端的南通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北翼、隔江与中国经济最发达的上海及苏南其他地区相望,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江苏沿海开发”两大国家战略T型结构交汇点和“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点。

黄海陆海粮仓的建立及其现代农业和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面临很大的机遇与挑战,特别是在即将重启的中日韩自贸区发挥重要作用。未来亚太经济一体化,亚太自由贸易区(FTAAP)的建设,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中,黄海粮仓将发挥核心粮食安全区和核心经济区的重要功能。李克强总理在出席第七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上指出,打造“中日韩+X”模式,带动和促进本地区国家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黄海粮仓地区,特别是江苏省黄海沿岸地区降水温热资源充沛,是中国稻麦两熟区,相对渤海粮仓一年一熟或者两年三熟区,其增产潜力巨大。按照每公顷增产 750~1500 kg 预计,黄海粮仓地区 50 万 hm2滩涂地有望增产37.5~75.0万t粮食。

根据南方近年来大力发展“稻-虾(鱼、鳖、蟹、鳅)”等多种稻田种养模式,张启发院士提出了“双水双绿”新理念。“双水”指水稻产品和水产产品,“双绿”指两种产品生产过程的互利共生、相互制约,实现多重绿色效益。“双水双绿”就是充分利用稻田和水资源的优势实行稻田种养,使“绿色水稻”和“绿色水产”协同发展,做大做强水稻、水产“双水”产业,做优做特绿色稻米、绿色小龙虾等“双绿”产品,让生产过程洁净水源、优化环境,实现产业兴旺、农民富庶、乡村美丽的目标。“双水双绿”创新种养模式可以在黄海粮仓地区大面积示范推广,实现黄海陆地“绿色粮仓”和“海洋蓝色”粮仓的有机紧密结合,生产出更多更优更特的绿色水产品和水稻。

建议

在以环渤海地区盐碱地治理为代表的渤海粮仓、以砂姜黑土改良为代表的黄淮南片第二粮仓相继受到国家和地方重视的情况下,占中国沿海滩涂面积最大的黄海粮仓地区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国家顶层设计黄海(陆海)粮仓发展战略规划

在新的经济发展、供给侧改革、生态环境治理、绿色发展等国情变化的形势下,在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谈判重启的大好形势下,顺应“一带一路”建设,需要针对黄海(陆海)粮仓发展远景,开展国家级的中长期发展战略和规划研究,创新顶层设计黄海陆地“绿色粮仓”和海洋“蓝色粮仓”,实现黄海沿岸滩涂高效利用,挖掘海洋蓝色的最大生产潜力,实现陆地“绿色粮仓”和海洋“蓝色粮仓”的协同高效发展。

国家立项重点支持黄海粮仓绿色生态高效现代农业建设

黄海沿岸地区现代农业、经济、生态区域发展不平衡,例如,江苏北部与南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距较大。苏北地区土地面积超过江苏省 50%,人口数量接近全省 50%,但 GDP总量只占全省的 20%,人均 GDP不到全省平均水平的 50%。但黄海沿岸地区又是和日本、韩国、朝鲜 3国经济文化科技交流核心地带,对亚太地区乃至全球农产品贸易和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枢纽作用。建议国家立项重点支持黄海粮仓绿色生态高效现代农业,利用沿海地区的优势,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黄海陆地“绿色粮仓”和海洋“蓝色粮仓”的同时,加大农产品的深加工和产业链及附加值,发展外向型出口贸易型农业和经济模式,同时抓好沿海滩涂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的协同,使黄海粮仓成为一个沿海绿色生态高值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发挥重要作用。

加强沿海滩涂地区抗盐水稻品种选育和示范推广

盐碱地水稻一般是弱碱性水稻,品质优良,对人身体健康有益,是天然的保健食品。建议国家和江苏省、山东省等重点支持耐盐碱水稻的分子遗传调控机理研究等项目,加快耐盐碱优质绿色水稻的品种选育和示范推广,以高效利用全国200万hm

2沿海滩涂。

加强稻麦两茬区的抗逆品种和减灾栽培配套技术体系创建

近年来,盐城市的大麦、棉花、油料作物等耐盐作物种植面积的快速下降,小麦播种面积增加较快,小麦播种面积超过 35.33万 hm2。目前种植的是江苏其他地区和山东省育成的小麦品种,没有当地的主栽品种,急需选育适合当地的耐盐、耐湿、抗赤霉病、穗发芽抗性好、丰产的小麦优良品种。

该区水稻生育期期间多雨低温,收获推迟,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进一步导致后茬小麦晚种,需要加大播量。小麦后期多雨高温高湿,赤霉病频繁严重发生,导致小麦产量和品质严重下降。因此,黄海沿岸地区急需加强稻麦两茬区的抗逆品种和减灾栽培配套技术体系创建,才能保障水稻和小麦生产和质量安全。

科学合理利用开发沿海滩涂实现绿色生态高效协同发展

根据黄海滩涂的类型,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利用,选择不同的现代农业、水产养殖、工业建设、生态建设、休闲养生、观光旅游等模式,统一长期规划,实现工农业、生态环境的绿色协同发展。需要开发新的高效工程和生物措施并紧密结合,才能在短期内实现中低产田改良。需要根据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通过农业合作社、投资公司、工业部门、交通部门、生态环境治理、文化旅游等部门,通过不同的资金渠道,实施局部重点和网络化协同的整治和开发利用。

黄海粮仓是中国后备耕地潜力很大的区域之一,该地区在粮食安全、海洋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等方面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战略地位,是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新亚欧大陆桥、中日韩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一体化、“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性的枢纽地区,因此,建议重点支持黄海粮仓,加快绿色生态高效现代农业建设。(编辑 徐丽娇)

参考文献(略)

黄海粮仓绿色生态高效现代农业的建设

作者简介:张正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种子创新研究院,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现代农业。

注:本文发表于《科技导报》2019 年第5期,敬请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