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湖心亭看雪》只描寫了張岱與陌生人的一次偶遇,為什麼卻能成為經典名篇?它精妙在何處?

顎慕格尼訥


這篇古文,名字很有意境,“湖心,小亭,賞雪,”光這三個詞,就給人唯美浪漫。但是這篇古文,很多人沒聽過,尤其作者張岱,更不為人知。

1 先看原文寫什麼?

《湖心亭看雪》(明)張岱

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餘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

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餘,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餘同飲。餘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拏:na二聲,牽引。

毳:cui四聲,獸毛。

霧凇song一聲沆hang四聲碭dang四聲:水氣凝結,冰花瀰漫。

氈zhan一聲:毛墊子。

簡單來說,是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崇禎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邊,大雪連下三天,湖中寂靜無聲。晚上初更後,我帶著船,穿著毛衣,帶著火爐,獨去湖心亭看雪。

天、雲、山、水,湖光山色一片白茫茫。湖上,只有長堤一道雪中殘影,一點湖心亭的輪廓,我的小船一隻,船上兩三人而已。到亭上,有兩個人鋪著墊子對坐著,有個小孩正爐上溫酒。他們看到我,非常高興,“湖中怎麼還有你這樣的人?”拉著我喝酒,我喝了三大杯,告別,問他們姓名,是金陵人,客居在這裡。等到下船,船伕喃喃細語:“不要說您痴了,還有和您一樣痴的!”

2 經典在哪兒?

興起而往,興盡而返,唯有幽人自來去。

是不是有柳宗元《江雪》“千山鳥飛絕 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 獨釣寒江雪”的影子,二者異曲同工。

大雪下三天,天、地、湖一片白茫茫,夜暮初更,誰還有如此雅興,冰天雪地走上一回?張岱卻雅興勃發,趁夜色,趁雪景,趁萬籟俱寂,趁水光一色,乘舟攜爐,夜遊西湖。“人鳥聲俱絕”,“獨往湖心亭看雪”,這是無世俗紛擾的幽僻處,這是遺世獨立,寧靜自處的絕佳時光,“時見幽人獨往來,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洲冷”,這份隱逸,灑脫,怡然自樂,寧靜致遠,高潔脫俗的情懷不是尋常人能體會?

柳宗元是隱逸的漁翁,而張岱則是遺世獨立,不流隨俗的孤獨。

“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寥寥數語,寫盡西湖雪景。

湖心亭在是西湖水面中央的小亭子,在亭中極目四眺,湖光山色盡收眼底,稱為“湖心平眺”。

雪中西湖,多麼讓人神往,充滿遐想!

夜幕降臨,萬籟俱寂,湖心亭,漫天雪飛,月輝,霧凇,沆碭,天雲相映,山水相連,“湖氣冷如冰,月光淡於雪”,雪中長堤若隱若現,水上孤舟來回搖曳!白描手法,將西湖雪景描繪得令人賞心悅目,身臨其境。直到現在,西湖下雪的勝景引得無數遊客冒雪觀賞,或許就是這篇古文的原因!

酒逢知己,天涯倦客,相逢何必曾相識,

夜遊西湖,賞雪景,已是樂事,卻不想,遇到相同雅興的志同道合的朋友,更是意外收穫,又一樂事。

“見餘,大喜”,何嘗不是張岱見到他們也大喜,冰天雪地,酒逢知己,強飲三大杯,何需在意是不是認識?淪落天涯,知交零落,他鄉遇故知,飲酒作樂,何嘗又不是人生快意之事!船伕哪懂酒逢知己的痴顛!

“崇禎五年十二月”,何人不起故國情,

張岱生活在明未清初,早年家境優越,生活富足,遊山玩水,不務正業,富家紈袴弟子。明亡,家道中落,生活困窘,落魄公子卻不仕清朝,隱居民間,著述立說,此氣節可贊。雖一生碌碌無為,僅留著作幾篇,但這份氣骨與節操,也讓人讚許幾分。

寫這篇古文時,明已亡,清已立,但張岱仍以崇禎記年,是對故國的愐懷,是一種深沉的故國之思,這或許也是張岱雪夜獨往湖心亭的原因。


一綠浮芳


最早看到這篇短文,還是在高二的時候,語文老師給了一篇散文《古典的雪》,作為讀物來訓練閱讀。

一口氣讀完《古典的雪》,心中某個弦被觸動,讀完後已是淚流滿面。

莫名其妙的,就這麼滿臉淚痕,自己也不清楚是什麼原因。

或許,就是至情至性之人,才能幹出張岱這種事吧。被感動的原因,也就是因為這至情至性,率性而為。

《湖心亭看雪》,這一副極致的自然雪景,本就讓人流連忘返,特別是對喜歡雪的人。

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萬籟俱寂,只有自己的小舟,這是一種心靈的洗禮。

古人喜歡借景抒情,將自己的感情,融入在景裡,而這個畫面,就恰好把張岱的感情細緻的體現:

我就喜歡率性而為,喜歡這自由散漫,不想為功名所累,故國已亡,自己就做一山野匹夫,自得其樂。

能夠自由的選擇,這也是所有人想要的。所以在不能自由的時候,大家只好拿這種自由來聊以自慰。


無獨有偶,東晉的王子猷大雪之夜前往剡縣拜訪好友戴逵,天明方至戴家門前,卻又折身而返,人問何故?王子猷說:乘興而來,興盡而返,見不見戴逵又何妨!這種率性,特立獨行,真令人欽服。

柳宗元的獨釣寒江雪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還有莊子的我願做一隻在淤泥裡自由自在爬行的小烏龜。

我也願意做一個率性純真的人,能夠自由自在,不被世俗所束縛。但是。。。。。。


貳讀


《湖心亭看雪》出自《陶庵夢憶》的第三卷,是明末清初文學家張岱的代表作,堪稱古今描寫西湖"最漂亮的文章",張岱出身仕宦家庭,一生未做官。他繼"公安""竟陵"兩派之後,以清淡之筆,寫國破家亡之痛,寓情於境,意趣深遠,這篇《湖心亭看雪》更是晚明散文山水小品中的極品,那麼它精妙在何處?為什麼能成為經典名篇呢?


1、 從意境的角度分析——一幅萬籟俱寂的自然水墨畫

中國古典美學講究"意境"。短短的一首古詩中也要創造出曲徑通幽、言微旨遠、語淺情深的境界,比如說李白的一首贈別詩《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桃花潭水是那樣的深湛,更觸動了離人的情懷,難忘汪倫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聯繫起來。結句迸出"不及汪倫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達了真摯純潔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麼汪倫送李白的情誼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尋味。清沈德潛很欣賞這一句,他說:"若說汪倫之情比於潭水千尺,便是凡語。妙境只在一轉換間。"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把藝術境界分為"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兩種,並作了簡略說明,他說: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過"。"可堪孤館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有我之境也。"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鳥悠悠下。"無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傑之士能自樹立耳。又說:無我之境,人惟於靜中得之;有我之境,於由動之靜時得之。故一優美一宏壯也。《湖心亭看雪》開篇對西湖雪景的描寫是這樣的:"湖中人鳥聲俱絕""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從表面上看是客觀寫景,寫作者眼前所見的實景,實際上卻不是。霧氣瀰漫,人鳥俱絕,天水一片,在視覺上顯示出強烈的空間感,儼然蒼茫宇宙豁然現於眼前。"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 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後文的描寫更讓這種空間廣闊的感覺進一步增強。

更為難得的是,作者的妙處在於不以視覺來寫大雪,只以聽覺來寫,"湖中人鳥聲俱絕",寫出了大雪後湖山封凍,人、鳥、各種禽獸都瑟縮著不敢出來,連空氣也彷彿凝固了。

這是一種高度的寫意手法,冰天雪地、萬籟俱寂之中,使我們聯想起柳宗元《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柳宗元在"千山"、"萬徑"的下面,再加上一個"絕"和一個"滅"字,這就把最常見的、最一般化的動態,一下子給變成極端的寂靜、絕對的沉默,形成一種不平常的景象。還能使我們聯想起《世說新語·任誕》裡面的一篇夜雪訪戴的故事,王徽之住山陰時,有一天夜裡下雪。王徽之半夜醒來,一看野外白茫茫一片,雪光把夜景映照得壯觀。王徽之心情很好,叫起家人,備酒來喝。乘著酒興,他朗讀起左思的詩《招隱》。他突然想起了名士戴逵。他立即招人划船,到剡縣去找戴逵。天亮時,船到了戴逵家門口,他又叫船轉頭劃回去。划船的人說:"你本來要找戴安道,現在已經到他家門口,怎麼不進去了?"王徽之說:"我本來有興致來,一路上興致用完,已經達到目的了。為什麼一定要見到戴安道呢?"我們彷彿看到莊子《逍遙遊》、蘇子《赤壁賦》裡的那種意境,是無法用語言所描繪的,風流而雋永。

2、 從語言的角度分析——用簡潔、雋妙的文字抒寫懷抱

俄國19世紀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說: "寫作藝術就是提煉的藝術。"北宋大文學家蘇軾的《文說》在談到他的散文寫作時說:"吾文如萬斜泉湧,不擇地而出。在乎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干裡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地賦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張岱這篇小品文一共158個字,只寫了與陌生人的一次偶遇,但是仍然是絕妙無比的,西湖地處南方,很少能有如此大雪,更何況大雪連著下了整整三天。張岱認為此奇景只有他會獨往,沒想到竟然有兩人鋪氈對坐,在茫茫的大雪天裡,彷彿一下子找到了興趣愛好相仿的知己,作者寫到及下船之後,舟子喃喃自語了一句話以後就戛然而止,這種餘韻是無窮的。張岱的這篇散文與蘇軾的一篇小品文《記承天寺夜遊》,有著非常相似的簡潔,《記承天寺夜遊》全文僅有85字,寫一個月光皎潔的夜晚,作者無法睡眠,到承天寺去找好友張懷民,兩個人一同在月光如水的庭院中漫步賞景的情景。作者以詩一樣的筆觸描繪了月色之美,創造了一個清幽寧靜的藝術境界,傳達了自己複雜微妙的心境。

而在《湖心亭看雪》一個段落中寫道"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 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這裡景象的描寫,運用了縮小誇張的手法,壯闊的畫面全出。正如學者吳戰壘所說的那樣,"一痕" "一點""一芥的"一" 字,是形容視像的依稀可辨, 使人感到景物之小,此真可謂著"一"字而境界出矣。同時由"長堤一痕"到"湖心亭一點",到"餘舟一芥",到"舟中人兩三粒",其鏡頭從小而更小,直至微乎其微。

總體而言,張岱與蘇軾的兩篇小品文都主旨高雅,脈絡清晰,表達角度新穎,用語講究,是小品中的極品,值得文學愛好者字斟句酌進行品賞。

《湖心亭看雪》原文

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餘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

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餘,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餘同飲。餘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一往文學


先來重溫一遍這篇散文極品巜湖心亭看雪》:

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餘拏一小舟,擁毳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
霧淞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己。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
見餘大驚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餘同飲。餘強飲三大白而別。
問真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張岱的巜湖心亭看雪》是百讀不厭的散文名篇,歷代名人名篇眾多,為何這篇獨讓人念念不忘呢?要想讀出這篇文章的與眾不同,那麼得先了解一下張岱。

一,張岱其人

張岱是明未清初的史學家和文學家,晚明遺老,是個具有魏晉名士風度的人,在他寫給自己的墓誌銘裡對自己的一生有所交待。

幼時家族顯貴,家學淵源。前半生鮮衣怒馬,過著最豪華的紈絝子弟的生活,愛繁華,熱鬧。好遊山玩水,玩音樂,戲曲。無所不精通。

後半生明朝滅亡後,窮困潦倒,隱居起來專心寫書。最擅長寫散文,這篇巜湖心亭看雪》就收錄在他的散文集巜陶庵夢憶》裡。

二:張岱其文

張岱的散文大都記錄自己旅途中的所見所聞所感,篇幅短小精練,行文走筆盡顯文字的鋒芒。

大概知道了張岱的身世和文筆,再讀巜湖心亭看雪》便不難看出此文的精妙之處了。

本文一開頭便用了明朝的紀年表“崇禎五年十二月”,而此時明朝早滅亡了。

張岱懷著對故國故土的深深眷戀。使得本文起始就埋下了淡淡的愁緒,張岱起筆就埋下了時時刻刻的故國之思。這是作者不著痕跡地表達了自己的家國情懷。

“餘住西湖。大雪三日”八個字就交待了時間,地點,人物。

我住西湖邊,雪下了三天,正是冬天最寒冷的時候。

接下來張岱用寫意的筆觸一個“絕”字勾勒出天寒地凍大雪三日的肅殺,清寒。感受到一種寂寂然的人生寂寞。

“湖中人鳥聲俱絕”卻不是從慣用的視覺走筆,而是通過聽覺來寫。

萬籟俱寂,天寒地凍的晚上,張岱筆鋒一轉夜間趁興去湖心亭賞雪,真乃性情中人。

“餘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明明有個搖船的船伕,張岱此處卻用了一個“獨”字,他是有多寂寞,精神世界裡沒有一個可以同路的人。

此處一個“獨”字也為下文偶遇陌生人引為知己作了一個鋪墊。

張岱空靈的筆調從遠景開始,白描出一幅水墨畫般的湖山夜景圖。

“霧淞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張岱的筆就是一個相機,用一個長焦鏡頭從遠處看雪景,念天地之悠悠,悵然獨行。

其實張岱此處以自己雪夜獨去湖心亭是借筆抒發避世之情懷,暗喻自己寧願孤獨終老,也不願苟且為生的操守。

論措詞造句誰能比得過張岱呢,文筆既簡約又傳神會意。

鏡頭拉回來,“湖上影子,唯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著墨不多,卻境界全出。

後人對他運用於此處白描手法讚不絕口,以文作畫如此造詣也只有張岱了。從空闊的背景到長堤,亭子,小舟,到舟上的人栩栩如生。

如此唯美的畫面張岱僅用了幾個數量詞就勾勒出來了,生動得就如自己身臨其境一般。

張岱行文著墨雖不多,卻跌宕流轉,山水不過是他所寫人事的背景,言有盡而意無窮。

上段一片茫茫冰雪世界的湖景圖裡,作者置身其中,對自己並無過多著墨,卻有意無意一直在襯托自己的心境。

當然看文並不是單一看景,也看出了張岱滄海一粒粟,天地一微塵的畫外音,寄情於景正也是張岱一慣的精妙筆法。

張岱寫自己獨去湖心亭看雪,卻緊接著夜深人靜,大雪封湖的亭中遇陌生人,是個出其不意的轉折點。

有酒有景有知音,真是人生一大快意之事。大有相見恨晚之意,本是存避世之心,於夜間來湖心亭孤芳自賞,卻不期而遇異外的驚喜。

如張岱自己所說:“人無癖不可與交。”他驚喜之餘放下矜持,痛飲三杯。悲喜交加。

酒闌人即散,剛識知己便是離別,同是天涯淪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識。

張岱和亭中陌生人交集沒有提及自己的隻言片語,只是臨走前問了姓名,只是來自金陵客居此地的異鄉人。

酒後話別便無話,僅此而己。其實不然,張岱以一場開懷暢飲反襯了自己的人生寂寞,以及酒闌人散後的悵然若失。

自己的國家已經滅亡,人生己沒有歸屬感。在哪裡都是漂泊和流浪。

往後餘生,生命裡偶爾會有不期而遇的驚喜與快樂,但都是不確定的,稍縱即逝抓不住的。

妙就妙在於可意會而不可言傳。我不講,但你分明已讀出來了。

張岱不愧是文學大家,最後借舟子之口點染出本文的高潮,深夜湖心賞雪景除了張岱,原來還有跟張岱一樣的痴人。舟子一句喃喃自語,令人回味無窮。

張岱行文的精妙在此文中一覽無餘,全文對自己僅寥寥數語,卻無處不是在點染襯托自己想要表達的情感。

用一個“痴”字將行文推至高潮,昇華了作者自己的品行操守,令讀文之人有“縱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悵惘。

讀完巜湖心亭看雪》,除了西湖夜的雪景,張岱的名士風度,心中當然還留下了淡淡的愁緒,這也是張岱難解的心曲。

正是張岱用筆的空靈與善變,寫景而不是景,行文不盡是文。他的遺世獨立,卓爾不群一直在文字和景色中時隱時現,交相輝映著。

我們因此也看見了一位避世而居,獨抱冰雪之操守的張岱。

而張岱,藉著手中的生花妙筆寫下巜湖心亭看雪》想要表達的感情後世皆有所悟。

赤子之心 ,名士風流皆深藏在淡淡文字淡淡筆裡,任誰讀來都意猶未盡。


有書博物館


文章介紹獨自外出看雪的過程,描寫了大雪初停、萬物寂滅、水天一色,絕美淒涼的雪景,沒有任何情緒流露。描述了下雪天架舟獨自去湖中涼亭觀賞偶遇同道之人。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看文章不能只看作者所寫的篇幅,要結合作者當時的環境和際遇來解讀。作者張岱,明朝滅亡時代,消極偏居一偶,無意明志,避世不出,內心抑鬱,大雪初停就迫不及待的邀船散心、觀景。由“湖中人鳥聲俱絕“,這幾個字就可以看出當時的情景。


白頭如新,傾蓋如故

有些人相處一輩子,和新結識的一樣。但是有些人剛見面就像認識好久的故人一樣親切。他鄉遇故知,用這句成語來概括再合適不過了。“見餘,大喜”文章字字珠璣,非常精煉,雖然沒有任何情感摻雜其中,但箇中畫面已經表達了作者想要說的。

總結:大雪初停,一舟,水天一色,四周寂滅,幾人偶遇。雖言談不多,但此中場景不需要多說,細細品味,回味無窮。


在下依然


張岱是明代遺老。

他的前半輩子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是一個十足的紈絝子弟。這樣的人在明朝滅亡之後,幾乎找不到正當的營生,只能靠著祖宗的家業生活。

對於普通百姓而言,亡國之痛還不是很明顯,不管誰來了都要收稅,只是多少的問題,只要能夠生存下來就可以。但是對於上流社會來說,亡國卻是慘痛的記憶,那意味著富貴生活的終止,同時也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悲涼。

人需要別人瞭解自己,當遇到裡瞭解自己的人的時候就會格外的欣慰。

張岱的內心是孤獨的,他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已經是晚年,他是在追憶往事。

南方下雪的機會很少,而且能夠雪中出訪雪景的人更少。張岱有這樣的雅興,自然與他前半輩子的生活有關。遇到志同道合的人,自然也是高興不得了。

崇禎五年,後金天聰六年。清朝取代明朝成為正統,就算是回憶也要用清的年號。而張岱用明朝的年號,對於故國的一種哀思可想而知。

一篇好的文章不是刻意的去煽情,而是將情感都藏在文章裡面,讓讀者反覆的去體會。

一個人不能擁有的時候,最好的方式就是不要忘記。

所以李煜才會寫“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陸游才會寫“鐵馬冰河入夢來”;

而張岱才會寫“崇禎五年”。


詩書君


能成為經典的文學作品,往往是言已盡、而意未盡的,它會繞樑三日、餘音嫋嫋,讓你忍不住去琢磨作者沒有言說、卻滲透在字裡行間的情感,張岱的《湖心亭看雪》就是如此。

要了解一部文學作品的內涵,得先清楚作者所處的時代和生活背景。

張岱出生於明朝末期,仕宦之家,年輕時有過一段悠遊自在的歲月,後因鄉試不第,沒有步入仕途。明朝滅亡,改朝換代,張岱痛感國破家亡,從此隱居,潛心著述,堅守貧困而終。

《湖心亭看雪》是張岱在明亡後寫下的一篇小品文,回憶了自己在冰天雪地的夜晚,前往西湖湖心亭看雪、然後在湖心亭與陌生人偶遇的經過,一切看似簡單,卻又並非那麼簡單。

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是日更定矣,餘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餘,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餘同飲。餘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短短百餘字,卻處處是“言已盡、而意未盡”的情感——

開篇交代的看雪時間,是“崇禎五年十二月”。陵谷已變、家國淪陷,重過西湖,“凡昔日之弱柳夭桃,歌樓舞謝,如洪水淹沒,百不存一矣。”(張岱《西湖夢尋·序》)記憶裡的風月繁華已經遠去,執筆為文,不能不帶上劫後遺民的感情色彩。因此,雖已身在清朝統治之下,張岱在文中依然沿用了明朝崇禎皇帝的年號,那是他揮之不去的亡國之痛。

“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可張岱偏要“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這特立獨行的狂痴,增加了孑然一身的蕭索、和遺世獨立的清高。

文中對雪景的描繪,歷來為人稱道。“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三個“與”字層次分明,從上而下渾然一體,與《紅樓夢》中“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的感情色彩是極相似的,彷彿世人都失落在了這白茫茫的世界裡。

“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是文中的名句,這淡痕墨影,使人頓生“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悲愴,茫茫六合,哪裡才是自己可以皈依的精神家園?一切令人迷惘。

張岱以為自己狂痴,竟在這樣的天氣裡獨自去賞雪,未曾想,湖心亭內已有兩位豪客先至。萍水相逢,相遇是緣,他們拉著張岱一起喝酒,好像為這清冷世界平添了一抹溫馨。可匆匆相遇,又要匆匆別離,問一句“您貴姓,從哪兒來”,對方回答“金陵人,客居於此”,然後這段相遇便戛然而止。是啊,當問到這句話的時候,就意味著到了該走的時候了,張岱是性情中人,他不追問對方的身份地位、官職爵位,只是帶著“難得一知己”的人生惆悵。因此這段相遇,看似溫馨,卻統一在全文悽清的氛圍裡,統一在張岱落寞的人生中。

尾聲處,船伕喃喃地對張岱說:“不要說相公您痴,還有像相公您一樣痴的人啊!”這一“痴”字為全文點睛,也是對張岱似貶實褒的最好評價。他就是這樣一個痴人,痴情于山水,痴情於避世,痴情於他的故國。

結語

看似不經雕琢,實則耐人尋味,所以《湖心亭看雪》成為晚明小品文的翹楚。而如此情致深長的文章,卻用短短一百餘字寫就,確實很值得現代人學習。只是,它所流露的孤高和消極避世情懷,是由特定時代造就的,就不宜盲目學習和欣賞了。


無歷史不詩詞


第一段,是長焦距鏡頭,人的視角是在長焦距鏡頭後,遠遠地看湖心亭。

此時水天一色,冰天雪地,作者看湖心亭是在跳出紅塵的遙望視界裡看的。通過一段長長的距離,那種瓊樓玉宇不勝寒的感覺,撲面而來。

這段文字,其實是詩與畫交匯的筆法。看看,大雪、西湖、人鳥聲俱寂、小舟、湖心亭、人影三倆。這些意象的組合,不就是一幅經典的國風水墨畫嗎?意象純潔,畫風簡約然而不失大氣。

第二段,是短焦距鏡頭。如果說上段是天上仙界寒宮一瞥;那下段,就是有了人氣互動的地上美景展現,而且有著典型的傳統文化內涵。

小舟中,煮酒暢飲,客話家常,雪亭熱飲,談笑風生,其樂融融。舟子說:”不要說您痴,還有比您更痴的了。“這句話,溫暖異常。人生難得知己,同行不易有伴。此時此刻,冰天雪地之間,卻還有同道中人,共賞奇景。可知,世界雖大,有此雅興之人,卻不止一個。作者本孤芳自賞,卻難得碰到一個同道中人,這是一種神交惠遇,不可多得,令人暢快。

古世大夫講究乘興而來,興盡而返。如此湖心亭看雪,遠看清寂,近觀溫馨。

這篇短文從意象、意境、色彩、背景等來看,真是詩畫同源,情景交融,且隱喻出一種清高拔俗之風貌,清新淡雅,琉璃說笑,全被囊於文中。這也就難怪此文成為精品了。


醉餘堂主人


明代小品文崇尚用“簡”,也即是用盡可能少的文字,把無限大的情感表現出來。這篇文章極短,只有不到二百個字,但其中的意蘊卻是無窮的,可謂把“簡”發揮到了極致,它成為千古名篇一點也不奇怪。

《湖心亭看雪》是小品文,但同時,如果把它看成是詩應該也是不為過的。因為它的每一句、每一個字幾乎都是“煉”過的,可謂恰到好處,而且富有詩意。

具體分析一下:

這篇文章寫於明亡後,而從開頭的幾個字“崇禎五年十二月”,我們可以看出,這是作者對明未亡時的追憶。這幾個字,為全篇定下了作者追念舊國的傷感基調,後面的所有景色描寫也好,事件敘述也罷,都在這幾個字的籠罩下,蒙上了一層灰暗的色調。

在一個大雪紛飛的深夜,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西湖已被大雪覆蓋,只留下湖心小亭一點。而“我”卻置身漫天飛雪之中,偏要划船前往湖心亭觀雪,這一景象是何等空寂遼遠、寂寞荒涼。

天與雲、山與水,均為白色;湖上人、長堤、湖心亭,均為渺小一點,通過這種對比,作者描繪出了一個長天一色的壯美景緻,同時也表現了作者在宇宙之間,感受到的人之渺小與孤獨的感情。

第二部分轉入敘事,作者到了亭上,發現原來還有兩人正在對坐飲酒,“我”便也被拉入其中同飲。“我”和那兩人是相似的,但又因為陌生而有所不同,在這種同與不同的微妙氣氛之中,“我”不知說些什麼,禁不住“強飲三大白而別”,此時,溫暖情緒進入,孤獨之感稍解。

到了最後,舟子說:不要說您痴,原來還有和您一樣痴的人呢。舟子說他們“痴”,可見是不理解他們的。在“我”看來,這並不是“痴”,而恰恰是真正的性情表達。於是,聽了這話,作者又陷入了無盡的孤獨之中。餘韻悠長。

這篇文章文筆清麗、感情濃郁深厚,具有極強的表現力,在這樣簡短的文字中,竟能融入如此多的景色描繪、人生感悟以及故國之思,非大手筆不能為也。


感人故事會1220


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餘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餘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餘同飲。餘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這篇《湖心亭看雪》寫的是張岱一次去往湖心亭看雪與陌生人相遇的經歷,這是一篇散文,為什麼它能成為經典名篇呢?明代的散文雖然沒有唐詩宋詞那樣光芒璀璨,灼灼其華,但也自有一段幽蘭般清新脫俗的風韻。

“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行文一開始就點明瞭時間和地點,也由此引出下面的到湖心亭看雪一事。這裡還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使用的是明朝的年號,而當時明明已是清朝,體現了作者對故國的懷念之情。

“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大雪三日,所以湖中人鳥聲俱絕,與柳宗元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有異曲同工之妙,只是柳宗元是從視覺來描述,張岱是從聽覺來描述,不用看,就呈現出一幅冰天雪地,四野茫茫的雪景圖。用一種高度的寫意手法來巧妙的達到寫景傳神的藝術效果。

“是日更定矣,餘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大雪三日後,晚上八點,在湖中人鳥聲俱絕的冰天雪地裡,有人獨往湖心亭看雪。體現了看雪人懷有迥絕流俗的孤懷雅興。而一人獨行於茫茫的雪夜,頓生“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人生徹悟之感”!而“獨”這個字也充分體現了作者遺世獨立,不隨流俗的高潔情懷。他選在深夜獨自前往看雪,大約是不欲被人見,也不欲見人,說明在作者那高潔孤寂的情懷裡,還蘊含著隱隱的避世的幽憤。

“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好一幅水墨模糊的湖山夜雪圖!天空、雲層、湖水之間白茫茫混沌一片渾然難辨,使人唯覺其大!而下面“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就是一幅簡約畫,一首朦朧詩,寥寥幾筆,人與自然,給人似有若無,飄渺恍惚之感!也表達了一種人生天地間無限渺小的淡淡愁緒!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餘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餘同飲。餘強飲三大白而別。”到得亭上,不料竟已有人先至,然而作者並不自己說,而是對方見他而大喜,拉餘同飲。實際是作者的驚歎與意外!學者一語不發,盡得風流,實在妙不可言!“餘強飲三大白而別”,喝不了,而一定要喝,說明酒逢知己千杯少!一句話表明遇到知己了!

“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問他姓名,卻只說是金陵人,他鄉遊子。作者感慨知己難逢,再難相遇的惆悵!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這裡借舟子之口,點出作者的痴,金陵客人的痴!痴于山水之樂,痴於世俗之外的閒情雅緻!

全文敘事,寫景,抒情熔於一爐,通過使用大小對比,動靜對比,冷熱對比的手法來烘托文章的意境!全文兩百來字,行雲流水,筆調淡雅,看似平平無奇,卻又耐人尋味,情致深長!不得不說是一篇經典散文,傳世之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