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2 小說:黃帝的求學之路(43)安樂死

小說:黃帝的求學之路(43)安樂死

一個老人沒有了勞動能力感覺自己再活下去也是多耗幾年糧食,於是叫孩子揹著她送到荒無人煙的地方自生自滅,孩子聽老人的話,揹著老人上了山,又遵循老人的意願,放在了荒無人煙的地方。可是當孩子轉過頭來下山的時候,滿腦子想的都是自己小時候和母親在一起的畫面,又跑回去,背起了年邁的母親,回了家。這是小編我20多年前在《讀者》上看到的故事。

這個故事放到《安樂死》這個題目下,小編我是想說明情感、現實、選擇死亡的權利,三者之間的關係。

在上個世紀80年代,西學教育開始之前,中國有著自己的國學教育的傳統教育體系,傳統教育把琴棋書畫作為評判人能力的標準,同時用道德作為人行為的標準,道德標準的第一條就是“百善孝為先”,“安樂死”撞到了“孝”的槍口上,絕對行不通。

上個世紀85年之後“西化”的中國人徹底接受西式教育,漸漸的忘記了道德傳統,以法律為社會價值觀的標準,中國人失去傳統得到了什麼,得到的是道德的淪喪。沒有人會關心自己父母的死活,眼裡只有優渥的物質生活和享受。

“安樂死”在小編眼裡,如果說你跟父母感情深,儘管現實很困難,也要剝奪父母選擇死亡的權利。如果說你跟父母沒感情,儘管現實很容易,父母真的不想死,你也要讓父母主動選擇死亡。

這是在中國,要不要讓父母“安樂死”看著辦,西方人如果一定是講“自由”的話,那中國人一定是講“報應”。

以前學了西方哲學,還真以為西方哲學很偉大,現在看來也是有時效的,再去盲目講西方哲學多麼多麼好,就看這一堆“西化”的爛攤子,還有沒有“人情味”的“三觀”,不僅僅是毀童年,簡直就是誤人子弟。

老人的臨終遺言,撇去別人,跟你說,你還在父母懷裡的事情,已經感受到了父母的大限將至,做子女的怎麼忍心讓老人選擇“安樂死”。

西方人消停點吧,天天的“假說”加“證明”,搞得整個世界雞飛狗跳、雞犬不寧,咱能不能有點時間多陪陪父母,能不能在父母的死亡原因上寫上“壽終正寢”而不是“癌症病死”。能不能……從今以後絕口不提“安樂死”這仨字。

“安樂死”這仨字“太絕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