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現在農村水田裡的黃鱔為什麼越來越少?

愛唱歌的飛雲


為什麼農村河溪裡的,黃鱔、泥鰍越來越少了,不請自來的,農村生活小鄧,來回答你。

主要有幾點,導致黃鱔、泥鰍越來越少,甚至沒有了。

1.大量的農藥物導致

2.農村電魚嚴重

3.河、溪水質汙染

4.許多小溪、小河、小溝已經沒水,干戈



小時候,常常到小溪邊去捉泥鰍、黃鱔、鯰魚,那時一捉就是一碗一碗,如今想捉幾條來養,都很難找到了。

關注 廣東生活憶 的頭條用戶,每日都更新農村生活常事、農田種植,野外釣魚,山裡捉野味、農村風俗人情等一系列文章或視頻。


廣東生活憶


大家好我是安徽黃山一個小農村的,說起黃鱔我先跟大家分享一個有趣事情,清明節前後的一段時間,那時候農民伯伯剛剛把田給犁出來放上水,為栽秧做準備,這時候是夾黃鱔最好的季節。

我那時候準備的工具手電這是必不可少的一定要充滿電,比我大一點的人他們那時候還是用火把的還沒手電筒,晚上全靠它在田裡發現黃鱔,黃鱔夾子這也不可少的,黃鱔夾子是鐵匠打的,最後就是笆籠了,用來裝夾到的黃鱔。一切準備就緒了以後就是等天黑了,幾個小夥伴大家吃完飯以後就聚在一起,帶上工具就向著田邊出發了,到了目的地以後大家就把褲管給捲起來,笆籠背在背上,一手拿手電,一手拿黃鱔夾就下水了,要不了多久就能有好多收穫,記得有一次夾到蛇了,嚇得把黃鱔夾子都扔了現在還心有餘悸。就是那種泥蛇。


還有一種方法,白天就可以抓就是水搞幹直接用手摸,摸得一身都是泥巴,但是很過癮。經常搞一身泥巴回家捱打,雖然是又打又罵,摸黃鱔的時候那是開心到爆。不知道你們有這些體驗嗎。

可是現在好了難得能看見黃鱔了,一部分是因為農藥化肥之類的破壞了本來的土質,以至於這些靠泥存貨的動植物減少,比如大家常見的黃鱔,泥鰍,泥蛇,小魚,螃蟹,小蝦等等,很多東西已經都看不到了。

還有一部分的原因是應為“電工”也就是電打魚,估計各位朋友們那邊都有吧,喜歡釣魚的釣友們估計對他們也沒辦法吧,不管是白天還是晚上到處都是他們的身影,不管是小的泥鰍,黃鱔還是大的泥鰍,黃鱔。統統電出來帶走,就連魚卵都電死了,而且白天晚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電。導致現在田間水渠裡幾乎看不到黃鱔泥鰍,他們的身影了,就連泥蛇這個不能吃的動物都快絕跡了。

大家有抓泥鰍,摸黃鱔的經歷嗎,歡迎大家在下方評論區留言,大家一起聊聊童年的回憶,謝謝大家!!!


鄉村阿旗


我出生在長江中下游平原的湖南安鄉,我們這裡除了河流阻隔基本都是一馬平川,小時候最興奮的事就是和大哥一起抓黃鱔,泥鰍,小時候,鄉下基本沒電,家家照明都是點的煤油燈,一到晚上到處漆黑,沒有任何的娛樂活動,我們這群小夥伴不甘寂寞,都是摸黑在一起玩耍,捉迷藏,最後都是各家家長拿棍棒把我們趕回家老老實實睡覺,現在每每想起都覺得非常有意思。

開春過後,各家農田都灌水翻整,等到田裡扒平整,水鎮清後的那段日子是我們這群小朋友最歡快的日子,那段時間各家都會拿粗鐵絲綁上一團棉布,用竹子破開製成有齒的夾子,找開拖拉機的朋友弄些廢柴油,一到晚上我們就各自跟隨家裡的兄長到田裡照鱔魚,那個時候最靚麗的風景就是晚上田間地頭星星火把的遊動,那個時代田裡鱔魚,泥鰍真多,火把沾上柴油,照在田裡,一條條鱔魚就橫躺在水裡,用夾子一夾一個準,每次我都是提不動了才回的家,現在人到中年,很多次都在夢中回到過去,那物質貧乏卻歡快無比的童年。

現在回家很多次聽老家人講,現在農田裡什麼都沒有啦!因為我一直在鄉下收購野生甲魚,基於這些我也思考了為什麼現在農田沒有鱔魚泥鰍呢?

首先,野生的就是純正的,現今人民物質生活基本豐富,對野生的都有追求和嚮往,價格相對較高,這也催生了農村很多人農忙過後用其他工具,過度電擊捕撈野生鱔魚泥鰍,造成繁殖跟不上。

再者以前農村山清水秀,化肥農藥使用不多,現在環境汙染,病蟲變異升級,不段使用高效農藥才能保證豐產,造成農田裡生物的滅絕,現在在農田裡青蛙都很少見,這也是一個原因。

其次鱔魚泥鰍失去應有的食物鏈,現在農村汙染還是比較嚴重的,鱔魚泥鰍的食物是小魚,小蝦,螺絲,腐爛的動物屍體肉類,這些在現今農村基本沒有,沒有了食物鏈鱔魚泥鰍能夠生存嗎?就顯而易見了。



洞庭湖野生甲魚


你說黃鱔魚,我沒興趣,因為我們東北這旮瘩壓根就沒有黃鱔魚,你一說到泥鰍,一下子就把我的精神提了起來,在我們東北這旮瘩,泥鰍魚在那個年代的時候,那真是多了去了,而在我的感覺中,泥鰍是第一好吃的魚!



我給我們家鄉那個時候常見到的魚,也就是我在農村的時候經常能抓到的魚排排號,泥鰍魚名列榜首,排號第一,得分100;鯰魚第二,得分90;嘠牙子魚第三,得分85;鯉魚第四得分80;鯽魚第五,得分70;老頭魚第六,得分60!


那個時候,在我們東北的農村,有水就有魚,最好吃的當然就是泥鰍魚了,那個泥鰍魚可是“土生土長”的,平時可在水遊蕩,可泥鰍魚的根據地卻是在泥裡的,從立秋開始,天一放涼,泥鰍就開食鑽進泥裡了,天越冷就越往泥土裡鑽,然後冬天的時候,泥鰍就深深的潛伏在凍土層以下,到了春天就由會到水免裡了!


現在,在我這裡的農村,別說泥鰍魚,就是什麼魚都少了,泥鰍魚少的道理,就是稻田裡施用農藥化肥的結果了,稻田裡的水是與農村河溝子,水泡子裡的水都是相互流通的,什麼樣的魚能經受了年復一年的,農藥化肥殘酷無情的殘殺呀!



就是農藥,化肥的長期的施用,讓這些野生的魚幾乎是絕跡了,所以,人們也就開展了人工養殖各種魚了,當然泥鰍魚也是人工養殖的了,在我們這個城市的市場上賣的魚,都是人工養殖的,在我的感覺中,這些人工養殖的魚,都不如過去我們家鄉野生的魚好吃,但是,我感覺,唯有這個泥鰍魚還是那個微道的!


由於泥鰍魚好吃又有營養,所以,在我們這裡的市場上,泥鰍魚的價位最高的,到了冬季的這個時候,每斤賣到25元,而鯉魚只能賣到8~9元一斤,從這個價位上也能看到泥鰍魚在魚類中的身份地位了!

感謝您對從善如劉三農問答的關注和支持,歡迎您的評論留言!


從善如劉L


我小時候田裡的黃鱔是很多的。記得那時候田邊會有很多小洞,在這些小洞裡往往都能釣到黃鱔。每年秋天稻穀黃的時候,爹爹都會去稻田邊上挖排水溝。每次都會帶回不少鱔魚。我們家在那個季節也跟過節一樣,每天都有鱔魚吃。對我們嘴饞的小孩子來說,等稻穀收穫的季節似乎跟等待過年一樣。

現在稻田裡的黃鱔是越來越少了。究其原因,我覺得是由以下幾個因素造成的。

第一、過度捕撈。

現在人們越來越喜歡“野味”。鱔魚正好滿足了人們的這種嗜好。由於鱔魚大部分都是自然生長的。營養豐富,味道鮮美。自然得到了吃貨的青睞。比如我們湖北,各地的鱔魚名菜就很多。各種吃法五花八門,讓人眼花繚亂。“吃貨”們在大快朵頤的時候,鱔魚自然就越來越少。把一個物種吃成珍稀物種是我們中國 吃貨常乾的事。如果再輔之以能“壯陽”或者“滋陰補腎”的廣告,這個物種不滅絕都不行。

第二、過度使用農藥化肥。

記得我小的時候,稻田裡的雜草都是人工清除的。我們土話叫“泥秧草”。就是用腳把稻田裡的草都踩到泥巴里去。我小時候一天還可以掙2分的工分呢!記得學校也會在農忙的時候組織我們去幫忙。在“泥秧草”的時候,田裡經常會踩到鱔魚、烏龜和甲魚。現在這種現象很少見了。而我們本地的烏龜也已經滅絕了!

農藥和化肥的過度使用,讓這些物種都遭到了滅頂之災。雖然我們的糧食產量提高了,但我們會發現稻田裡那些可愛的精靈都無影無蹤了。這不能不說是現代文明的悲哀。我們必須採用某種手段,讓所有的物種都得以延續。保護這些物種也是保護我們人類自身。

我是農民帆哥。如果覺得我說得有道理,別忘了點贊呀!歡迎關注、收藏、評論、轉發。


萬水千山走遍6688


為何如今農村水田裡的野生黃鱔泥鰍越來越少了,真正原因是什麼?

我回答我舅舅說現在我們農村山上的野生動物越來越多他十分生氣。

因為我舅舅說現在農村山上野雞啊!竹鼠啊!竹雞啊等等野生動物越來越少了。

而我否定了他,他臉紅脖子粗生氣是什麼原因,我否定了他的認識,我的否定讓他覺得是在摧毀他多年經驗得出的判斷。

但我敢說他看到的“山上野生動物越來越少”只是看到了表像。

而我說的“山上的野生動物越來越多”看到的是骨像。

我敢說我舅舅看到的表像是錯誤的,我看的骨像是正確的。

為什麼?

現在的農村大部分青壯年都拋棄農村、拋棄山田土地、拋棄農業、拋棄林業、拋棄種植業、拋棄畜牧養殖業離開農村進城務工。

他們的足跡基本上都很少留在山上,也就是他們根本就不會像以前那樣在山上管理林業,根本不會像以前一樣在山上驅趕畜牧業,根本不會像以前那樣捲起褲腳立在水田裡在稻秧的行與行之間檢閱自己的禾苗部隊。

我下一個結論。

認為農村山上動物、水田裡的泥鰍黃鱔等等野生動植物越來越少的人是夢中已過小陽春,農村的人類文明遲滯進入了有一點冰涼的深秋,只剩下“老人”和“留守兒童”這兩片葉子在“農村”這棵樹的枝頭綠著,其餘的葉子“中年”、“青年”這些葉子被秋風吹到了城裡務工去了。

但是有得必有失,相對有失必有得,農村失去了青壯年大部分人口。

但相應的山上的動物世界因為農村人口大部分成了遷徙到城裡覓食的候鳥,所以人類的足跡很少去踏破它們安寧的世界,山上的動物世界就像沒有戰爭休養生息的太平盛世一樣,於是野生動物迎來了春天,山上的野生動物世界像人類太平盛世一樣,數量呈爆炸式大增。


我覺得吧!說農村裡面水田裡面的泥鰍黃鱔越來越少了我看不成立。

因為這就和我舅舅的錯誤認識一樣,山上怎麼可能動物越來越少了。

他認為以前山上的野生動物多那是因為那個時候他還不是飛到城裡去打工的候鳥,而是定居在農村,在農村從事著農業、林業、畜牧業,經常在山上轉悠,看到一窩馬峰肯定被他晚上用火燒掉,然後把蜂巢摘下抱回家取蜂蛹當下酒菜,吃的那個叫做香噴噴。

看到一處青青的茅草突然有一撮黃了枯萎了,那他還判斷不出那叢茅草下面一定有一隻茅洞豬在地底下吃草根嗎?他能放過那隻茅洞豬,他的嘴也放不過那隻茅洞豬,他肯定會設套機關算盡把那隻茅洞豬請到鍋裡炒下酒菜的。


現在他覺得山上野生動物越來越少了是因為他不上山了,不下地了,不和山打交道了,不和水田接觸了。

對水田生疏了,對大山陌生了。

所以水田裡發生的一切他都看不見了,山上的一切也和外國一樣發生了什麼他根本就不知道。

他看不見山上的野生動物越來越多所以他覺得山上的野生動物越來越少。

認為農村裡泥鰍和黃鱔比以前越來越少有這樣觀點的人也和我舅舅的認識差不多。

大部分農村人根本就是很久沒有和稻田打交道了,大部分農村人不認識稻田,稻田也不認識大部分農村人,所以我只會認為現在農村水田裡的泥鰍黃鱔只會越來越多,不會越來越少。

為什麼?

只要沒有人類涉足的地方,那裡將是動植物的天堂。

當然算去被拋荒的那些稻田,因為泥鰍黃鱔是水生動物,稻田是它們的家,因為稻田拋荒,導致它們失去家園也有可能使它們失去生存環境。


山澗清泉流


我是農村長大的姑娘,小時候在農村放學後經常去小溪旁抓魚、抓泥鰍、抓黃鱔。

那時候只要拿著一個魚籠,一個鋤頭,往溪水裡一放,就抓一大把的。以前水是很清澈,草也綠,在幹水田農活的時候,總是忍不住去抓泥鰍、黃鱔,一個下午下來都有一兩斤。

為什麼現在反而越來越少了?

原因就是現在用的化肥、除草劑、農藥這些太多了,撒在田裡所有的魚都會死掉,所以現在地裡、田裡面、乾乾淨淨的,連草都沒有一條。

還有現在有很多人去捕捉野生的泥鰍和黃鱔,這些利潤很高,市面上可以賣到50到60塊一斤。

黃鱔含有豐富的營養價值,寶寶吃了晚上不起夜尿尿,貧血的人吃了會補血,補充抵抗力,和免疫力。

利益的誘惑下,每天都有大量的人去釣魚、撤網捕捉,整個生態環境都受到影響。試想一下,在這環境下黃鱔還能生存下來嗎?




嬌姐的鄉村生活


為何如今農村水田裡的野生黃鱔泥鰍越來越少了?真正原因是什麼?

還記得80年代時候我農村老家的河溝裡河蝦、蝲蛄、小魚、河蚌等有的是,可是自從90年代中期經濟發展了之後,河溝裡的這些東西都沒有了。同時,農村水田裡的青蛙、泥鰍也少了很多。

最大的原因還是在於生態環境的破壞。80年代的農業種植是無公害的,用的農家肥,沒有化肥、農藥的干預,生態環境相當的自然。而且那個時候的病蟲害的發生情況好像也沒現在的種類多、程度大。但是自從化肥、農藥的施用來說,對於生態環境的影響太嚴重了。特別是農藥的超量使用、濫用,以及農藥瓶子的隨意丟棄,對於農田生態環境的影響更是嚴重。我還記得我們農場前幾年水田種植噴殺蟲劑,噴完之後水田裡、水溝裡飄起來了好多的小魚、泥鰍,都是被殺蟲劑毒翻的。

除此之外還是在於現在人對於美味的貪婪。在以前生態環境比較好的時候,這些東西那那都是。人們也都不把這些東西當好東西,因為太多了。但是在生態環境變壞之後,黃鱔泥鰍少了,人們又開始眼饞這些美味。於是,各種方式的捕撈就開始了。這也是為什麼現在野生的黃鱔、泥鰍變少的原因。

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些看法,如有不當之處請海涵。


寒地水稻種植技術


為何如今農村水田裡的野生黃鱔泥鰍越來越少了?真正的原因是什麼?

記得小時候,每到春天雨季來臨之後,在田間、水溝或路旁草叢的流水之處,總有無數的小魚小蝦及泥鰍黃鱔在裡面活躍著,只要想抓,把那一小溝的水弄乾淨,總能抓出一大堆的小魚小蝦及泥鰍黃鱔等,有時候甚至能碰到一兩隻小烏龜。而到了秋季水稻收割之後,隨便提只小桶、拿把鋤頭去稻田裡尋找黃鱔,也總是不會落空的,一兩小時便能挖到一兩斤泥鰍黃鱔,且大都有拇指那樣粗。



如今,雖說農村水田中的泥鰍黃鱔還是有,但其數量可是實在不敢去數了,十不存一是肯定的了。那造成泥鰍黃鱔減小的原因是什麼呢!小草就來說下個人的觀點。

一、泥鰍黃鱔的生活環境遭到了破壞。

黃鱔泥鰍一般生活在農村的稻田、池塘、水溝及小溪河流等有水的淤泥裡面。而如今,特別是在南方,很多的水稻田不是改種旱土作物就是雙季水稻改單季水田,更有的是拋荒,這樣,很多稻田就不能長期的保留雨水,也使得黃鱔泥鰍失去了寄居的空間。

再就是一些企業大量排出的廢水、汙水,造成的水質汙染,讓很多農村的池塘小溪河流全成了臭水河,黃鱔泥鰍雖然是常年生活在淤泥之中,但在新興的化學汙水之中還是不能生活的,想適應這種生活環境,也總得給黃鱔泥鰍留存足夠長的時間,才有能達到自然的基因轉變吧!


二、泥鰍黃鱔的食物來源減小所至。

在農村,以前只要是有小魚小蝦的地方就有黃鱔泥鰍,可說他們就是伴生的一個整體。而黃鱔泥鰍的食譜除了魚蝦,還有田螺、蚌肉、蝌蚪、蚯蚓及一些腐爛的植物、瓜果蔬菜等。可如今,連生命力更強的黃鱔泥鰍都到了四處無法生存的地步,這些沒多少抵抗力的弱勢的魚蝦蚌貝就更是不用說了。這種大量的食物來源的消失,也就相對的導致了黃鱔泥鰍的減小。

三、泥鰍黃鱔自身的營養價值所至。

農村有句俗話叫“小暑黃鱔賽人參”,而如今,可不止是小暑,秋冬四季都會被端上人們的餐桌。因這種黃鱔泥鰍鮮美的味道及豐富的營養價值所導致的喜愛,讓人們恨不得能天天吃上一兩頓黃鱔泥鰍的渴望,可也是黃鱔泥鰍越來越減小的原因之一!



最後,從以上的各種原因來看,其實都與我們人類的各種活動範圍增大有關,可見,導致黃鱔泥鰍及各種小動物的減小的原因,終究還是因人而引起的鏈鎖反應而形成的!


湘村小之草


挖黃鱔我覺得是80,90後的美好回憶吧,記得小時候,每天都能看到人在稻田裡走來走去的,一開始我還覺得奇怪,後面過去一看,原來是在挖黃鱔,自己也覺得挺好玩的,也挖了起來,剛開始要學會找黃鱔洞,因為稻田裡的個種洞都有,第一步就得學會找洞,有的時候找不對挖開是蛇,這個也是碰到過的,挖過黃鱔的人都知道,其實挖黃鱔是個體力加手力活,因為田埂有的很硬,如果手沒力氣的話,是挖不到的。還有就是抓黃鱔,這個也是一個技巧活,沒經驗的話,就算挖到也抓不到,所以以前小時候挖黃鱔真的很有趣,又能給家裡改善一下營養,現在集市裡賣的都很少野生的了。現在也沒有人去田裡挖黃鱔了,因為沒有了。

主要是人為的原因造成的,我那裡以前人們為了賺錢,把藥都撒在田裡,第二天到田裡一看,田的黃鱔,不管是大的,還是小的,全部都死了。這個是最主要的原因,什麼也擋不住人類的慾望。另外一方面也是環境的改變,雨量明顯沒有以前大了,還有就是現在的都懶了,沒人種田了,所以也比較難挖到黃鱔了。你們那裡還有黃鱔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