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二戰德軍造的防空塔,是什麼樣的建築?

勇戰王聊歷史



現在的“柏林防空塔”成了這個樣子,由於建築時所使用的材料和建築標準非常高,戰後已經70多年了,“防空塔”似乎仍舊堅不可摧!但是,目前大部分的“防空塔”都成了歷史遺蹟,少數大型“防空塔”經過修整改造後成了飯店、旅館。

二戰期間的德軍防空塔可是由當時最著名的德國建築師設計,最好的工程師加上最好的建築隊伍建成的!建築標準以現代的眼光來看似乎可以“防原子彈”。
著名的“萊茵128㎜高炮”是防空塔上的主要武器,被“元首”認為是世界上最優雅的高射炮!並且自動化、電氣化水平非常高,高炮的:俯仰、橫向轉動、彈藥的輸送…都由電機來完成,也正是它這樣先進的電氣化設計水平,也影響到了二戰後的火炮發展。“萊茵128”不但長滴好看,威力也十分巨大!柏林戰役期間“動物園防空塔”上的四門雙聯“萊茵128”為了阻止蘇軍進攻“國會大廈”,對蘇軍部隊進行了約半個小時的急促射,給蘇軍造成了一個機械化團規模的損失!戰況傳到了朱可夫元帥那裡…命令:繞過“動物園塔”,另外打通去“國會大廈”的道路。

“防空塔”顧名思義就是防空用的,二戰初期英國的各型戰略轟炸機就頻繁的出現在柏林上空,空軍元帥格林所謂的“柏林上空不會出現美英飛機的承諾”破產了…為了確保柏林的安全,希特勒下令建築大型防空堡壘,並且在堡壘上安裝大中口徑的高射炮…擔當首都高空瞭望、指揮地面炮群反空襲、安置、醫療傷病員…等任務。
隨即,“首都防空核心任務”的三座大型防空堡壘建成:動物園堡壘、洪堡海因堡壘、弗雷德里希堡壘為柏林防空的核心,三角形佈置佈置在柏林政府部門的核心地帶,“大型防空塔”的外觀就是圖片上這個樣子(G塔),最頂層環360度佈滿了各種口徑的高炮,對空射擊沒有死角,同時由約一個團的兵力把守,“防空塔”的其它樓層有:彈藥室、醫院、食品儲藏室…甚至還有秘密倉庫(裝柏林博物館內的珍貴文物)總之堡壘內設施非常齊全。整棟堡壘牆體厚度3~3.5米,完全由高標號水泥加粗鋼筋灌注而成!按照當時的標準是:防盟軍轟炸機經常使用的500磅航彈和蘇軍的203毫米榴彈炮(著名的斯大林之錘)。


“防空塔”分為G塔和L塔,圖片裡近處的是G塔,也稱:炮塔 ,正方形上面佈置則各種高炮,是柏林的主要對空打擊火力設施;遠處是L塔,也稱:指揮塔,外形像“板兒磚”上面佈置有雷達、各種光學對空觀察設備和大直徑對空探照燈。

“柏林防空塔”建成之後也確實發揮出了較大的作用,很好的完成防空預警和打擊盟軍轟炸機的任務,由於對“萊茵128炮”的畏懼 英軍的蘭開斯特、美軍的B17/24…在執行轟炸柏林時都要繞開“防空塔”的火力打擊範圍,因為“萊茵128”實在太可怕了!它的射速為12~20發/分鐘並不高,但是它射高超過了一萬米,並且高射炮屬加農炮範疇,炮彈打出去之後彈道非常平直!128㎜彈爆炸後可形成400平方米的彈片殺傷範圍,不論任何轟炸機如果被直接命中一發就會被炸爛,在彈片殺傷範圍內也會重傷,所以任何轟炸機都會避開“防空塔”,不去觸這個黴頭。


柏林防空塔是德國二戰期間的瘋狂建築,雖然它的建築標準非常高,內部設施也非常完備,但是它畢竟是固定目標,蘇軍進攻柏林的時候也在各種情報當中知曉了它的厲害,在進攻國會大廈時雖說有一些損失,不過使用一些兵力將它圍困、牽制住,“防空塔”也就沒有多大的用途了,畢竟高炮是對空射擊的,對地面會有很大的射擊死角!只要進入死角塔上的炮也就殺傷不到多少目標了。
戰爭結束了,由於太過堅固“防空塔”到現在仍然沒有出現大的建築疲勞現象,德國人也對它進行了改造,圖片上就是改造後的“防空塔”內部的高級會所…人類最終還是要鑄劍為犁。


皇家橡樹1972


第2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德國是一個科研力量非常強大的國家,即便處於戰爭狀態,也非常喜歡琢磨一些比較特殊的軍事發明,在這一次世界大戰中,德軍向全世界展現出了非常多了不起的軍事發明,但是我們今天來聊一聊的是,在二戰時期德軍修建了一些巨型防空塔。

在上個世紀30年代,德軍就初步有過一種設想,那就是在重要的工業區和交通樞紐附近修建一種可以保護軍事設施的武器,隨著戰爭不斷升級以及盟軍火力愈加強大,德國境內越來越需要這種非常重要的武器來保證他們的軍事和民用設施的安全,於是在希特勒的同意下,德國的大型防空塔設計師和德國的軍工部長就先後設計和修建了德國最著名的大型防空塔、

根據不同地區這種防空塔呈現出三種不同的形態,分別佈置在柏林漢堡和維也納根據防空塔的設計師的想法,這種防空塔的存在,不僅直接可以對盟軍的飛機,造成致命威脅,還能夠對雷達探測和附近的防空火力相互協調,如此看來這種防空塔的存在還是非常實用的。

根據有關專家介紹二戰時期的德軍防空塔,高度一般會達到40米左右,周圍會形成一個寬70米左右的正方形碉堡,在這個碉堡的4個角會分別裝備4組,總共8門128毫米的高炮,12門37毫米高炮以及32門四聯裝20毫米高射機關炮,還附帶一個小型的指揮塔,裝備16門的4座四聯裝的20毫米高射機機關炮。除此之外,裡面還有測距儀雷達和火控系統,這兩座塔之間能夠形成一個非常有力的戰鬥單元,能夠相互支援保證安全。

在這些防空塔內部都有完善的水電設施,還有獨立的廚房食堂和休息室,甚至還有廣播電臺的存在。每座防空塔在設計之初保守估計每座塔的容納人數能夠達到8000人,而在實際使用中,每座防空塔實際的容納人數高達3萬人,足以可見這種防空塔設施存在的重要性、

轉眼間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已經70多年了,即便是在如今的德國境內,依舊能夠見到許多這種防空塔的身影。在第2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國人曾經多次想要拆除一座名為“動物園”的防空塔,動用了幾十噸的炸藥,這座防空塔依舊是屹立不倒,到了第三次的強力爆破,這座防空塔才最終被拆除。後來盟軍又針對德國境內的其他防空塔,想要進行強力爆破,卻始終都沒有成功,可見這些防空塔在設計之初是如何的牢固。


小芊芊愛歷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大家如果去柏林旅遊,還能看到這個防空塔。

防空塔其實是德國在二戰期間修建的要塞性防禦工事,並不僅僅是用於防空,還有陸地防禦功能。

這種防空塔,在德國還有5座,其中3座在柏林,2座在漢堡,另外還有3座在今天奧地利維也納。

防空塔是多功能的,

其一是用於防空。

以柏林的防空塔為例,裝備8門128毫米Flak40高射炮,還有多門20或者40毫米四聯裝高射炮,至於高射機槍當時可以隨便添置,安裝100挺也沒有問題。

防空塔具有相當的防空能力。

其二是作為防空洞。

防空塔非常大,高度就有39米,長寬分別為75米,可以容納1.5萬平民在這裡避免。

由於防空塔採用鋼筋水泥結構,非常堅固,牆壁就厚達3.5米以上。

根據分析,它可以抵禦250公斤航空炸彈的直接命中,至於各種口徑的航空火炮的掃射當然也不能對它有傷害。

其三是作為陸地要塞。


防空塔高達39米當然是有理由的。

因為傳統防空洞都是在地下或者山內,不可能修成高樓。

修建的這麼高,就是作為陸地要塞。

在樓頂的128毫米Flak40火炮也可以用於平射,射程高達15公里。因為是高炮,它的射速極快,可以達到每分鐘20發。

而防空炮塔也非常堅固,可以抵抗蘇軍203毫米口徑重炮的直接命中。想要摧毀它,必須使用更大口徑的特種火炮甚至列車炮。


防空塔造價高昂,第一座就花費了550萬馬克,第二座造價更高,竟然達到2400萬馬克。

實際上,防空塔也是很牛的。

柏林戰役中,4月30日,蘇軍進攻國會大廈,遭遇到來自靠近動物園的1座防空塔的128毫米火炮炮擊,傷亡很大,被迫撤退。

蘇軍曾調動203毫米重炮轟擊,但不能擊毀,反而被德軍炮火壓制。

德國人修建的這些工事,都是貨真價實,強度極高的。

後來報道這麼寫:1947年8月對柏林“動物園”防空塔爆破作業中,英國工兵部隊低估了摧毀這個混凝土堡壘所需要的炸藥當量,首次使用25噸炸藥進行的爆破作業並未徹底摧毀該塔。在此之後,耗時4個月,在鑽出數百個炮眼和填放了35噸炸藥後,該防空塔才被徹底摧毀。


薩沙


早在30年代,德國就推敲過在大型城市交通樞紐和重要工業區旁邊安裝固定高射炮塔來保衛這些設施,隨著盟軍空軍火力開始波及歐洲大陸和德國本土,製造這種設備更成為當務之急,德國大型防空塔的總設計師是建築師弗里德里希.塔姆斯,當然滿身藝術細胞爆棚的希特勒本人也在塔姆斯的方案上進行了“魔改”,最終由軍工部長阿爾伯特.施佩爾進行具體的設計。

這種大型防空塔在第三帝國境內歷經了三代不同形態,第一形態共有四組,柏林三組,漢堡一組。第二形態兩組,漢堡一組,維也納一組,第三形態兩組都在維也納。

根據設計理念,防空塔的作用不僅在於直接用強大的對空火力對抗前來空襲的盟軍飛機,也包括雷達探測與附近地區防空火力的協調與指揮,既是一個司令部,也是一個防空火力平臺,以及戰時難民的防空避難所。以第一形態防空塔為例,這是一個總重超過十萬噸,高39米,邊長為70米的正方形碉堡,四角各炮臺設有四組2聯裝共八門128毫米口徑高炮,12門37毫米高炮以及32門 (八座四聯裝)20毫米高射機關炮,旁邊還有一座較小的“指揮塔”,裝備16門(四座四聯裝)20毫米高射機關炮,還有雷達,火控系統和測距儀,兩塔為一組,形成一個戰鬥單元,兩者的距離為400到500米。

另外,每個塔群都有獨立的供水供電和生活設施,還有避彈區,廚房,餐廳,以及休息區,廣播電臺等等。

關於各個戰鬥塔的防空擊落數據,筆者沒有找到太詳細的,洪堡第一戰鬥塔群在1942年到1945年之間,累計擊落過超過80架盟軍各型飛機,其他防空堡的作戰記錄則付之闕如

在首層戰鬥平臺下面,是武器與彈藥儲備區以及官兵生活區,利用電機驅動的鏈斗升降機,可以把彈藥迅速送到頂層戰鬥部,戰鬥塔配置為6名軍官,160名士兵,指揮塔配置為6名軍官100名士兵。柏林的單組防空塔,耗資達到2400萬帝國馬克,為了蒐集足夠堅硬的石材,不惜從法國運來了優質花崗岩和石巖。防空塔的樓層之間,用設在四角的旋轉樓梯鏈接,同時中央還有兩部電梯,每座戰鬥塔原計劃可為8000人的平民提供容身之處,但實際上,到了柏林之戰時期,每座防空塔都湧入了超過3萬名平民。

有趣的是由於防空塔自身的堅固可靠,一批柏林國立博物館中收藏的珍貴藝術品也被安放到了防空塔中,包括大家熟悉的古埃及皇后尼佛爾提提的半身彩繪塑像。

防空塔的四層,還有一個擁有95張床位,兩個手術室的大型醫院,配屬8名醫生,50名醫療輔助人員。在戰爭的最後歲月裡,能在這裡享受治療康復的第三帝國名人不少,包括德國著名女試飛員,在希特勒自殺前一刻冒險飛進柏林的漢娜.萊契,ju87斯圖卡俯衝轟炸機王牌烏爾裡希.魯德爾,以及在1944年7月狼穴暗殺事件中受傷的席孟德中將等等。

駐紮在柏林動物園防空塔中的部隊,是空軍123高炮營第一連。由萊茵金屬公司製造的雙聯flak40 128毫米高炮的射速為每分鐘20到24發,最大射高14800米,最遠射程20950米,給前來轟炸的盟軍戰略空軍帶來過不小的麻煩。在柏林圍攻戰中,128米毫米高炮改為平射,也給蘇軍的炮兵陣地和重兵集結地帶來了不小的傷亡,累計向蘇軍重炮陣地發射了400發以上的炮彈,給蘇軍造成了上千人的傷亡,摧毀火炮將近100門。

在柏林圍攻戰期間,動物園巨型防空塔內的電臺,是狼穴指揮部與外界聯繫的唯一途徑,5月2日下午,防空塔也向蘇軍投降,蘇軍和隨後而來的英美盟軍觀察員在參觀防空塔後,斷言,如果繼續抵抗,防空塔還可以繼續維持1周到3個月的時間,實在是一個很難攻克的頑強目標。

從5月到9月,防空塔依舊在發揮作用,變成了臨時醫院,到了60年代,動物園防空塔終於被拆除,現在此地依舊是柏林動物園,戰鬥塔的原址變成了鳥島,指揮塔原址變成了河馬館。


用戶69792950182


希特勒在1940便命令德國軍方相關部門開始在德國全境準備籌建防空碉堡,以防止未來盟軍可能對德國的空襲以及現階段英國皇家空軍的空襲。當時德國共建造了8座防空堡壘,漢堡2座,柏林三座,維也納因為其特殊位置也享受了三座防空堡壘的待遇。雖然防空堡壘的數量不多,但效果出奇的好,有效的遏制了英軍的空襲。


這些防空塔是鋼筋混凝土結構,高度達到35米,厚度達到2.5米,裡面配置了高射炮。所以當敵軍飛機低空飛行想對地面造成破壞的時候,這些高射炮可以很好的對敵軍飛機造成威脅。又因為其本身的堅固性,一般武器很難對塔造成破壞,後來蘇聯軍隊進攻柏林的時候,蘇軍的榴彈炮都無法炸燬這些防空堡壘。

防空堡壘兩個一組,其中一個四方形的是指揮塔,頂部安裝了超大型的防空雷達。另一個圓形的是戰鬥塔,戰鬥塔的頂部安裝了半隱藏式的四座雙聯裝105MM高炮並且安裝有當時最先進的自動填彈機,在外牆上,德軍還別出心裁的配備了高射炮威脅盟軍飛機。



因為防空塔的“耐磨性”和“危險性”,以至於在柏林戰役最瘋狂的時候,防空塔附近都沒有爆發比較大的戰鬥。一開始蘇聯人還愣頭愣腦的往上衝,最後在損失了大量人力物力以後,“勇往直前”的戰鬥民族也選擇了繞道而行。


我是頭條作者歷史十二郎,每天帶你瞭解不一樣的歷史,希望大家給我點個贊,關注一下,路轉粉,不迷路,謝謝各位啦!


是阿維啊


二戰時期,德國修建的防空塔名為Flakturm,大的圓的叫做G塔,主要部署重火力,小的方的叫做L塔,主要作為指揮和控制所在地。在1941年——1944年之間,共修建了8座Flakturm,其中柏林3座,漢堡2座,維也納3座。一個完整的Flakturm由一座G型塔和一座L型塔組成。


Flakturm高30米——45米,牆壁均用混凝土澆築,其厚度為2.5米——3.5米。

G型防空塔的長X寬為70.5米X57米,牆壁厚為3.5米。其屋頂安裝有4門雙聯裝128mmFlak40高射炮和不少的37mm機關炮以及20mm機槍。其中Flak40高射炮的射速為12發/分鐘,射高達到1.4萬米。


其實在1944年之前,G型防空塔使用的是105mmFlak38型高射炮,其射高為1.2萬米。只不過隨著戰爭進程的加快,Flak38高射炮被換成了Flak40高射炮,以增強對轟炸機的攔截能力。G型防空塔依靠其厚重的混凝土外牆,可以抵禦203mm炮彈,250千克級航空炸彈的攻擊。在戰後,英國對G型防空塔進行了爆破,在使用25噸炸藥都沒將其炸燬後,又在防空塔底部鑽了近百個炮眼,並將炸藥量增加到35噸,才將其徹底摧毀。由此可見,G型防空塔的抗打擊能力有多強。


此外,G型防空塔一共有5層。第一層為居民提供防空設施;第二層為美術品和博物品臨時保管所;第三層為醫療中心,配備有不少的醫生,護士,以及數百個床位。第四層和第五層為士兵居住區。整個防空塔具備獨立電源和水源。


L型作為指揮塔,無論是防禦力還是攻擊力都不如G型塔。L型塔的牆壁厚2.5米,長X寬為50米X23米,安裝有20mm機關槍。L型塔作為指揮和數據測算塔,雷達設備,對空探測儀器是少不了的。


據統計每天運往建造地址的材料就高達1600噸,此外,其造價也極為高昂。位於柏林的防空塔建造費用為550萬馬克,而位於弗雷德里希山的防空塔造價高達2400萬馬克。所以說,建造Flakturm所用的材料和費用是極其昂貴的。不過,耗資巨大Flakturm防空塔也起到了阻滯前蘇聯軍隊進攻的步伐,只不過並不能改寫二戰時期德國失敗的結局。(圖片來自網絡)


江山何沉


我是鵬正!我來回答!我是喜歡軍事和歷史的小學弟鵬正。

在二戰期間德國坦克最為出名,還有一項技術更是當仁不讓,那就是德國防空塔。一般德國建造防空塔的時候都是最好的材料以及最優秀的工程師設計,威力自然不俗。

德國防空塔一共分為兩個部分,一是指揮室,二就是炮臺,據說炮臺是一個高為39米,長寬為75米的正方形結構,而指揮使則是寬和高是43米長為55米的長方體結構,炮塔和指揮室相隔百米,期間有設有專門的地下通道,外牆厚度達到了3.5米厚,可以直接抵禦500斤的航彈和250毫米口徑的轟擊。

這種防空塔還不如說城市巨型堡壘,這種堡壘我一共修建了八座,三坐在德國首都,另外三座在維也納,其他的在漢堡。而對於這種防空塔其實在戰爭中毫無意義,由於德國防空塔的體型巨大並且也只是防空性質,盟軍飛機可以直接規避,而坦克也可以直接直線平推甚至是繞過去。對於戰爭我覺得是毫無意義的。

不過如果要是能把防禦塔拉在一個同時代的平行空間,這個倒是敢肯定,在當時沒有任何一個火炮能把防禦塔正面轟開,至少在我的認知裡,我感覺是沒有的。並且裡頭的設施是應有盡有,如果補給、人員充足的話,可以一直無限期的堅守。


鵬正


這些防空塔其實就是一個加強型的高射炮平臺,是德國用來防禦盟軍空襲的重要防空建築,目的是保護柏林政府區的那些主要建築免遭空襲的打擊,與此同時,這種防空塔也是一個很好的防空避難所,裡面除了有各種防空武器裝備外,其實還有一個小型的醫院,有著完善的醫療設備,並且這些防空塔的牆壁平均厚度達到了3.5米,完全可以抵禦當時的重炮以及航彈的打擊

其實我們說的防空塔,是由兩種建築物組成的,分別是G塔(Gefechtsturm)和L塔(Leitturm),即1座防空塔 = 1座G塔+1做L塔。其中G塔是戰鬥塔,建築面積以及火力強度更大,屬於大型防空塔,長、寬均為57米或70.5米、高則是39米或41.6米,上面的火力配置為4門128mm高射炮、8門88mm高射炮炮以及若干37mm和20mm火炮,可謂是武裝到了牙齒,而一座G塔的人員配置則通常是由160名士兵和4名軍官組成。

L塔則比G塔要小一點,長為50米,寬為23米,高度則是39米或者44米,火力配備也比G塔要弱很多,因為L塔的主要職責是指揮和控制,上面只有一些20mm機關炮用來基本的防禦,但是卻裝備有大量的用來瞄準計算的各種儀器,在人員配備上基本和G塔相同,但是士兵的人數要相對少一點。L塔和G塔共同組成一個基本作戰單位,其中L塔負責指揮和下達命令,給G塔提供各種數據,G塔則是根據這些數據來進行火力防空!

關於這些防空塔,德國在1941 年~1944 年間總共修建了8座(包括G塔和L塔),其中柏林和維也納各三對,漢堡兩對,甚至連元首希特勒都親自參與了第三代防空塔的設計,不過在德國戰敗後,柏林的三座防空塔都已經拆除了,也就維也納的三座還保留了下來,至於漢堡的那兩座,只留下了兩座G塔被分別改裝成了音樂學校和夜店,而兩座L塔也是在戰後被拆掉了!


哨兵ZH


自從萊特兄弟發明第一架飛機開始,人類征服藍天的夢想就成為了現實。遨遊天際,擁有的不僅僅是自由、豪情萬丈。很快,它就擁有了另外一個用途:戰爭。自此,除了地面、海面打擊以外,空中打擊也成為了軍事行動勝利與否的關鍵因素。進入20世紀,立體式作戰體系基本完成。除了空戰,各國的軍事製造商們也在開動腦筋,地面防空似乎更具有優勢,比如德國在二戰時期建造的防空塔。

軍事科技革新一直伴隨著整個二戰,潛艇技術得到了很大改善、空戰規模不斷加大,列車炮可以轟開80米深的地堡。而防空塔又可以做什麼呢?很簡單,通過立體式交叉防護,讓前來進犯的轟炸機編隊有去無回。在某種程度來說,這確實是一項軍事奇蹟,遠遠看去,它幾乎達到了巴士底獄的規模。在柏林市區,這種規模的防空塔共有3座,以動物園為基礎,北連洪堡海因、東側則是弗雷德里希。三座防空塔構成了“三角形防線”,而防線的範圍正好是柏林的主要城區。

從現在的角度來看,希特勒修建防空塔的時期正是第三帝國如日中天的時期,但歷史的高明之處卻恰恰表現在其猝不及防的一面。因為從1942年開始,德軍在東線的進攻受到了阻礙。反法西斯同盟初步成立,蘇聯得到了美國源源不斷的援助。如此一來,留給德國最高統帥部的戰略空間,就相應減少。怎麼辦?只能繼續修建。

所以,希特勒又修建了漢堡等地的防空塔。1943年,漢堡防空塔剛剛修建好不久,盟軍最猛烈的一次空襲在一片茫茫夜色中悄然進行了。德軍的雷達很快發現了大型空中編隊,警報響徹夜空,防空塔4座105毫米FLAK38/39高射炮同時開火。彈幕很快在盟軍編隊周圍形成一個四方形的煙霧雲。雲層阻擋了飛行員的視線,它們進入了一個危險、充滿死亡的地帶。

空襲10分鐘後,漢堡沸騰了。以防空塔為核心,周圍的防空部隊也對煙霧雲附近的目標進行集中打擊。G塔上共駐守有350名戰鬥經驗豐富的防空士兵,另外還有100餘名希特勒青年團作為輔助。他們操縱37mm機關炮的技術非常嫻熟。當盟軍“蘭開斯特”轟炸機以S形投彈時,37mm機炮的子彈準確的衝進機艙,在任何角落爆炸。很多飛行員都放棄了跳傘,跳傘意味著死的更快!

當初修建防空塔時,作為帝國元帥、空軍總司令的戈林驕傲的表示,柏林是永遠不會被轟炸的城市。雖然這句豪言狀語很快被盟軍1940年的空襲打破,但也無形中為“防空功能”增加了一份力量。原本,G塔和L塔是作為完全的戰鬥設施。除正規防空部隊及少量的希特勒青年團戰士以外,是不對平民開放的。


但希特勒在徵求了施佩爾博士的意見後,認為防空塔的高度可以再提升10米左右,增加2層面積用於平民的躲避。事後,戈林也從施佩爾的口中得知這麼做的真實原因:平民在關鍵時刻可作為防空塔的步兵和防空兵。如此說來,到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希特勒最終會改變自己的意見。

漢堡防空塔是第二代防空塔,從結構到火力都有所提升。以戰鬥核心G塔為例,它的長度達到了71米、寬為70.5米,高為41米。地面為六層結構,地下一層,可容納超過一萬名平民。漢堡大轟炸期間,周圍4個街區的平民幾乎全部躲進了防空塔的地下和一二層。年輕人自願作為輔助人員,年齡大的也前往三樓的醫院,幫忙收治傷者。

防空塔為什麼在後世如此出名,如果你前往漢堡,親眼目睹其雄偉的結構。你肯定會發現這是一座可與法國巴士底獄媲美的堅固堡壘。可巴士底獄已經隨著歷史化作塵埃,但漢堡的防空塔卻依舊保持著完整,除了少部分有現代翻修痕跡,大多數都保持著二戰時期的原貌。走進G塔,我們才發現其設計的巧妙性。

德國防空塔=多功能“儲藏室”。首先,它可以容納2000名士兵和軍官。其次,容納1萬名平民。再有,容納14個博物館的藏品。還有很多,但這些已經夠了。收納空間超大,與L型塔地下建有通道。彼此相互支援、共同協防。至少,我們要感謝它容納了柏林市的所有藝術珍品,並且在1945年3月安全的把它們送出去。

G塔的魅力還不僅僅如此。它可以承受250千克的航空炸彈直接命中,以及盟軍大口徑火炮的直接傷害。如此優秀的防護能力,還要從它完美的建造說起。G塔外牆(主防護)厚度高達3.5米。每層樓板厚度為5米。L塔的外牆厚度要小一些,但也達到了2.5米。兩個防空塔均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每天平均消耗1600噸的砂石材料,這些一般都通過專用鐵路運輸過去。

再說說柏林的“三角形防線”。雖然柏林多次遭受盟軍的空襲,但防空塔的主要作用卻用在了阻擋蘇軍進攻上面。1944年,G塔的主力武器得到了升級,128毫米40高射炮取代了105毫米高射炮。這些可怕的傢伙每分鐘可射出12發炮彈,射程高達14000米。它們在1945年構成了防禦蘇軍地面進攻的有力防線。

1945年,蘇軍突破了有著“柏林鎖鑰”之稱的澤勞弗高地。柏林北大門轟然打開。防空塔高大的外形很快成為了蘇軍火炮、坦克的目標。而動物園防空塔也在“最後時刻”保持了令人敬佩的戰鬥力。

當時,防禦該塔的共有1200人,他們使用20毫米機炮和128高射炮頑強的阻擊著蘇軍的坦克部隊。地面很快變成燃燒的海洋,廢鐵瀰漫著屍體燒焦的氣味。而高塔上的情況也不容樂觀,士兵傷亡率高達70%,一些機炮也被蘇軍的飛機炸燬了。

直到柏林戰役結束,柏林最為堅固的動物園防空塔依然有300名負隅頑抗的士兵。1945年5月8日,動物園防空塔放下了武器,次日,另外兩個防空塔的士兵走出大門,向蘇軍投降。至此,防空塔的戰爭使命徹底宣告終結。它作為德國軍事史上的一個奇蹟,最終化為了陣陣瓦礫。


雷姐的機械空間


德軍建造防空塔主要就是為大城市提供強大的防空火力,由於城市高層建築的眾多,地面的防空火炮或多或少的會有射擊死角,而且視野也不夠開闊,為了更好的發揮高射炮的威力,尤其是那些數量少威力大的重型高射炮,於是便提出了建造防空塔的設想,這種建築高於附近所有的建築,高射炮可以擁有360度的射界,可以有效的射擊從各個方向飛來的轟炸機群。至於其他的市民避難所、醫院以及重要物品儲藏等功能都是額外開發出來的,其最本質的建造目的就是為了提高重型高射炮單位的射界。



這種防空塔分為兩類,一種是射擊塔,一種是指揮塔,一般兩塔合在一起作為一個實際的防空單位。射擊塔是大型塔,長寬各70米,高35米,頂部裝備4門雙聯裝的128㎜重型高射炮,以及其他37㎜高射炮和20㎜高射炮等,是主要的防空火力。指揮塔長50米,寬25米,高40米,主要裝備雷達和其他各種射擊瞄準計算儀器,為射擊塔提供射擊參數,只配備防禦用的20㎜機關炮。兩塔相距500米左右,有地下通道相連。


這種防空塔全部由鋼筋混凝土構成,四周外牆厚達2.5至3.5米,頂部更是有5米後,基本上可以抵禦來自任何方向上的直接火力打擊。這種防空塔擊落的飛機並不算太多,但是重要的是其對轟炸機群的干擾能力,由於畏懼防空塔的強大火力,大部分轟炸機群都選擇繞開其火力範圍,如此防空塔火力範圍內的建築得到了良好的保護,損失非常有限。

後期即使在蘇軍進攻柏林之際也沒能直接攻佔任何一個防空塔,即使是蘇軍最大的203毫米重炮也不能穿透防空塔的外牆,蘇軍只能通過對防空塔的裝甲窗口進行瞄準射擊,以求炮彈能打進防空塔內部,這裡的門窗裝甲只有6CM厚可以被蘇軍的重型直瞄火力擊穿。

戰後這些防空塔大部分都被爆破拆除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