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8 【綜述】“中國思想與現代社會心態變遷”學術研討會在上海研究院召開

【綜述】“中國思想與現代社會心態變遷”學術研討會在上海研究院召開

“中國思想與現代社會心態變遷”

學術研討會在上海研究院召開

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二月廿一日癸亥

耶穌2019年3月27日

進入現代社會以來,中國傳統思想與現代社會發展的關係始終是學界深入思考的宏大問題,中國思想界圍繞傳統文化、傳統思想與現代化的關係,進行了多重路向的考究。在現代社會中,人們對於中國傳統思想如何認知、持有何種心態,對於我們如何面向未來具有深遠的意義。

基於以上思考,“中國思想與現代社會心態變遷”學術研討會近日在上海研究院召開,來自北京、上海高校的近三十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此次研討會。

此次研討以華東師範大學貢華南教授的《味覺思想》和同濟大學曾亦教授的《儒家倫理與中國社會》兩本學術專著為討論的焦點,各位專家就“中國思想與現代社會心態變遷”這一議題展開了精彩的對話。

研討會由上海研究院研究員、上海大學哲學系朱承教授主持。

【综述】“中国思想与现代社会心态变迁”学术研讨会在上海研究院召开

唐墓壁畫《宴飲圖》

貢華南教授介紹了《味覺思想》一書成書的機緣。《味覺思想》圍繞作為動詞的“味”和作為名詞的“味”而展開,討論了感官之爭以及相關的形而上問題。

“味”作為動詞它體現為品嚐滋味,又體現為玩味,同時可以體現為味道,即體味大道,各層次相互糾纏在一起,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這正是作者所追求的一種把感性和理性摻雜在一起的思想方式。

上海財經大學郭美華教授針對《味覺思想》的思想抱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味覺思想》中的思考正在走向我們哲學思考的反面,因為保持主體與客體、自己與世界、自己與他人之間的距離恰好是當代哲學思考的前提,而貢教授在傳統中國哲學思考中把這個間距突然克服掉了,那麼就容易走向經學研究。

復旦大學郭曉東教授則認為,《味覺思想》恰恰是追求中國思想本有獨特性的體現,貢教授認為中國的傳統可以用味道來統攝,或者用味覺思想來統攝,由味道來建構起一箇中國的思想,是極富創見的。

中國人民大學溫海明教授也十分認同《味覺思想》一書中主客不分、主客相容的探討思路。

華東理工大學陳迎年教授提出,“味”的思想能否把主客二分包容進去、能否真正消解主客二分,事實上還是存疑的。

上海交通大學餘治平教授評價貢華南教授近20年來的追求和思考有其獨到的價值,彌補了長期以來的以邏各斯為中心、以理性、知性為研究對象,因此帶有一種填補空白的性質,同時也可以將味覺神經或味覺細胞等相關研究也納入進來。

上海師範大學樊志輝教授直言《味覺思想》一書展現了作者想要駕馭中國思想的雄心壯志,但更包含了作者的現實趣味,並期待味覺思想不僅僅是中國古典思想的一個殊勝之處,也能夠直接進入到現代思想的言說裡。

華東師範大學陳贇教授認為貢華南教授的思想是一種審美化的哲學,現代社會在不斷擠壓我們的生活,那麼今天的學術在什麼意義上還能夠面對和回應這些問題,也許可以通過一種美學的方式,但美學的方案具體是怎麼樣的,仍然值得思考。

同濟大學陳徽教授談到,貢教授的問題意識是一貫的,他試圖釐清中國文化的基本思想及其演進歷史的學術雄心,也自覺地將這一工作與金嶽霖、馮契等前輩所開闢、展開的思想道路承接起來,展現出鮮明的血統意識。

上海社會科學院張志宏研究員認為《味覺思想》一書以及貢教授的研究思路並不是以我們特色的東西來為我們自己辯護,而是讓我們自己走出一條新的路徑來為人類共同家園來做一個很好的補充。

復旦大學的才清華、徐波,華東師範大學的陳喬見、苟東鋒、洪澄、上海交通大學的王金鳳、同濟大學的陳暢、谷繼明、上海大學的袁曉晶、盛寧、曾海龍、陳海、東華大學沈雲波、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的王美玲以及朱明等也分別對《味覺思想》一書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隨後,曾亦教授簡單敘述了《儒家倫理與中國社會》一書的由來和概況。曾教授坦言,對儒家倫理的研究,關乎當前中國社會發展的系列現實問題。

該書最大的特點是試圖從經學的角度對儒家倫理進行重新的研究,所以在本書中會注重一些概念、一些問題的處理,這跟傳統研究儒家倫理的方式會有一些不同。

朱承教授認為,雖然曾亦教授的研究路徑和傳統的哲學研究路徑不同,但還是有非常強烈的現實意義的,也是我們用其他的方式來解決中國或者世界面臨的社會和倫理問題之後,一個非常值得借鑑的思路。

樊志輝教授肯定了《儒家倫理與中國社會》一書作為學術著作的價值所在,同時也提出經學研究者在當代中國學術體系中所處位置的模糊性。

餘治平教授認為曾教授在《儒家倫理與中國社會》一書中文本抓得緊,非常體現經學家的功底,同時建議在文本的詮釋方面仍大有文章可做。

貢華南教授和溫海明教授則對《儒家倫理與中國社會》一書中的“感應”概念表達了濃厚的興趣,同時也期待當代儒生能在當下的學術環境中找到明確的位置。

郭美華教授進一步指出,曾教授試圖用某種自己所理解了的儒家編制一張強大的網來網住現代人的生機,但這種努力是否可能或者可行,都依然值得商榷。

陳贇教授提到,經學研究在曾教授等人的努力下,近十年來是有復出的跡象的,但曾教授的研究是由社會學進路所做的,還留了一些西方的、人類學、社會學痕跡,在研究上古的禮制時,可能存在張力。

張志宏研究員認為經學路徑確實是進入中國哲學研究的一個很好的路徑,但以此來批評西方哲學,是否站得住腳仍值得探討。

谷繼明教授認為《儒家倫理與中國社會》能讓大學生迅速瞭解到中國思想中跟倫理相關的東西,這個書雖然叫“儒家倫理和中國社會”,但是和以往的哲學著作、倫理學著作不一樣,該書講到倫理概念不是處於一種抽象的倫理原則,不是對這樣的道德原則的探討,而是看這樣一個倫理學概念在現實生活中的操作。

曾海龍博士認為曾教授是以尊尊、親親為兩條主線來處理原來中國傳統社會的倫理關係,但無論是基於我們跟西方社會,或者是跟全人類的普遍性意義的追求,還是我們對於這種自信傳統文化挖掘現代性的因素,從傳統儒家、從所謂的尊尊、親親兩條主線去處理,都是一種挑戰。其他與會學者也對曾亦教授的著作提出了各自的見解。

【综述】“中国思想与现代社会心态变迁”学术研讨会在上海研究院召开

與會學者認為,貢華南教授的《味覺思想》和曾亦教授的《儒家倫理與中國社會》是對中國思想進行了不同緯度的探討,呈現了當前社會某種復歸傳統的心態,通過對中國思想的深入挖掘,我們也可以為現代社會提供源源不斷的思想源泉。

正如《味覺思想》中的“味”和《儒家倫理與中國社會》中的“尊尊親親”,他們都構成了當代中國人思想的基石,而對這些思想的探究就可以更好地幫助我們知道當代人究竟如何思想,也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把握當代社會的群體性心態及其變遷的原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