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8 小孩發熱有時是在長“心眼”?

“可憐天下父母心”,年幼弱齒的孩子成長期蛻變,常易感邪食積發熱腹瀉等,惹的父母牽腸掛肚,急於用藥輸液,卻不知其損傷正氣,減弱孩子體質。本文講述孩子成長中的生理性變化—“變蒸說”,了知小兒生長規律,知常達變,護養孩子健康,可期無虞。


小孩發熱有時是在長“心眼”?


1

小兒發熱有時是在長“心眼”

《黃帝內經•素問•六元正紀大論》:

“熱無犯熱,寒無犯寒,從者和,逆者病,不可不敬畏而遠之。”

很多小孩出生100天后,突然間發熱了,一熱呼哧呼哧地,家長看得心急火燎特別難受,趕緊去醫院,一針把熱退下來了,結果沒兩天小孩起了一身疹子。我在臨床上看到過很多這樣的例子。從中醫學的角度來看,孩子發燒在臨床上往往不一定是病理性的反應,它還存在著一種生理性的發熱反應。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醫生分不清兩種發熱,盲目用藥造成的。

“變蒸”——成長變化當中的發熱

隋唐時期有個醫家叫巢元方,他寫了部醫學著作《諸病源候論》,其中談到了一個很重要的學術觀點——“變蒸”。什麼叫變蒸?變就是變化,蒸實際上就是發熱,用通俗的語言來解釋,就是成長變化當中的發熱。在古人的描述中,有32天一蒸的,有64天一蒸的,有72天一蒸的,不盡相同。很早以前聽老前輩們講過,

說小孩發一次燒是長一次腦子。不單是長腦子,還長個兒,不發燒長不大。說者無心,聽者有意。

我曾經仔細觀察過自己的孩子,確實像老前輩們所言,變蒸發燒後,馬上覺得她有了不一樣的變化。前兩天還不會叫爸爸、媽媽,發完燒以後就會叫了。看著孩子真的長本事了,心裡非常高興!實際上這種變蒸發熱的過程就像生豆芽。把一把豆子放在水裡,天天用涼水泡它,它永遠也長不成豆芽,要想它發芽,一定要有適當的溫度,溫度升高後它才開始生長、開始發芽。小孩在生長髮育當中,有著類似的過程。嬰幼兒的“變蒸”,是一種正常的生理性發熱,對孩子的身體並沒有害處,反而有利於孩子的生長髮育。“變蒸”這一學說,在今天的醫學界仍有很大的爭議。有的醫生認為,只要發熱就是病理性的,不承認有生理性的發熱,然而,以我自身帶孩子的經驗以及多年來的臨床實踐,證實古人“變蒸”的說法確實是有道理的。

2

【小兒變蒸】生理性發熱

小兒變蒸的發燒,俗稱“燒長”或“生長熱”,是古代醫家用來解釋嬰幼兒生長髮育規律的一種學說。該學說首見於西晉•王叔和的《脈經•平小兒雜病證第九》,曰:

“小兒是其日數應變蒸之時,身熱脈亂,汗不出,不欲食,食輒吐見者,脈亂無苦也”。

隋唐以降,眾多醫家對該學說多有闡發,內容不斷補充,其說益繁,然亦存在相關爭端。

◎淺析“變蒸”的生理現象

變者,變其情智,發其聰明,主要是指精神發育;蒸者,蒸其血脈,長其百骸,主要指形體發育。2歲以內的小兒,由於生長髮育的旺盛,其血脈、筋骨、臟腑、氣血、神志等各個方面都在不斷地變異,蒸蒸日上,每隔一定的時間就有一定的變化,並且還可表現出一些症狀,如發熱、煩吵、出汗等等,但無病態,是小兒精神、形體階段性生長髮育的一種生理現象。變者生五臟,蒸者養六腑,變者上氣,蒸者體熱,小兒需得變一變、蒸一蒸,方能長一長。臨床上可據其症狀,辨證治療,亦有醫家不主張治療者。

◎生理性發熱的特點

生理性發熱有幾個特點:

一是孩子發熱後(以低燒為主,偶爾出現高燒),給他個玩具還能抓能玩,還能咿呀學語,跟你交流,依然有精神不打蔫;

二是耳朵發涼、屁股發涼;

三是上唇內側出現“變蒸珠子”,即粟粒大小的白色泡珠。

這種情況下,孩子的發燒是正在“變蒸”的表現,建議家長不要著急,別輕易給孩子服退燒藥。此時如果用藥物來治療,反而會影響他的生長髮育。最好用毛巾浸溫水擰乾後,擦孩子的腋下、大腿根、後背、前胸等部位用物理方法幫他降溫。

在飲食上,讓孩子吃清淡一些。如果孩子正在吃奶,做媽媽的飲食也要清淡一些。同時要隨時觀察孩子的發熱程度。注意給他補充水分,幫助孩子把這一關渡過去。一般情況下此時體溫就可以降下來了。病理性發熱的判斷方法也很簡單。如果孩子發燒的時候沒有精神、昏昏欲睡、一摸耳朵也發熱、手腳冰涼,這個時候一定要去醫院,此時的發熱基本上屬於病理性發熱了。病理性發熱的原因有兩點,一是風寒,二是食積,就是我前文所說的“二太病”。

小孩發熱有時是在長“心眼”?

3

【小兒變蒸】學齡前兒童的“生長痛”

變蒸的另一種表現就是學齡前兒童的“生長痛”。有些在學齡前的兒童常常向家長訴說:“媽媽,我的腿痛。”輕的一說就過去了,重的則痛得晚上睡不著,需要爸爸媽媽不斷用手去撫摸雙腿。家長擔心孩子腿受了傷或患了病,到醫院檢查後又都正常,沒有任何問題。這是什麼原因呢?

原來,人體的生長髮育是有規律的,一個時期體重增加佔優勢,另一個時期身高增長佔優勢,二者交替出現。當身高增長速度太快時,就會出現小腿肌肉腱牽拉感或疼痛感。這種疼痛多發生在晚上睡覺或白天午休時,一般不需要治療就可以自行緩解,家長不用擔心。

4

【小兒變蒸】生長髮育週期

中醫認為,人體有320塊骨頭(是和現代解剖學有些出入,但不能就此而否認古人的智慧),嬰兒生下來以後,骨的發育以1天10段而論,32天,總計為320段,以此為一週期,稱為一“蒸”。骨之餘氣,自腦入齦,長成32顆牙齒。每個“蒸”週期完畢,小兒都會發虛熱或一些別的“病症”,每變蒸一次,小兒的情緒性格都會和以前不一樣。十個週期即是小蒸完畢,一共320天。在“蒸”的同時,內臟(經絡)也以這個週期生長髮育,分別為腎(經);膀胱(經);心(經);小腸(經);肝(經);膽(經);肺(經);大腸(經);脾(經);胃(經)。

具體“變蒸”情況如下:

1、32天,腎(經)發育,生“志”(原文“志”,指小兒有自己的意識)

2、64天,膀胱(經)發育,在耳及脊骨的末端會發冷

3、96天,心(經)發育,為喜(會笑)

4、128天,小腸(經)發育,小兒容易出汗和微驚

5、160天,肝(經)發育,小兒容易哭

6、192天,膽(經)發育,小兒會產生兩眼不閉和麵紅的現象

7、224天,肺(經)發育,小兒開始發出聲音

8、256天,大腸(經)發育,小兒容易發熱出汗,也有不出汗的情況

9、288天,脾(經)發育,脾臟主思慮

10、320天,胃(經)發育,小兒容易不思飲食,腹痛或嘔吐食物

經過這十次變化以後,小兒就開始長牙齒,學習說話,懂得喜怒哀樂,小兒的第一階段的成長就完成啦。

所以在一歲以內,小孩的發育是非常重要的。而這多次的變蒸,會引起生理的變化,而又往往認為是疾病,引起誤診誤治。錢乙引用老師的話說:無汗的發熱,用發汗法來退熱;有嘔吐者,用微下(輕輕的瀉藥)的方法來治療,不能用其他的治療方法,不能抑制小兒的變蒸過程。


小孩發熱有時是在長“心眼”?


5

【小兒變蒸】順其自然的處理

很多小兒注射了過量的抗生素後,都會有生長髮育遲緩的現象,這就是抗生素抑制了變蒸過程。對於小兒,什麼是病,什麼是變蒸,應該如何處理……………………

1、小兒發燒,如果耳朵不熱,就不是病,是“蒸”。

2、小兒受了風寒發熱,沒有汗出,可以適當讓小兒喝稍熱牛奶,洗溫度稍高的澡(可以加點點酒),引發小兒出汗,汗出燒退。

3、小兒發燒,一陣陣的,下午晚上比較嚴重,通常是大便不通內熱引起的。讓小兒多喝水,拉大便。大便不出,可以用削成鉛筆狀的肥皂塞到寶寶的屁股,幾分鐘後就可以拉出大便啦!但千萬別給小兒喝蜂蜜,蜂蜜裡含有一種微量病毒必須用開水煮10分鐘才能死掉,大人抵抗力強,是不會有問題的,但是小孩抵抗力弱,腸胃等功能發育還不完善,喝蜂蜜會中毒的。

4、變蒸過程會產生很多類似疾病的現象,比如:發燒(虛熱);幾天甚至10來天不大便;嘔吐;不吃東西,不喝奶;愛哭鬧等等。如何分辨是變蒸還是疾病呢,通常變蒸的症狀比較單一,比較輕微,而且小兒的精神比較好,還有就是看看時間,是不是上述的變蒸時間附近。比如小兒多日不大便,但不發燒,不哭鬧,除了食慾稍減,精神很好,這就是變蒸,只要注意給他多喝水,太長時間不大便,適當通通便就可以啦,沒什麼好擔心的。

5、小兒大便發硬發黑,發紅,很臭,就是內熱。小兒大便發青,很稀,有不消化的東西就是內寒。

變蒸的過程是不是隻是一歲以內的小兒才有呢,其實不是的,變蒸其實就是一種生長髮育過程。在人生的很多階段都會碰到,比較明顯的是7、8歲換牙的階段,這是個“蒸”的過程,很多小孩換牙前會低燒,家長得注意,別當成病亂用藥。14-16歲長身體,來月經的過程,這也是“蒸”的過程。2-30多歲長智齒的過程,也是一個“蒸”的過程。

【溫馨提示】

變蒸是小兒生長髮育的生理現象,然小兒的自身調節機制又不如青壯年,且極易感受外邪,又變化迅速。故對以發熱、汗出等為主要表現的小兒,往往容易兼夾或併發他症,在臨床上應審慎區別。對屬病理性,或生理、病理同時兼有的病症,切不可該治而不及時醫治以至貽誤病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