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如何通過《精武英雄》看中國傳統武術的存在?

刺客一箭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精武英雄中,李連杰藉助陳真說了幾個道理,指出了傳統武術的缺陷。

第一,先學捱打,再練打人。

李連杰認為,傳統武術強調進攻是沒錯,但一定要強調武師的抗擊打能力。

他說:你打別人一百拳,別人沒倒;別人打你一拳,你就倒了。

其實,這是李連杰強調傳統武師必須頻繁進行對抗性格鬥訓練。

抗擊打只能通過不斷捱打練出來,而不是自己打木樁。

電影中,霍廷恩的攻擊力很強,連續打中機械人藤田剛,但後者沒有受傷。

相反,霍廷恩卻不耐打,被藤田剛三拳兩腳就打傷。


第二,不要拘泥於招式和門派。

李連杰在電影中,廢棄了傳統武術的馬步,而是採用類似於拳擊的步伐,機動靈活。

他認為馬步過於死板,也不利於發力。

李連杰沒有強調門派的概念,學習了空手道的很多招數,比較踢功,總之只要實用就行。

這也是符合世界格鬥潮流的,沒有故步自封。

最終李連杰和藤田剛的決戰中,他使用了各種招數,連皮帶都用了,最終才獲勝。

第三,強調體能訓練。

李連杰每天一大早就去長跑,鍛鍊體能。

說明,他知道體能對於格鬥的重要性。

李連杰最終贏了藤田剛,其實也是通過持久戰,看誰體能和抗打擊力能夠支持到最後。

如果體能不行,早就被累到了。

第四,李連杰非常強調實戰。

在電影中,李連杰和別人切磋很多。

尤其是和船越文夫的單挑中,李連杰很快在格鬥中學習了對手的優點。

整個電影中,李連杰不管是不是自願,實戰是很多的,至少有5場以上。

可見,李連杰很強調格鬥必須參加實戰,不然就等於白練。

這部電影,說明李連杰對傳統中國武術有一定的反思。


薩沙


李連杰被影迷和武術界稱為功夫皇帝,說明了其功夫的含金量。因為李連杰耍的是實實在在的中國功夫,8歲進入什剎海體校習武,從11歲就開始了五年的全國冠軍蟬聯,其武術功底不言而喻。
而《精武英雄》
的問世,在國際上被稱為是中國功夫的教科書,以其凌厲的拳法和腿法、瀟灑飄逸的騰挪動作,還有中國功夫賦予李連杰的由內而外散發出的英氣,都在國際上引起了巨大的震動。


如果說李小龍的功夫屬於力量和技巧型,那李連杰的則屬於華麗和觀賞型,
但《精武英雄》裡李連杰的動作合理,加上其三指俯臥撐和單臂引體向上的表演,征服了當時的國內外習武者,毋庸置疑,對中國功夫的影響力很大。
拿李小龍的話來說,任何功夫練得不好都是軟手軟腳的,並非像徐曉冬說的那樣,傳武根本不能實戰,只不過都是沒有練到家罷了。李連杰雖然是練套路出身,屬於表演性質,但假設當年的搏擊像如今這般風靡,李連杰走實現路線,中國功夫的實戰性也將不會是如今的模樣。

中國功夫就一個字,行。

不行那是沒有練到家。


武力封神榜


套路是幾千年來總結下來的應急方法精髓,體現了無數學者的攻防邏輯和不同體系的技擊哲學,是一種寶貴的財富。但不是有套路,有掛圖你就能學得會,練得好,能勝人的。你得有過硬的基礎訓練,靈敏的臨場感覺,穩定的心境和豐富的對戰經驗,才能在實戰(無論是擂臺還是街頭巷尾的應急)中發揮正常,達到練習效果。今天的很多練習者只重視拆招方式,意識不到自己的基本功和職業選手相差多少,這個招拆的上拆不上,所以一認真對抗起來必然吃虧。

從今天的視角看來,今天的傳武練習者上不了擂臺,一是輸在缺練上,就是訓練的時間、強度、對抗規則等妨礙了選手的發揮。第二,而且是最主要的是訓練的科學性上。記得國外曾經有兩位武者拍過一部功夫旅行的紀錄片,叫《身體武器》,那裡的解說很有說服力,因為他利用了幾何和力學原理解釋武術招數對人殺傷的力度和機理。這是理性的發展方向,個人很欣賞。而且據說一些近代的宗師,比如葉問,因材施教,對於上過學,文化底子較好的學生就直接示以幾何學上的動線原理,大家很容易理解。這就是很好的開端,將前科學時代勉強含混的用詞,比如“氣、意、力”用科學的方式解釋出來,讓人更好理解,也加速人的成才。這樣武術技巧會得到很大的改進和提升空間,也會有持久而鮮活的生命力。

個人觀點,歡迎討論。


高維腦洞


中國傳統武術,簡稱傳武。武術意為操戈之術,武止於戈的道理是世人皆知的。

現代人經常用傳武跟散打自由搏擊對比,這就好比拿祖宗跟孫子對比是一個道理,兩者不在一個層次上。傳武包羅萬象,含義極其廣大。散打和自由搏擊作為一種體育競技類項目被列為正式比賽,這要有比賽就有規則。而傳武基本沒有規則,目的就是把對方殺傷,且如此簡單。

隨著近代自由搏擊的發展很迅速,不但商業性強,而且均可速成,即使沒有基本功,不會空翻劈叉,也可以憑藉意志和身體素質正面對抗且不傷及性命,而且還有裁判保護(除意外情況)

傳武對抗,沒有裁判,只有旁觀者(就是看熱鬧的)一方認輸即可點到為止,也有生死狀。

政府禁武令的頒佈,極大限制了傳武的發展。縱觀歷史,百姓家中除了菜刀必備利器,不允許使用短劍或匕首傍身。電視劇裡演的都是假的!古代除皇帝許可的人可佩戴劍以外,任何人連刀都不能攜帶,衙役執法都是木棒傍身,根本沒拿刀的待遇。古代的習武之人都是閉門習武,沒有敞開大門練的,簡直就是找死,軍隊會過來滅你全家。

總之,傳武貫穿了整個中華民族5000年曆史,也是讓漢族不死不滅的根本。貶低傳武只會顯的無知,可笑而已。

徐冬瓜也沒有貶低過傳武,只是他看不慣那些假冒傳武之名在江湖行騙的騙子而已。


狼卿


一部電影無法說明傳統武術的存在形式。其實無論空手道、自由搏擊還是傳統武術,歷來都是追求一擊必殺。也就是說沒有電影、電視那種無休止的打鬥。人哪來的這種體力長時間維持打鬥狀態?一下能解決為啥要打三分鐘?所以真正傳統武術應該是隻殺人不表演的一擊必殺技。但是一擊必殺拍成電影大家怎麼看?難道和最近抖音流行的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一樣?話說回來,為什麼大家會有這種想法?就是電影、電視看多了唄!從電影少林寺開始,一直把套路、對練當成了傳統武術,在少林寺以前師父其實教的更多的還是功法和接手,很多門派都不一定有套路,更多像現代搏擊訓練,但是很多訓練模式更具合理性,象通背、心意都是單操,太極也是一個個式子掰開揉碎訓練,哪有現在一套套練的?那時候摟膝拗步在功法叫百步飛星。可惜!慢慢都失傳了。還有就是大家會問那麼同樣功力的人碰到了會怎麼樣?其實雙方一交手也會體會到勢均力敵,判生死的時候接下來就要藉助器械、暗器,甚至槍、手榴彈。不可能多做糾纏。瞭解傳統武術大家要從根找起,尋找那份失落的榮耀。


加菲貓135506167


電影電視是激發人們的愛國情懷,提振民族自信,激發鬥志,是一種精神。

我想說說中華武術本身,很多人報怨辱罵嘲笑傳統武術,想想真是讓人生氣。

傳武和世界其他搏擊術一樣,都是人們在生活中總結出來的格鬥技巧。不同的是世界其他的搏擊術早已正規化,制定了完善的規則和完整而科學的訓練計劃。並且早已進入職業化比賽,不斷完善進步。而我們的武術幾百年沒進步過,一直是民間代代相傳,以業餘不正規的形式偶爾練習,完全沒有引進現代科學先進的訓練方法。沒有自己的規則,沒有完善的訓練體系,訓練不夠職業化,訓練時間少,強度低,也沒去真正打過,只有長期去實戰然後改進完善才行。武術的理論和技巧是非常優秀的,和沒進入職業化的國外武術比絕對更優秀,只是別人進步了,我們還是老樣子,這是我們現代人的問題,不能怪祖宗的東西不好,我們沒發揚好,。好比火藥一樣,後輩用來做煙花,而別人學去做槍炮,。把好的武術門類精簡後納入職業化,制定適合自己的規則力量不是我們的長項,總結一套科學的訓練體系,加強訓練,誰敢說不能打。


巴蜀天棒


其實中國傳統武術的練習方法,在之前的練習和現代的方式是兩種不同的練習方法,當代的人更加的注重表演,也就是花式花法,就如同刀、槍等兵器一樣,原來是用於戰場搏殺使用的,而到了當代,如果沒有套路的練習,那麼刀槍等兵器只能被時代所淘汰。而傳統武術的套路技法,很好的將刀、槍等兵器從戰場轉移到民間,形成了強身健體的很好運動。但兵器之類還是保留了原有的殺傷力,如今也有很多的兵器者組織了短兵實戰、中國兵器對抗等運動,很好的發揚了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武術的發展,也是隨時代的不斷進步而發展的,無論是古代還是當代都有利用武術這門技術來掙(pian)錢,中國武術套路的發展也是很好的強身健體的方式,而對於搏擊類的主流對抗技法,其推廣起來相對較難,你不能要求一個40歲以上的人有那麼好的體力及精力去每天打幾千次拳,也不能要求每一個傳統武術家能夠有多麼好的技術及方法。通過《精武英雄》來看中國武術必然存在片面,影視就是影視,源於生活但高於生活,很多的藝術創作成份在內,不足以做為點評傳統武術的關鍵。

無論拳擊或是中國傳統武術其實說白了在國內就是一種展現自我的方法,搏擊類的運動展示的天地是擂臺,傳統武術的展示天地,就是國家舉辦的各種武術交流比賽,或是各種表演場所,對於不同的運動都有不同的喜好,兩個運動如果用於街頭,最終帶來的,勝者是寇(jianyu)敗者一樣是寇(yiyuan)。


楊營雙節棍


傳統武術不改革,不破門派,死路一條!

影視劇的武打設計,充分甚至過度發揮了傳統武術的技擊特色和效果。看看圖個樂呵就行了,要是信了,智商要充值了。不是說傳統武術不能打。分時間段來說!

1倒退三百年,能打。確實真能打。冷兵器時代,有傳武發揮的舞臺。功夫的閉門傳承,範圍很小,絕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或者說農民居多。除了勞作,哪會什麼技擊方法,充其量就是渾身蠻力罷了。練過的和沒練過的肯定有區別。確切說,封建社會的習武之人在武術上投入的時間,訓練手段多,和普通人比相當於專業或者半專業選手。你說打起來誰厲害?

2,倒退一百年,不太能打了。火器的出現,拳腳功夫在戰爭舞臺開始邊緣化了,在中國的民間還能演個主角。世界舞臺上來看,不見得了,主要是拳擊技術的發展趨於成熟:把二個拳頭的攻擊力完全的挖掘出來,訓練手段也更有針對性。拳擊就是練力量,如何打倒對手,天天直襬勾。我們傳武在練什麼?套路,馬步,鐵砂掌,招式。。有的師傅還不全教,一個拳從入門,到實戰應用自如可能需要幾年甚至更多。入門先站三年樁。人家拳擊都練三年了。。

3傳武的訓練方式要改革,門派要破掉,沒用的技擊動作都去掉。充分加強技擊部分的強化,或許尚有一絲希望!



王胖說武


東亞病夫,這是列強冠於我們的一個稱號,恥辱性的稱號,不是褒獎而是侮辱。

長久的積貧積弱,不是別人造成,而是列強和我們本身自個造成。

列強輸入鴉片,發動不義戰爭,目的旨在掠奪我們的財富,削弱我國人民的體魄和精神;

而吸食鴉片,屢次遭受欺壓,我國人民也漸漸形成萎縮懦弱的性格,甚至已經達到魯迅先生所說的那種看著自家國人被外國人砍腦袋都麻木不仁的地步。

這是歷史的悲劇,也是我們由內而外造成的悲劇。

唯有強健體魄、振奮精神才是自我救贖之道。

魯迅先生棄醫從文,不為別的,為的是拯救國人精神。

《精武英雄》亦是如此,只是希望用傳統武術強健體魄達到振奮精神的目的。

這就是它存在的必要。

擺脫積貧積弱的形象,用武術魂,用傳統武術凝聚起國人喪失的血性。

沒有什麼改變不了的,列強是不會樂於助人幫助我們改變,唯有自已改變自已才是王道。

所以從霍元甲開設精武館引發對我們居心叵測的小鬼子產生的一系列抗爭,我們不再畏懼了,不再懦弱了。

《精武英雄》,陳真挑了鬼子武館,滅了東洋人的險惡用心和耀武揚威,強而有力振奮了國人精神。

但答案依然是:你被踩在泥濘裡頭,外人只會落井下石,不會去思考將你攙扶起來,只有自已爬起來,站起來而已。

而《精武英雄》的傳統武術便是這麼一個存在。


鴻哥iouyh福小鋪


如果單從《精武英雄》這一部電影的劇情來分析從前的武術有點太狹隘了,不過還是如題給出自己的想法。

隨著清朝的覆滅和新秩序的建立武術這一搏殺技術已經隨著歷史的長河逐漸退化,長期安逸和平的生活很少有用武之地,民間更是棄武從文的多,讓武術難以得到進步,多數是用來表演,所以就捨去很多精華又增加很多打出很漂亮切不實用的動作,就像劇中的(精武體操會),從名字也能看出其用意,表演和健身。

而陳真歸來後無功精進得利於日本武術的進化,化繁為簡,實用實際,回來後的他居安思危想改革中國武術,但遭到封建思想牴觸難以推進,這也正是最重要的一點,當時中國完全的沒有軍事野心,造成武術這一“國防技術”日漸衰落,而別有用心的“好鄰居”日本,正在磨刀霍霍,精進科技和武術,最終伸出魔爪。

從這部劇看到更多是武術的沒落和思想的陳舊,去不居安思危,強身、精進遲早被算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