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1 把健身訓練動作做對,關鍵是不是靠“肌肉記憶”?

當我們長期練習一個動作,比如騎自行車,熟練之後,你就很難再忘掉怎麼騎了,即使十年不騎,再次騎上自行車時,剛開始可能還有點生疏,但踩上幾圈,感覺就回來了。

把健身訓練動作做對,關鍵是不是靠“肌肉記憶”?

很多人把這種對動作發力的感覺叫做“肌肉記憶”,我們在健身訓練時也會碰到這個現象,練一個動作越多,做起來越輕鬆和精確,而有訓練經驗的人停訓一段時間後,重新訓練恢復到之前的狀態, 比未經訓練的新手要快的多。

但這並不是因為你的肌肉記住了動作

——而是大腦。

肌肉是沒有記憶功能的

我們身體對信息的加工和存儲,有且只能發生在大腦(其實在運動層面,也包含了小腦,因為小腦收到大腦指令後,支配著身體運動,為行文方便,後文中統一用大腦概括),就肌肉的那麼點結構,靠什麼來儲存記憶呢?

那我們所說的“肌肉記憶”,到底是什麼?

是大腦記住了完成這個動作需要的所有信息!

神經元放多少電,肌纖維產生多少收縮,使關節彎曲摺疊多少角度,各個肌肉誰先收縮誰先放鬆的先後順序和間隔時間,等等,恰好能夠滿足完成這個動作所需要的需求。

把健身訓練動作做對,關鍵是不是靠“肌肉記憶”?

如果把大腦比作電腦的話,你的每次動作練習,都是在向它輸入一遍包含上述信息的數據,當這些數據不足以完成動作時,大腦會發出指令不斷糾正我們的身體動作,直到獲得完成這個動作的正確數據,而獲得正確數據以後,再做這個動作時,大腦只需要讓身體按照這套數據重複執行,這就是熟能生巧。

比如幼兒第一次學著用勺子吃飯,會把飯灑的到處都是,儘管提前老遠就張大嘴巴,勺子還是對著鼻子直戳過去,然而他的反覆練習,就是不斷覆蓋原有錯誤數據的過程,直到不用思考也能夠“下意識”地把勺子順利送進嘴裡。

把健身訓練動作做對,關鍵是不是靠“肌肉記憶”?

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

我在線下教學時碰到很多次這樣的場景,學員說,老師,你講的動作我完全瞭解了,發力和順序我都清楚,但是身體不聽使喚。

這是因為你的大腦對身體還不夠熟悉,這套數據還在“試錯”的階段,沒有更好的辦法,就兩個字,多練。

之前在群裡有人問力量舉冠軍何渭斌,要怎樣才能像你一樣深蹲的那麼好,何老師的搭檔楊嘉辰老師回答說:

“因為他已經蹲了10萬次,你才蹲了1萬次”。

這段話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一樣的道理。

對於初學者來說,找肌肉發力的感覺是有必要的,但對於力量訓練裡的深蹲,硬拉,臥推,推舉這類複合動作本身,強調肌肉感覺完全是狗屁不通,你做深蹲時能想著一塊一塊肌肉發力的順序和感覺嗎?

背闊肌收緊,腹肌繃住,腳掌蹬地,股四頭肌收縮伸膝,屁股和大腿後側伸髖。。。

那就完了,你的深蹲一定做的很爛。

姚明投籃時會思考手臂手腕應該是多少角度,手指撥出去多少牛的力嗎?

劉國樑揮乒乓球拍呢?

博爾特跑100米呢?

把健身訓練動作做對,關鍵是不是靠“肌肉記憶”?

這套大腦協調指揮身體的系統,完全不需要在你做動作時主動意識地去思考和處理,這是我們從嬰幼兒時就開始培養的執行模式,可以節約大腦的能量消耗,也能讓你更快更準確地完成動作,現在你反過來去追求用意識去介入動作,這是不是開倒車?

你需要的是總體上感受重心與平衡,而不是某塊具體肌肉的感覺。

練後思考總結,而不是訓練中

那麼訓練就不應該思考了,像有些大師說的“一個字幹就完了”嗎?

不,還是很有必要的。

我並不是說,要求你在訓練過程裡,用意識去幹擾動作,而是在訓練之外去思考和總結。

藉助於視頻、照片,還有回憶,你的動作做的順不順暢合不合理,大腦是可以主觀評判的。

而在現代運動訓練體系裡面,已經總結出一套正確的動作模式,實際上如果你有過健身訓練經歷,會發現其中有些動作是彆扭的,不自然的,比如硬拉。

從地上搬起一個重物,未經訓練的人,總是習慣彎腰撅屁股去搬,而受過訓練的人,會保持背部挺直然後蹲下去搬。

把健身訓練動作做對,關鍵是不是靠“肌肉記憶”?

為什麼呢?

因為我們的身體,總是傾向於調動更少的肌肉,更短的做功行程,通俗地說就是大腦很“懶”,它總是尋求更省力的發力模式,比如彎腰撅屁股搬東西,相比蹲下去搬,就是更省力的。

但是我們的身體結構比如關節,它有一定的活動範圍,能夠承擔的負荷也是有上限的,這些“彆扭”的動作模式,恰恰是被科學總結出在更安全的前提下,更高效的發力模式。

我日復一日地重複練習蹲拉推這些基礎力量訓練動作有好些年了,每一年我的動作都會有一些細微的不同,那麼在安全的前提下,改進我們的動作,讓它更高效,就是思考對於動作的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