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為什麼諾曼底登陸的登陸艇門是從前面放下去的?

LeBronJames149129212


我們常從電影、電視劇當中看到這樣的情景,當密集的炮轟火力網開始延伸時,步兵就會躍出戰壕,向防守一方衝去,這是地面作戰的常用戰術。然而,在兩棲進攻中,攻擊步兵首先要考慮如何快速登島的問題,否則只能奮力從水裡衝出,跨過溼漉漉的沙灘,這將大大限制士兵的自由度和增加人員傷亡。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諾曼底戰役,盟軍整合了一支龐大的多軍種登島部隊,它擁有13000架飛機,6000艘各類艦船,參戰人員多達288萬人,其中美軍153萬多人。雖然擁有強大的火力支援,但最終將人員和裝備快速送過對岸,才是贏得戰役勝利的關鍵。

我們都知道,越往灘頭靠近,艦船的吃水深度就越淺。一般的艦船停在距離灘頭幾百米,甚至1-2公里的位置就再也不能向前了。這個時候,就需要一種吃水淺的小艇來完成剩下任務。可是,就因為一隻小小的船差點讓諾曼底戰役計劃“胎死腹中”,這是怎麼回事呢?

20世紀30年代末,成立不久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就已經預料到,在太平洋上與日本角逐制海權的戰鬥中,將涉及島嶼進攻,所以敦促海軍部門建造登陸艇。此時,海軍最感興趣的是航空母艦和戰艦,而不是小小的船隻。因此,沒做什麼工作,陸戰隊的需求等於石沉大海,沒有下文了。

如今,第二戰場的開闢,需要便捷的登島設備迫在眉睫。早先,他們看上了英國人使用的坦克登陸艦,它採用平底設計,能夠運載4至8輛坦克。它在前兩次地中海登陸作戰中表現不俗。不過,它們有個致命的缺陷:體態笨重,速度緩慢,極易受到攻擊。

陸戰隊必須在第一個攻擊波中一馬當先,快速上岸。於是,就需要一艘吃水淺的小船,能將船頭開上岸,並迅速返回,接運下一批登島部隊。同時,船不能有在洶湧的波濤中有翻船的危險。在船頭還需要設計成斜板,打開後步兵能夠衝向海灘。

美國不缺少艦船設計方面的人才,不管是海軍的還是其他人,都致力於這方面的研究。他們想出各種各樣的方案,其中有些是不錯的。但是,他們設計的最大問題是需要大量的鋼材和輪機,而當時的戰爭年代,最缺的就是鋼材。開闢第二戰場的盟軍,此時需要大量的登岸設備,難道要放棄嗎?

一隻小小的登陸艇,此刻,儼然成為地中海、太平洋、大西洋戰爭的關鍵裝備,以及同盟國整個戰略中最重要的因素。此時,蘇聯開始向西歐進軍,英美再不行動,就會造成蘇聯一家獨大的局面。面對這樣的窘境,丘吉爾十分痛苦地抱怨說:“難道美英兩國的命運……就鎖定在這些該死的登陸艦嗎?”

然而,美國經濟體制的優越性此時發揮了作用。美國海軍、大承包商和大造船廠不願擺弄小小的船隻,那就讓小商人、小承包商去做,發揮他們的想象力。“有錢能使鬼推磨”,許許多多的人參與到登陸艇的研發。

其中,最傑出的設計者兼製造人,是新奧爾良的安德魯.傑克遜.希金斯。

他在小型船隻建造方面自學成才。過去他一直為石油工業製造船隻,因為開採石油需要吃水淺的船隻,能夠開上岸再退回海里。而他發明的木質結構小船,完美地滿足這一需要。同時,他有非常強的戰略眼光。他相信會有一場戰爭需要數以千計的小船,而鋼材會供不應求。於是他把菲律賓當年(1939年)產的紅木全部購買過來,留作將來之用。

可是,官僚的海軍艦艇局不願和這個脾氣暴躁的人打交道,看不上這個不起眼的小公司。執拗的希金斯竭盡全力推銷自己的小艇,最終海軍讓他參加了競標。海軍陸戰隊非常喜愛他生產的小艇,它的優越性說服了盲目、愚蠢和落後保守的官僚們。

小艇長約11米,寬3.2米,就像一個漂浮的方盒子。它可以一次運載36人的戰鬥排,或者是12人加一輛吉普車的步兵班。讓他們在幾秒鐘內衝出艦艇,然後退到海里,返回母艦再運另一批人。

它非常理想地滿足了諾曼底戰役的需求。艾森豪威爾曾說過:“假如沒有他發明製造的小艇,我們永遠也不可能在開闊的海灘上登陸,他是為我們贏得這場戰爭的人。”

二戰結束時,希金斯的公司共生產了2萬多艘。在日後的硫黃島和沖繩島戰役中,以及其他太平洋島嶼的爭奪中,乘小艇登岸的士兵數量,超過了所有其他類型登陸艇的總數。人們給它取名“希金斯艇”,以示紀念這位偉大的設計者。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白楊樹下談歷史


這個我個人理解啊,登陸艇登陸的時候,要求快進快出,本身搶灘登陸時就是槍林彈雨,搶的就是時間。

首先,如果是人員登陸艇,士兵如果從兩船舷下船,首先面臨一個下船速度問題,每個士兵攜帶大量裝備,抱著槍往下跳會很麻煩。有些的還是攜帶迫擊炮的。之後就是登陸艇兩側都是海水,一般突擊登陸艇搶灘吃水也就1米左右,但是戰場可不會那麼理想,如果是個彈坑那麼就會是幾米深。可能會淹死人的。

所以綜合一下利弊,船艏跳板是最有力的。如果你要說機槍會從船頭掃死一船人,戰場上會有,但是機槍不一定就有那麼好的射界。而且多艘艇一起搶灘,不一定那麼倒黴,每艘登陸艇正面都有一名海恩·塞弗羅端著MG42機槍在守候。但是戰爭一定會死人的。



不一樣的肉多多


1、登陸艇的登陸艙是直通的,前後開門,便於車輛和人員上下進出,如果在一邊開門,車輛和人員要拐彎,一是軍艦靠岸時很難拐彎,在淺灘無法拐彎。船是向前開的,或者開到車向後開,這樣,軍艦的頭或腚就能直插上岸,戰車和人員直接開出來,又快又穩。

2、登陸艇如果在一邊開門要承受船破浪在船膀形成的壓力。船高速行駛是艙門打不開。



3、前後開門,空間大,門寬,門高。貨運飛機也是這樣。


4、凡是開門的地方,都是薄弱部位,軍艦的船膀是敵方攻擊的重點部位,而船頭和船尾敵方不容易攻擊。


Hello妳好


性價比吧,畢竟要從後面開門,就得是履帶式。

旁開門和前開門比起來也只是看起來安全


lzwsp


我看過《拯救大兵瑞恩》《最長的一天》……等影片,從中可以看到,當時的登陸艇,都是門朝前開的,士兵們下餃子一樣,往下湧,可憐啊,那些一路在胸前畫著十字,嘴裡禱告不停的士兵們,一下艇,就中彈犧牲了,當時我想,為啥不把艇門開在一邊,如果開在一邊,避免跟對面敵軍正面相對,或許能少些犧牲……

後來我再想,登陸艇都是艦船載運過去的,艇門開在一頭,大概是方便官兵上下吧。門小,一次性下人少,敵人射擊時,受傷害的人就少。(我為我的想法感到可笑)


用戶53500519718


為了士兵快速蹬岸,減少士兵在水裡的時間,在水裡行動不便,更容易受到攻擊。


洪荒之力5996


誰可以告訴我什麼叫諾曼底😥



主播深夜


匿名用戶

登陸艦艇的艙門有在艦首的,也有在艦尾的。一般在艦尾開門。主要原因是登陸艦的登陸艙是直通的,前後開門,便於車輛和人員上下進出,如果在一邊開門,車輛和人員要拐彎,一是軍艦靠岸時很難拐彎,在淺灘無法拐彎。船是向前開的,或者開到車向後開,這樣,軍艦的頭或腚就能直插上岸,戰車和人員直接開出來,又快又穩。


牛城小股民


第一可能是技術問題,要知道設計左右式打開裡面的人死的很快。

第二是為了方便坦克和裝甲車的進出。

第三是為了速度要知道諾曼底登陸的德軍的火炮是能夠快速發現的。


Minecraft隆帥


難道要側開門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