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9 安徽舒城:龍舒古縣在何地?杜預註文揭神祕!

舒城縣和龍舒縣,古代、近代、現代一直混為一談,實在值得一說。

漢高祖四年(公元前203)設置了舒縣。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劉信當了舒侯。當時這個舒縣多大面積?直接說,就是今天的舒城、廬江、桐城三個縣,實際上,當時比這範圍更大。

安徽舒城:龍舒古縣在何地?杜預註文揭神秘!

西漢揚州廬江郡(來源 | 《中國歷史地圖集》)

第二年,劉信“別置龍舒縣”。 “別置”的意思,就是“另外設立”。因為地域太廣,不好管理,劉信就把舒地南北劃開,北邊的(舒城、廬江)仍然叫舒縣,南邊的稱作龍舒(桐城)縣。但不知道為什麼,歷史上一直把“別置”一詞理解成“改稱”,說是把舒縣改名叫“龍舒縣”。

《漢書·地理志》載:“廬江郡……轄縣十二:舒、居巢、龍舒、臨湖、雩婁、樅陽、尋陽、襄安、潛、皖、湖陵邑、松茲[1]”等。從這裡可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看出,舒和龍舒是平行單位,是兩個縣,說把舒縣改名叫“龍舒縣”不是胡說八道是什麼?說把舒縣改名叫龍舒縣的人,為什麼不看看《漢書·地理志》呢?

安徽舒城:龍舒古縣在何地?杜預註文揭神秘!

《漢書》(來源 | 東方IC)

從《中國歷史地圖集》[2]上可以清楚看出,舒縣的區域大致就在今天的廬江縣和舒城縣境,反過來說,舒城縣和廬江縣在漢朝時是一個縣,就是舒縣;龍舒縣另有版圖。

《宋書》說:三國時候,“江淮為戰爭之地,其間不居者各數百里。此諸縣並在江北、淮南,虛其地,無復民戶[3]。” 三國時候,東吳的孫權與魏國的曹操在江淮連年交戰,廬江郡被無情地分割。魏國在今天的六安設立廬江郡,東吳在皖城(今天的潛山)設置廬江郡。今天的六安以南、潛山以東與合肥、巢湖以西的廣大地區被闢為戰場,專門用來打仗。其間的老百姓為了躲避戰爭,有的遷到潛山,有的移居六安。說明白一點,孫、曹割據時候,舒縣和龍舒縣都不復存在了。

安徽舒城:龍舒古縣在何地?杜預註文揭神秘!

曹操雕像(來源 | 東方IC)

三國歸晉之後,舒和龍舒才逐漸恢復。但是,姚鼐在《漢廬江郡縣沿革考》中說:“隋無舒[4]。”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到了隋朝,隋文帝撤銷了舒縣,設廬江縣。《詞源》進一步說:“隋開皇(文帝年號)初廢(廬江郡),稱廬江縣[5]。”《辭海》說的更具體:“隋開皇初,改合州置廬州,治所在今合肥,轄合肥、六安、霍山、廬江、巢縣[6]。”

安徽舒城:龍舒古縣在何地?杜預註文揭神秘!

廬江縣城(來源 | 廬江老鄉網)

舒城這個地方,古時候不僅一直是舒縣治所在地,而且一直是廬江郡治所在地,但是到了隋文帝時候,不再叫“舒縣”了,改稱“廬江縣”,縣治還在這裡,區域也跟原來的舒縣一樣,相當於今天的廬江和舒城兩縣範圍;但是郡治移到了合肥,名字也改叫廬州了。

劉信時候設立的舒縣,經歷了西漢、東漢、晉、南北朝,一直到隋朝(“舒縣”這個名稱存在了740年左右,扣除三國的60年)才被“廬江縣”取代。而那個時期的廬江縣就包括今天的廬江、舒城兩個縣。所以說舒、廬兩縣一直是一個版圖,一個整體,屬於同一關係。

安徽舒城:龍舒古縣在何地?杜預註文揭神秘!

舒城縣城(攝影 | 束文傑)

那麼,廬江和舒城又是什麼時候分開的呢?

到了公元735年,即唐開元二十三年,又從合肥、廬江二縣中各劃出一塊,設立了舒城縣。《新唐書·地理志》說:“廬州轄縣五:合肥、慎、巢、廬江、舒城。舒城,開元二十三年析合肥、廬江置[7]。”

安徽舒城:龍舒古縣在何地?杜預註文揭神秘!

唐代淮南道廬州(來源 | 《中國歷史地圖集》)

從590年左右隋朝設立廬江縣,到735年唐朝設立舒城縣,150年之後,舒城和廬江完全分開,這才形成了並列的兄弟關係。

下面再說龍舒縣。

從劉信治舒的第二年,舒縣和龍舒縣就成了並列的兄弟關係,直到南北朝時期的宋朝。

《宋書·州郡志》說:“廬江郡領縣三,(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五年,省龍舒,割其南境置呂亭縣,北境並於舒[3]。”提醒一下,這裡是說:把龍舒縣的名稱刪除,改名叫“呂亭縣”,“北境並於舒”縣,這就有力地證明:龍舒縣從劉信“別置”以後,是一直存在著的,直到南朝時的宋元嘉二十五年(449),龍舒縣才被撤銷了,歷史上根本沒有把“舒縣”改稱為“龍舒縣”這回事。完全是一些無知的人在胡說八道。請抽空翻翻《宋書·州郡志》。還要贅言一句,從舒城去桐城,過了大關,有一站就叫呂亭,那就是歷史上呂亭縣縣治。

安徽舒城:龍舒古縣在何地?杜預註文揭神秘!

桐城市呂亭鎮(來源 | 桐城市民論壇)

龍舒縣在宋元嘉時期被改稱“呂亭縣”,149年以後,也就是隋文帝開皇十八年(598),又被改名為同安縣,隸屬同安郡。

到唐朝初年,仍叫同安縣,歸屬同安郡;到唐明皇的時候,因為忌諱安祿山叛唐,曾經把郡縣名稱中的“安”字去掉,改為盛唐縣、郡。至德二年(757),改為桐城縣。這是桐城縣名開始,一直沿用至今。廬江、舒城、桐城從那時候就成了兄弟,至今已有1260多年了。

安徽舒城:龍舒古縣在何地?杜預註文揭神秘!

桐城市區(攝影 | 束文傑)

讀到這裡該明白了吧,龍舒縣就是桐城縣。杜預注:舒(今天的舒城、廬江)西南有龍舒(桐城),六朝縣廢。《廬江縣誌》也說:(廬江)西南有龍舒古城。說的不都是今天的桐城縣的範疇嗎?

依照《宋書·州郡志》割龍舒縣設立呂亭縣,北境併入舒的說法,當時的舒縣和龍舒縣究竟是怎樣劃分的呢?具體分界在哪裡呢?我們不妨從方言上加以區別:以桐城方言為標誌,操桐城口音的當時就屬於龍舒縣,像舒城縣的廬鎮、洪廟、平田一帶居民,至今仍然操桐城口音,他們應該就是南北朝時候從龍舒縣劃到舒城縣的。

安徽舒城:龍舒古縣在何地?杜預註文揭神秘!

贛語、江淮官話分界線(來源 | 《中國語言地圖集》)

姚鼐在《漢廬江郡縣沿革考》中說:“宋元明因之龍舒蓋得今懷寧北、桐城南地。”他認為龍舒縣在今天的桐城縣南、懷寧縣北,這個結論是經過深入研究才得出的!

可能有人會問,龍舒既然跟舒城沒有多少關係,舒城為什麼又別稱“龍舒”呢?須知

這別稱龍舒是因襲龍舒水而來的。今天的杭埠河是舒城最大的河流,古代一直稱“龍舒水”,意思就是這條河裡流淌的是從龍舒縣流下來的水。後來一些文人即因水起名,把舒城雅稱為“龍舒”。

安徽舒城:龍舒古縣在何地?杜預註文揭神秘!

杭埠河(攝影 | 束文傑)

總而言之,還是《宋書》說得對,自古以來,“地理參差,其詳難舉,實由名號驟易,境土屢分,或一郡一縣,割成四五,四五之中,亟有離合,千回百改,巧立不算,尋校推求,未易精悉[3]。”

這些話才算道出了歷史的客觀規律。大到國家疆域,小到村民組建制,更來改去,向來頻繁。

補記

杜預注“廬江南有舒城,舒城西南有龍舒”。這句話把歷史上和今天非常非常多的人弄糊塗了(包括當今自詡為三國專家的某個人)。前文已說過,魏立廬江郡於六安。而杜預生於魏黃初三年,後仕於晉。晉太康三年,仍治廬江郡於六安。杜預站在魏晉角度說“廬江南有舒城”,他說的廬江是今天的六安(不是今天的廬江縣),舒城不就在六安的南邊嗎?“舒城西南有龍舒”,桐城縣就在舒城縣的西南邊,這更進一步證明:桐城就是龍舒縣!杜預說的多麼準確!

安徽舒城:龍舒古縣在何地?杜預註文揭神秘!

後注

[1]:《漢書·廬江郡》,中華書局1972年6月版1568頁。

[2]:隋唐時期,中華地圖學社出版,第2526頁。

[3]:《宋書·第二十五·州郡一》,中華書局1974年10月版,1028、1033頁。

[4]:姚鼐《漢廬江郡縣沿革考》轉載於《舒城縣誌·光緒志·輿地志》丁未年版線裝本卷之三,第三頁。

[5]:《辭源》1979年版,商務印書館,第二冊1027頁,廬江條。

[6]:《辭海》1979年版,上海辭書出版社,中冊1947頁,廬江條。

[7]:《新唐書·地理志五·淮南道》中華書局1975年2月版1051頁。

附錄:舒縣區劃變化表

舒縣:漢高祖四年(公元前203)設置。

舒縣、龍舒縣:漢高祖八年(公元前199)設置。

舒縣、呂亭縣:(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五年(449)撤銷龍舒縣,劃龍舒縣南部設置呂亭縣,北部併入舒縣。”

廬江縣、同安縣:隋文帝開皇十八年(598),舒縣改名為廬江縣,呂亭縣改名為同安縣。

廬江縣、舒城縣、桐城縣:唐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割廬江、合肥各一部分,成立舒城縣。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同安縣改名桐城縣。


  • 作者:徐賢柱(「出外龍舒人」創作者群
  • 運營:束文傑
  • 編輯:束文傑
  • 製作:町甽融媒體工作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