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1 何新:孔子是統治者的奴才?錯!孔子是中國曆代皇朝的神主

孔子號稱“中國古代第一聖人”。但實際情況是:幾千年來,《左傳》以及《史記·孔子世家》,沒有幾個人能真正讀懂、讀通。所以孔子生平中的一些基本事情,始終沒有被搞清楚。

我在我的《孔子年譜長編》中考證指出,孔子的生平事狀表明,孔子畢生不是一個腦殘學者,不是一個迂腐的書呆子,也不是所謂的教書匠。這全是後世他的敵人或者愚蠢的讀書人對他的栽贓或者誤解。歷史中真實的孔子,是一個智商、情商都極高的超人。

何新:孔子是統治者的奴才?錯!孔子是中國曆代皇朝的神主

(網絡圖)

孔子的確很博學,而且他學以致用,並非為學術而學術的傻子。事實上,歷史中的孔子,之所以名震當世,是因為他是一位卓越的改革家、政治家和軍事家。

作為軍事家,孔子生前既以成功的實戰,也以兵學而知名(所以一些國君不斷向他請教軍事問題,如衛靈公)。孔子指揮過勝利的實戰,即魯國擊敗叛亂的季武臺之戰。其門下弟子如冉求、子夏都知兵,而再傳弟子吳起則是戰國初期最著名的戰神。

許多人以為孔子是一個偽君子、偽道德家。其實“三綱五常”是漢人董仲舒的創造(為偽君子朱熹所光大),與孔子學說沒有多大關係。

孔子本人並不恪守綱常。他編著的《詩經》風流倜儻,詩篇中有偷情也有野合,春情盪漾。他聲稱“詩無邪”,其實那是他的幽默——詩中多多藏邪。

在私生活中,他與妻子離婚,幾乎接受了南子的勾引,莊子曾打趣他見到南國美少女就與之調情。孔子是一個非常有人味的人,而不是那種道貌岸然的偽正人君子。

在政治上,孔子多次試圖與造反作亂者結盟。

而且孔子離經叛道的這些事蹟,一一見諸信史及百家言。但許多大講孔子的人,卻似乎全然無視,把這些都看作是離經叛道不可置信之言。而他們所塑造的那個道貌岸然的孔子,才是一個混蛋孔子,是早已被“五四運動”所推翻的陳腐偶像孔子——想重新再塑造也是不可能的!什麼心靈雞湯,笑話而已!

何新:孔子是統治者的奴才?錯!孔子是中國曆代皇朝的神主

幾千年來關於孔子的一個最大笑話,就是流傳甚廣的一種胡說八道,認為孔子的腦殼像一個水盆,周邊高中間下凹,也就是個殘疾腦殼云云。原因是一個“圩”字自王肅以下被誤讀了千年。還有什麼從土裡挖出一隻活羊(墳羊)來找孔子之類胡說八道的讕言,許多人竟然也都相信。

諸如此類的謬說流傳上千年,至今仍然被某些講壇人物津津樂道,真是腦殼也長了個大水盆。由此可見,中國古代歷史和古典學術雖然深不可測,然而世俗所謂“國學”以及所流行宣講的,大部分都是垃圾與糟粕!

我認為,概而言之,孔子何以偉大而且顛撲不破?是因為以下原因:

——孔子是一個對中國歷史產生了無比巨大影響的社團的創始者和組織者。而這個社團其實是有意識形態、有政治綱領、有組織系統的原始政黨——儒黨。

【附註:東漢末年的黨錮事件、明末的東林黨事件,都是儒家結黨造成的著名政治歷史事件。】

——孔子創造的儒家這個社團,傳承兩千年曆久不衰,匯聚了中國歷史上歷代最優秀的知識精英和政治精英。他們都以他為旗幟和領袖。

——孔子是一個卓越的政治家、改革家、軍事家,他曾經發動政治改革,曾經指揮過作戰,而且取勝。

——孔子是一個偉大的學者、學問家,他為後世保存傳承了上古以來的華夏書面文明。孔子是他那個時代時最具智慧並且最博學的人。

——孔子晚年從事教育工作,但是仍然通過對學生的影響而間接介入於時代政治。他組織了一個分層級的會員團體,直到他死後,這個團體仍然代代相傳。

——孔子是一個人格高尚的人,具有純潔的情操、博大的胸懷、仁愛的情感。

孔子的簡明生平


何新:孔子是統治者的奴才?錯!孔子是中國曆代皇朝的神主

(網絡圖)

孔子(前552—前479年),中國春秋末期偉大的政治家、改革家、軍事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政治社團的創始人。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後期的魯國人,先祖為殷商貴族。孔子生於魯襄公二十一年(前552年,一說為前551年)。

孔子出身卑賤,是被遺棄於主流社會之外的一個貴族的私生子。童年失父,早年喪母。母親死後,被埋在野死之所(亂葬崗子)。但當他知道父親的貴族墓地後,就掘出母親而與父親合葬。

孔子年輕時曾為魯國貴族季氏做家臣,幹過許多下賤的行業,做過“倉庾吏”(管理倉廩)與“乘田”(放牧牛羊的),後來做過管理工程的小司空。他曾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孔子身材高大,有“長人”的別號,而且據《淮南子》的記載,他精於體育和武術。

後來孔子離開魯國而遊學四方,流浪飄零近十年。此十年間,孔子交往了各國賢人,曾經拜師老子和子產。他從周朝的都城洛陽收集到一批古代文化典籍進行研究,終於成就偉器。他一生學無常師,好學不厭。孔子曾自我評價說:“聖者吾不能,學不已而教無倦也。”

這些文化典籍,主要即五經“詩經、易經、禮經、尚書、春秋”,以及現在已經失傳的古樂經譜。

孔子“三十而立”,三十歲開始授徒講學。

春秋時,眾多私學創設,不但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傳統,而且實際上,這些社團也都是干預政治的社團(所以子產不毀鄉校)。

孔子組織的儒者社團,成員包括各種精英人物以至三教九流人物。儒者並非一個單純的學術社團,而是一個具有政治目標、意識形態以及完備組織體系的政黨性團體。

春秋時期,天下四分五裂,列國爭戰。魯國處於四戰之地,委曲求存依附於晉、齊、楚、吳等大國。在內政方面,魯國自宣公以後,國君失去權威,政權操縱在以季氏為首的三家貴族(即“三桓”——季氏、孟氏、叔孫氏三家)手中。

魯昭公初年,“三桓”瓜分了魯君的財政和軍權,後來又驅逐魯昭公,迫其流亡至死。

但是,三桓家族自己的家內實權,則又被掌控著三家領地、農奴和稅賦的一些強悍的家臣(即陽虎、公山不狃、侯犯、公斂處父等人)所控制,從而形成了“公室失政,政出私門,權在家臣”“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局面。

孔子的社團,正是在這種亂世中發展起來的,其政治影響力日益增大。於是齊國、魯國、衛國以及楚國的許多政治勢力,都曾經試圖爭取孔子的支持,或者建議與孔子聯手做事。孔子也秘密地與陽虎、趙簡子、佛肸等野心家交往,試圖推動社會的變局。在齊國時,齊景公準備賜給孔子一塊領地,但是被國相晏子所阻止。

魯定公九年(前501年),魯定公任命孔子為中都宰,這一年孔子五十一歲,開始從政。“政行一年,四方則之”。魯定公遂擢升孔子任魯國司寇(總檢察官)。

魯定公十年(前500年),齊國邀約魯君到齊魯邊境的郟谷舉行盟會,意在使魯國成為齊國的附屬國。魯君命孔子作為魯國司禮官出席盟會,且作為司儀主持儀式。

事前,孔子認為“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預先部署軍隊有所防範。

齊景公想利用此會,以武力劫持魯國君臣。結果這一圖謀在會盟時被孔子粉碎。郟谷盟會後,孔子還運用影響力迫使齊國歸還已侵佔多年的鄆、讙、龜陰三處魯國邑田。

魯定公十二年(前498年),魯定公命孔子出任代理國相(當時魯國國相是季氏所世襲)。任相後,孔子立即發動一系列政治改革,總目標是以“克己復禮”的名義加強魯君地位,削弱三桓家族的勢力。孔子以亂法為名,誅殺了反對其改革政令的精英人物少正卯。

為加強魯君地位,孔子命弟子子路和子羔推行“墮三都”的計劃。為反對孔子這一計劃,季氏家臣公山不狃發動叛亂,率軍攻擊都城曲阜。叛軍勢頭強大,把國君和季氏圍困在季氏家中的武子臺上。孔子親自指揮魯軍平亂,擊敗了公山不狃的叛軍。

其後,季氏的費邑與叔孫氏的後邑的高城都被拆毀。

但孟孫氏的家臣公斂處父,拒絕拆毀孟家領地成邑的城牆。孟孫氏也在暗中支持。魯定公親自率軍前往攻城,圍之不克。於是齊國派軍隊出動壓到邊境上,準備支援孟氏。外來威脅迫使魯君不得不退軍。

自從孔子任國相後,所推行的一系列集中君權、強國強軍的新政,使東鄰齊國感到恐慌。

由於擔心魯國強大會威脅齊國利益,齊君派人贈送好馬和美女給魯定公與季桓子,表示修好,要求魯國驅逐孔子。季氏答應了齊國的要求。魯定公得到禮物後,即終日宴樂,不上朝聽政,不再信用孔子。

每年的國家大祭後,按禮制應當把祭肉分贈給國中的貴族。但在季氏授意下,唯獨不給孔子饋送。孔子明白自己已經失敗,遂帶領弟子顏回、子路、子貢、冉求等數百人離開魯國這個“父母之邦”,開始了長達十四年之久的流離生涯。這一年孔子五十五歲。

孔子先來到衛國,受到衛靈公的禮遇。孔子在衛國會見了衛靈公的寵姬,即當時著名的迷情美女南子。這次會見引起弟子子路和許多後世人的猜疑。

但是,衛靈公盛情接待孔子,絕不是由於仰慕他的學問,而只是想利用他的政治和軍事才能,幫助自己控制已經分崩離析的內政。但是孔子卻拒絕與衛靈公全面合作,特別是不願在軍事方面與他合作。後來衛國爆發內亂,孔子就離開了衛國。

此後孔子還去過陳國、曹國、宋國、鄭國等許多小國。

宋國大司馬桓魋認為孔子是一種政治威脅,想殺孔子,孔子逃離宋國。

其後,孔子多次往返在陳、蔡、衛、楚之間,屢次遭逢變亂,有時狼狽得“惶惶如喪家之犬”。這時,有遠大抱負、試圖效法先人一飛沖天的楚昭王邀請孔子去楚國,準備重用他。

由於對孔子及其社團(諸弟子)的政治力量深為恐懼,陳、蔡貴族阻止他去楚國,把孔子及弟子們圍困在陳、蔡邊境。飢寒交迫、絕糧七日,這是孔子平生遭遇的最大一次危機,他的黨團差一點就解體。最終,他們得到楚兵的援救,得以解脫。

到楚國後,楚昭王準備賜給孔子一塊領地,但是,懼怕孔子及其社團政治力量的貴族權臣予以阻撓。衛靈公死後,衛靈公的孫子繼位,命人邀請孔子回來。孔子又回到了衛國。

魯哀公十一年(前484年),齊軍侵略魯國,兵臨曲阜城下。

戰前,魯國國相季康子派人與孔子聯絡,請求孔子的社團給予幫助。孔子派弟子子貢出使諸國為魯國求援,又派擅長軍事的弟子冉求回國幫助魯軍作戰。

這一年春季,齊魯兩軍在曲阜郊外展開大戰。冉求率領魯軍戰勝齊軍。

戰勝後,季康子問冉求何以如此善戰知兵,冉求答是學之於孔子。於是季康子派人以魯君名義迎聘孔子。孔子遂回到魯國,時年孔子六十八歲。

孔子走後,把子路留在衛國,出任衛國蒲邑大夫。不久衛國內亂,晉國干預,子路作為受孔子之託留守在衛國護持年幼的衛國君王的人,為保護衛君,在一次血戰中被叛軍殺死。

孔子歸魯後,魯人尊之為“國老”。

孔子晚年退出政治活動,致力於整理研究古代華夏文獻和教育子弟。他的許多弟子後來在各國成為著名政治家。例如子夏,在孔子死後教學於魏國,魏君文侯是其弟子,建立了著名的西河學派。魏國是戰國初期最早發動改革、富國強兵的國家。

魯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在曲阜去世。

從孔子一生活動看,他絕對不是一介書生或文人,而是一個卓越的政治家、改革家、軍事家、思想家。

孔子之所以偉大,以此而已!可笑古今千年以來,中國知識界可以說完全誤讀了孔夫子!

【何新按:現代被洗過腦、頭腦簡單的人經常人云亦云地嘲笑孔子,說他惶惶如喪家之犬,是統治者的奴才。他們不過是以自己的奴才地位想象歷史人物而已。】

其實在歷史中,孔子是中國曆代皇朝的神主。自劉邦以下,歷朝歷代皇帝(不論漢族還是異族)很少有不祭祀孔子,不對孔子的牌位俯首下跪、參拜如儀的。

孔子是統治者們的奴才嗎?當然不是!孔子是中國歷史中唯一一位真正的無冕之皇帝,即所謂“素王”——以一介布衣而為草根無冕之王。這種現象,是中國歷史中不可思議的一個奇蹟!

著名學者何新

解讀儒、道、法、墨諸子思想真髓

還原中國文化精神的本來面目

何新:孔子是統治者的奴才?錯!孔子是中國曆代皇朝的神主

《諸子的真相》,何新 著,現代出版社2019年1月出版

本書是“何新文選”系列、何新解密中國文化三部曲(《諸神的世界》《諸子的真相》《中國文明的密碼》)之一。作者何新的研究範圍涉及經濟、哲學、歷史、考古、語言、神話等諸多領域,學貫中西。本書中,他憑藉深湛學術功力、顛覆性的視角,解說儒、道、法、墨等諸子的思想真髓,從源頭上重新梳理中國文化精神的本來面目。同時,何新還釐正了部分經典國學著作中的錯訛之處,也給出了自己與眾不同的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