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2 第12個世界自閉症日,易春麗新書《親密不再遙不可及》發佈

4月2日,是第12個世界自閉症日。上午,由世界圖書出版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簡稱“世圖北京”)主辦的《親密不再遙不可及》新書發佈暨關愛自閉症兒童捐書儀式在中國出版集團公司1層舉行。來自北京大學的自閉症治療專家,同時也是本書的作者易春麗到場,與自閉症兒童家長、與會讀者共同交流了有關自閉症兒童誘因、干預方法,以及如何重建與父母間的親密關係等關鍵性問題。


第12個世界自閉症日,易春麗新書《親密不再遙不可及》發佈


(攝影:朱利偉)

科學怎麼定義自閉症

1943年,美國醫師肯納通過對11位求診兒童的觀察研究,第一次提出了一種新的精神症狀,並命名為“嬰兒期自閉症”(infantile autism)。幾乎同一時期,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的兒科專家漢斯·阿斯伯格也發表了一篇案例報告,阿斯伯格將其稱為“自閉性精神障礙”。肯納和阿斯伯格因此被認為是最早發現和診斷自閉症的精神病學家。

經歷數十年,學界對自閉症的認識大大提升,自閉症被定義為一種廣泛性發育障礙,納入兒童精神疾病的診斷指南。2013年發佈的美國《精神疾病診斷和統計手冊》第五版確定了自閉症的兩大核心症狀,即“社會交流”和“社交互動”方面的持續性缺損,以及重複刻板的行為模式、興趣或活動。

自閉症的成因:“先天遺傳”or“童年創傷”?

在解釋自閉症的成因時,肯納提出了“冰箱父母”這個詞,並經一位博士的推廣發展為“冰箱父母”理論。這一理論認為,是父母的冷漠、對孩子的拒絕行為造成了孩子的自閉症。這一理論曾盛行長達40年,直到一位孩子同樣得了自閉症的心理諮詢師站出來。這位心理諮詢師做了大量的研究,證明了先天遺傳因素對自閉症的作用。此後多年,自閉症都被認為是一種多基因影響的遺傳性疾病。

2017年,中國學者易春麗和周婷提出了關於自閉症的新假說——自閉症是嬰兒期的創傷後應激障礙。這個假說認為,如果一個人在3歲前經歷了與依戀相關的創傷,那麼他將難以發展出安全的依戀關係。失去了安全的依戀關係,他就失去了安全的港灣,沒有對最親密他人的依賴,也就放棄了對最親密他人的信任。當他放棄了人際交往——甚至放棄和父母的人際交往時,也就喪失了前行的動力。於是他從此自閉,築起自衛的城牆。


第12個世界自閉症日,易春麗新書《親密不再遙不可及》發佈


先天氣質與後天創傷一道誘發了自閉症

根據這一假說,同樣是創傷,為什麼有的人像《都挺好》中的蘇明玉一樣向外自救,而有的人卻自閉了呢?易春麗、周婷認為,這是因為創傷對自閉症的誘發作用需要結合個體的先天易感性。自閉症患者對於來自視覺、聽覺、觸覺等感覺通道的刺激有高於正常人的敏感性。

簡單來說,自閉症患者傾向於高估環境中的風險,面對稍有挑戰的環境,就容易出現過高的焦慮和恐懼反應。易春麗談到,由於這些特徵,自閉症兒童對於穩定、安全的環境有著更高的需求。一個足夠敏感、溫暖和穩定的照料者或許能夠安撫住這樣的孩子,能夠成為其安全基地,並幫助他(她)建立信任感。然而,“一般敏感”的父母則在養育中會遇到很大的困難,他們也許難以理解這些孩子的需求,可能無法與這些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戀關係。在這種情況下,兒童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提倡的做“足夠好的媽媽”是不夠的。面對一個高敏感的孩子,父母也必須十分敏感才行,要做“十分好的父母”。

與新假說配套的是一種新的自閉症治療方法,即自閉症的家庭治療方法。這刷新了人們對自閉症的既有認知,也引來了爭議。這些爭議主要來自堅持傳統自閉症治療方法的訓練機構。傳統的自閉症治療方法是應用行為分析療法。這種療法的理論基礎是操作性條件反射,也就是人為建立刺激—反應聯結。應用這種療法的訓練機構會為自閉症兒童設置高強度的行為訓練課程,強調將行為目標分解成多個小目標,通過一遍遍演示,讓孩子進行模仿。

然而,易春麗等人認為,這種療法治標不治本,看起來讓孩子學會了某些技能,卻有損親子關係,會對自閉症孩子造成二次創傷。自閉症的家庭治療方法則避免了這種情況的發生,同時著力於讓自閉症孩子從創傷中走出來。這種方法並不直接針對自閉症兒童的相關症狀進行干預,而是把工作重點放在父母身上。具體來講,一方面諮詢師會幫助父母調整心態,另一方面會幫助父母學會讀懂自閉症孩子給出的信號。這正是所有期待加強親子關係互動的家長們非常需要而又平時所忽略的。正是由於自閉症孩子給出的互動信號比較微弱,所以如果他們的父母能夠稍加提醒就能夠做到更好的養育,那麼對於普通孩子的養育來說,就會有更好的效果。

易春麗提及,在過往的諮詢中,曾經有這樣一個情節:作為一個自閉症孩子,主人公“帥哥”非常排斥和父母有身體接觸,但是他喜歡拿遙控器玩,恰巧有一次他的爸爸把遙控器裝在了褲兜裡,於是易春麗把遙控器作為媒介,引導帥哥去爸爸身上摸索,由此產生身體接觸,促進了他們的親子關係,讓治療得以出現突破性進展,對於改善親子關係非常有幫助。因此,治療的著力點應該放在父母而不是孩子身上。

自閉症的家庭治療,讓親密不再遙不可及

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在全球範圍內,大概1%的兒童患有自閉症,並且近年來的患病率有上升趨勢。需要引起注意的是,雖然我國存在大量自閉症患者,但相應的醫療服務能力卻還很薄弱,真正瞭解兒童正常與異常發展區別的家長並不多。在很多案例中,有些兩三歲前不說話的孩子只會被家長認為比較“孤僻”,有些症狀不典型的孩子則被認為是性格“內向”等,因此可能錯過了自閉症干預的關鍵時機。在這種情況下,易春麗和周婷於去年推出了一本系統介紹自閉症的圖書《重建依戀:自閉症的家庭治療》,並在今年世界自閉症日推出了姊妹篇《親密不再遙不可及:自閉症家庭治療實錄》。

與前一本書不同,《親密不再遙不可及:自閉症家庭治療實錄》實際上是對一個完整案例的呈現與講解。這本書雖然是自閉症兒童的治療實錄,但行文非常流暢,文字細膩,過程詳實,充滿溫情,讀來宛如一本親子關係的小說般身臨其境。在這本書中,易春麗生動講述了一個自閉症兒童及其家庭的7次諮詢經歷。為了讓讀者在讀故事之餘領悟自閉症的家庭治療方法,易春麗在講述時,針對該怎麼說、怎麼做,為什麼要這樣說、這樣做,細心地做了諮詢解讀。在行文之間,易春麗還討論了很多育兒的共性話題,比如如何解讀孩子的非言語行為、如何跟孩子互動、如何成為高敏感的父母等。


第12個世界自閉症日,易春麗新書《親密不再遙不可及》發佈


在談到這本書的初衷時,易春麗說很多家庭的親子關係現狀是父母和孩子關係不夠親密。她希望通過這本書,通過自閉症的典型案例,來喚起更多父母在養育當中對兒童情感需求的敏感度和回應,讓所有的父母和孩子建立起非常親密的關係基礎。

作為本書最早的讀者之一,來自北京中醫藥大學的周婷表示:“我在育兒時基本上是以易老師在這本書中提到的理念為基礎的。這種理念就是無條件地積極關注,是適用於所有家庭的。本書的核心部分是父母如何跟孩子建立良好的依戀關係。從我自己的體驗來看,我覺得有這本書作為指導,我在育兒的時候就沒有那麼焦慮,會提醒自己不要把這個或那個要求放在第一位,更多地給予孩子無條件的積極關注,更加註重親子關係的培育。在這個過程中,我獲得了更多的情感回饋。我覺得普通家長在育兒時也可以參考本書給出的一些細節性指導,包括如何解讀孩子的非言語行為、如何跟孩子互動等。這本書有一些理念上的東西,就是無條件的積極關注,是適用於所有家庭的。”

發佈會現場,世圖北京還聯合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共同舉辦了“關愛自閉症兒童”的捐書儀式。世圖公司與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將以這個簡單而隆重的捐書儀式為起點,讓更多人認識自閉症,瞭解創傷,重建親密關係,讓更多的家庭獲益。


第12個世界自閉症日,易春麗新書《親密不再遙不可及》發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