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老家在農村,父母不在了,你還會回到農村老家過年麼?

響水大米


中國有個傳統,父母在哪裡,哪裡就是家,無論你身處何方,無論有沒有賺到錢,都要回到父母身邊過年,再窮,父母也不會嫌棄!這就是中國人的家庭觀念,這就是中國人幾千年的習俗。

現在很多人從農村走出去,在城市安了家,但是,每到春節,老家的父母都是自己的牽掛,好像有一種無聲的召喚一樣,召喚遠遊的孩子回到身邊。

而現在,農村的父母都故去了,春節了,到底還回不回去過年呢?

每到春節,多年的默契告訴自己一定要回家看看,而現實告訴我們,父母不在了,那個家也就沒有了,老房子不代表家,父母才是家!

所以,這種情況下,要不要回家過年呢?

如果兄弟姐妹多,他們都在農村的話,回家過年很有必要,大年三十的晚上,兄弟姐妹們聚在一起吃個團圓飯,給去世的父母敬一杯酒,告訴老人自己的狀況,也是非常有意義的,同時,對自己的下一代也是一種很好的孝道教育。

如果老家沒有兄弟姐妹,我感到就沒有必要非要回去過年了,老房子多年不住,打掃起來非常麻煩,冷鍋冷灶的也沒有氣氛,而且老房子長時間不住人,也會斷水、斷氣、斷電,就回家過個春節,不值得重新通電、通氣、通水,可以變通一下,初二回家串串親戚,打掃一下老房子,都是一個很不錯的方法。

我的情況基本就是這樣,父親去世幾年了,母親在姐姐家住,他們離家都比較遠,春節不可能回家了,老家的房子長時間沒人住,草長的好長,我距離老家還相對近一點,偶爾回去一趟打掃打掃,我們這裡有大年初一給老人上墳的習俗,所以,每年的大年初一一大早就開車趕回家,在中午十二點之前給父親上墳,然後在老家住兩天,串完親戚就趕回去了。

其實,春節就是一種牽掛,讓我們每一個忙碌一年的人重新感受一下那份親情,最重要的是在他們生前,好好孝順,儘量陪伴,這才是最大的孝!


農民老貓


可能不會,也可能偶爾回去。

父親2006年離世後,我們陪母親在農村過了三年。第一年2007年無精打采;第二年2008年弟弟帶著媳婦回家過年,總算有了些許人氣。第四年2010年,我們兄弟分別帶著孩子老婆一起過了一次。之後,我們就沒在一起過年了。

一方面,睹物思人,有些不願意;另一方面,親朋不多且有來往的大多已經不在農村。




(1)在農村過年,主是親戚多朋友多。但問題是農村許多情況下,是人死如燈滅。因為父親不在,爺爺的後人們之間必然出現新的香香臭臭組合,沒啥意思

我1978年生於北京遠郊區的農村,因為爺爺的關係,我的父親那輩兒的親戚本來就不多,和村裡人關係也不咋樣。

他們兄弟間的關係也不來往(爺爺去世後,奶奶只留下父親在身邊其他三個都送人撫養)。因此我對我們村沒什麼可留戀的。

唯一可留戀的就是兒時成長的記憶。



再加上,農村特別是傳統文化不深的一些農村地區,除了串親戚外啥也沒有,加上每個人都挺現實的。兄弟間的分分合合次數頻繁,妯娌間的香香臭臭天天上演。

由此,也勢必影響我們這一代。所以,父親他們那一輩關係都不咋樣,我們這一代六七個兄弟也姐妹間關係也很一般。

沒啥親戚,回去都是一家人過,哪裡不是過呀。



(2)親朋好友都已經離開農村,農村已許多被外地朋友租住,也沒必要回農村過年了

人的歷史就是遷移的歷史。正如四百年前我的祖先從山東來到今天這個地方一樣。隨著經濟發展,農村人逐漸上移,騰出來的地方被外地北上的朋友租住。

越離北京近這種現象越明顯。農村人口日漸淡薄,例如我們這個小區算小的,但其人口其實和北京的一個小鄉人口差不多。

農村地區越來越多的人上樓居住,農村的原有格局日漸破離,雖然還沒有打破原有格局,但不回農村過年的人越來越多。

這是一二線城市的必然。


坐古談今


你好!

老家在農村,父母不在了,你還會回到農村老家過年麼?

這是一個很傷感的話題,父母在哪,家就在哪裡,如果父母都不在了人生只剩下歸途!這讓我想起去世多年的母親,憂傷的話題深深的刺痛了我的心!


母親過世以後,我跟隨父親來到廣東打工,這一干就是10年,老家都很少回去,家裡房子破舊不堪,這些年在外,一直也沒賺到錢,也沒錢回去建房子,在加上父親習慣了外面的生活,也不願意回到家鄉見物思人,所以基本上這些年都沒有回去過年!但是過年是一個團圓,懷舊,有人情的日子,不管深居何處,都有一片讓人思念的土地,所以即使廣東我們現在有了房,以後也想回老家把老家的房子做起來,不管住不住,那是根,而且總有一天落葉歸根也要回到哪個地方!


所以我覺得即使父母不在了,雖然很悲傷,但是還有一個地方會讓你魂牽夢繞;即使父母不在了,也忘不了,生自己,養育自己的那片土地;即使父母不在了,還有哪些熟悉的親人,跟自己有血緣關係的同根同族,所以有時間也要多回去看看,看看家鄉的變化,如果可以,我還是想回到家鄉過年,重溫當年的溫情!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到你,想了解更多三農資訊分享,可以關注下我,謝謝!


水果不甜不要錢


我的老家在新疆兵團農場,也可以說是農村。84年母親大人去世,6年前父親大人去世後,餘生不再有來處。

父母在,家鄉是家鄉。父母不在,家鄉是故鄉。

我的農村老家,如今父母不在,老屋不在(塌了),兄弟不在(首府烏魯木齊工作生活)。6年前將母親大人移往烏魯木齊與父親大人合葬後,至今未再回,不過新疆還是有回,只是落腳點成了烏魯木齊。

陪父母為什麼一定要過年?以前父親大人在的時候,家鄉一年一回,不過春節時候回去的不多,在我眼裡,只要家人一起,天天都是年。

兵團農場與內地農村不同,比如我家基本沒有什麼親戚,這樣的家庭為數不少。所以我想,餘生回出生農場過年的機會應該是不會再有了,家鄉會慢慢成為故鄉,成為一種符號,但以後還是會回去看看,帶著孩子,甚至是孩子的孩子,在某一天,回到那片美麗的土地去看看曾經的少年情懷、故地還有故人(留在家鄉的同學)。


畜牧大集網


家在農村,父母都不在了,需要回農村過年嗎?

我是一名農村人,看到這個問題,說說自己看法,咱們中國人,自古以來都是以孝為首,講究落葉歸根,尋根拜祖,往上數幾輩咱們都是農村人,父母生養我們,不容易,雖然父母有些已經離世,但根在老家,祖宗在老家,不能忘記自己來自哪裡。現在社會發展進步,有農村很多年輕人出門打工,學習,工作,有的在城裡,外地買房定居,隨著家裡父母,老人一輩,相繼離世,回老家的次數也越來越少,農村親戚來往也逐漸稀少,過年走親戚有些人感覺,走形式老家親戚走不走無所謂,沒必要了。


咱們中國人為啥要有清明節,就是對祖先,親人過世後每年的一次祭拜,就是讓你不能忘恩,對父母祖宗得緬懷追思與尊敬。沒有他們就沒有你現在,即便你在外混滴風生水起,高官厚祿,但不能忘祖不能忘根,哪是你滴第一故鄉,包括國外一些華僑,都要回鄉祭祖尋根,為什麼?當然是要找自己根與歸屬感,尋找故土家鄉得感情親情,一把土,一片鄉情。

如果農村都是那樣,人去樓空,房屋荒草叢生淒涼,沒人每年回鄉祭祖打掃,父母祖墳都雜草叢生,你就等於失去了自己得根。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事,父母過世以後,但在想家時候,過年鞭炮聲響起哪塊,看著春晚主持人說聲家鄉父老鄉親過年好,有沒有哪一刻你內心缺少什麼?那就是故土家鄉情,在自己過年閒餘時間,少一次外出旅遊時間,過年多一次回鄉與往日的親戚朋好友聚一聚,敘敘舊,在去祖墳祭拜一次,你會感覺家鄉人的情比什麼都珍貴,不至於以後自己下一輩不問起你:自己老家哪裡?不至於自己也想不起家鄉故土親戚還有誰?


西府農人


這段時間我正在整理農村老家的祖屋,父親70多歲了,隨著他年齡越來越大,也越來越思念自己的老家;父親離開老家已經50多年,但是他卻堅持要翻蓋老屋,為的就是留住心裡的“根”。

父親讓我明白,就算是他百年後,農村老家也是我們的根,不能忘掉,要經常回去看看。以前我年輕,沒明白話裡的涵義,隨著我年齡的增長,現在我體會到了他真實的想法,我會遵循他老人家的意思的。

老家有好的多親戚,最少這種族親還是血脈相連,老家有老屋,我們回去和親戚們見見面,聊聊天,我覺的是很好的事情,就算是父母都不在了,那裡也是我們祖輩留給我們的記憶,留給我們的血脈,我們還是要每年回去看看的。



燒紅的雲


232-2

即使父母已逝去,至少還有墳塋,還有兄弟姐妹,還有姑舅叔伯等等等等,老家永遠是我們的根,我想過年我還是會回去的。


而且,隨著自己年齡的增長,對於老家會有更多的神往,這些,不到一定年紀恐怕都無法理解。我有個堂二伯,他年輕的時候也是我小的時候,印象中只有一次是回老家過年的。等我長大了,他也成了年近古稀的老人。自從他母親逝世後,大哥大嫂也相繼去世,從那以後,每天春節、清明節必回老家。不管是上墳掃墓還是大家拉拉家常,都能感受到一個老人對於親情、對於故鄉深深的眷戀!

俗話說“葉落歸根”,也許,每個人的心裡,都有著一份對於生他養他的故土以及親情最真的感情。只是,年幼時、年輕時,我們忙著成長、忙著生活,把這份感情深深地埋在心底,等到再回頭時,親人都已離去,那該是何等的悲哀啊!

古語有句“子欲養而親不待”,請珍惜當下,多多陪伴我們的父母親人罷!如果父母已經不在了,請多回老家,緬懷先人的同時,也讓自己的心靈得到淨化!



妙妙一角


會,即使將來父母不在了。但是,家依然是生我養我的地方。每逢過年必須回家。

我爺爺奶奶有四個兒子,兩個女兒。兩個兒子在城裡工作,兩個女兒也嫁在外省。每年過年,姑姑們都會通過電話來給家人拜年,而城裡的兩位叔叔也會攜帶家人在過年那天趕回來吃團圓飯。

每逢過年這天,爺爺奶奶和爸媽及家裡的叔叔嬸嬸就忙開了,張羅著這一頓團圓飯,我們這些孩子就早早的跑在村頭等待城裡的叔叔回家。

團圓飯就是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飯。爺爺把兩個大桌子並排在一起,這樣桌子就變長了,一家人可以坐在一起吃這頓年飯。哪怕再忙再累,爺爺奶奶都是樂呵呵的!臉上掛著幸福的笑容。

現在爺爺奶奶都已經不在了。每年過年兩位姑姑依舊堅持著給家裡面打電話拜年,兩位叔叔也會趕回來和家人團聚,飯後我們全家人會一起上山給爺爺奶奶拜年。

兩位叔叔說,雖然爺爺奶奶已經不在了,但是他們都在山上,做兒子的必須回家上山給他們拜年。何況家裡面還有哥哥嫂嫂,所以他們會堅持每年回家過年。



流年劃破容顏


說說我的看法,有機會我還是會回去的。

一、父母現在65,還健在,我肯定要回去。去年父親外出打工,我沒有把母親接到城裡,而是選擇回去,不管父母在或不在,我都覺得有責任回去,就是想,乘父親不在家過年,作一回主,過個年,請姐姐姐夫外孫女叔叔堂兄堂妹舅舅表弟表妹們吃一餐團圓飯,不管父母在不在家,以後我就是這家的主心骨,這個家不能散,這也是種成長一種鍛鍊,我沒有把自己當客人的想法,因為這裡有我的祖宅,父親於1986年建成,30年後的2016年,我把它現代化改造,還可以住30年沒問題。這裡是我出生的地方,有我的回憶鄉愁,雖然戶口遷出,我也想讓兒子知道這裡是他的根,還有很多親戚在,不能忘。

二、這裡有我們的祖堂,祖堂在2017年重建,大家出錢出力,把劉氏子孫聚在一起,每年除夕前一天舉行聚會,很是熱鬧,是祖堂讓大家在一起,有了盼望和希望。讓大家的親情一直都在。

父親牽頭重修的劉家祖堂


父親參與籌建的道廟


青山綠水竹籬笆


爸媽在哪兒家就在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以前對家的思念就是對爸媽的思念,現在爸媽不在了,每年過年的安排就沒有了,回家的時間就改成了清明節重陽節掃墓,這是人生最大的無助和悲涼。



關於鄉愁的詩無數篇,但我最喜歡的還是余光中的《鄉愁》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



每當重讀這首詩,我心裡都很懷念我的母親,隨著年齡的漸漸增長,我就越發懷念我已經故去的爸爸媽媽,爸媽不在了,家的想念就沒有了。

家裡的孩子慢慢長大,我就變成了他們心目中的老爸,不知道他們長大了以後,又會不會把家裡的這個老爸,當成家的念想和依歸。



人生的開始沒得選擇,人生的結束也只能被迫接受,終究有一天,他們一樣會給我念這首鄉愁~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父親在裡頭。。。

只能活在當下,珍惜手中的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