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3 職場上混得不好的人,都有這3種弱者思維

作者 | 孫瑞希

公眾號 | 瑞希在線(ID:ruixizaixian01)

職場上混得不好的人,都有這3種弱者思維

前幾天,朋友帶著兒子沐晨(化名)來工作室拜訪我。小夥子參加工作三年多,幾年不見,變化很大。

剛進門時他特別沮喪,低著腦袋囁嚅地說:“老師,我都工作三年了,感覺自己的人生特別失敗。”

我說:“工作三年,職業生涯才剛剛開始,何談失敗呢?”

但是在接下來的對話中,我發現如果跳出諮詢師的視角以親人朋友的視角去看他的話,他的確過得不怎麼成功,準確地說還有那麼一點點失敗。

考高中時,沐晨分數只夠自費線,他媽媽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四處託關係,終於把他弄到一所市屬重點中學的實驗班,希望他能在這個環境裡取得好成績。但他卻在第一學期考試就被淘汰出局,進入了普通班。

在這所市屬重點中學的普通班,只要成績能保持在中游,考一個二本院校問題也不大。但沐晨成績居於末等,高考那年,他正常發揮,去了一所大專院校。

由於學校一般,專業一般,他在大學時又混了三年,所以畢業後就只能對付著找一份工作。

低薪的重複性工作,讓沐晨感到特別乏味。畢業三年,還在父母那裡蹭吃蹭喝蹭零花錢。他說:“看著工資卡那麼丁點兒錢,每個月就有30來天不想上班。“他接著抱怨道:我家小區快遞小哥都比我賺得多。”

我說:“那你也可以去做啊?”

他說:“那不行,風裡來雨裡去,我吃不了那個苦。”

我問他:“你還可以換個工資高點的工作呀?”

他說:“工資高的條件也高,我什麼也不會,做不了那個。”

我說:“不會可以去學呀?”

他說:“一想到學習就頭疼。”

……

做生涯諮詢的這些年,我接觸了不少人,我發現那些在職場上混得好的和混得差的人,最大的差距不是學歷上的,不是家庭上的,而是思維方式上的。

有人在職業生涯早期,認真地對待單調重複的工作,慢慢打磨出了一技之長,以後越跳越高,越走越好。而有些人,卻在單調重複中消磨了自己的意志。

所以經過若干年的疊加,我們看到強者越來越強,弱者越來越弱。而弱者之所以弱,究其根本是由於掉入了“弱者思維”的陷阱。從我經手的生涯諮詢個案來看,職場人經常會有的弱者思維有以下3種。

職場上混得不好的人,都有這3種弱者思維

01

錯誤的歸因方式

我有個老鄉南靜,去年公司註冊了微信公眾號,將小編的工作劃給她來做,她做得一塌糊塗,沒少挨老闆數落。有次同鄉聚會,她說自己修煉了一年,還是個小白,問我怎樣才能快速提升寫作和運營技能。

我給她推薦了幾個做得不錯的公眾號,還有一些新媒體類課程。其中有一家做得不錯的新媒體,創始人是我們的同鄉,我著重介紹了一下。我說他現在在北京,團隊規模也有幾十號人了,他創業第三年的時候,就已經年入千萬了,做得特別牛。

其他幾個同鄉得知這個新媒體大咖年齡比自己還小好幾歲時,都紛紛感嘆:長江後浪推前浪,年輕人是我們的好榜樣。

南靜一邊劃拉著手機一邊問我:“他是哪個大學畢業的?”

我說“XX大學。”(我們省的985大學)

南靜說:“怪不得嗎,學校這麼好,混得當然要好一點了。”

接下來她又問:“他爸媽是幹啥的?”

我說:“農民。”

南靜瞪大眼睛:“那他怎麼可能有資本創業?他創業之前是做什麼的?”

我說:“在政府機關工作過,在央企工作過,也在X和島工作過。”

南靜終於鬆了一口氣說:“我就知道,這要是沒點資本,怎麼可能在北京創業?你看看他的工作履歷,多光鮮那?哎,誰能有他那麼命好哇!我要是有這樣的工作經歷,我也出來創業!”

這話比較噎人,我就不再接話了。

有些人總有這樣固有的的思維模式:

他能取得成功?因為他名校畢業啊;他能去創業?因為他原生家庭好啊;他創業走得很順?因為他有貴人扶持啊。我沒考上名校?因為我高考那年題太難啊;我沒去創業?因為我爹媽沒有錢啊;我創業失敗?因為我遇到一群豬隊友啊。

你看,弱者總是習慣找外因。別人的成功,永遠是因為有個好爹好媽、好領導、好學校、好機緣,卻忽視了那些比你厲害的人,總是在你看不見的地方努力奔跑,與自己死磕。自己的失敗,永遠是出身不好,沒錢、沒資源、沒人脈、沒機會。

當我們守著這種弱者思維不放,就永遠會為自己的不成功、不努力找藉口,日子久了,也就失去了努力的動力。

職場上混得不好的人,都有這3種弱者思維

02

牢騷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

前面提到的小夥子沐晨,如果他能夠踏踏實實地工作幾年,慢慢打磨一門手藝,也會有不錯的前途。但年紀輕輕的他,除了滿腹牢騷和啃老之外,沒有采取任何實際行動。

家裡家外,他總是在痛罵小公司沒前途,領導蠢,隊友豬。要是有人勸他:“實在不順心,就換個單位吧!”

他總有各種理由駁斥:“哪兒那麼容易換那?換個新環境,不得學習新東西嗎?別和我提學習,一提學習我就腦子疼。”

他媽媽勸他,要是不想換單位,那就利用業餘時間搞點副業也行。他又反駁道:“我哪有那個時間呀?每天上班累得要死,回家什麼都不想幹。”

其實他的工作並沒有飽和到那個程度。下班回家吃完晚飯就坐在沙發上玩兒手機,經常玩到後半夜。

一晃畢業三年,經過這三年的社會歷練,一些同學已經開始嶄露頭角了,有的是業務骨幹,有的做到了主管。隨著時間的推移,同學們之間的差距會更大。

對於同學們身上的積極變化,他不以為然:“我就是不愛學習,我要是能像他們似的多看幾頁書,我也能行。”

紙上談兵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現實生活中,總有那麼一群弱者,他們認為別人做的事都是簡單的,自己也能做,只是沒去做罷了。一味地發牢騷而沒有采取行動,最終的結局也不過是牢騷滿腹的憤青而已。

職場上混得不好的人,都有這3種弱者思維

03

急於兌現回報

前段時間,我回北京,有個學友約我見面。她說她也是做人力資源出身的,現在面臨職業轉型。她問我:“國內做生涯培訓的有哪些權威機構?如果我去參加培訓了,也順利地結業了,能不能去做生涯諮詢這份工作,實現商業變現?”

我對她說:“職業生涯這個事兒,快速變現不大現實。無論你在多麼權威的機構接受的培訓,你學到的都僅僅是生涯領域的知識,把知識轉化為技能,這需要你在生涯領域做大量公益諮詢積累經驗,然後才能到付費諮詢階段。”

她又問我:“那你是如何實現變現的?”

我說:“我從2005年考註冊人力資源管理師起就學習了職業生涯規劃的知識,2009年和北大縱橫管理諮詢集團合作的人力資源諮詢項目中,也有職業生涯的模塊,那時候我就已經開始在實際工作中運用生涯規劃的知識了。之後又進行了系統的學習、認證以及輔修心理學知識,一路走下來14年。所以,我在這個領域的變現不是快速的,而是順其自然、水到渠成的。”

她聽了比較吃驚,當她得知生涯諮詢師的認證費用不菲,又需要做這麼多鋪墊才能有所斬獲時,她猶豫了。後來她又說,實在不行我就開個管理諮詢公司吧。我沒再接話,只是希望能夠快速和她結束這段對話。

春種、秋收、夏長、冬藏,這是大自然的普遍規律,剛播下種子,就想要看到果實,這樣的人得有多麼膚淺。只看眼前,不看長遠,這是最大的短視。急於兌現回報的人哪有美好的未來?

職場上混得不好的人,都有這3種弱者思維

實際上,生活中的弱者思維還有很多,今天說的是我在生涯諮詢個案中總結的職場人經常遇到的3種。弱者思維最可怕的是,它模糊了我們的視線,使我們看不清真實的世界。

一個人的思維方式,決定了他的格局,格局決定了視野,視野決定了見識。你在山腳,永遠不知道山頂的人能看到什麼樣的風景。

剔除弱者思維,做生活的強者!共勉!



作者簡介:孫瑞希,生涯諮詢師,個人成長教練。十餘年HR從業經驗,經歷了從一線員工到高管的職業發展歷程。只寫實用的成長乾貨,推動你的職場進化。如果你正處在職場困境中,請為自己找一個靠譜的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