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1 雄安新區境內的白溝引河

3月19日,讀了明月之光老師的《白溝引河上的七座大橋》,我茅塞頓開。原來,白溝引河是未來主城區和雄縣組團之間的隔離帶、風景帶,或許可以永久保留,細水長流,成為新區水系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雄安新區境內的白溝引河


白溝引河是治理大清河北支時開闢的行洪河道,主要是將上游洪水引入白洋淀,所以叫引河。白溝引河自雄縣新蓋房村北閘下,經容城縣復興莊、趙村和小先王之間,於昝村轉向西南,經平王、三小王之間至留通村東入白洋淀,全長12公里,上段在雄縣境內2.5公里,在大清河下開闢深槽,兩岸無堤防,河堤寬100至150米,縱坡為1:1.2萬,設計流量500立方米每秒。

白溝引河在復興莊以下至留通段兩岸築堤,右堤為主堤,長9.3公里,頂寬8米,左堤為次堤,長9.5公里,頂寬6米,堤距244至268米,引河出口建有跌水口門,設計上游水位10米,下游水位7米,口門底高程6米,底寬36米。

白溝引河1970年3月16日動工,5月30日竣工。修建引河時,定縣(現定州市)、安國、高陽、蠡縣、望都、博野、安新、清苑等縣共發動民工3.8萬人,共挖土方560.7萬立方米,填築土方147.96萬立方米,用工227.6萬個。

為便利兩岸交通,引河上下建平王公路橋1座,留通、趙村、昝村、復興莊建拖拉機橋4座,工程由河北省水利廳工程局第一施工隊施工,安新、易縣民工配合,1969年10月開工,1970年6月竣工。

開挖白溝引河是為了減小海河干流負擔,避免北支泥沙干擾南支,保證東澱一水一麥,更好地利用北支水源,發展中下游地區的灌溉和航運事業。

白溝引河建成後,為了避免分洪道分洪,1973年、1977年、1979年三年超標準行洪,1973年最大流量770立方米每秒,引河下洩660立方米每秒,大清河下洩110立方米每秒;1977年最大流量835立方米每秒,引河下洩698立方米每秒,大清河下洩102立方米每秒,分洪道下洩35立方米每秒;1979年最大流量1236立方米每秒,引河下洩735立方米每秒,大清河下洩145立方米每秒,溢洪道下洩356立方米每秒。白溝引河經過多年運行,造成河道淤積,嚴重影響了行洪能力。

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由於天氣乾旱,雨量減少,白溝引河逐步喪失了行洪功能。後來,白溝引河轉型為向白洋淀補水的通道。去年,南水北調工程向白洋淀實施生態補水,就是經過的白溝引河。由此可見,過去,白溝引河在洩洪方面發揮過重要作用;以後,在保護白洋淀、美好新區方面仍將身肩重負,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關注微信公眾號搜索 ☞ 京南樓市情報站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