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5 貧僧自西天而來,要去往東土大唐取經之地


貧僧自西天而來,要去往東土大唐取經之地



達摩,本名菩提多羅,南天竺香至王的第三個兒子,姓剎帝利,自幼拜第二十七代佛祖般若多羅為師,得大乘佛法真傳。

其師因見其對各種法道已經博通,便讓他改號為菩提達摩(達摩為博通之意),全稱為“菩提達摩”,成了西方禪宗的第二十八代祖。


貧僧自西天而來,要去往東土大唐取經之地



達摩在中國禪宗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被世人推崇為禪宗初祖,主要宣揚二入四行禪法,達摩祖師的思想,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極其深遠。

他跋涉萬里,從南印度(也有說伊朗)來到中國。在中國的歲月中,他為傳播禪宗,歷經艱辛,殫精竭慮,達摩的這種矢志不渝的精神,令人敬佩。


貧僧自西天而來,要去往東土大唐取經之地


歷史上還流傳下來不少關於達摩的故事,例如:一葦渡江、面壁九年、斷臂立雪、只履西歸等,而最令人感動的是達摩“面壁悟禪”。

相傳達摩在嵩山西麓五乳峰的中峰上部、離絕頂不遠的一孔天然石洞中面壁九年。他就在這個石洞裡,面對石壁,端端正正的坐在那裡,兩腿曲盤,兩手作彌陀印,雙目下視,五心朝天入定。

時間一長連飛鳥都不知道這裡有人,竟在達摩的肩膀上築起巢來。開定後,他就站起身來,作一些徑行活動,鍛鍊一下身體,待倦怠恢復後,又是坐禪入定。就這樣進行了長達九年的修性坐禪。

貧僧自西天而來,要去往東土大唐取經之地


達摩餐草飲泉,禮佛忘軀,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把禪定之法得到進一步提高。

在石洞裡堅持不懈面壁九年,當他離開石洞的時候,他坐禪面對的那塊石頭上,竟然留下了個達摩面壁的形象,衣裳褶紋,隱約可見,宛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畫。


貧僧自西天而來,要去往東土大唐取經之地




面壁在於內心,其與外在形式,實無關係。

達摩一生與佛結緣,六根清淨,心明如鏡,沒有任何的貪念和慾望。是因為他能清楚自己的內心,明確自己追求,明心見性。


貧僧自西天而來,要去往東土大唐取經之地


貧僧自西天而來,要去往東土大唐取經之地


原來一切的根本都在於心和性,心能生一切,心也能滅一切,從哪兒生就從哪兒滅。

當天花亂墜的雜念如天邊煙雲層出不窮的時候,如何守住這清淨的初心呢?


貧僧自西天而來,要去往東土大唐取經之地


往期回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