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4 記者手記:除夕不下井 礦工“挖”數據

新華社太原2月4日電 題:記者手記:除夕不下井,礦工“挖”數據

新華社記者梁曉飛、呂夢琦、王勁玉

聽到記者想下井採訪礦工,山西同煤集團同忻煤礦副總工程師王冬波有些為難:“不是不歡迎你們下井,是智能化工作面實現了‘無人’採煤,採煤工作面裡沒有采煤工。”

提起煤礦,傳統印象裡總是全身黑黢黢的礦工,在地下數百米深的礦井,把煤炭源源不斷地運出地面。每時每刻,全國各地都有200萬左右煤礦工人在地下作業,僅山西就有40萬人,春節期間也很少放假。

往年除夕,到處張燈結綵喜迎新春之際,新華社記者都會下井採訪堅守崗位的一線礦工,和他們拉家常,聽他們訴說新年心願,看礦嫂們親手包的餃子送到井下後,一張張黢黑的臉上咧開一抹抹大大的笑。

儘管不是第一次下井採訪,但每次下井總免不了幾分忐忑:腳下是混著礦井水的巷道,耳邊是井下人車發出的咣噹撞擊聲,眼前是採煤機一刀割下去四散的煤粉……

在記者的不解中,王冬波帶我們來到了同忻礦調度指揮中心,巨大的屏幕上清楚展示著400多米深處採煤設備運轉的畫面和數據。

迎面走來的綜採二隊技術主管董合祥沒穿礦工服,穿著一身合身的西服。他說,過去綜採隊每班20人,實現智能開採後,每班七八個人就能完成任務,而且全都離開了工作面,原先的操作工變成了巡檢工。

“工作面的綜採設備不用人操作,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董合祥說,在2公里長、200米寬的採煤工作面上,所有設備都實現了自動控制。60多個高清攝像頭相當於人的“眼睛”,1500多個傳感器是系統的“神經”,數據延時不超過500毫秒,工人只要坐在監控中心觀察工作面,就可以實現遠程智能化無人開採。

綜採二隊機電隊長楊繼彪說,2016年第一次看見這些設備時,真的是一頭霧水,壓力山大。現在,井下設備不斷生成的海量數據成了他們開採的新的“富礦”。

負責設備檢修的王晉傑,曾是一名井下支護工,這是工友眼中井下最苦、最累、最危險的工種之一。採煤機每割一刀煤,井下的118根支架都要隨之移動一遍,每根支架都有13個手把、26個功能動作,一個班下來要操作數千次,王晉傑的手上長滿了老繭。如今,支護工,連同放煤工、採煤機司機等工種正在消失。

同時,一批新工種也在產生。過去負責開停泵站的薛燕雲,如今是一名集控臺操作員。以前,他監測的電流、電壓、油溫只有數字,判斷主要靠經驗,現在屏幕上既有數據還有波動圖,設備運營情況一目瞭然。

王冬波說,智能工作面建成後,工人勞動強度大大減輕,每工工效提升了100多噸,工作面的回採率由87%提升到95%,安全係數大幅提高。除了智能化工作面,同忻礦還建成了可視化的井下智能交通系統,包括區間測速、紅燈等控制、違章抓拍等系統,還為綜採隊提供“專車”服務。

“今後的目標是建成‘智慧礦山’。” 王冬波說,當前的難題是,機器在識別煤炭和煤矸石上存在缺陷,只能把工人經驗等參數建立數據庫,編進程序。一旦煤矸石識別技術研發成功,採煤將會變得更加智能。

在採訪結束返程的路上,記者心裡一邊為春節期間仍在井下堅守的“煤亮子”點贊,一邊也期待越來越多的礦工除夕不下井。

事實上,在煤炭大省山西,隨著“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的推進,除夕不下井的礦工逐年增多。到2018年底,山西25座煤礦31個綜採工作面開展了自動化和電液控升級改造,已有75座煤礦的153個井下變電所、62個水泵房實現自動化無人值守,原有的11座“千人礦井”煤礦,單班入井人數控制在了900人以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