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4 討論科學家,別落入“八卦”俗套

媒體上近乎熱烈地討論著,那些在近似時間節點發生的獨立事件,是否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人們神秘兮兮地交換著他們從不同渠道蒐集而來的半真半假的信息,試圖圍繞科學家之死,拼湊出一段曲折離奇的故事。

張首晟是誰,他做了什麼?他的量子自旋霍爾效應是什麼,他的拓撲絕緣體又是什麼?他的這些研究究竟對電子信息產業有何作用?……這些追問,在日漸升溫的討論中,一度淪為邊緣話題。

這樣的情景似曾相識。畢竟,圍繞著物理學家楊振寧,網友關注更多的也是他的家庭生活,他的情感經歷。每次有楊振寧先生出現的新聞,評論裡必然有人盯著他的私人生活誇誇其談。至於他在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領域作出的貢獻,沒有人認真對待。

談論這種八卦和花邊,沒有任何門檻。你無需瞭解這位科學家,也不用搞清楚高深的物理學術語。你從人性角度剖析,用社會經驗“腦補”,就能言之鑿鑿,振振有詞,成為信息傳播的熱點。

但請警惕,八卦不應該成為討論科學人物時的唯一重點。畢竟,能在普通公眾中獲得關注度的科學家本就不多,他們展開的科學探索,他們踐行的科學精神,本可以深入人心。但如果知名科學家的科學故事也淹沒在流言蜚語中,對公眾來講未嘗不是一種遺憾。

不是說談論科學家一定要“正襟危坐”,他的生活、個性和經歷,也是他的組成部分。只是,你已經認識了一位科學家,並對他產生了興趣,卻與他所搭建的輝煌的科學殿堂擦肩而過,一腳踏入裝滿“奇聞軼事”的後花園還流連忘返,這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虧了。

執著於八卦,還有另一個壞處——願意走出圈子的科學家恐怕會更少。

畢竟,如果在公眾中知名就意味著要被八卦、“被扒皮”,甚至引來不負責任的猜測,科學家們自然也會選擇“躲進小樓成一統”,這樣更為穩妥安全。在同行圈子中發發論文,做做研究,就能獲得聲譽,何必費勁出來面對公眾?科學家不是娛樂明星,面對“窺私慾”,他們也沒有讓渡自己部分隱私權的義務。但如果他們都縮了回去,誰來做那些拉近公眾與科學距離的人,誰來做孩子心中的科學引路人,誰來成為他們的偶像?

這個時代依然需要知名科學家,他們是幫人類答疑解惑的人。他們用卓越成就贏得名聲,他們也是傳播科學精神的重要載體。獵奇少一些,好奇多一些,你才沒有辜負這個存在大師的年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