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6 国内“娘文化”的前世今生

国内“娘文化”的前世今生

鲁迅先生说过“中国最伟大的艺术就是男人扮女人”,之前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第一反应是调侃我国戏剧男人出演花旦的反串表演,后来多想了一下才发现,这句话想要诉说的,乃是我国数千年以来存在的某些糟粕。如果我说,我国的“娘文化”并非是从鹿晗之辈开始愈演愈烈,也并非是发源于古代戏剧中的反串,而是已经化作心病渗透到文化中,你们信么?

一、自古有之的宦官制度

根据典籍《周礼》记载,太监宦官制度产生于周代,是家臣的一部分,主要担负看守宫门、传达命令、侍奉起居等杂役,地位低贱。但由于宦官侍君侧,容易得到君王的宠信,能对君王施加某些影响,甚至参与政治。

宦官在生理上,本身就是一个残缺的男人,他们经过阉割,失去正常性能力后进入皇宫侍奉皇帝及其家族,他们的来源不同,有自宫,因罪被宫,进贡,拐卖、挑选后被强行阉割而成等。历史上对于太监宦官的称呼很多,蔑称有阉臣,宦孽,尊称则是公公。

国内“娘文化”的前世今生

臭名昭著的十常侍

古代宦官制度除了从身体上对男人进行摧残,使之偏向“娘化”以外,对于男人的心理也是重大的打击,抛开生理激素上的各种影响以外,宦官的工作职能基本是在宫内从事杂役和侍奉侍奉工作,梳头、扫除、传话以及端茶倒水,这些工作无一不是古代封建观念中女人应该去做的事物。宦官太监不能参与朝政,不能正常为官,不能从军,每天大量琐事也让他们无法从事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研究。并且古代宦官干政基本上全都是对国家大不利的情况,李莲英,魏忠贤,十常侍,全都是被刻在历史书中的奸邪,所以封建时代的宦官们一辈子做好琐碎的杂物,伺候好自己的主人最后自然死亡已是善终,心中再无男儿的豪放之情和远大抱负,而这样的宦官制度,竟然从周代延续到了最后的封建王朝——清代,其荼毒之久远超想象,而现在影视作品中还是充斥着大量的宫廷戏,太监宦官更是不断登上荧幕,甚至其中还有很多忠心耿耿的“正面角色”。宦官制度的幽灵也是藉由影视和文学作品继续漂浮在我们的上空。

二、子女教育

我国大多数当父母的最希望小时候孩子怎么样?一个字,“乖”。乖就完事了,再说细一点,就是“听话”,“文静”。大声嚷嚷,不行;嚎啕大哭,不行;和别的小孩打架,不行;贪玩调皮,不行;在家里拆东西,不行;吃饭狼吞虎咽,不行;甚至上街跑的太快,也不行。讲道理,从小对子女的教育,大多数家庭都是当妈的做的更多,当爹的做得比较少,说好听点那叫以事业为重,说难听点就是封建社会男尊女卑那套思路还有余孽在。

国内“娘文化”的前世今生

恋母情节的代表人物——俄狄浦斯

那教育孩子的时候以什么为标准呢?往上数几代,我想没几家当家长的学过教育学和心理学,所以教娃的标准就是“我让你干嘛你就干嘛,我让你别干的事情你千万别干”,还有就是“安静”,另外大家谁不希望自家孩子在外人面前显得“有教养”?那“教养”的标准是啥?因为是孩子他妈主要带孩子,所以基本孩子他妈就照着姥姥在她小时候带她的时候用的那套模板来管教,那可不就是“文静”“乖巧”么?然后一代代的人都照这个模板来教育下一代,男孩女孩都照着这一套偏女性化的养成方法来带,在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思想逐渐开放,各种奇葩玩法越来越多的今天,出现“娘文化”这种东西也显得正常了,倒是陆游、辛弃疾、关羽、包拯那样豪气又不失儒雅的男性现在很少见了,你看现在的“网红”男士,要么像淳于髡那样会抖机灵,要么就让外表接近一个白净的女性去贴合现在主流的审美。毕竟约瑟夫坎贝尔解读弗洛伊德的时候就说过,亲近和喜欢以母亲为代表的女性是所有人类(包括女性)的本能,排斥父亲这一男子形象也是人类的本性。所以说实话,姑娘们喜欢女性化相貌的男子其实挺自然的,再加上大多数家庭从小的教育如此,“娘文化”现在大行其道也实属正常。

三、男女比例失调

这是当前“娘文化”盛行的一个外因。截止到2018年,中国的男性数量比女性还是要多3000万-4000万人,男女比例依然不是很均衡,女性仍然在择偶的过程中有较大的选择空间,但并不是所有男人都是社会上流啊,那这怎么办?很多绝望的中国年轻男性选择了“自力更生”的方法——把自己打扮成女人,这样的方法似乎可以从心理上对自己产生一种慰藉,并且重要的一点是,在现今,换装成“伪娘”还能够在互联网上博取很高的关注度和人气,有时候这种人气存在着可以变现的可能,有几个直播平台的主播不就是靠着“女装大佬”的招牌火的么?

男女比例失调导致女性择偶标准越来越高,于是就在这种女朋友越来越难找的情况下,“娘文化”“基文化”在互联网上快速蔓延,由于这种文化和其中的很多梗都是没有根本恶意,无伤大雅,甚至能够表示友好,快速和陌生网友拉近距离的,所以之前在互联网的人口快速增长期,也没人出来反对这样的“娘文化”和“基文化”,无数网友也被动地接受了这样的亚文化,而网络作为亚文化最好的培养皿,也让“娘文化”除了有了广泛的群众接受度,也有了能够实际去参与、去发展和改良的“意见领袖”级别人物,他们或是自己真心热爱,又或者是看中这种亚文化背后潜藏的利益,总之他们有别于更多的仅仅只是在屏幕背后敲字的“直男”们,站了出来,亲自穿起了各种各样的女装,并且这样的人越来越多,甚至连商人们都开始量产针对“伪娘”们的道具了(如下图)

国内“娘文化”的前世今生

销量似乎还不错?

无数由于男女比例失调,交往和结婚成本升高而单身的男士们,要么自己“变装”去体验作为女性的感觉,要么敲击着键盘一面调侃着“娘文化”,又一面接受着,欣赏着一个个“女装大佬”们。在这背后,是一种对生活的无奈,甚至绝望,但又保持苦中作乐的精神。

四、甚至是“成熟男人”的标志

从古至今,会察言观色,说话只说一半,看破不说破,传达自己的意思靠敲边鼓,熟用反讽和隐喻,这些人情场上的技巧都是男人成熟的表现。直抒胸臆,言简意赅,刚正不阿,反而现在要被扣上“幼稚”的帽子。

我们从小就被教以“说话要留有余地”“说话要委婉”的原则,并且耳濡目染无数的实例,比如说下面这些:

原则上可以=不行

原则上不行=可以

我最近还好吧=我最近过得不太顺

长大了就长开了=你家小孩有点丑

不愧是世界第一上单=真是个废物上单

有需求跟你联系=别来烦我了

说实话,你可以选择直抒胸臆,也可以选择沉默,为什么非要用这种弯弯绕绕敲边鼓的方式去对话呢?

国内“娘文化”的前世今生

影响颇深的《厚黑学》

就连对骂现在也从过去男性之间粗野的脏话互动演变成了现在“酸党”和“反串党”占据半边天,不喜欢的东西,你可以无视,也可以选择直接开骂,但是越来越多的男人选择阴阳怪气,甚至自己也开始用女性粉丝圈里面的“反串”伎俩。比如你讨厌某一款游戏,或者是某一家俱乐部,又或者是讨厌团队里面的某个队友,我觉得男性要么就选择包容,要么选择无视,再次也可以选择直接开喷嘛,但是为什么非要在组队的时候来一句“冲榜牧师带我打大秘,那肯定随便过啊”;为什么非要在网络社区里面开个帖子“要不是靠韩国人,还不是没有冠军”来反串假装自己是其他俱乐部的粉丝;为什么要在讨论游戏技术的时候突然来一句“说的那么头头是道,那您来个当年0灯的成就截图呗?”来恶心别人。这种阴阳怪气的说话方式,现在在某游戏论坛已然成为了主流,因为正面开骂在那个论坛可能会被禁烟,但是指桑骂槐,言语讥讽却不会,毕竟版规确实会影响整个社区的基调。

中国的男人们本该把大量精力放在本职工作,专业知识和职业前景设计上的,但是很可悲,数千年以来,男人们不得不把大量的精力放在这么一件事上,哪行哪业基本上都是如此——“这个人的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与之相对应的,很多时候还要去想“我怎么去编出一句又能影射我的意思,又不失‘礼貌’的语句”。

如果说“小鲜肉”们的“娘化”是一种外在的表现,那么本文里面说到的多种情况,则是“娘文化”在心理和思想层面上对于社会的影响,这样的影响荼毒更甚娘炮形象,因为这是以温水煮青蛙的方式潜移默化中从小就对正常男性产生了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