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0 針刺補瀉是怎樣“從衛取氣”、“從營置氣”的?

《難經·七十六難》提出:“當補之時,何所取氣?當瀉之時,何所置氣?然。當補之時,從衛取氣;當瀉之時,從營置氣。”這是關於針刺補瀉法的基本理論。所問的“何所”,就是何處的意思。
說明營衛代表一定的處所、部位。
針刺補瀉是怎樣“從衛取氣”、“從營置氣”的?

“衛氣先行皮膚,先充絡脈”(見《靈樞·經脈》),分佈在淺部;營氣“獨得行於經隧”(見《靈樞·營衛生會》),分佈在深部。因為營衛之氣由深出淺,其浮而外者是衛氣,也是陽氣;沉而深者是營氣,也是陰氣。針刺補法,要把淺部的陽氣向內部按納,因而用以“按”(插)為主的手法,即“緊按慢提”;瀉法則要把深部的陰氣往外部引申,因而用以“提”為主的手法,即“緊提慢按”。《難經·七十難》所說的“初內(納)針,淺而浮之,至心肺之部,得氣,推內之,陽也”;“初下針,沉之,至肝腎之部,得氣,引持之,陰也”,就是這一意思。可知這一理論是後來提插補瀉的依據。

針刺補瀉是怎樣“從衛取氣”、“從營置氣”的?

楊玄操注說:“人皮三分,心肺之部,陽氣所行也;入皮五分,腎肝之部,陰氣所行也。陽為衛,陰為營。”所說“三分”、“五分”是大致比較而言。心肺之部,指的是皮膚層;腎肝之部,指的是肌肉層。此說與“從衛取氣”、“從營置氣”的意思是一致的。從淺部衛分取氣之後,接著應做反覆的下按(緊按慢提)動作,這是補法;相反,從深部營分放棄其氣接連做上提(緊提慢按)動作,這是瀉法。“置氣”是放棄其氣的意思。滑伯仁注說:“蓋補則取浮氣之不循經者以補虛處;瀉則從營置其氣而不用也。置猶棄置之置。”《說文解字》解釋“取”為“捕取也”;“置”為“赦也”。說明這是一對相反的概念。補法須“從衛取氣”,並“推而納之”,使患者似有所得;瀉法須“從營置氣”,並“動而伸之”,使患者似有所失,從而起到補虛瀉實的效果。

針刺補瀉是怎樣“從衛取氣”、“從營置氣”的?

此外,“從衛取氣”、“從營置氣”,又可從“取氣”和“出血”來理解。《靈樞·壽夭剛柔》篇說:“刺營者出血,刺衛者出氣”即刺出血屬於“刺營”,不出血、只出氣屬於“剌衛”。例如應用皮膚針叩刺時,輕叩不出血為刺衛”,屬補法:重叩使出血為“刺營”屬瀉法。

針刺補瀉是怎樣“從衛取氣”、“從營置氣”的?

李梴《醫學入門》則著重從“輕淺”和“重深”的對比來解釋,說“

補則從衛取氣,宜輕淺而針,從其衛氣,隨之於後,而濟益其虛也;瀉則從營棄置其氣,宜重深而刺,取其營氣,迎之於前,而瀉奪其實也。”這裡沒有結合“推而納之”、“動而伸之”的上下動作,似不完全符合《難經》的原意。但這一解釋對近代臨床上有較大影響。

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歡迎留言評論一起探討中醫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