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1 日潛艇首赴南海演練映襯下的日本外交:步步為營,見縫插針

日本海上自衛隊首次公開派出潛艇赴南海演練的消息,對於近來迅速改善的中日關係無異於一次意外衝擊。潛艇相關信息往往屬於各國的核心軍事機密,因此對日本之舉也宜保持關注。

8月26日,日本派出了3艘軍艦在內的艦隊前往南海、印度洋地區進行訪問和軍事演練演習等活動,包括準航母“加賀”號、驅逐艦“閃電”號和“涼月”號。該出訪編隊離開日本後,長期在南海和印度洋一帶訪問活動,並先後與美國和菲律賓海軍進行了聯合演習。8月27日,日本“黑潮”號潛艇秘密離開廣島縣吳基地,經由東海,穿越臺灣與菲律賓之間的巴士海峽後進入南海。當時,防衛省對其動作還秘而不宣。該潛艇在南海地區與海上自衛隊水面艦艇部隊匯合後,於9月13日在南海海域進行了反潛戰演習,並在之後得到日本政府公開承認。

日潜艇首赴南海演练映衬下的日本外交:步步为营,见缝插针

停靠在港口的“黑潮”號潛艇

日本政府人士特意強調,演習地域屬於南海當中的公海,“是遵照國際法‘航行自由’原則實施的正當活動”。對此,中國外交部回應,當前南海形勢趨穩向好。中方敦促有關域外國家尊重地區國家通過對話和平解決南海問題的努力,務必慎重行事,不要做損害地區和平穩定的事。

2017年夏季,日本派出“出雲”號直升機航母和“漣”號驅逐艦前往南海、印度洋地區進行訪問和軍事演練演習,第一次打破了日本軍艦二戰後未到南海地區舉行軍事演練的記錄——這是日本海上自衛隊艦隊,自2012年在中菲關於黃巖島爭端期間,派軍艦去菲律賓訪問之後的又一次突破。去年的這次突破帶有嘗試的性質,既高調,讓南海國家都看到日本軍艦來此的威懾和牽制作用;同時又低調,因為只有兩艘艦隻。

今年的情況又有所不同。一開始就派了三艘軍艦,明顯比去年有了一點點的升級。接著又秘密派遣了潛艇,中途加入三艘軍艦的演習序列,又做了新的突破。而演練的科目,即在南海舉行反潛演習,則帶有明顯的針對性。因為中國的潛艇群數量龐大,種類型號眾多,日本海上自衛隊最擔心的中國海軍力量,就是中國的潛艇部隊。很明顯,在南海舉行這樣的演習,針對目標一目瞭然。

日本此舉令不少國人感到不解:在改善中日關係的進程當中,日本為什麼還要搞這樣的舉措?甚至比去年還要升級呢?其實,如果瞭解日本的政治心態、民族性和外交模式,日本的這種政策不難理解。

安倍的兩種“真心實意”

牽制中國,遏制中國,是21世紀日本政界主流心照不宣的共識。面對中國的快速崛起與軍事力量的增長,日本內心的不安與恐懼是明顯的。因此,把矛盾的焦點、軍事力量的重心引到離日本較遠的南海地區,有助於分散中國的力量,緩解日本在東海地區的壓力。而南海的局勢一旦不穩,身處地區爭端中的國家也會更看重日本的政治軍事能力,進而為日本的“國家正常化”之路塑造有利的國際輿論環境。所以,這應該屬於日本既定的安全和軍事戰略,也是日本整體政治戰略外交戰略的一部分。

當然,若說日本海上自衛隊的南海演練就是百分之百的針對中國,也並不客觀。日本的能源供應,尤其是石油的來源,主要依賴於波斯灣地區。日本從波斯灣進口的石油,大約佔其進口總量的85%左右。因此,日本海上自衛隊的艦隻在這一帶的航路進行演練,也可以解讀為是反恐和反海盜,維護日本能源航路的安全。但是,應當看到這的確不是日本最重要的考慮。反潛演練科目一項就足以說明,針對中國的因素才是日本更主要的長遠考慮。海盜、恐怖分子固然是這一航路的安全威脅,但他們畢竟難以掀起大的風浪。若純粹為了打擊或者防禦海盜,根本用不著如此興師動眾。

但是,日本之所以選擇在中日關係緩和的時機派艦隊到南海活動,應該是有深刻的政治和戰略上的考量。一方面,日本要大力改善同中國的關係,是安倍政府真心實意的考量——當然,這種考量的基點是推進日本國家的利益。

日本同樣受到美國的經濟打壓,在鋼鐵和鋁產品方面,美國總統特朗普毫不客氣地對日本加徵關稅。特朗普最近還揚言,外界不要以為他忘記了日本對美國鉅額的貿易順差,他現在只是還沒有時間來處理與日本的貿易問題。言外之意,一旦時機成熟,特朗普將把主要精力轉向針對日本,尤其是要解決日本的汽車整車、汽車零部件對美國的大宗出口問題。美國的這種表態不可能讓日本的領導層無動於衷。在這種情況下,堅持同中國改善關係,加深擴大同中國經濟的合作層面,有利於日本在遭到美國更大力度制裁的情況下,藉助中國市場的力量減少來自於美國的傷害。因此,安倍已經表示,不能夠因為同特朗普個人的友誼,而放棄對中國關係的改善。也就是說,儘管會遭受來自美國的壓力,安倍改善同中國關係的政策也堅定不移。所以,從這個視角而言,安倍要改善同中國的關係,是真心實意。

那為什麼又要派軍艦到南海去給中國添堵呢?安倍政府同樣有另外的一種視角,那就是在目前亞太大國關係格局下,中國在一定程度上也希望緩和同日本的關係,並藉助日本的資金與技術,爭取外部的助力和市場。因此,即便日本在南海的軍事存在有所加強,艦隻數量有所增長,也不會從根本上扭轉兩國改善雙邊關係的意願。可以說,安倍政府加強在南海地區軍事存在的舉措,實質上帶有很大的的政治投機性——這也是日本“見縫插針”的外交手段精髓之所在。

步步為營,見縫插針

在日本的民族性當中,有步步為營,堅決鞏固已有成果,然後再小步子推進的習性。這種習性也不可避免地反映在日本的對外行為中。2017年夏季,“出雲”號和“漣”號兩艘軍艦到南海的巡航與演練,已經取得了突破。儘管遭到了中國媒體的警惕和批判,但在國際上沒有出現太大的不良後果,這對日本而言是一個“好”的開端。而今年再派艦隊,還在去年的基礎上有所增派,就屬於小步子推進的習性。

日本和俄羅斯圍繞“北方四島”(俄羅斯稱為南千島群島)數十年來的爭端更真切地反映了這種執著與狡黠。像安倍這樣的高級領導人,在同普京等俄方領導人的會晤當中,幾乎一次不落地提及領土問題。這種持之以恆的精神,在其他外交場合是相當少見的。而且,在1956年的蘇日宣言當中,蘇聯方面曾經有條件答應歸還北方四島當中的兩個小島,但幾十年來,日本在堅持索要兩島的情況下,也絕不放棄對另外兩個大島的索取。雖然日本政界高層很可能明瞭,在當天的國際環境下,“要回”國後和擇捉兩個大島幾乎是不可能的,但他們還一直堅持四島全部“歸還”的政策和態度,不肯輕易讓步。同樣,日本在和朝鮮交涉綁架人質的過程當中,一而再再而三地發揮“咬定青山不放鬆”的作風。儘管從小泉時代開始就被朝鮮一口回絕,但一直到現在,日本政府從未放棄,而且不斷製造各種輿論,給朝鮮施加各種壓力。這些實例體現了日本民族的韌性甚至固執,即不會因外交關係一時的改善而放棄既定的訴求。

當然,這也和日本國內的制約機制相互關聯。如果安倍這樣的領導人,在領土或者是綁架人質問題上輕易做出讓步,反對黨首先就不會答應,國會的制約也難以過關。其次,執政黨內的制約也非常明顯,甚至可能直接把本黨當權領導人趕下臺。最後,媒體輿論可能將出現一片撻伐的局面,民眾的呼聲也將不斷通過各種渠道得到反饋。因此,日本國內的這些諸多制約機制,使哪怕像安倍等這樣的政府最高領導人,在重大的問題上也難以擁有太多的迴旋餘地,只能是堅守陣地,或者是在堅守的基礎上有所出擊,但絕不輕易後退。後退或者作出讓步,就意味著敗北,甚至可能意味著個人政治生涯的結束。搞不好,本政黨的選票也將大幅度縮水。所以,日本的政治家一般不會冒冒險退縮。其體現在外交層面,就是步步為營,保住已有;見縫插針,爭取新的斬獲。

(作者系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教授、博導,日本研究中心副主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